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 城
沈从文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理清课文各部分情节的内容,归纳小说的主旨。
3、分析并把握翠翠、爷爷等主要人物形象。
4、赏析作品中的风俗描写,感受其中的风景美、
风俗美和人情美。
第一课时 预习课
1、了解沈从文生平、成就、作品风格。
2、把握《边城》的主要内容、人物关系、写作主题。
3、归纳概括课文节选部分的情节内容。
老鹳河 茶峒
傩送? ??? 氽着? 岨
鞶鼓?? 踹水????
宋家堡 镇筸
悖时 ????? 棕榈??????
角隅??? 糍粑
预习检测——检查字音
(guàn)
(dòng)?
(nuó)
(tǔn)
(jū)
(pán)
(chuài)
(pù)
(gān)
(bèi)
(lǘ)?
(yú)
(cí)(bā)
有人说,世界上有三个湘西,一个在地图上,一个在黄永玉的画里,一个在沈从文的笔下。
被尘封的大师
——沈从文
作家介绍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等文集70多种,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是其中的代表作。散文《从文自传》《湘行散记》;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创作题材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
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
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
作品风格
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创造了一个湘西世界,表达了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暖。
他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景风情画于一炉,展示了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文章语言质朴。
其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
诗意的散文体小说
浓郁的地方色彩 (牧歌情调)
淡化情节
沈从文自己说:
“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墓石的背面是沈从文的姨妹张充和女士所写的挽联,联语简明扼要: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
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墓石的正面镌着沈从文的十六字真言: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一九九六年,黄永玉为沈从文陵园补刻 一块石碑,题词为: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边城》解题
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边城》故事
情节
民国初年湘西山区一个偏远的小镇--茶峒城。离城两里有一个渡口,摆渡的是70岁的老船夫和他的外孙女翠翠。17年前,翠翠的母亲因和一个屯防军人相爱而有了孩子,结婚不成却又不愿私奔,便在生下孩子后喝了溪中的冷水死去。17年后,当翠翠长到她母亲当年的年龄时,外孙女的婚事便成了老船夫的一块心病。他只有一个夙愿,就是一定要把翠翠交给一个可靠的人。茶峒城里有一位叫顺顺的船总。他家拥有四条船的产业,在方圆几十里内颇有名望。顺顺有两个相貌英俊的儿子,他们都长到了该娶亲的年龄。天保大老生性憨厚、沉默寡言,傩送二老却眉清目秀,唱得一手好山歌,被当地人誉为戏台上的"岳云"。
兄弟俩从小一起长大,感情至深。可在这件事上却发生了矛盾,因为他们同时爱上了翠翠。翠翠年方十五,情窦初开。虽然从第一个端午节夜晚偶然邂逅二老,心中产生异样情感,但在二老面前却总是躲躲闪闪。这可难为了老船夫,当天保大老派人来提亲时,老船夫因不明翠翠心思,说话吞吞吐吐,引起了大老的不满。一天,兄弟俩终于在一个平静的溪边,不动声色地把话挑明了。他们商定,同时到翠翠家对岸小溪的高崖上唱情歌,由苍天选择。老船夫听到情歌,迫不及待地往城里向大老报信,说事情有望。不料,这歌却是二老唱的。
半个月过去了,老船夫再没有听到情歌。就在这时,噩耗传来,大老在跟货船下川东经青浪滩时,由于婚事未成,胸中郁闷,不慎落水淹死了。顺顺一家便将大老的死怪罪于老船夫。老船夫因此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船夫渐渐知道了翠翠心中真正喜欢的人。一日,在摆渡时,遇到二老,老船夫有心招呼他,二老由于手足之情,不能忘记哥哥的死,便对老人报以冷眼。老船夫又硬着头皮到顺顺家去提亲,又被顺顺拒绝。诸多不顺和碰壁使老船夫更加为翠翠的命运担忧。
这时,中寨王团总派人到顺顺家为女儿提亲,他们拿一座新碾房做嫁妆,使顺顺欣然同意。可二老因心中想着翠翠,拒绝了这桩婚事。但慑于父命,只好以跟货船下辰州、出去闯闯为理由,远走逃避。老船夫见翠翠婚事无望,自己的夙愿落空,他心力交瘁,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躺在床上死去。老船夫死后,渡口的木船上,只剩下翠翠一个人了,但翠翠却明白了许多老人在世时所不明白的事。悲痛并没有使她走母亲走过的路,她接替了老船夫的工作,终日为来往人摆渡,同时,她守候在渡船上,等待着二老的归来。
小说的结尾说,“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沈从文
《边城》的创作动机
结尾意味深长,作者好像在等待人们理解自己的创作动机
你是如何理解这段话的?
作者的意思是:
他想用平凡的故事来“说明”怎样的爱才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简言之,作品在力求回答“什么样的爱是合符人性的,是美的”。
答案迷蒙于边城的风景中,隐藏在山民的故事里。需要我们细心探究。
壹
【端午节】
课文写了几个端午节?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贰
叁
肆
眼前的端午
两年前的端午
上一年的端午
眼前的端午
情节梳理归纳
叁
肆
陆
介绍茶峒端午节的风俗,边城人们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两年前翠翠和二老傩送在端午节的邂逅。
一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和大老天保的相遇。
老船夫对翠翠的试探,送亲队伍在翠翠心头引起的涟漪。
伍
围绕端午节,第三到第六节,都写了哪些事?
文章以端午节为线索,在这些端午节里,边城的故事在进行着,文章把现实与回忆想交错,忽而眼前忽而追忆,有顺叙和插叙,最后又回到眼前的端午,回环往复,让我们仿佛进入了边城,跟着翠翠一起去感受端午节的快乐与美好的回忆。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因此,欣赏它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读过课文后”边城“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呢?
美
边城美
青山绿水风景美
古朴和乐风俗美
纯朴真挚人情美
思考讨论:
1、找出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体会意境。
2、文中涉及到哪些民俗?这些民俗有哪些具体形式?表现了边城怎样的社会环境(人文特点)?
这里,山青青,水碧碧……
这里,水寨苗家,韵依依……
这里就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世外桃源
青山绿水风景美
纯美风景中的秘密
青山、绿水、朱红色的船、长颈大雄鸭、
黄狗、白塔、落日、白云
美丽、宁静、祥和,不受都市喧嚣打扰。
文本写了哪些民俗?这些民俗有怎样的特点?又有怎样的内涵?
民俗
表现
人文特点
端午节
赛龙舟、穿彩衣、画王字、捉鸭子
中秋节
赏月、男女青年对歌
新年
舞龙灯、耍狮子、放鞭炮
婚嫁
小轿子、羊、男孩、糍粑
古老淳朴
欢快和谐
浓郁的乡土气息
古朴和乐风俗美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偏偏详写端午而不写中秋,不细写过年?
端午最能表现湘西的风俗美、人情美,详写端午的风土民情,有热闹的河街,有竞赛的龙舟,有年轻力壮的划桨手,还有躁动迷人的鼓声,它能呈现出风土人情、各色人物等等。
中秋的月夜固然是引人歌唱的好时候,但中秋太幽静,它是属于老人的,是闲静休息的节日,总不如作者心目中热闹的充满朝气的端午吸引人;
新年热闹的朝气是有的,但新年太粗犷,到处是如雷如虎的鞭炮声,又总不及端午那清新的水汽让人神往。
端午具备了作者所看重的特质:年青,活力,热闹,清新。端午节中的活动正是青年的力与美的展示。
小结:
熔优美清新的风景画和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于一炉,充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暗示我们:古老的毫不雕琢的自然的美才是健康的美。
翠翠
傩送
翠翠
爷爷
顺顺
爷爷
深挚的祖孙之爱
古朴的邻里之爱
纯真的男女之爱
故事写到了人物之间的哪些“爱”?有何特点?
纯朴真挚人情美
思考: 文中展现了边城怎样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一)翠翠和傩送的爱情。
翠翠和傩送是在两年前的端午节在河边相遇的,尽管第一次想见的情景似乎并不快乐,可从此在她的心里种下情根,定下了她对傩送不变的感情。
但翠翠对傩送的爱是委婉的,是含蓄的,是深藏于内心的,是始终没有表露出来的。
甚至当小说结尾傩送因哥哥之死而负疚出走,翠翠仍然痴心地孤伶伶地等着傩送回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种含蓄朦胧而真挚不渝的爱也许正是边城里最淳朴最美的感情。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翠翠与傩送的爱
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大鱼咬你”这句话对翠翠而言已经成为了一种温馨的回忆,而且,这句话带有俏皮味,也成了翠翠和二老以后相爱的一个隐喻。
我们也可以从这句中体会出翠翠对二老的喜欢,虽然这种喜欢是淡淡的。
拓展延伸:试把翠翠心理与以下诗歌的主人公心理相比较。
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yí)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tiāo)兮达(tà)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和,乃敢与君绝!
翠翠和以上两位女子相比,在爱情上,显得含蓄、羞涩,内心萌动的感情始终没有直接外露,连她最深爱、最依恋的爷爷也没有启齿。
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和感情变化展示了翠翠微妙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1)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祖父总会找来的。”但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
表明翠翠对爷爷的信任和依恋,仿佛一离开了爷爷便不知何去何从,写出了一个娇羞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2)到路上时,祖父想起什么似的,又问翠翠,“翠翠,翠翠,人那么多,好热闹,你一个人敢到河边看龙船吗?”翠翠说:“怎么不敢?可是一个人有什么意思。”
潜台词就是要爷爷陪着一起去,但同时表明要爷爷去不是因为自己胆小,也隐隐道出了翠翠内心深处的孤寂和对爷爷的依恋。
(二)翠翠与祖父的祖孙情
(3)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这是翠翠的心事与惧怕,反衬着她对爷爷深厚的感情,爷爷是她生活的依靠,更是她心灵的寄托。
(4)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翠翠站在船头还是不作声。翠翠对祖父那一点埋怨,等把船拉过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
显示出翠翠调皮、活泼的一面。她不是真的生爷爷的气,只是表现出小女孩特有的娇气和顽皮。
(二)翠翠与祖父的祖孙情
总结:
翠翠天真善良、活泼可爱,她和爷爷相依为命,对爷爷充满了依恋;
爷爷对孙女爱怜备至,关心翠翠的成长,为其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其爱情的实现。
(三)爷爷与顺顺等人的邻里情(乡情)
1、端午节,爷爷将翠翠送到城里后,就赶快回去替换替他撑船的朋友,让他也能到城里去看看热闹,朋友不愿回城去时,又拿出酒招待他,朋友喝醉后,又尽力照顾他。
2、傩送派人送翠翠回家。
3、顺顺送给爷爷鸭子和粽子。
4、端午节,接回翠翠后,自己却守在船边,因为过节,明白一定有乡下人来城里看龙船,还得趁黑赶回家去。
5、摆渡是免费的,卖皮纸的小伙子坚持要把钱送给爷爷。爷爷则坚持要把钱还给小伙子,尽管留下了一枚铜子,却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的担子上。
总结:
边城民风古朴而淳厚,老船夫、翠翠、傩送、天保,还有士兵、商旅、水手等,都一样的质朴、纯真、善良和可爱。
总结:
小说展开的是一幅“爱”的画卷。在这幅画上,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的亲情、邻里之间的乡情。
这种种的爱,就如边城的清纯古朴自然的风景,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甘心付出。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这是一种纯洁的无私的爱。
这种“纯洁的无私的爱”才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至此,作者已经“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了”。
拓展延伸:
这些景物人情构成了“边城的世界”,沈从文要用“边城的世界”告诉我们什么?
1、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2、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拜金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3、呼吁:重建民族的美好品德和人格。
主题
当堂检测
完成课本上《边城》
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生活着的人们必然也是与环境相匹配的。
边城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身上都充满着人情味和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
请分析请赏析翠翠、傩送和祖父的形象,感受人性美。
人物分析
思考讨论:
小说节选部分有哪些人物?各自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翠翠的形象
“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
纯真、可爱
聪明、矜持
总之,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外表的温婉羞涩与内心的敏感多情融为一体,是一个成功而又独特的人物形象,是一个理想化、纯美化的形象。
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执着、纯粹
爷爷的形象
翠翠觉得一个人进城看划船不好玩,老祖父便连夜赶到城里请熟人替自己看一天渡船,自己陪翠翠进城。
“很快乐地夸奖了翠翠不少”,他虽“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其实自己内心十分操心
体贴、慈爱
在翠翠的婚事上用心良苦
对翠翠亲情无限,疼爱有加;为孙女的亲事操心担忧;
善良、淳朴、工作尽职、厚道的老人。
淳朴、可爱
“闭上一只眼睛,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那枚铜子送给翠翠。
第四节,傩送与翠翠的对话。
形象英俊、淳朴善良、幽默风趣
傩送的形象
天保
痴情、豪爽、慷慨。既大胆表露爱情,又爱惜手足之情,在不知情中陷入爱情的矛盾中,最后孤独地离开并死于意外。
善良、热心、正直
顺顺
热心、正派、幽默
傩送
善良、守职、慈爱、热情、质朴
祖父
天真善良、温柔清纯、腼腆多情
翠翠
性格特点
人物
小结: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纯朴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这里的人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孤寂,但即使是孤寂,也是充满诗意的。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
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拓展探究
既然《边城》是一部温暖的作品,为何要处理成悲剧呢?
思路一:那么美的人,他们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可等待他们的都是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不好的结局,在这样一个充满善和美的“世外桃源”里,发生的却是一场以悲剧告终的爱情。这是什么?这就是人生,才是一种更为现实的更为自然的“人生形式”,若都是大团圆结局就过于粉饰了。人生就是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有谁能预料到天保的丧命?
拓展探究
既然《边城》是一部温暖的作品,为何要处理成悲剧呢?
思路二: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
拓展探究
既然《边城》是一部温暖的作品,为何要处理成悲剧呢?
思路三:有人认为,翠翠的爱情悲剧,是由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的孤寂导致的……可以说,就在卷入这场爱情旋涡中的每个人的孤独挣扎中,翠翠的爱情以悲剧结束了,“也许明天回来”不过是孤寂中的自慰罢了。
当堂检测
完成课本上《边城》
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知识补充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