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8 15:0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课时:一课时
所教教书书名及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所教年级:八年级
所教册次、单元:上册、第三单元
教具:白板、PPT
一、整体设计思路说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语文课程是注重实践性的课程”,并且要求“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本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了解了苏轼其人及此文写作的背景,理解了字词的意思,疏通了文本的基础上。因此,本课力图让学生通过逐句分析文本,抓住重点字词,从字词的运用中解决“何事”“何景”“何情”这三个问题,最终能够从“闲人”二字中体悟作者出游过程中欢欣、寂寞、遗憾等复杂情感,得到乐观豁达面对人生的启示。
设计图展示:具体教学设计介绍图如下,左边部分是课堂的步骤流程,对应右边部分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单元特点:《记承天寺夜游》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本单元所选的课文是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的优美篇章。
单元目的:积累文言词语,获得大自然美的享受,体悟作者更丰富的情感,并且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课文特点:《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代小品文,文章以凝练的语言,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月夜庭院如梦如幻的美妙景色,创造了一个清冷宁静的环境,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
(二)学生情况分析
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求知欲较强,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并且已经了解了作者和背景,疏通了文本,为文章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2.学生对古文仍有恐惧排斥心理,对于作者复杂情感的理解也难以到达深层和多样,其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抓住文本重点字词,主动进入语言品析与感情理解,深刻体悟苏轼的闲情逸致的豁达洒脱与落寞悲凉的郁郁不得志的复杂感情,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1.抓住文本的重点字词,围绕文本记了什么事、夜里有何景、游时现何情三个问题,分析作者夜游的丰富情感,最后抓住“闲人”二字,进行体悟归纳,感知其终极情感内核。
2.学会发现自然之美,体会作者的欣喜豁达与落寞悲凉的的复杂感情,学习作者面对人生困境和坎坷时的乐观与豁达。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抓准重点字词,通过字词分析,解决本文记了什么事、夜里有何景、游时现何情这三个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多重的含义,体会作品深层思想内涵,感受作者的豁达洒脱与落寞悲凉的复杂感情,得到乐观豁达面对人生的启示。
五、教学方法
1.教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
2.学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创设问题
请生回顾:我们了解了苏轼的经历以及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并且疏通了词句,了解了全文的意思。同学们还记得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吗?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来回顾一下。
视频造境:学生回顾后,教师播放苏轼夜游的视频,结合纯音乐,呈现出苏轼出游的全过程,营造宁静的夜晚的氛围,带领学生进入情绪。同时,配合导入语进行本课问题的创设。
导语设疑:你是一名会隐身的仙人。今夜,你伴在苏轼身旁同游,你看到了苏轼什么样的行为?又遇见了些什么人或事物?你是否又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情感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继续学习这篇文章,看看作者这次夜游中有“何事”“何景”与“何情”。
(二)朗读圈画,讨论分享
师生共读:播放音乐,一起朗读。教师应注意重点字词的强调和情感情绪的把握,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判断和鉴赏。并让学生在读的同时,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有关的字词圈出来。
讨论圈画:请学生进行三分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圈出的字词,并思考这些字词描述了什么事物或者动作、状态,又表现了作者哪些情感。接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
(三)逐句品词,分析情感
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学生找重点字词,教师同时进行板书。
【第一句:“元丰六年”至“欣然起行”】
教师明确:“月色”,是夜游的美景。“入”,是月色进入的状态,月色的存在给一个失意寂寞的人温暖陪伴的感觉。“欣然”的意思是高兴,看出了作者心情还是不错的,虽然被贬谪却仍然乐观,也流露出他对自然之美的期待。作者此时是高兴和欣喜的。
【第二句:“念无与为乐者”至“相与步于中庭”】
教师明确:“念”,是想到无人陪伴,“遂”,于是去找友人张怀民。“念”和“遂”既写尽了作者的孤独,也由衷地道出张怀民是苏轼的真知己。“寻”“亦”和“相与”是作者寻找友人,发现友人也没睡觉,可以相伴的安慰欣喜。可以看出两人心有灵犀,友情深厚。此时,作者虽然寂寞孤独,但因为有友人的陪伴有了安慰,有淡淡的快乐。这一句话蕴含了作者复杂的情感。
【第三句:“庭下如积水空明”至“盖竹柏影也”】
教师明确:这句话有两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作者把月色比喻成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这句话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这个比喻十分新颖和贴切,营造出优美宁静的氛围,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与作者一同夜游赏景呢!此时,作者见到如此多的美景,是惊喜和兴奋的。
【第四句:“何夜无月”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明确:?“但”的意思是“只是”,“耳”是语气词,罢了,都体现了凄凉之感。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虽然有月赏,有竹柏观,但两人只能作为“闲人”寂寞出游,有一种淡淡的哀愁。
(四)探密“闲人”,深挖情感
提问学生最后一句话中,哪个字词最关键。
教师明确:“闲人”一词。
请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用“闲”字组词来形容苏轼的情感,感知“闲人”在此文的含义。引导学生结合苏轼的经历(才华出众、遭人诬陷、仕途坎坷)和作者在此文中的心情和情感(重点字词的解读与体会),从而主动解读出“闲人”的多重含义。
教师明确:“闲人”的三重含义。
1.清闲。苏轼因为贬官闲职,客观时间上是闲暇的。
2.闲趣。古代有许多士大夫都遭逢坎坷、艰险的仕途经历,但是因为精神上的重重负担,有的开始玩世放荡,借酒消愁,也有的人积郁成疾,英年早逝真正放得下的豁达大度者实为少数。但是苏轼受老庄哲学、佛教禅宗影响,能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顺乎自然,求得个人心灵的平静,月夜出游观夜美景,可见其闲中之趣。
3.闲闷。元丰二年,苏轼因为一首诗被人污蔑有谋反之意,皇帝下令将其抓起来关在御史台,这就是“乌台诗案”。后来苏轼被贬黄州,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苏轼被诬陷,被贬官,远离故土,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他说自己是个“闲人”,是对自己无法实现理想的嘲笑,是愤懑于官场的黑暗而展露的苦闷悲凉。
(五)板书总结,获得启发
板书再解:老师把同学们找出来的景色展示了出来,月色、竹柏,构成一幅月夜美景。我们再根据情感的不同将字词进行归类。月色进入、欣然起行、寻友人相与漫步、发现竹柏影,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一丝温暖、快乐,甚至有兴奋。而念无人同乐、但两闲人耳,我们感受到作者的寂寞、无奈和悲凉。
启发总结:本文记录的是“闲人”的夜游,“闲人”苏轼仕途艰险,遭受磨难,必然有苦闷悲凉,但他仍然乐观洒脱,能于自然之景中寻找乐趣和美好,实在难能可贵。引导学生学习苏轼乐观旷达的精神: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经历挫折和磨难时要学会收拾心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我们的生活。
本课结语:本节课,我们紧扣文章的重点字词,解决了“何事”“何景”“何情”这三个问题,又抓住“闲人”一词体会了作者复杂的情感。请同学们做好笔记,并按时完成作业。
(六)作业布置,体会情怀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阅读拓展材料,看看苏轼被贬官到不同地方时都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进一步体会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