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运动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动物运动结构基础。肌肉、关节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动物的运动能力有利于觅食和御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直观材料(如新鲜的动物关节和骨骼标本、模型或持图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运动系统的组成,也可自制活动教具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动物骨骼、关节的结构特点和作用及相互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动物运动的本质打好基础。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肌肉和骨骼的结构,引导学生掌握关节和肌肉的结构特点。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屈肘和伸肘的过程,同时结合学生自己的动作,边观察边思考,引导学生理解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过得和方法
通过分析教材中“观察与思考”栏目,了解关节和肌肉的结构特点。
通过多媒体展示屈肘和伸肘的过程,了解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认同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通过挂图和录像,理解动物的运动能力对生存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运动系统的各部分结构与功能统一性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动物通过运动来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环境,并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肌肉、关节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理解运动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运动是动物结构和功能的统一。
时间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查阅动物运动方式的相关资料。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实验材料,如:新鲜的动物关节、骨骼标本、模型或挂图等。准备多种动物运动方式的录像或挂图。自制肌肉和骨骼运动投影教具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设计疑问导入新课
教师引入: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如蚯蚓的蠕动,鱼的游泳,鸟的飞行,哺乳动物的行走、奔跑、跳跃等。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思考问题:动物是怎样完成这些动作的?
学生不仅要了解动物运动方式的多种多样,还根据教师的问题思考,展开讨论,提出新的问题。
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引导进入新课的学习。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运动系统的组成
师生一起做一做屈肘和伸肘的动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做动作边想:这个动作是靠哪些结构完成的?如果肘关节受伤了,还能正常完成这些动作吗?为什么发生骨折或肌肉拉伤后,相应的部位不能正常运动?针对这些问题学生会提出疑问,教师不急于评判学生的答案对与否,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以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展示骨骼图像及关节模式图,引导学生分析教材“观察与思考”栏目,思考以下问题:
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什么组成?
2..关节的结构由哪些部分组成?
3..关节对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4..肌肉在骨骼上是怎样分布的?
前两个问题学生可根据图像自主完成,请两名学生回答结构名称。后两个问题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利用图片模型组织学生分析,小组内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主要是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的。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等方式形成骨骼。
关节是由关节头、关节窝、关节囊和关节腔组成的。
关节在骨的运动中作为支点。一组肌肉的两端分别附着在不同的骨上。
教师强调:关节在运动中起着支点的作用。要想使我们的关节更加牢固和灵活就要加强体育锻炼。在剧烈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准备活动,预防发生关节脱臼。关节脱臼就是关节头从关节窝里滑脱出来的现象。发生脱臼后,要立即停止运动 ,尽快到医院使关节复位。
学习目标二: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教师展示课件中的图片或利用模型,指导学生进行观察,结合图思考问题:
1..骨的运动是如何完成的?
2..骨骼肌的组成及特性是什么?
3..屈肘和伸肘动作是如何完成的?体现了骨骼肌之间在运动中存在什么关系?
4..当你做剧烈运动时,身体会有哪些变化?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观察讨论,教师参与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再做肘部屈伸的动作,体会屈肘和伸屈时肌肉的变化,分析原因达成共识。
1..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
2..骨骼肌是由肌腹和肌腱组成,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会收缩。
3..屈肘和伸肘这两个动作的完成,靠骨、关节和肌肉等结构的共同参与,其中参与此运动的肌肉主查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还反映了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协作关系。
教师在学生明确上述问题后,可扩展知识,提出问题,如人手提重物上楼时,上肢肌肉处于什么状态?手臂自然下垂时肌肉处于什么状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得出结论:人手提重物上楼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收缩。手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舒张。使学生明确两组骨骼肌不仅可以分别处于收缩和舒张两种状态,还可以同时处于收缩或舒张状态。
4..剧烈运动时会出现呼吸加快、心跳加速、出汗等现象,这说明运动不仅靠运动系统完成,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的配合,这就体现了生物体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教师强调:有些脑血栓病人下肢肌肉和骨骼并未受损伤,却会出现行走困难的现象,这充分说明了肌肉的活动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
学习目标三:动物运动的意义
结合生活实际,探讨问题:对于动物来说,运动能力的强弱意味着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参加小组讨论,帮助学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对于运动来讲,强大的运动能力,有利于动物寻觅食物、躲避敌害、争夺栖息地和繁殖后代,这样的动物就会更适应于复杂多变的环境。
教师展示水螅、蜗牛、蚯蚓、家鸽等动物 的运动方式图片,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哺乳动物之外其他动物的运动方式。师生共同总结出:除哺乳动物之外的其他动物,运动方式和运动能力千差万别。水螅很少移动身体;蜗牛缓慢爬行;蚯蚓缓慢蠕动;蝗虫既能够跳跃,也善于飞行;家鸽飞行速度快,飞行距离远。
课堂小结
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的身体结构,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通过完成屈肘和伸肘这两个动作,明确动物体完成动作靠骨、关节和肌肉的共同协作,而参与此运动的肌肉主要是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骨骼肌由肌腹和肌腱组成,一块骨骼肌两端的肌腱着生在至少两块骨上。骨骼肌受刺激会收缩。运动不仅靠运动系统完成,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还需要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的配合。运动对动物的生存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师强调:在运动中,骨起着杠杆的作用;关节起着支点的作用;肌肉起着动力的作用。在神经系统的调控下,共同完成各种动作。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理解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
理解骨、关节和肌肉协调运动配合完成动作。
说出运动对于动物的生存具有的意义。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一:运动系统的组成(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
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什么组成?
请填写关节结构图,并说明关节中哪些结构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
:
3.关节对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4.肌肉在骨骼上是怎样分布的?
学习目标二: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
1..骨的运动是如何完成的?
2..骨骼肌的组成及特性是什么?
3..屈肘和伸肘动作是如何完成的?体现了骨骼肌之间在运动中存在什么关系?
4..当你剧烈运动时,身体会有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习检测
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以下哪项组成()
骨和肌肉 B.骨、关节和肌肉
C.关节和肌肉 D.骨和关节
2..人的上臂以肩关节为枢纽,可做屈肘、伸肘、旋转、环转等各种动作。这说关节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
动力作用 B.杠杆作用 C.支点作用 D.调节作用
3..有人大笑时用力过猛,使上下颌不能合拢,这是由于(0
A..关节头从关节囊中脱出
B..关节囊被拉伤
C.关节头从关节宫窝中滑脱出来
D.关节软骨从关节头、关节窝中滑脱出来
4..下列各项与关节的牢固性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关节面由关节头和关节窝组成
B.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
C.关节囊外有韧带
D.关节节腔内含有少量滑液
5..关于骨在运动中的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骨在运动中起到了力学上的杠杆作用
骨本身是可以运动的
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
骨在肌肉牵引下围绕关节运动
6..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骨骼肌的组成包括中间的肌腱和两端的肌腹两部分
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
动物的运动只靠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来完成
所有动物的体内都骨骼
7..某人右上肢肌肉并未损伤,却出现瘫痪现象,是由于()
肩关节 、肘关节不够灵活
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受到损伤
肌肉内的血管受损
支配右上肢的神经受损
8...当下肢的伸肌群和屈肌群交替舒缩时,身体姿势不可能是()
跑 B.跳 C.行走 D.立正
9. 运动不仅靠运动系统,还要靠哪些系统的配合才能完成()
①循环系统 ②神经系统 ③呼吸系统 ④消化系统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哺乳动物有运动能力对动物生存的意义不包括()
有利于觅食 B.有利于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C.有利于躲避天敌 D.有利于使骨长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