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轻谁重》教学设计
一、学什么?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2课,从这一课起,学生将探索物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包括轻重、形状、流动性等,属于物质探究的启蒙课。本课隐含的概念是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并且可以通过测量得到。一年级阶段学生不需要了解质量的概念,更无需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只需要了解物体有轻重,能够比较不同物体轻重并排序即可。教科书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第一课的探究方法对物体基本特征进行初步研究,通过观察、预测、手掂、用简易工具测量等多种比较活动,发展自己在重量方面的认识,进一步建立科学探究的信心,激发对物质世界研究的兴趣。
二、教什么?
在第一课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并实践了一些观察、描述物体的方法,积累了一些关于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比如轻重、粗糙、光滑等,甚至他们已经熟知不同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手掂的方式来比较。在本课中学生发现对于两个物体轻重差不多的时候,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比较的结果,很难用“感觉”的方法来判断,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轻重呢?针对一年级学生,可以用简单的测量方法,即运用简易天平来称量,并通过观察、简单统计等多种手段来得到结果。我的教学重难点预设如下:
重点: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
难点: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三、谁来学?
我所任教的一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会用适当的词汇来描述物质的特征,学生已掌握了一些简易的测量方法,但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前面的观察物质的方法以及对物体的特征能否用准确词汇描述这一点我并不确定,为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情,针对一年级学生书写、表达及思维特点,我采用课前谈话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前认知。我设计了两个较简单的问题来调查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了解其学习前的概念掌握程度:
给一个实物(如:笔、苹果等),你怎么知道这个物体的重量?
你可以用哪些方法来估计物体重量,能不能准确知道它的实际重量?
通过谈话,我发现学生对重量这一物质特征是很熟悉的,90%的学生对重量可以简单概括,学生已经掌握了用手掂这种初略测量的方法对重量进行预估计,甚至有50%学生提出可以用秤来称量。根据学情,我发现我前面所预设的教学目标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所以我重新调整了教学上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掂量、称量等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对比发现称量方式更准确。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相同体积物体轻重不同,了解物体重量影响因素。
四、怎么教?
一)、激趣导入,聚焦概念
通过故事的形式引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问:“光头强和熊二为什么不能一起坐跷跷板?”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聚焦本课的概念——重量。
围绕概念,合作探究
1、预测活动。展示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实物,提问:“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让学生预测物体的重量,同时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并记录下来,填好预测结果后鼓励学生说说预测的理由。通过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如何预测的?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比较的?”这类问题上,以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2、实践探究。请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究,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分发简易天平,请学生称量物体的重量。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几个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通过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标准物,同时教师简易说明称重方法,学生根据引导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三、梳理数据,汇报展示
以小组的方式将三次动手实践的数据汇总,组织学生查看三次排序的结果,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组内讨论三种比较轻重的方法有何不同,引导学生发现掂量方法是依靠人的感觉,当物体轻重差不多时,会出现不同的判断结果,当有更多的物体时,操作会更麻烦,结果会更不准确。
四、拓展延伸,应用巩固
给出问题情境:相同大小的瓷碗和金属碗一样重吗?问题指向核心概念“大小相同材质不同的物体,轻重可能不同”,比较出“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同时引导学生联系之前的实验结果说出判断的理由,再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轻重可能不同等。最后请学生思考“大的物体一定重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到生活中去探究。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教学应基于学生的学情适时调整,源于教材也要根据学生的前认知高于教材。孩子,绝对不是白纸一张,教学的起点应基于孩子前概念。
2、知识讲解的同时注重思维的培养。教学要根据核心概念,设计出适合学生来有伸展空间的探究活动。
3、多以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引领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
4、课堂应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去思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