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8 11:0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唐诗五首》练习题
年级 班 姓名:
集腋成裘: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东皋ɡāo 徙倚xǐ 昔人xī 驱犊dú B. 萋萋qī 佂蓬pénɡ 萧关xiāo 落晖huī
C. 侯骑qí 燕然yān 沙堤tí 萋萋qī D. 采薇 wēi 荆门jīng 孤烟ɡū 都护dū
下列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 薄暮:傍晚。薄,接近。) ( 徙倚:徘徊。)
B.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C.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的人。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暖树:温暖的树。 )( 啄:取、衔。 )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B.不知不觉,三年的高中生活转瞬即逝。李萍上了大学,张华当了工人,我进了部队:我们都有美好的前途。
C.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骼。骨骼完整匀称,人才能身姿挺拔;结构井然有序,文章才能立得起来。
D.据王璨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我市开展多种形式的交通安全法制教育活动,营造社会舆论良好氛围,提高了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B.他从父母手中接过家族企业,可以说是白手起家。
C.学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
D.儿童剧《芝麻开门》剧情抑扬顿挫,台词诙谐幽默,受到观众的强烈称赞。
5、下列各组句子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少年时就到关外谋生的四爷老大归来还是孑然一身的单身汉。
B.闻一多先生从唐诗中寻章摘句,潜心研究几年终于写出了《唐诗杂论》。
C.妈妈的厨艺相当不错,每次做出的菜都是香味扑鼻,油光可鉴。
D.受奔驰女车主事件影响,外资企业业绩下滑,汽车制造企业更是首当其冲,影响巨大。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无误的一项是( )
A.王绩,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他是个多才多艺艺术家,在诗、画、音乐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名篇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C.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较多的一个。《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新乐府》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D.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北宋诗人,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作品有《崔颢集》。《黄鹤楼》是作者游历到湖北武昌,登临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这首吊古怀乡之作。
含英咀华
1.下列《野望》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对下面诗歌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东皋”:泛指王绩家乡绛州龙门附近的水边高地,暗指诗人隐居的地方。
B. 徙倚:迁徙依靠。 C.落晖:落日的余光。 D.薄暮:日将落之时。
3.下列对《野望》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同手里律诗逐渐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
B.此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
C.首联描写、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
D.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水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式,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4.下列对《黄鹤楼》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铺垫。
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
5.对《黄鹤楼》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6.下列对《使至塞上》一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第1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2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遥远。
第3、4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在秋天出塞的。
第5、6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7.对《使至塞上》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3.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8.下列对《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9.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度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10.对《渡荆门送别》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 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11.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离开蜀地到楚国漫游途中所见到的景色,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B.颔联描写了山势与流水,“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原野位置的变换和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C.颈联描写映入江中的月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变幻,形成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D.尾联紧扣诗题“送别”,采用拟人手法,写故乡水因为可怜自己而不辛劳,送行万里的深情。
12.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心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13.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意境差别最大的一项是( )
A.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国山下)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使至塞上》)
C.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河庭湖赠张丞相)
D.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14.下列对《钱塘湖春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副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15.对《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用字用词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平”和“低”表现了春潮乍涌的画面,仿佛云水相连。
B.“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谊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最暖树、新燕啄衔草的动态画面。
C.诗人用“几处”“谁家”,而不是“处处”“家家”,准确反映了季节特点,说明诗人观察细
致,描写入微。
D.“迷人眼”的“迷”字,巧妙地写出了花的繁盛。
16.关于《钱塘湖春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结构巧妙,从孤山写起,然后按时间顺序来写,把读者引入胜景。
B.全诗的景物从早莺起至白沙堤止,浑然一体,形象完整。
C.诗人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绘声绘色,抒情表意含而不露。
D.诗人写了游春赏景,把“春景”和“春情”和谐地统一起来。
三、他山之石:
修①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②官书屡废③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④之终身。 (节选自《宋史 欧阳修传》)
【注释】①修:欧阳修,宋代文学家②治:处理。③废:放下。④服:听从,信服。这里指遵从。
13.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汝父为吏 / 常夜烛治官书 / 屡废而叹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母尝谓曰 尝趋百里外(《送东阳马生序》) B.死狱也 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C.我求其生 生亦我所欲(《鱼我所欲也》) D.其平居教他子弟 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2)修闻而服之终身。

16.结合选文内容,谈谈本文给我们得启示。



答案
集腋成裘: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C )
A.东皋ɡāo 徙倚xǐ 昔人xī 驱犊dú B.萋萋qī 佂蓬pénɡ 萧关xiāo 落晖huī
C.侯骑qí 燕然yān 沙堤tí 萋萋qī D.采薇 wēi 荆门jīng 孤烟ɡū 都护dū
下列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 薄暮:傍晚。薄,接近。) ( 徙倚:徘徊。)
B.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C.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的人。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暖树:温暖的树。 )( 啄:取、衔。 )
解析:暖树:向阳的树。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B.不知不觉,三年的高中生活转瞬即逝。李萍上了大学,张华当了工人,我进了部队:我们都有美好的前途。
C.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骼。骨骼完整匀称,人才能身姿挺拔;结构井然有序,文章才能立得起来。
D.据王璨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解析:D项,这个句子中“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只是作为《英雄记抄》内容的一部分来引用,不是全部原句,因此末尾的标点必须放在引号外面,而句子中最后的句号在引号里面,所以是错误的,应放在后引号的外面。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 )
A.我市开展多种形式的交通安全法制教育活动,营造社会舆论良好氛围,提高了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B.他从父母手中接过家族企业,可以说是白手起家。
C.学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
D.儿童剧《芝麻开门》剧情抑扬顿挫,台词诙谐幽默,受到观众的强烈称赞。
解析:A.语序不当,可将“良好”调至”“社会”前,且在“良好”后加上“的”。 B.不合逻辑,“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与“他从父母手中接过家族企业”
矛盾。D.搭配不当,“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不能用来形容“剧情”。
5、下列各组句子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D?? )
A.少年时就到关外谋生的四爷老大归来还是孑然一身的单身汉。
B.闻一多先生从唐诗中寻章摘句,潜心研究几年终于写出了《唐诗杂论》。
C.妈妈的厨艺相当不错,每次做出的菜都是香味扑鼻,油光可鉴。
D.受奔驰女车主事件影响,外资企业业绩下滑,汽车制造企业更是首当其冲,影响巨大。
解析:A. “孑然一身”就是指孤孤单单的一个人,与单身汉重复。B. “寻章摘句”的意思是读书时只摘记一些漂亮词句,也指写作只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用在这不恰当。C. “油光可鉴”
形容非常光亮润泽,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望文生义。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无误的一项是( A )
A.王绩,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他是个多才多艺艺术家,在诗、画、音乐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名篇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C.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较多的一个。《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新乐府》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D.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北宋诗人,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作品有《崔颢集》。《黄鹤楼》是作者游历到湖北武昌,登临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这首吊古怀乡之作。
解析:A.王维 B.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D. 崔颢北宋代诗人,
含英咀华
1.下列《野望》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对下面诗歌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B )
A.“东皋”:泛指王绩家乡绛州龙门附近的水边高地,暗指诗人隐居的地方。
B. 徙倚:迁徙依靠。 C.落晖:落日的余光。 D.薄暮:日将落之时。
3.下列对《野望》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同手里律诗逐渐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
B.此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
C.首联描写、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
D.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水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式,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4.下列对《黄鹤楼》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铺垫。
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
5.对《黄鹤楼》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6.下列对《使至塞上》一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第1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2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遥远。
第3、4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在秋天出塞的。
第5、6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7.对《使至塞上》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3.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8.下列对《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9.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度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10.对《渡荆门送别》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 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11.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写诗人离开蜀地到楚国漫游途中所见到的景色,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B.颔联描写了山势与流水,“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原野位置的变换和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C.颈联描写映入江中的月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变幻,形成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D.尾联紧扣诗题“送别”,采用拟人手法,写故乡水因为可怜自己而不辛劳,送行万里的深情。
12.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心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13.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意境差别最大的一项是( D )
A.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国山下)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使至塞上》)
C.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河庭湖赠张丞相)
D.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14.下列对《钱塘湖春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副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15.对《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用字用词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平”和“低”表现了春潮乍涌的画面,仿佛云水相连。
B.“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谊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最暖树、新燕啄衔草的动态画面。
C.诗人用“几处”“谁家”,而不是“处处”“家家”,准确反映了季节特点,说明诗人观察细
致,描写入微。
D.“迷人眼”的“迷”字,巧妙地写出了花的繁盛。
16.关于《钱塘湖春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结构巧妙,从孤山写起,然后按时间顺序来写,把读者引入胜景。
B.全诗的景物从早莺起至白沙堤止,浑然一体,形象完整。
C.诗人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绘声绘色,抒情表意含而不露。
D.诗人写了游春赏景,把“春景”和“春情”和谐地统一起来。
17.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B.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C.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D.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三、他山之石:
修①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②官书屡废③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④之终身。 (节选自《宋史 欧阳修传》)
【注释】①修:欧阳修,宋代文学家②治:处理。③废:放下。④服:听从,信服。这里指遵从。
13.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汝父为吏 / 常夜烛治官书 / 屡废而叹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C )
A.母尝谓曰 尝趋百里外(《送东阳马生序》) B.死狱也 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C.我求其生 生亦我所欲(《鱼我所欲也》) D.其平居教他子弟 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译文:给犯人找活下来(不死)的理由却找不到,那么死者和我都不会感到遗憾。
(2)修闻而服之终身。
译文:欧阳修听了母亲的话后, 一生都遵从父亲(母亲)的教导。
16.结合选文内容,谈谈本文给我们得启示。
答:示例一: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材有着重要作用(“修母”教子有方).从“修母”能以丈夫的优良品德教育孩子看出。
示例二:做官要公正严明(孩子成长中,父母的榜样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从“修父”做官时办案公正、明察秋毫(“修父”对欧阳修的影响)看出。
示例三:我们要善于听取有益的教诲,以优秀的人为榜样,做一个有作为的人.从欧阳修听从母亲教导,以父亲为榜样并一生效仿看出。
附译文:欧阳修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曾经给他说:“你的父亲做官的时候,经常在夜里挑灯处理文书,多次停下来叹息。我问他,就说:‘这是一个该判死刑的案件,我想为他找一条活下来的理由却找不到。’我说‘活下来的理由,也可以找吗?’他说:‘为他找一条活下来的理由,即使找不到,那么被判死刑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了。’经常为死囚寻求生路,仍然还有失误造成不该死的人被处死的,然而世间的官吏却常为犯人寻找处死的理由呀。’他平日教导别人的子弟,经常用这些话,我都听熟了呀。”欧阳修听了这段话,终生照做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