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练习题
八年级 班 姓名:
一、集腋成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倔强(jué qiáng)恹恹欲睡(yān)刹那(chà) 屈曲(qū)
B.外壳(kě)?无边无垠(yín)干涸(hé) 毡子(zhān)贱视(jiàn)
C.参天(cān)?坦荡如砥(dǐ)晕圈(yùn) 婆娑(sūo) 诸如(zhū)
D.秀颀(qí) 潜滋暗长(qián)错综(zōng)虬枝(zhā) 倦怠(dà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婆娑? 倦待? 参天耸立???? B.奔驰? 视野? 积雪处溶
C.主宰? 伟岸? 旁逸邪出???? D.盘旋? 锤炼? 直抒胸臆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B.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的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罢?
C.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D.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赞美白杨树,就由于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B.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驰骋,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C.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D.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A.随着我市高新区截污排污工程的顺利开展,让工程所到之处的居民深切感受到工程建设带来的实惠。
B.没有人可以否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的思想流派,丰富了当时及后世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C.“一带一路”推动学校间的合作,不仅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了国际化人才,也为中国高校提供了一个国际交流平台。
D.在刚刚结束的第54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囊括男单,女单,男双和女双四项冠军的好成绩。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 )
A.《白杨礼赞》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B.象征与比喻、拟人不同。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手法,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即象征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即象征义),从而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含蓄、更深刻。因此象征是就篇章而言的,而比喻、拟人是修辞手法。
C.《白杨礼赞》作者是茅盾,我国当代作家。他的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
《林家铺子》、《春蚕》等。
D.《白杨礼赞》选自《见闻杂记》。文中“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组织文章的感情线索。
二、含英咀华
(一)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7.“礼赞”的含义是( )
A.表示某种礼貌风格。 B.表示尊敬和赞美。
C.表示高度的赞扬与歌颂。 D.表示对白杨树的崇敬。
8.下列空格处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2)和风吹送,______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
(3)这时你_____起来的感觉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A.映 涌 闪 B.扑 翻 涌 C.扑 翻 冒 D.闪 掀 翻
9.下列对文中赏析有误的一项( )
A.“扑”与“奔驰”照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地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
B.使用“涌”字,说明感想很少,瞬间形成,还未经过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地喷涌而出。
C.“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生动形象的反映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无遮无碍。
D.一个“泛”字,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
10.下列对课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B.本文赞树的目的是为了赞人。
C.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
D.作者先写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而后指出它是“树中的为丈夫”,这采用的是先扬后抑的写法。
11.下列词语全部是赞扬白杨树内在美的一项是( )
A.挺拔 严肃 温和 坚强不屈 B.朴质 严肃 温和 坚强不屈
C.朴质 严肃 伟岸 坚强不屈 D.朴质 笔直 温和 坚强不屈
12.下列对课文第五段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按句分层)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②③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D. ①/②③④⑤⑥/⑦
13.课文结尾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作用是( )
A.用贵族化的楠木正衬白杨的平凡而伟大。
B.用平凡而伟大的白杨树反衬楠木贵族化的丑态。
C.抒发对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的愤恨鄙弃之情。
D.抒发对楠木自居高贵的批判之情。
14.下列对文章语言风格赏析有误的一项( )
A.阳刚、雄壮 B.委婉含蓄
C.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感 D.感叹、反问、排比等使语言富有气势
(二)阅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回答问题。(必须看课文内容)
15.对本文段层次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16.对第三句中“好女子”的“好”的解释,恰当的一项是( )
A.美 B.婆娑 C.旁逸斜出 D.屈曲盘旋
17.本文段的四个反问句的顺序能否颠倒( )
A.不能,这四句是递进关系 B.能,这四句是并列关系
C.不能,这四句是因果关系 D.不能,第一句总括后三句,后三句是因果关系
18.对本文段赞美白杨树的思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扬后抑作铺垫,然后逐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B. 先抑后扬作铺垫,然后逐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C. 抑扬结合作铺垫,然后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D. 先扬后抑作铺垫,最后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19.本文段指出了白杨树的许多象征意义,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是( )
A.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B.象征了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C.象征了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D.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他山之石
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 ,又扰生民。”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皆为敝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④,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⑤。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 ②存:抚恤。 ③耽:沉溺。④九重:深宫之内。⑤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若损百姓以奉其身 ( ) (2)犹割股以啖腹 ( )
(3)既不见过 ( ) (4)莫以天下无事 ( )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句子。
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皆为敝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
22. 结合本文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析下面两组句子有何异同。
(1)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答案
一、集腋成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 )
A.倔强(jué qiáng)恹恹欲睡(yān)刹那(chà) 屈曲(qū)
B.外壳(kě)?无边无垠(yín)干涸(hé) 毡子(zhān)贱视(jiàn)
C.参天(cān)?坦荡如砥(dǐ)晕圈(yùn) 婆娑(sūo) 诸如(zhū)
D.秀颀(qí) 潜滋暗长(qián)错综(zōng)虬枝(zhā) 倦怠(dà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D? )
A.婆娑? 倦待? 参天耸立???? B.奔驰? 视野? 积雪处溶
C.主宰? 伟岸? 旁逸邪出???? D.盘旋? 锤炼? 直抒胸臆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B? )
A.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B.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的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罢?
C.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D.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我赞美白杨树,就由于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B.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驰骋,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C.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D.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B )
A.随着我市高新区截污排污工程的顺利开展,让工程所到之处的居民深切感受到工程建设带来的实惠。
B.没有人可以否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的思想流派,丰富了当时及后世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C.“一带一路”推动学校间的合作,不仅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了国际化人才,也为中国高校提供了一个国际交流平台。
D.在刚刚结束的第54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囊括男单,女单,男双和女双四项冠军的好成绩。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 C )
A.《白杨礼赞》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B.象征与比喻、拟人不同。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手法,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即象征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即象征义),从而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含蓄、更深刻。因此象征是就篇章而言的,而比喻、拟人是修辞手法。
C.《白杨礼赞》作者是茅盾,我国当代作家。他的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
《林家铺子》、《春蚕》等。
D.《白杨礼赞》选自《见闻杂记》。文中“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组织文章的感情线索。
二、含英咀华
(一)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7.“礼赞”的含义是( B )
A.表示某种礼貌风格。 B.表示尊敬和赞美。
C.表示高度的赞扬与歌颂。 D.表示对白杨树的崇敬。
8.下列空格处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B )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2)和风吹送,______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
(3)这时你_____起来的感觉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A.映 涌 闪 B.扑 翻 涌
C.扑 翻 冒 D.闪 掀 翻
9.下列对文中赏析有误的一项( B )
A.“扑”与“奔驰”照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地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
B.使用“涌”字,说明感想很少,瞬间形成,还未经过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地喷涌而出。
C.“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生动形象的反映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无遮无碍。
D.一个“泛”字,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
10.下列对课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 )
A.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B.本文赞树的目的是为了赞人。
C.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
D.作者先写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而后指出它是“树中的为丈夫”,这采用的是先扬后抑的写法。
11.下列词语全部是赞扬白杨树内在美的一项是( B )
A.挺拔 严肃 温和 坚强不屈 B.朴质 严肃 温和 坚强不屈
C.朴质 严肃 伟岸 坚强不屈 D.朴质 笔直 温和 坚强不屈
12.下列对课文第五段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按句分层)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②③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D. ①/②③④⑤⑥/⑦
13.课文结尾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作用是( C )
A.用贵族化的楠木正衬白杨的平凡而伟大。
B.用平凡而伟大的白杨树反衬楠木贵族化的丑态。
C.抒发对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的愤恨鄙弃之情。
D.抒发对楠木自居高贵的批判之情。
14.下列对文章语言风格赏析有误的一项( B )
A.阳刚、雄壮 B.委婉含蓄
C.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感 D.感叹、反问、排比等使语言富有气势
(二)阅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回答问题。(必须看课文内容)
15.对本文段层次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16.对第三句中“好女子”的“好”的解释,恰当的一项是( A )
A.美 B.婆娑 C.旁逸斜出 D.屈曲盘旋
17.本文段的四个反问句的顺序能否颠倒( A )
A.不能,这四句是递进关系 B.能,这四句是并列关系
C.不能,这四句是因果关系 D.不能,第一句总括后三句,后三句是因果关系
18.对本文段赞美白杨树的思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 先扬后抑作铺垫,然后逐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B. 先抑后扬作铺垫,然后逐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C. 抑扬结合作铺垫,然后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D. 先扬后抑作铺垫,最后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19.本文段指出了白杨树的许多象征意义,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是( D )
A.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B.象征了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C.象征了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D.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他山之石
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 ,又扰生民。”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皆为敝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④,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⑤。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 ②存:抚恤。 ③耽:沉溺。④九重:深宫之内。⑤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若损百姓以奉其身 ( 如果 ) (2)犹割股以啖腹 ( 如同,好比 )
(3)既不见过 ( 过失 ) (4)莫以天下无事 ( 不要 )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句子。
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皆为敝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
看古代的帝王,有兴盛有衰亡,(衰亡的)都是因为他们的耳目受蒙蔽,不了解时政的得失,(这些帝王)既然看不见自己的过失,所以导致灭亡。
22. 结合本文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析下面两组句子有何异同。
(1)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答案:相同:都强调了治国需贤臣辅佐这一内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强调朝廷要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贤士;
本文强调贤臣犹如君主的耳目,要用心操劳国事。
不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还强调外因也能导致亡国,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就会灭亡。而本文没有涉及外因。
【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抚恤百姓。如果用损害百姓的办法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我常想能伤自己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都是因自身贪嗜奢欲而造成灾祸。如果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这样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看古代的帝王,有兴盛有衰亡,(衰亡的)都是因为他们的耳目受蒙蔽,不了解时政的得失,(这些帝王)既然看不见自己的过失,所以导致灭亡。我既然在深宫之中,不能看尽天下之事,所以安排你们这些为官之人,作为我的耳目(来了解时政的得失)。不要以为现在天下太平无事,四海安宁,你们便不用心操劳国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