第四单元—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单元复习
重难点讲解:
一、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污蔑( miè ) 捶击( chuí )
恐怖( bù ) 蛮横( mán hèng )
挑拨离间( jiàn ) 瞭望( liào )
缅怀( miǎn ) 埋没( mò )
彷徨( páng huáng ) 抉择( jué )
奠基人( diàn ) 开辟( pì )
崭新( zhǎn )堕落( duò )
署名( shǔ )剥削( bō xuē )
头衔( xián )逸事( yì )
狡辩( jiǎo )狗皮膏药( gāo )
荧屏( yíng )浩劫( jié ) 姊妹( zǐ )
襁褓( qiǎng bǎo )阐述( chǎn ) 萦绕( yíng )
绚丽( xuàn )歧途( qí ) 枷锁( jiā )
拙劣( zhuō ) 束缚( fù ) 秩序( zhì )
倘若( tǎng )气氛( fēn )
二、解释下面的词语。
卑劣:卑鄙恶劣。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屠杀:大批残杀。
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或残害而恐惧。
蛮横:(态度)粗暴而不讲理。
挑拨离间:引起是非争端,使别人不和。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获得知识。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抉择:挑选;选择。
扶植:扶助培植。
奠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趋势:事物发展的动向。
崭新:极新;簇新。
干预:(过问)别人的事。
说服:用理由充分的话使对方心服。
阳奉阴违: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抗。
堕落:(思想、行为)往坏里变。
逸事: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强词夺理:本来没有理,硬说成有理。
浩劫:大灾难。
指摘: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诞生:指(人)出生,也用于比喻新事物的出现。
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行将就木:快要进棺材了。指人临近死亡。木,指棺材。
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萦绕:回旋往复;曲折环绕。
绚丽:灿烂美丽。
枷锁:枷和锁链,比喻束缚人的观念、制度等。
拙劣:笨拙而低劣。
自圆其说:使自己的论断或谎话没有破绽。
钟爱:特别爱。
三、文学常识
1.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学者、坚定的民主战士。1920年发表了第一首新诗《西岸》,从此进入中国诗坛。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散文《五四断想》等。他的诗歌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散文抨击社会时弊,表达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
2.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选拔中国青年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曾发现“J粒子”。
3.王选(1937-2006),江苏无锡人。2002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中国现代汉字印刷革命的奠基人”。
4.顾拜旦(1863-1937),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被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跟踪训练:
1.下列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襁褓(qiǎng) 阐述(chǎn) 萦绕(yíng) 挑拨离间(jiàn)
B.枷锁(jiā) 奠基(diàn) 歧途(qí) 暴风骤雨(zòu)
C.崇尚(chóng) 慷慨(kǎi) 堕落(duò) 强词夺理(qiáng)
D.毁灭(huǐ) 蛮横(héng) 绚丽(xuàn) 不修边幅(fú)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卑劣(bēi) 无耻(chǐ) 探讨(tǎo) 挑拨离间(jiān)
B.蛮横(héng) 缅怀(miǎn) 彷徨(páng) 一帆风顺(fān)
C.趋势(qū) 干预(gān) 膏药(gāo) 暴风骤雨(zhòu)
D.浩劫(jié) 肤浅(fū) 奠定(diàn) 强词夺理(qiáng)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瞭望 锤击 自圆其说 相辅相承
B.逸事 缅怀 格物致知 不知所措
C.矫辩 抉择 愧不敢当 分崩离惜
D.浩劫 拙劣 招摇撞骗 行将就墓
4.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悲愤 诬篾 反动派 不修边幅 偷偷摸摸
B.暸望 激变 显微镜 推之四海 多多益善
C.狡辩 阻碍 电磁波 论资排辈 名人逸事
D.襁褓 枷锁 世界观 分崩离析 朝气篷勃
5.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族统治依然存在,卖狗皮膏药式的吹牛撒谎的陋习仍在绵延。
B.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掌握的技艺多多益善。
C.创业绝不会一帆风顺,因此我们要做好直面困难的准备。
D.班主任挑拨离间,他批评了犯错误的同学,表扬了敢讲真话的同学。
6.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做事情只要做到光明正大,心底无私,就不怕别人说三道四。
B.随着新冠疫情在全世界持续暴发,我们没有袖手旁观,已经对相关国家展开了援助。
C.钟南山院士没有一点架子,是那样的平易近人。
D.爸爸妈妈的一次争吵使他们两个人分崩离析,我感到非常伤心。
7.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反问、反复)
B.所以我知道自己是一个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各位呢,上午八九点钟的太阳。(借代)
C.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设问)
D.在他们的想象中,勇气之花在我们当代人的手中早已残败凋零了。(比喻)
8.下列各项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最后一次讲演》是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李大钊的追悼会上发表的一篇演讲。
B.《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C.《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是王选1998年10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课文节选的是其第六个抉择的部分。
D.《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的作者顾拜旦是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
9.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最后一次讲演》巧用对比,在严厉声讨反动派的无耻罪行和卑劣行径的同时,也高度颂扬了李先生为民主与和平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B.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他写的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
C.顾拜旦,美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
D.王选,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被誉为“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2002年,王选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我市开展了“我和我的祖国”快闪录制活动,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市民的爱国热情。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高度的民族认同感,发扬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C.为了防止安全事故不再发生,我校开展了“安全伴我行”知识讲座活动。
D.《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对象是为英语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课本。
11.下列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五四”百年来的历史,铭刻着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卓著功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预示着国家民族的灿烂前程、美好未来
②承载着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光荣奋斗
③记录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④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浴火重生、奋发崛起
A.③②④①
B.②④①③
C.③④①②
D.②③①④
1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加强民法典普法工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②要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
③民法典共7编1260条,10万多字,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
④要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将其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引导群众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增强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增强和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
A.③①④②
B.④①③②
C.③②①④
D.④②③①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1)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 )
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B.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C.儒家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D.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2)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3)这三段论述文字是如何紧扣全文中心论点的?
(4)从这几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王阳明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5)第二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拐弯
①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当被人问起他的长寿秘诀时,说:“凡事要想得开,想不开就拐个弯。”
②从每个人成长的轨迹来看,人生天地间,路路九曲弯,从来没有笔直的。有人说,人在前进的路上就是两件事——前进和拐弯。前进需要勇气,拐弯需要智慧。爱因斯坦曾说:“人的最高本领是适应客观条件的能力。”达尔文说得更透彻:“适者生存。”他们所说的“适”,就是适应、顺应,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拐弯”。不仅在西方人眼中生命需要拐弯,中国古人亦有类似的认识。陆游也曾说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由此可见,拐弯在人生的字典里是个关键词,由于每个人对这个词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不同,就出现了愿不愿、会不会、善不善拐弯的多种情形,由此就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生,演绎出五彩缤纷的世界。我想如果把拐弯用英文大写的字母来表示,可分出若干种类型。
③一是把拐弯用字母“V”来表示。不仅形象上非常传神,而且真正表达了拐弯的意义: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拐弯,而是一种迂回型的拐弯,是形退实进。左边的一半,代表向下;右边的一半,代表向上。从左边的趋势来说,本应向下,但到底部终止了,又改为向上。这是一种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的转折。许多人和事都是这样由挫折走向成功的。北大著名教授季羡林,“文化大革命”时被勒令守楼听电话。这对别人来说可能是无法忍受的屈辱,可季老却在困境中发现了有利因素,利用三年看大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这一鸿篇巨著,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建起了一座丰碑。
④二是把拐弯用字母“N”来表示。这种拐弯和“V”有点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它表示人们按既定的道路和方向前进时,原路走不通了,必须拐弯,但这个弯不是返回原来的起点,而是拐到一个新的落脚点上,从而在新的领域获得新的发展。人在一生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不幸。关键在于你是否学会了拐弯。只要你在心里拐个弯,就会路随心转,超越自我,开创新天地。红极一时的影星克里斯朵夫·李维在一次马术比赛中意外坠落,成了一个高位截瘫者。他一度绝望,也曾想就此了结生命,但在挫折面前,他最终选择了拐弯,以轮椅代步,当起了导演。他导演的影片还获得了金球奖。他还坚持用牙咬着笔,写出了他人生的第一部书《依然是我》,后来这部书还成为畅销书。
⑤三是把拐弯用字母“W”来表示。这说明人生前进的道路上弯很多,并不是拐一两次弯就能到达人生终点的,而是要经过多次拐弯的锻炼,经历多次挫折的磨炼,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一些伟人、名人成长的轨迹,就雄辩地证明了他们正是在不断拐弯中前进,从而获得成功的。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为了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推行“三民主义”,虽多次失败,但矢志不渝,终于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两院院士王选一生经历了八次选择,也就是八次拐弯,终于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一场技术革命,被誉为“当代毕昇”。
⑥周老的“拐弯”说,是他百岁养生经验的总结,也是转换思路的小方法,更是指引人生方向的大智慧!
(选自《读者文摘》,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4)当下一些中学生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一蹶不振,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请你结合本文的观点,对其进行劝说。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坚定前行,是青年应有的姿态。疲惫时,咬牙行走会让你学会坚持;痛苦时,含泪前进会让你收获坚强;开心时,需要你微笑着继续奔跑;孤独时,需要我们携手一起向前……
根据你对上面这段文字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B.“骤”应读zhòu;C.“强”应读qiǎng;D.“横”应读hèng。
2.答案:C
解析:A.间jiàn。B.横hèng。D.强qiǎng。
3.答案:B
解析:A.“锤击”应为“捶击”,“相辅相承”应为“相辅相成”;C.“矫辩”应为“狡辩”,“分崩离惜”应为“分崩离析”;D.“行将就墓”应为“行将就木”。
4.答案:C
解析:A.篾→蔑。B.暸→瞭。D.篷→蓬。
5.答案:D
解析:“挑拨离间”指搬弄是非,使别人不团结。与语境不符。
6.答案:D
解析:A.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B.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C.平易近人: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D.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7.答案:B
解析:B项运用了比喻。“我”和各位是本体,“太阳”是喻体。
8.答案:A
解析:应该是李公朴的追悼会。
9.答案:C
解析:顾拜旦,法国教育家。
10.答案:A
解析:B项“发扬”和“特征”搭配不当,应把“发扬”改为“具有”;C项否定不当,去掉“不”;D项句式杂糅,可改为“《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对象是英语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或“《标准汉语》是为英语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汉语教材”。
11.答案:A
解析:应该先有“记录”才能有“承载”等。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衔接能力。通读所有语句可知,语段围绕如何加强民法典的普法工作来谈,首先应对民法典作一简单介绍,因此第一空填第③句;根据一般行文规律,接下来就应指出民法典要实施好必须如何办,故第二空填第①句;第④句指出具体办法“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第②句强调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故选A。
13.答案:(1)A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3)首先,论证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格物致知并不是作者提倡的“格物致知”(即实验)。这一点必须要讲明白,不然会引起人们的误会。为了把这点论述清楚,接下来,作者除了分析“格物致知”在中国的起源及论证它的真实目的外,还列举了大学问家王阳明的例子。这就非常有代表性,很有说服力。
(4)作者对王阳明的行为并不批判,而只是以他的行为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相反,他认为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5)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从而证明了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的。
解析:(1)阅读选文,根据论点的要求,第一段中“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为论点。
14.答案:(1)人需要学会“拐弯”。
(2)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既通过举例——古人的人生智慧,告诉读者人生起伏,需要智慧;也通过“柳暗花明”的古诗,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先由周有光先生的一句话引出论题,再举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和名言,论证人生定有“拐弯”,再通过三个分论点,分别论述人生的弯道各不相同,但都需要磨炼和努力才能到达终点。
(4)哪个人的人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经历各种困难和挫折,你所经受这点挫折也许只是别人经历的困难的冰山一角,你勇敢地面对它,多想想别人是怎样努力战胜自己遇到的挫折和困难的,就有了更多的勇气和力量。
解析:(1)本题考查把握中心论点的能力。本文整篇都在围绕“拐弯”进行论述,提倡在生活中“拐弯”,所以由本文的第①段最后一句话“凡事要想得开,想不开就拐个弯”可以归纳出“人需要学会‘拐弯’”的中心论点。
(2)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辨识画线句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画线句引用了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引用名言,属于道理论证;同时也是运用陆游对“拐弯”的认识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前进需要勇气,拐弯需要智慧”的观点。然后说明作用,即有力、具体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本题考查理顺文本论证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细读文本,理清层次,本文应该分为三个层次,提出问题(第①—②段)、分析问题(第③—⑤段),解决问题(第⑥段);然后归纳各层次写了什么;最后在各层次内容前分别加上“首先、然后、最后”一类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表述即可。
(4)解答本题,要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给出的材料内容进行分析。题干说一些中学生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一蹶不振,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这是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人生的挫折。联系文本第②—⑤段内容,告诉这些中学生,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会经历挫折和苦难。联系现实生活,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要正视困难,学会拐弯,换一个方向,换一条路试试,只要你在心里拐个弯,就会路随心转,超越自我,开创新天地。
15.答案:例文:
从未停止
我拨开云雾,想看清前方的路途,没想到云雾的下一层依然是云雾,我看不清方向,像一个迷路的小孩找不到家。不知道前方等着我的有哪些挑战。我迷惘了,把头埋在腿上,暗暗地哭泣……
我抬头仰望天空,看见天很蓝,白色的云仿佛在自由地飘,形成一幅极美的画卷。我的青春,我的梦,将在这一刻开启。
以前,我或许从来没有过自己的梦想,总是走一步看一步,这使我很迷茫,遇到了问题也总是模模糊糊地应付过去。有的时候我问自己:“你的梦想是什么?”想了想,大概我自己也不知道吧。很可笑吧,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她有一个很美丽的梦想——当芭蕾舞演员。她很努力地练功,每一天都在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努力奋斗。可是天降灾祸,一场地震夺去了她的双腿,她不能实现她的梦想了。女孩变得郁鄘寡欢,对生活放弃了希望。她的母亲看见女儿此时的状态心情也不好,她找了很多残疾人励志的故事,每天念给女儿听。女儿起初对这些都没有什么反应,只是睁着一双没有神采的眼睛,活生生像一个没有灵魂的布娃娃。可是,母亲没有放弃,她依然给女儿读着故事。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女儿的眼睛闪过一丝光芒,被细心的母亲捕捉到了。母亲燃起了希望,女孩一天天好起来。直到现在,女孩已经燃起了对生活的信念,她说她想当一名作家,写很多的故事给那些像她当初一样对生活失望的残疾人,鼓励他们好好活下去,这就是她现在的梦想。读完这篇小故事,我为女孩而感到骄傲,她曾有一个很美丽的梦想,虽然她永远也实现不了这个梦想了,可是她并没有放弃追梦的脚步,而是一直为了梦想而拼搏着。
我相信你现在或许正在为梦想而奋斗,也或许像我一样在追梦的路途上迷茫着。但是我希望每一个人都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不要停下脚步!
后记:
我或许看到了,看到了梦想之灯在为我指引前方的道路,我不会放弃,也不会停止——在这迷雾中,找寻属于我的前方。
解析:思路点拨: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意在考查学生多角度理解材料,并从中得出正确主旨,以及观察生活、体悟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细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主旨来。由材料可知,不管疲惫时,痛苦时,开心时,孤独时,我们都不能放弃心中的梦想,一定要坚定前行,始终相信梦想终将实现。以此为主旨,写人记事,议论说理均可。写作时,首段可以用倒叙的写法,点出自己心中的梦想,以及自己为梦想一直没有停下脚步。主体部分记叙自己从立下梦想之初一直努力坚持,如今即将毕业,但追逐梦想的脚步却从未停止过。末段展望未来,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