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4节 免疫调节
生物必修3
机体通过免疫系统的调节,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什么是免疫调节?
“异己”来自两个方面:
(1)外来的入侵者;
(2)“变坏了的”自身细胞。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读书思考:
免疫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它们各有什么功能?
讨论:
你知道人体哪些器官是免疫器官?
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白细胞是什么关系?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一)防卫功能
(二)监控和清除功能
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它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抵抗抗原的入侵,防止疾病。
非特异免疫
(一)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
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
第三道防线:
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它通常只能对某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生来就有无特异性
资料分析
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
HIV 感染淋巴细胞
HIV 病毒
第三道防线的作用
作用:
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
作用方式:
通过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作战”,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通过T淋巴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1.抗原
抗原与抗体
一般是外来物质
病原体(细菌、病毒)
花粉
异体组织、器官
自身组织和细胞(特殊):
自身受损细胞、癌细胞
它们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
(异物性)
抗原决定簇
(特异性)
2.抗体
概念:机体受病原体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病原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抗原与抗体
抗体的形成:
B细胞
抗原
浆细胞
抗体
分泌
抗体的分布: 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如乳汁中。
抗原与抗体
抗体的作用:
抗体与病原体结合,抑制其繁殖或对宿主细胞的黏附,从而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
抗体与抗原结合,使其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胸腺
脾脏
胸腺
淋巴结
淋巴结
骨髓
扁桃体
人体内的免疫器官
T淋巴细胞
吞噬细胞
B淋巴细胞
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
免疫细胞存在于人体各处,一旦发现异己物质就通过免疫反应将其清除。 这是存在于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
骨髓中(多能)造血干细胞
(多能)
造血干细胞
(多能)
造血干细胞
不分化
有丝分裂
分化
白细胞
血小板
T细胞
B细胞
……
吞噬细胞
红细胞
淋巴细胞
在骨髓中发育
在胸腺中发育
抗原刺激
转移
浆细胞
(效应B细胞)
效应
T细胞
呼吸道黏膜纤毛清扫作用
皮肤对细菌的屏障作用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溶菌酶的作用
溶菌酶
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巨噬细胞正在吞噬细菌
细菌被白细胞吞噬
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共13张PPT)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4节 免疫调节(第三课时)
生物必修3
复习:
画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概念图
弄清两者的联系和主要区别
抗原
吞噬细胞(摄取处理抗原)
进入血液
T细胞
呈递抗原
B细胞
淋巴因子
增殖分化
浆B细胞
记忆细胞
产生
抗体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直
接
刺激
增殖分化
记忆细胞
效应T细胞
靶细胞 +
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
刺激
抗原
吞噬细胞(摄取处理抗原)
T细胞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在病毒感染中,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阻止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而散布;再通过细胞免疫予以彻底消灭。
1.联系:
细胞免疫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使抗原暴露,与抗体结合而被消灭。(两者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作用对象
作用方式
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2.区别:
风湿性心脏病
三、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三、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免疫系统过于灵敏、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1、自身免疫病
三、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三、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三、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过敏反应
三、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2、过敏反应
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称为过敏原。
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过敏反应的特点:
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②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损伤组织;
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四、免疫学的应用
免疫预防
注射或服用疫苗(人工减毒、灭活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
免疫治疗
输入抗体、淋巴因子或某些药物等
器官的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