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6 12:2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疑难字词,理解文意;
2.较系统地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理解文中孟子的政治主张。
3.体会《孟子》散文的特点。
4.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通过相关学习资料、参照注释等途径疏通文意,理解思想。
2.体会文中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孟子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解放战争,国民党号称八百万大军,装备精良,占据长江天险,人民解放军却凭着“小米加步枪”,把国民党赶到了台湾,这是为什么?谁愿意来说说?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中的一篇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或许能解答这个问题。
二、了解孟子及《孟子》
(学生介绍,教师展示思维导图并补充讲解)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本文就是其中一篇说理文。
三、初读课文,指导朗诵
1.播放情境课文。
2.教师范读并提醒学生注意一些字词读音。
????????郭(guō)??粟(sù)域(yù)夫(fú)??
亲戚(qī)畔(pàn)
寡(ɡuǎ)助
3.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出语句的停顿和节奏。
4.个别读课文。(男、女生读课文,学生听读并点评。)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通读课文,对照书下注释,同桌交流,逐句疏通文意。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重点注意古今异义词。
3.检查自学情况。  
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
(1)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2)“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3)“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4)“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5)“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6)“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7)“寡助之至”的“之”动词,作“到”讲?。?
(8)“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古今异义词:
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城?,古义,城墙。?今义,城市。
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五、精读课文,理解内容及写法
???默读课文,思考:
1.师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板书)
2.作者接着是怎能展开样论证的?
3.怎样才能做到“人和”呢?“人和”用文中的原话来说是指什么?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4.本文反应了作者什么样的政治思想?本文主要是谈战争还是政治?为什么?
5.请你谈谈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征?
?讨论明确:
(1)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3)要做到“人和”,就要施行“仁政”,即“得道”。
“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结论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作者借战争谈政治,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施行仁政,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
(5)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老师小结: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摆事实、讲道理逐层深入地进行论证。“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的“仁政”的思想,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六、拓展延伸,当堂练习
1.你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提示:
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曹军,使曹军把好多的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
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的很多小船冲向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伤亡过半。
2.你能举个借助“地利”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吗?
提示:抗日战争中的平型关大捷;崤之战
3.你知道1980年前,深圳是怎么样的一个地方吗?
为什么会在短短的几年之中发展成一个超级的大城市呢?
一个小小的渔村;是改革开放给了深圳“天时”

4.你认为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学生讨论,各层次学生各抒己见)?(从国家、家庭、个人等方面谈)
师归纳: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败的。
七、拓展延伸
(一)要点解读:孟子和《孟子》
播放微课
(二)孟子的思想主张
1.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仁政(关注民生,施恩于民,赢得民心,得天下,仁者无敌)
3.道德伦理
(道德规范:仁


智)
(人伦关系: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人性论(人性本善)
人性四端:恻隐之心、是非之心、恭敬之心、羞恶之心
(三)虚词积累
1.环而攻之而不胜:
第一个“而”表修饰,解释为“着、地”。
第二个“而”表示转折,解释为“但是、却”。
2.夫环而攻之:句首发语词,表示下面发议论
3.然而不胜者:这样,可是
4.三里之城: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字
5.亲戚畔之:代词,他。
6.寡助之至:动词,到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介词,解释为“凭、靠”
(四)孟子语录
1.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八、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用白话文口头翻译全文。
3.整理重点词语。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