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检测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检测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7-06 17:4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检测题
一、单选题
1.有关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级别越高,服务半径越小,服务种类越多,数量越多,同级别距离越大
B.城市级别越高,服务半径越大,服务种类越多,数量越少,同级别距离越大
C.城市级别越高,服务半径越小,服务种类越多,数量越少,同级别距离越大
D.城市级别越高,服务半径越大,服务种类越多,数量越少,同级别距离越小
把沿街有花园的房屋的实体墙改造成镂空墙,使墙内的绿色透出来,叫“破墙透绿”。结合知识,回答问题。
2.城市绿地缓解热岛效应的功能体现在(
)
A.调节气候
B.降低噪声
C.保持水土
D.涵养水源
3.改善城市大气质量的正确措施有(
)
A.强制性推广无氣冰箱
B.变城市居民的集中供暖为分户供暖
C.鼓励购置、使用私家车
D.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
4.下列关于中心商务区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
B.区内的建筑物高大密集
C.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
D.中心商务区零售业十分发达,内部分层不明显
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形态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5.下列关于该城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建国前,公路对城市形态的影响最大
B.建国后,铁路对城市形态的影响最大
C.建国以来城市化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D.郊区城市化是城市扩展的主要途径
6.该城市向外扩展的主要自然条件优势是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7.形成城市交通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的主导因素是(

A.运输距离
B.运输质量
C.运输速度
D.运输数量
8.表为“四聚落服务职能情况表”,表中“√”表示聚落具有的服务职能。据此完成问题:关于各聚落等级、数目和服务范围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聚落等级较高,数目少,服务范围小
B.乙聚落等级最高,数目多,服务范围广
C.丙聚落等级较低,数目少,服务范围广
D.丁聚落等级最低,数目多,服务范围小
9.下图所示为城市的一种路面状况,其水泥砖块中间留有种草的圆孔。读图,相比普通路面,该路面有利于(  )
A.增加地表径流
B.减弱下渗作用
C.增加地下径流
D.降低大气湿度
城市首位度,一般用一个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规模之比来表示这个最大城市的首位度,通常用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和人口集中程度。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存在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读我国各地区首位度统计表(如下表)。
根据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10.中西部地区城市首位度过高主要是因为
A.中西部自然条件差,自然资源在首要城市分布集中
B.土地面积大,城市数量多发展快
C.区域经济落后,城市体系不完善
D.政策优惠,集中发展首位城市
11.造成从84年到97年的13年间,广东的城市首位度大幅度降低的原因是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城市化进程的推动
?
③逆城市化现象的推动
?
④产业转移导致大量人口和资产外迁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④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北京市周边的河北省廊坊市等多个城市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与北京市相比,廊坊市
①城市级别高
②城市规模小
③服务范围大
④服务种类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廊坊市快速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有
①紧邻首都 ②技术先进 ③交通便利 ④经济发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树穴是在行道树树脚特意留出的供树根呼吸,有利于雨水下渗的方形小槽。近年来,园林部门一直尝试通过技术手段,比如栽植植物、覆盖树皮、铺设硬质透水板(树池篦子)等,解决树穴带来的环境问题。如图是树池篦子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北方城市来说,树穴裸露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A.扬尘增加
B.生态破坏
C.酸雨多发
D.土壤盐碱化
15.树穴铺设树池篦子后,可以(

①减少降水对树穴的冲刷
②保持树木根部土壤疏松
③阻止其他植物生长
④减少水污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图7为“我国东部某城市用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16.该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呈
A.同心圆状
B.扇形状
C.多核心状
D.条带状
17.(小题2)甲、乙、丙、丁四处中,宜新建重工业园区的是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8.(小题3)该城市的规划主要是为了
A.加强对外联系
B.充分利用土地
C.改善城市环境
D.降低城建投资
读图“北京市某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多日平均借车还车数量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9.下列时段,该租赁点自行车数量增加的是(

A.5~6时
B.7~8时
C.11~12时
D.16~17时
20.市民在该租赁点选用公共自行车主要用于(

A.上下班(学)
B.休闲健身
C.周末出游
D.商务活动
21.北京市普及公共自行车的积极影响有(

①受天气影响小②方便市民出行③减少环境污染④缓解交通拥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下图为某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势总体上北高南低
B.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是雨水和地下水
C.与古代相比,荒漠化面积扩大
D.气候干旱是目前荒漠化的最主要原因
23.促进该地区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充分利用水资源,发展粮食生产
B.合理用水,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体系
C.加快上游地区水能资源的开发,大力建设水电站
D.整修梯田,防止水土流失
流域型城市是指一个地区城市的人、财、物的流动,存在着类似河流一样的主流和支流,支流汇入主流,最终融入更广阔的市场,依据流域型城市定义划分上、中、下游城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位于流域型城市中上游的城市(  )
A.海拔较高,地势起伏大,城市规模一般较小
B.城市间相互联系差,交通通达度一般较低
C.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生态环境保护较好
D.水质比较清洁,较适宜发展食品加工工业
25.在同一流域型城市中,上游城市往往为中下游城市提供(  )
A.高素质劳动力
B.服务产品
C.初级农矿产品
D.广阔市场
二、综合题
26.智利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近年来智利与我国交往密切。该国地理位置偏远,有“天涯之国”之称。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智利人称自己的国家是“天涯之国”,请从地理位置角度说明原因。
(2)说出智利图示区域聚落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7.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每年增加的常住人口数量达到四五十万人,相当于一个中小城市的规模。
材料二 近年来“逃离北上广”已成为一个时髦概念,但淘宝迁徙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人口依旧呈正向流入趋势。与此同时,广东在众多省份中依然最具务工吸引力。
材料三 随着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北上广”等地的“大城市病”日益突出,城市承载力已经接近极限。
(1)人口大量流入“北上广”可能给这些大城市带来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广东省人口流动的特点,并分析广东在众多省份中依然最具务工吸引力的主要原因。
(3)专家表示,特大城市人口膨胀根源在于产业和功能过度聚集,因此有必要对特大城市功能和产业进行疏解,主动舍弃一些产业,“掉一些肉”。试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掉一些肉”指的是哪些产业?
(4)根据材料三指出“北上广”等地有哪些“大城市病”日益突出,并提出治理措施。
(5)目前北上广城市化进程迅速,上海城市化率已达89%,北京及广州市市化率已达86%。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简述城市化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亚深居亚欧大陆内陆地区,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段。中亚各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近年来我国在中亚地区参与投资兴建了多条油气管道。图甲为中亚地区简图。
材料二
阿姆河、锡尔河流域是中亚著名的农业区,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农药化肥投入也显著增加。上游国家大量兴修水库拦水灌溉、发电,中下游地区用水日显紧张。图乙为阿姆河上游某水文站数据。
材料三
近几年,中国某跨国集团在中亚建设了以棉纺工业为主的工业园区。其规划如图丙所示。
(1)据图分析阿姆河月平均径流量最大的季节是
,原因是
。该河流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2)中亚城市多沿
分布,试分析这种分布对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
(3)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中亚地区河流上游兴修水库对下游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
(4)中亚农业发展对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措施对应正确的有
(双选)
A.水土流失------缩小农业生产规模
B.土壤污染------合理施用农药化肥
C.土地荒漠化----合理利用水资源
D.湿地萎缩------停止沿岸农业区开发
(5)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此地建设的纺纱厂属于
指向型,园区中纺纱厂与织布厂、印染厂等工业布局在一起体现了
的特点,这样布局带来的优势有哪些?
参考答案
1.B
2.A
3.D
4.D
5.D
6.A
7.A
8.D
9.C
10.C
11.B
12.C
13.B
14.A
15.A
16.C
17.D
18.C
19.C
20.A
21.D
22.C
23.B
24.B
25.C
26.(1)①位于南美洲西南部,西濒太平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②东有高大的安第斯山脉、北有沙漠与邻国阻隔,交通不便。
(2)①北部聚落多(密度大),南部少;②北部聚落等级高(规模大)
原因:北部气候温暖,矿产资源丰富;南部气候寒冷,多为原始森林。
27.(1)有利:为这些大城市的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缓解了人口老龄化进程;促进了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不利:加剧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城市住房、交通、卫生教育等压力巨大;
(2)流入人口数量大于流出人口数量;劳动年龄人口占流动人口的绝大部分。原因:珠三角轻工业发达,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比例较大;受以往人口流动惯性的影响等。
(3)以扼制“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为目标,加快清退劳动生产率不高的一般性产业;以控制人口数量为目标,疏解区域性物流基地和专业批发市场等流动人口聚集的产业;以功能调整优化为目标,解决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启动部分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向外转移试点工作。
(4)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住房拥挤;就业困难,失业人员增加;社会秩序不稳定等。措施:规范外来人口落户;在郊区建设卫星城;将部分产业迁移至周边省市;加强和规范社会管理等。
(5)城市化的发展增加了地面硬化面积,地表水的下渗补给量减少;下渗补给量减少的同时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量减少;大气降水快速地汇入河流,使地表径流增加;地面硬化、植被破坏使蒸发、蒸腾量减少。
28.(1)夏季
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
陆上内循环
(2)铁路(或交通干线)
加强城市间的地域联系,促进文化、信息、产业的交流
(3)地表径流减小;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河流携带泥沙能力减弱,含沙量减少,流水沉积作用减弱(任答两点)
(4)BC
(5)原料
工业集聚
加强企业间的生产与协作;降低运费;共用基础设施;扩大生产能力,获得规模效益(任答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