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四单元·第16课
我为什么而活着
人为什么而活?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清照说,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追问过自己,也给出了各自的答案。今天,让我们来聆听英国大哲学家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我为什么而活着》。
情境导入
罗素(1872—1970),英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被视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作者介绍
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生字正音
遏( )制 孤寂( ) 战栗( )
边缘( ) 微薄( ) 赐( )予
è
lì
yuán
bó
cì
jì
生词释义
遏制:
飓风:
濒临:
俯瞰:
深不可测:
制止,控制。
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强烈风暴。
紧接,靠近。
俯视。
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通读课文,把握内容。
对爱情的渴望,
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苦难的不可遏止的同情心。
整体把握
2.再次默读,从文章中找找,概括作者是为什么而活?
1.朗读课文。
作者的这三种激情有没有内在的逻辑顺序?
这三种激情是按照境界、感情的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对爱情的追求是人最本能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则进了一层,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升华到了博爱的境界。
整体把握
思考理解
“我”为什么渴望爱情?
精读理解
带来狂喜
解除孤寂
看到天堂
归纳概括
“我”追求哪些知识?
“我希望了解人的心灵。我希望知道星辰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是思想威力。”
精读理解
归纳概括
人的心灵方面的知识。
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饥饿的儿童
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
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
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精读理解
让作者因同情而关注的现实世界是怎样的呢?
归纳概括
三种追求,哪一个让他更执着、更痛苦呢?
同情心。
思考探究
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理想,而同情苦难则是现实。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为了自己,同情苦难则是为了他人。对人类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作者追求爱情和知识的真正动力。
从作者的追求中,可以看出罗素的是怎样的人?
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本文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充分显示了作者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
思考探究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苦海”和“飓风”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三种感情的强烈及对作者生命的统治和支配作用。写出了作者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
体味语言
体味“飓风”和“苦海”
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深渊”比喻没有爱情的心灵状态,作者用“冰冷死寂”“深不可测”来修饰“深渊”,形象地写出了缺失爱情的心灵的孤寂和绝望。“仙境”比喻作者在爱情中体验到的美好心灵状态。
两个形象的比喻构成鲜明对比,写出了爱情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体味语言
体味“深渊”和“仙境”
都能用凝练而生动的语言,表达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显示了敏感的诗人的气质。
拓展延伸
相同点
比较阅读,本文和余秋雨的《坦然看生活》写作上有哪些异同。
拓展延伸
不同点
第二,《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作者直抒胸臆 ,三种单纯而强烈的激情在娓娓的叙说中自然流露。《坦然看生活》则借助鲜明的意象表达深远的意旨。
第一,《我为什么而活》整体采用“总—分—总”式结构,行文之间的过渡照应,使本文读起来顺畅、严谨。 《坦然看生活》则用匀称的结构、对称的句式、流畅的情理,表达散文深远的意旨。
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境遇的人都有不同的生存观,不同的人生追求,从而也就有了不同的结果,或成功,或失败,或碌碌无为,平平淡淡。日常生活中,我们没有罗素那样丰富的经历,但这并不表示我们不能拥有像罗素那样的人生理想与目标。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积累关于爱情、知识的名句。
2.以“人为什么而活着”为话题,以“人生短暂,犹如一个匆匆过客”为开头,写一篇不少于80字的短文,短文必须运用举例论证,体现出你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思考。
我为什么而活着
内容图示
带来狂喜
解除孤寂
看到天堂
人的心灵方面的知识。
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渴望)爱情
(追求)知识
(同情)苦难
饥饿的儿童
被压迫者
无助的老人
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世界
深渊
仙境
飓风、苦海
活着值得
乐意
再活一次
再 见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的阐述您的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以便观者准确的理解您传达的思想。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的阐述您的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以便观者准确的理解您传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