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数量的变化

文档属性

名称 种群数量的变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2-05-01 23:08: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温故知新
请在一个坐标图上画出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并标明各曲线的假设或条件。
A “J”型增长曲线
K值
B “S”型增长曲线
A
B
时间
种群数量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资源和空间有限
思考与讨论:
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吗?
环境因素
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气候
食物
被捕食
传染病
人类活动等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之中的,在不利条件之下,还会急剧下降,甚至灭亡。
三、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濒危野生动物,有“国宝”和“活化石”之称,具有极高的生态、科研、文化及美学价值,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
大熊猫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种群增长规律的角度分析,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什么?
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大熊猫更宽广的生活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帮助减少其环境阻力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捞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什么水平?为什么?
K/2
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
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控制有害动物的根本措施。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1)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生物资源。
(2)为生产实际提供理论指导。
适时捕捞、合理采伐
(3)为预测及防治有害生物提供依据。
研究意义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实验原理
(二)提出问题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三)作出假设
接种到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开始种群数量增长缓慢,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迅速增长。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营养物质消耗,有害代谢废物积累,PH变化,酵母菌种内斗争加剧,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时酵母菌数量最大。随着营养物质继续消耗,有害代谢废物继续积累,PH变化加大,酵母菌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会显著下降。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实验原理
(二)提出问题
(三)作出假设
(四)设计探究思路
1.怎样进行酵母菌的计数?
用显微计数法进行抽样检测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实验原理
(二)提出问题
(三)作出假设
(四)设计探究思路
1.怎样进行酵母菌的计数?
2.本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吗?
3.需要做重复实验吗?
4.记录表怎样设计?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实验原理
(二)提出问题
(三)作出假设
(四)设计探究思路
(五)制定实施计划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五)制定实施计划
1. 取相同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5mL肉汤培养液塞上棉塞。 2. 灭菌后,冷却至室温,分别标记1、2、3…… 3. 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摇匀后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起始酵母菌个数(N0),做好记录。 4. 将各试管送进恒温箱28℃下培养
5. 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实验原理
(二)提出问题
(三)作出假设
(四)设计探究思路
(五)制定实施计划
(六)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种群增长最快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环境容纳量(K值):环境条件不改变时,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K值
K/2值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