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唤醒沉睡的种子,
调控幼苗的生长。
引来繁花缀满枝,
瓜熟蒂落也有时。
靠的是雨露阳光,
离不开信息分子。
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生物必修3
向光性: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表现出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实验材料:
单子叶植物幼苗,幼叶未突破胚芽鞘。
胚芽鞘:单子叶植物,特别是禾本科植物胚芽外的锥形状物,它能保护生长中的胚芽。种子萌发时,胚芽鞘首先钻出地面。
二、生长素的发现
1、提出问题:
胚芽鞘为什么会向光生长?
2、作出假设:
与胚芽鞘尖端有关
1880年,达尔文的实验
4、实验结论:
尖端是感受光刺激部位
3、实验验证:
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尖端下面的一段
5、作出推论:
胚芽鞘的尖端受到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传递某种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6、验证推论:
1910年,鲍森.詹森实验
1914年,拜尔实验
1928年,温特实验
二、生长素的发现
1、提出问题:这种影响能否向下传递
詹森的探究实验
2、作出假设:
4、实验结论:
3、实验验证:
这种影响能向下传递。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给下部。
1、问题:尖端产生的刺激能传到下部, 它为什么能使伸长区两侧生长不均匀呢?
拜尔的探究实验
2、假设:
刺激在向光侧和背光一侧的分布(浓度)存在差异,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
4、结论:
3、实验:
拜尔的实验为什么选择在黑暗环境中进行 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可以吗
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会造成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初步证明:尖端产生的刺激物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詹森、拜尔的探究实验
1928年,温特的实验
1、温特实验与詹森及拜尔的实验有什么关系?
2、该实验能充分说明胚芽鞘尖端能产生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吗?为什么?怎样改进?
1928年,温特的实验
实验证明:
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够促使胚芽鞘下面的某些部分的生长。
二、生长素的发现
1934年,郭葛等人从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经鉴定为吲哚乙酸(IAA)。由于吲哚乙酸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生物学上又称之为生长素。
进一步研究发现,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还有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
生长素在胚芽鞘产生的部位是:
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
胚芽鞘伸长的部位是:
尖端
尖端
尖端以下部位
归 纳
二、生长素的发现
二、生长素的发现
启示:
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
认识在不断探索过程中深化
二、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产生:
最活跃的部位是分生组织,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着的种子。
顶端分生组织
发育着的种子
茎的形成层
根的分生区
三、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分布:
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极性运输:
形态学上端到下端
二、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含生长素的琼脂块
达尔文实验中为什么要分别遮盖胚芽鞘尖端和它下面一段?
分别遮盖胚芽鞘尖端和它下面一段,是采用排除法,观察某一部分不受单侧光刺激时,胚芽鞘的反应,从而确定是胚芽鞘哪一部分在起作用。
达尔文的探究实验
詹森为什么选择“琼脂片”做为实验材料
琼脂片能让物质透过并不会改变物质的理化性质,且它不会为植物生长提供其他的营养物质。
为什么选择在黑暗环境中进行 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可以吗
排除光线对实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