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着惊海天-测试题
八年级 班 姓名
一、集腋成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桅杆(wēi) 浩瀚(hàn) 凛冽(liè) 一丝不苟(gǒu)
B.坠毁(zuì) 娴熟(xián) 循声(xún) 殚精竭虑(dān)
C.姿态(zī) 默契(qì) 瞬间(shùn) 惊心动魄(pò)
D.镌刻(juān) 咆哮(xiào) 澎湃(bài) 无怨无悔(yuà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凛洌 默契 一丝不苟 白手起家 B.关键 姿态 振耳欲聋 梦想成真
C.绽放 咆哮 殚精竭虑 无怨无悔 D.风采 承载 惊心动魄 玩强攻关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终于圆了航母舰载机着舰这一强军梦。
B.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一幕真是惊心动魄。
C.科研人员殚精竭虑,使我国的无人战机在当代天空叱咤风云。
D.中国军人展示出震耳欲聋、蓬勃向上的“中国力量”。
4.下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发现毗河有污染,如果是普通市民,也可以提出建议。
B.随着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政策的落实,使全区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治理。
C.利用微信平台随时记录并发现问题,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D.新都区采取关闭、断电、停产等强制措施,坚决淘汰产能落后和环境整治无望的企业。
5.下各句子中表达方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空警-2000”预警机,喷射五颜六色的彩烟,在蓝天铺展一条绚烂航路。
B.铁翼飞旋,惊雷滚滚。
C.他们是新一代国家防空“天网”的中坚力量,是我军来自国土防空作战的剑锋刀刃。
D.铁阵,如山如岳。口号,如海如潮。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导语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它扼要的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B、消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盛况,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地点,交代了新闻背景。
C、《飞天凌空……》这篇新闻特写,极有层次的呈现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跳水姑娘吕伟轻盈似箭、潇洒自如的形象跃然纸上,爱国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
D、《一着惊海天》采用现场特写的方法,生动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含英咀华 :阅读《一着惊海天》,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对本文的标题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有两个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副标题起概括内容,深化中心的作用。
B.“惊”是震惊的意思,写出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产生的巨大影响。
C.“首架”突出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对我国海防事业的巨大意义。
D.“成功”突出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的研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
2.下列对人物的描写文中没有运用到的一项( )
A.语言描写 B.心理描写 C.动作描写 D.神态描写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难题”,“最”强调了风险性极高。
B.“已经期盼了半个世纪”,“期盼”指人民海军官兵盼望第一艘航母的研制成功。
C.“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更”进一步强调降落的意义,同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D.“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绝大部分”起限制作用,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4.对文章第3、4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和海军官兵强军的梦想。
B.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难题。
C.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做铺垫。
D.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5.对文中“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赏析有误的一项( )
A.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
B.引用和夸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排山倒海般的气势。
C.“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震撼人心的速度,“牢牢地”“ 稳稳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的安全和平衡。
D.对偶和比喻,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
6.下列对本文的写作手法赏析有误的一项( )
A.叙事完整,铺排有序。记叙紧紧围绕检查甲板、塔台广播、着舰指挥员引导、战斗机降落这套程序来展开,条理清晰,毫无杂乱之感。
B.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作者集中笔墨叙写了战斗机能否成功着舰这一件事,将着舰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C.文风朴实,脉络直观。作者在叙写中,将紧要处的口令和动作都用实词准确地阐述,为的就是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一高深的试验事件更加平实,为读者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
D.语言活泼生动,富有典雅之美。作者在叙写中采用长短相间。整散结合的语句,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他山之石:一)、课外现代文阅读: 好一朵木槿花 宗璞
(1)又是一年秋来,洁白的玉簪花挟着凉意,先透出冰雪的消息。美人蕉也在这时开放了。红的黄的花,耸立在阔大的绿叶上,一点不在乎秋的肃杀。以前我有“美人蕉不美”的说法,现在很想收回。接下来该是紫薇和木槿。在我家这以草为主的小园中,它们是外来户。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紫薇似娇气些,始终未见花。木槿则已两度花发了。
(2)木槿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文革”中许多花木惨遭摧残,它却得全性命,陪伴着显赫一时的文冠果,免得那钦定植物太孤单。据说原因是它的花可食用,大概总比草根树皮好些吧。学生浴室边的路上,两行树挺立着,花开有紫、红、白等色,我从未仔细看过。
(3)近两年木槿在这小园中两度花发,不同凡响。
(4)前年秋至,我家刚从死别的悲痛中缓过气来不久,又面临了少年人的生之困惑。我们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陷入极端惶恐中。我在坐立不安时,只好到草园踱步。那时园中荒草没膝,除我们的基本队伍亲爱的玉簪花外,只有两树忍冬,结了小红果子,玛瑙扣子似的,一簇簇挂着。我没有指望还能看见别的什么颜色。
(5)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我忙拨开草丛走过去,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
(6)这是木槿。木槿开花了,而且是紫色的。
(7)木槿花的三种颜色,以紫色最好。那红色极不正,好像颜料没有调好;白色的花,有老伙伴玉簪已经够了。最愿见到的是紫色的,好和早春的二月兰、初夏的藤萝相呼应,让紫色的幻想充满在小园中,让风吹走悲伤,让梦留着。
(8)惊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作出一个浅坑,浇上水。水很快渗下去了。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花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带点调皮,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
(9)去年,月圆过四五次后,几经洗劫的小园又一次遭受磨难。园旁小兴土木,盖一座大有用途的小楼。泥土、砖块、钢筋、木条全堆在园里,像是凌乱地长出一座座小山,把植物全压在底下。我已习惯了这类景象,知道毁去了以后,总会有新的开始,尽管等的时间会很长。
(10)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崎岖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
(11)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12)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13)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褶,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环境的艰难,更不觉自己的奇特。
(14)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中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苦难的勇气。
(15)紫色的流光抛洒开来,笼罩了凌乱的工地。那朵花冉冉升起,倚着明亮的紫霞,微笑地俯看着我。
(16)今年果然又有一个开始。小园经过整治,不再以草为主,所以有了对美人蕉的新认识。那株木槿高了许多,枝繁叶茂,但是重阳已届,仍不见花。
(17)我常在它身旁徘徊,期待着震撼了我的那朵花。
(18)它不再来。
(19)即使再有花开,也不是去年的那一朵了。也许需要纪念碑,纪念那逝去了的,昔日的悲壮?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对一朵木槿花两次开花的描绘,领悟到一种重压之下顽强挣扎,不畏艰难,能够面对一切苦难的人生真谛。
B.文章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先说木槿以前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平庸,文革中许多花木惨遭摧残,而木槿却得全性命,两度开花。给作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在面临少年人的生之困惑,陷入极度惶恐之中的时候,有了勇气去面对困难。
C.作者通过那朵木槿花告诉我们,人生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困难所压倒,不能让悲痛长压在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重新拥有梦想。
D.全文语言朴素,并没有很多的修饰,但是感情真挚自然,不知不觉间打动着我们的心。
2.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作者对木槿花态度变化的过程是:轻视——惊喜——欣赏——期待。用前后对木槿的认识和情感作对比,表现木槿的平凡朴实、勇于抗争,乐观自得的美好品质,令文章曲折有致。
B.第(8)段中“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花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带点调皮,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把木槿叶子比作绿波,赋予木槿花孩童的情态,表现了木槿活泼、坚实的生命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欣喜及对木槿欣赏。
C.“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一句中连用三个“偶然”,含义不同,前两个“偶然” 是指出乎意料的,后一个“偶然” 是指随意的、漫不经心的。表达了作者对木槿花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D.第(12)段“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一句单独成段,强调了木槿在重压之下顽强挣扎,不畏艰难,能够面对一切苦难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木槿的高度赞赏。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元德秀 (北宋欧阳修 宋祁)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①母亡,庐墓倒,食不盐酪,藉无茵席。
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②流,能食乃止。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饥,日或不爨③,陶然弹琴以自娱。
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族弟结哭之恸,或曰:“子哭过哀,礼欤?”结曰:“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大夫生六十年未尝求足,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之餐。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选自《新唐书·列传》,有删节)
[注释]①擢第:科举考试得中。②湩(dòng):乳汁,这里指汤汁。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庐基侧, 庐: (2)会虎为暴。会:
(3)德秀自乳之 乳: (4)吴当坐 坐: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
(2)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
17、本文主要写了有关元德秀的哪几件事?可以看出元德秀有哪些优秀品质?
答案
一、集腋成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桅杆(wēi) 浩瀚(hàn) 凛冽(liè) 一丝不苟(gǒu)
B.坠毁(zuì) 娴熟(xián) 循声(xún) 殚精竭虑(dān)
C.姿态(zī) 默契(qì) 瞬间(shùn) 惊心动魄(pò)
D.镌刻(juān) 咆哮(xiào) 澎湃(bài) 无怨无悔(yuà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凛洌 默契 一丝不苟 白手起家 B.关键 姿态 振耳欲聋 梦想成真
C.绽放 咆哮 殚精竭虑 无怨无悔 D.风采 承载 惊心动魄 玩强攻关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D )
A.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终于圆了航母舰载机着舰这一强军梦。
B.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一幕真是惊心动魄。
C.科研人员殚精竭虑,使我国的无人战机在当代天空叱咤风云。
D.中国军人展示出震耳欲聋、蓬勃向上的“中国力量”。
4.下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发现毗河有污染,如果是普通市民,也可以提出建议。
B.随着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政策的落实,使全区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治理。
C.利用微信平台随时记录并发现问题,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D.新都区采取关闭、断电、停产等强制措施,坚决淘汰产能落后和环境整治无望的企业。
5.下各句子中表达方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D )
A.“空警-2000”预警机,喷射五颜六色的彩烟,在蓝天铺展一条绚烂航路。
B.铁翼飞旋,惊雷滚滚。
C.他们是新一代国家防空“天网”的中坚力量,是我军来自国土防空作战的剑锋刀刃。
D.铁阵,如山如岳。口号,如海如潮。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导语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它扼要的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B、消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盛况,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地点,交代了新闻背景。
C、《飞天凌空……》这篇新闻特写,极有层次的呈现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跳水姑娘吕伟轻盈似箭、潇洒自如的形象跃然纸上,爱国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
D、《一着惊海天》采用现场特写的方法,生动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含英咀华 :阅读《一着惊海天》,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对本文的标题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
A.本文有两个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副标题起概括内容,深化中心的作用。
B.“惊”是震惊的意思,写出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产生的巨大影响。
C.“首架”突出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对我国海防事业的巨大意义。
D.“成功”突出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的研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
2.下列对人物的描写文中没有运用到的一项( B )
A.语言描写 B.心理描写 C.动作描写 D.神态描写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B )
A.“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难题”,“最”强调了风险性极高。
B.“已经期盼了半个世纪”,“期盼”指人民海军官兵盼望第一艘航母的研制成功。
C.“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更”进一步强调降落的意义,同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D.“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绝大部分”起限制作用,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4.对文章第3、4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D )
A.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和海军官兵强军的梦想。
B.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难题。
C.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做铺垫。
D.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5.对文中“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赏析有误的一项( B )
A.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
B.引用和夸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排山倒海般的气势。
C.“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震撼人心的速度,“牢牢地”“ 稳稳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的安全和平衡。
D.对偶和比喻,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
6.下列对本文的写作手法赏析有误的一项( D )
A.叙事完整,铺排有序。记叙紧紧围绕检查甲板、塔台广播、着舰指挥员引导、战斗机降落这套程序来展开,条理清晰,毫无杂乱之感。
B.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作者集中笔墨叙写了战斗机能否成功着舰这一件事,将着舰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C.文风朴实,脉络直观。作者在叙写中,将紧要处的口令和动作都用实词准确地阐述,为的就是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一高深的试验事件更加平实,为读者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
D.语言活泼生动,富有典雅之美。作者在叙写中采用长短相间。整散结合的语句,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他山之石:一)、课外现代文阅读: 好一朵木槿花 宗璞
(1)又是一年秋来,洁白的玉簪花挟着凉意,先透出冰雪的消息。美人蕉也在这时开放了。红的黄的花,耸立在阔大的绿叶上,一点不在乎秋的肃杀。以前我有“美人蕉不美”的说法,现在很想收回。接下来该是紫薇和木槿。在我家这以草为主的小园中,它们是外来户。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紫薇似娇气些,始终未见花。木槿则已两度花发了。
(2)木槿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文革”中许多花木惨遭摧残,它却得全性命,陪伴着显赫一时的文冠果,免得那钦定植物太孤单。据说原因是它的花可食用,大概总比草根树皮好些吧。学生浴室边的路上,两行树挺立着,花开有紫、红、白等色,我从未仔细看过。
(3)近两年木槿在这小园中两度花发,不同凡响。
(4)前年秋至,我家刚从死别的悲痛中缓过气来不久,又面临了少年人的生之困惑。我们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陷入极端惶恐中。我在坐立不安时,只好到草园踱步。那时园中荒草没膝,除我们的基本队伍亲爱的玉簪花外,只有两树忍冬,结了小红果子,玛瑙扣子似的,一簇簇挂着。我没有指望还能看见别的什么颜色。
(5)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我忙拨开草丛走过去,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
(6)这是木槿。木槿开花了,而且是紫色的。
(7)木槿花的三种颜色,以紫色最好。那红色极不正,好像颜料没有调好;白色的花,有老伙伴玉簪已经够了。最愿见到的是紫色的,好和早春的二月兰、初夏的藤萝相呼应,让紫色的幻想充满在小园中,让风吹走悲伤,让梦留着。
(8)惊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作出一个浅坑,浇上水。水很快渗下去了。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花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带点调皮,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
(9)去年,月圆过四五次后,几经洗劫的小园又一次遭受磨难。园旁小兴土木,盖一座大有用途的小楼。泥土、砖块、钢筋、木条全堆在园里,像是凌乱地长出一座座小山,把植物全压在底下。我已习惯了这类景象,知道毁去了以后,总会有新的开始,尽管等的时间会很长。
(10)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崎岖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
(11)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12)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13)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褶,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环境的艰难,更不觉自己的奇特。
(14)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中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苦难的勇气。
(15)紫色的流光抛洒开来,笼罩了凌乱的工地。那朵花冉冉升起,倚着明亮的紫霞,微笑地俯看着我。
(16)今年果然又有一个开始。小园经过整治,不再以草为主,所以有了对美人蕉的新认识。那株木槿高了许多,枝繁叶茂,但是重阳已届,仍不见花。
(17)我常在它身旁徘徊,期待着震撼了我的那朵花。
(18)它不再来。
(19)即使再有花开,也不是去年的那一朵了。也许需要纪念碑,纪念那逝去了的,昔日的悲壮?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B )
A.本文通过对一朵木槿花两次开花的描绘,领悟到一种重压之下顽强挣扎,不畏艰难,能够面对一切苦难的人生真谛。
B.文章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先说木槿以前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平庸,文革中许多花木惨遭摧残,而木槿却得全性命,两度开花。给作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在面临少年人的生之困惑,陷入极度惶恐之中的时候,有了勇气去面对困难。
C.作者通过那朵木槿花告诉我们,人生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困难所压倒,不能让悲痛长压在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重新拥有梦想。
D.全文语言朴素,并没有很多的修饰,但是感情真挚自然,不知不觉间打动着我们的心。
2.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C )
A.文中作者对木槿花态度变化的过程是:轻视——惊喜——欣赏——期待。用前后对木槿的认识和情感作对比,表现木槿的平凡朴实、勇于抗争,乐观自得的美好品质,令文章曲折有致。
B.第(8)段中“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花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带点调皮,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把木槿叶子比作绿波,赋予木槿花孩童的情态,表现了木槿活泼、坚实的生命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欣喜及对木槿欣赏。
C.“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一句中连用三个“偶然”,含义不同,前两个“偶然” 是指出乎意料的,后一个“偶然” 是指随意的、漫不经心的。表达了作者对木槿花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D.第(12)段“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一句单独成段,强调了木槿在重压之下顽强挣扎,不畏艰难,能够面对一切苦难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木槿的高度赞赏。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元德秀 (北宋欧阳修 宋祁)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①母亡,庐墓倒,食不盐酪,藉无茵席。
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②流,能食乃止。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饥,日或不爨③,陶然弹琴以自娱。
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族弟结哭之恸,或曰:“子哭过哀,礼欤?”结曰:“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大夫生六十年未尝求足,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之餐。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选自《新唐书·列传》,有删节)
[注释]①擢第:科举考试得中。②湩(dòng):乳汁,这里指汤汁。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庐基侧, 庐: 居庐守丧 (2)会虎为暴。会: 恰巧、适逢
(3)德秀自乳之 乳: 喂 (4)吴当坐 坐: 罪责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
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还要娶妻呢?
(2)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
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
17、本文主要写了有关元德秀的哪几件事?可以看出元德秀有哪些优秀品质?
事情有:为母守孝;养育晚辈;义释大盗,使其为民除害;资助他人。
优秀品质:孝亲爱幼;诚信、有情义;廉洁爱民
参考译文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小时候丧父,传奉母亲非常孝顺,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便自己背着母亲进京。得中进士以后,母亲去世,他在墓旁搭建庐舍,吃的饭没有滋味,坐的地方没有垫席。
德秀没有来得及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娶妻,便不肯结婚,人们认为不能断绝子嗣,他回答说:“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还要娶妻呢?”早年时,他的侄子还是婴儿时丧母,家中无钱雇佣乳娘,德秀便亲自喂养孩子,连续多日汤汁流洒,直到孩子能吃东西才停止。
有一个盗贼被捕入狱,恰逢老虎作乱,盗贼请求让他去打虎为自己赎罪。小吏说:“这是那人骗人的计谋,他要逃跑,这不是让我们犯罪吗?”德秀说:“答应他了,不能违背约定。如果犯罪,我承担罪责,不会连累别人。”第二天,盗贼带着老虎尸体回来,全县感叹不已。
德秀做官得到的俸禄,全部给孤儿和失去子女的老人买了衣服和食物。赶上饥荒的年景,他有时一天都不烧火做饭,只是快乐地弹琴来自娱自乐。他在天宝十三年去世时,家里只有枕头、鞋子、箪瓢罢了。同族的弟弟元结哭得悲恸,有人说:“你哭得这么悲哀,符合礼节吗?”元结说:"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大人活了六十年,从不贪求富足,从没有过十亩的土地、十岁的僮仆,从未用完整的布料做过衣服、吃上过丰富的食物。我为他悲恸,是为了告诫那些荒淫贪婪、巧言谄媚、生活糜烂的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