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短文两篇 》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①能记住作者,掌握“遂、寝、藻、荇、柏、颓”的读音。
②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③掌握“户、欣然、念、遂、寝、相与、但、闲人、交辉、歇、与”等重点的的文言词语意思,能疏通文意。
④能理解文章内容,赏析精妙的写景,感受作者的情感。
过程和方法:
①能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通过做知识卡片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巩固。
②在诵读训练中培养文言语感,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和有关资料,品读出“闲人”的意味,感受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苏轼旷达的情怀,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掌握“户、欣然、念、遂、寝、相与、但、闲人、交辉、歇、与”等重点的的文言词语意思,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②能理解文章内容,赏析精妙的写景,感受作者的情感。
难点:能品读出作品的意味,感受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答谢中书书》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预习交流展示(见预习诊断)
三、初读课文,感知文意。(力求使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1.听读课文(找一生朗读或教师范背,要有感染力)。(听准字音,注意节奏。)
2.学生挑战朗读课文(或背诵),其他学生听读,并进行点评。(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疏通字词,读出情感等方面。)注意:颓 鳞 与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
4.小组内竞(比赛)读课文,组内纠正、点评。
四、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拿起书和笔,自己小声读课文一遍,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同学们互相讨论疑难,要完成两项任务,一解决疑难的句子,二说出本小组解决疑难的绝招。
2.学生分小组讨论。约五分种后,老师让五个组分别展示成果。(各小组选两名代表,一位朗读,一位负责翻译。)
五、研读课文
问题导读,精讲点拨:
1.诗人陶弘景如何描写山川之美的?(引原句)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赏读山川之美: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感受山川之美。用“我喜欢 ,感受 美”回答。
点拨: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3.品读山川之美:作者运用哪些方法描写山川之美的?
点拨:多种视角相结合:俯视 仰视 平视
时间上:早晚结合
动静结合
4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结合写景之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是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5.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六、拓展活动设计: 妙笔生花
请同学们以“伏山之美”为首句,仿照本文写景的方法和句式,尝试写一篇文言小美文,在班上与同学交流。
《记承天诗夜游》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二、预习交流展示(见预习诊断)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初读课文,感知文意。(力求使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1.听读课文(找一生朗读或教师范背,要有感染力)。(听准字音,注意节奏。)
2.学生挑战朗读课文(或背诵),其他学生听读,并进行点评。(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疏通字词,读出情感等方面。)注意:遂、 寝、 藻、荇、 柏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
4.小组内竞(比赛)读课文,组内纠正、点评。
四、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拿起书和笔,自己小声读课文一遍,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同学们互相讨论疑难,要完成两项任务,一解决疑难的句子,二是说出本小组解决疑难的绝招。
2.学生分小组讨论。约五分种后,老师让五个组分别展示成果。(各小组选两名代表,一位朗读,一位负责翻译。)
五、研读课文
问题导读,精讲点拨: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添一添,品意境: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作者描绘的月景给你怎样的感受?品味下列不同句子的表达效果。把这些写景句作了适当的修改,你认为这样修改行吗?说说理由。
(1)a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草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1)改了之后当然不好。句中明喻、暗喻交错运用,以“积水空明”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为自己笔下文字的注脚,文笔自是高出一筹。“水中”紧承上句,接着又设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来喻陆上树木“竹柏影”,写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丽,似一幅弥漫着水气的朦胧素描图画。而改了之后,就没有了原句的新意,也不够生动形象。
(2)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点出: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
3.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品味文章结尾句“闲人”一词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引导:课文注释是:“清闲的人”,作者为何自谓闲人?
补充: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此乃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点出: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4. 背诵课文
六、拓展活动设计
1.读苏轼被贬所写的诗句,说一说:面对苏轼,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2.课下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七、达标检测(见达标检测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