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①条件:
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它生物制约
起始增长很慢,但随着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越来越快。
1、“J”型
②特点:
时间
种群数量
③数学模型:
Nt=N0×λt
增长率
λ-1
若λ>1
增长速率
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 值变化曲线(右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D
2、“S”型
①条件:
②特点:
③数学模型:
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到其它生物制约。
起始呈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便开始减数增长,到K值便停止增长或在K值上下波动。
增长速率
t2
灭鼠
捕鱼
放牧
增长率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1、提出问题:(用问句)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开始在资源和空间无限多的环境中,酵母菌呈J型增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中资源和空间逐渐变得有限,代谢废物的积累,酵母菌呈S型增长.
2、作出假设: (用陈述句)
一、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抽样检测法
1.实验目的:了解在 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
2.实验方法:学习用 进行酵母菌细胞计数的操作方法,学习 的使用方法,找出酵母菌细胞数量变化与其 之间的关系。
封闭环境
血细胞计数板
浑浊度
比浊计
计数
3、实验步骤:
培养液配制 灭菌 接种 培养
培养条件,28℃,连续培养7天
防止杂菌干扰,造成试验数据错误
随机取样,多次计数,取平均值
大方格
中方格
小方格
计数室
平台上有九个大方格的方格网,中间大方格为计数室
计数室放大
血球计数板是一种专门用于计算较大单细胞微生物的一种仪器。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玻片
对人体内红、白细胞,及细菌、真菌、酵母等微生物的计数
每大方格面积为2mm×2mm,
厚度为0.1mm ,则每大方格体积为0.4mm3
1毫升=1cm3=1000mm3
每毫升体积内的细胞数=每大方格内的细胞数×﹍﹍﹍
2500
计数具体步骤
a.适当稀释,计数总数以300左右为宜(1mL酵母菌培养液+9mL无菌水)
b.取洁净的血细胞计数板一块,在计数区上盖上一块盖玻片。倒转试管数次用滴管吸取少许菌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
c.观察及计数。静置片刻后显微观察
计数顺序:左上→右上→右下→左下。
g.冲洗血细胞计数板,洗净后自行晾干
第1天
第2天
第6天
第7天
前后的自身对照
1/2
注意事项
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结果的记录最好用记录表格
菌数 时间
(天)
次数 起始 1 2 3 4 5 6 7
1
2
3
… … … … … … … … …
平均
探究实验设计时要遵循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对照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和平行重复原则。
一定体积培养液中微生物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属于封闭环境中种群的数量变化,不同于开放环境中的两曲线模型,它因后期无外源物质和能源的补充,其数量变化“S”形曲线多了一个衰亡期。
影响酵母种群增长的因素可能是什么?
可以是外界的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溶氧量等,也可以是酵母菌自身内在因素,如菌种的差异、接种时间、接种量的多少等。
调整期
对数期
稳定期
衰亡期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和环境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一、种群数量的波动性
*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的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
K
非周期性波动
周期性波动
——大多数
(如一些生物随气候变化而表现)
(如一些生物因食物关系而表现)
两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不相等
两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
——高纬度环境
欧洲灰鹭在1928年—1977年的变化
时间
数量
寒冬
寒冬
连续暖冬
温度
东亚飞蝗在我国上千年的数量变化
水分
旅鼠种群数量变化
时间
种群数量
雪兔
猞猁
雪兔和猞猁的数量变化
1860
1870
1、外源性调节因素——非生物因素
二、种群数量的调节---相对稳定性
——生物种间因素
2、内源性调节因素
光、温度、水分等
竞争、捕食、寄生等
种内斗争、种内互助等
1、光
⑴影响植物的分布:
①松、杉、小麦等阳生植物须有强光才能生长; ②人参、三七等阴生植物只能生长在阴暗处
阳性植物
阴性植物
外源性调节因素——非生物因素
1、光
(2)影响植物的繁殖:
①油菜、桃花等长日照植物须在白天越来越长的春天才开花;
②菊花、茶花等短日照植物须在白天越来越短的秋天才开花。
长日照植物(桃)
短日照植物(菊)
2、温度 实例1:由于温度的季节性变化,部分植物的种群数量也呈季节变化。
春:丁香花
夏:山桃草
秋:鼠尾草
冬:鹤望兰
实例2:由于温度的季节性变化,某些动物的种群数量也呈季节变化。
鸟类迁徙
鱼类洄游
蚜虫高温数量下降
沙漠
热带雨林
3、湿度
1、寄生
外源性调节因素——生物种间因素
江豚感染寄生虫而浮尸沙滩
寄生生物
寄主
数量
时间
2、捕食
猞猁增加
雪兔增加
植物增加
+
+
-
-
反馈调节
时间
种群数量
被捕食者
捕食者
1、行为调节
(1)种内斗争——领域行为
鹬
华南虎
内源性调节因素
(2)种内互助——社会行为
鸟类迁徙
(3)育幼行为
激素?
2、内分泌调节
啮齿类动物——长耳跳鼠
种群密度增大
生存压力增加
内分泌失调
出生率降低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1.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生物资源
2.为防治有害生物提供科学依据
种群的数量波动
周期性波动
非周期性波动
类型包括
外源性调节因素
内源性调节因素
调节因素
1、下列各备选项目中,哪项与种群数量的变化不直接相关?( )
A、气候 B、出生率
C、分布型 D、食物
练习巩固
C
2、下面哪种因素对种群数量的调节有影响?( )
A、捕食 B、领域行为 C、气候 D、寄生E、以上均有影响
E
3、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
A “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 “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时间无关
C 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D 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C
A.酵母菌的生长呈现出“S”型增长
B.酵母菌种群在第4天增长率达到最大
C.在第4天至第6天中,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该瓶内酵母菌种群的K值为400
4、在放有5mL培养液的培养瓶中放入少量酵母菌菌种,然后每隔一天统计一次酵母菌的数量。经过反复实验,得出如右图所示的结果:对这一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B
在一普通的锥形瓶中,加入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如下图所示。在以下有关坐标图中不正确的是( )
B
7 、(2006年全国卷二,第30题)(20分)回答下列小题。⑴ 种群数量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① 某种昆虫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
据图回答:
①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昆虫种群数量会 。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的 . 结果。② 昆虫种群的大小由种群的 , 决定。③ 经调查,第一年此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条件下,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λ=1.3,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
减少
综合作用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下图根据实验室中人工饲养腹果蝇的数据统计绘制而成的曲线图。人工饲养是在一定大小的培养瓶中,喂以一定量的酵母菌的条件下进行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室条件下用草履虫、酵母菌所作的实验与上述结果相似,表明种群在一定空间、一定资源条件下的增长类型,一般都是___________。(2)曲线的纵坐标_______(“能”或“不能”)反映种群密度的大小。在一定环境中种群增长曲线的渐近线,生态学上称为环境容纳量,其含义是_______。一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______(“能够”或“不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3)试根据容纳量的概念对珍稀动物的保护、草原的合理放牧分别提出你的建议。
“S”型增长
能
能在这一环境中所能承载的这一种群的最大数量(密度),即这一环境所能养活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
能
答案:
(1) “S”型增长 (2)能 能在这一环境中所能承载的这一种群的最大数量(密度),即这一环境所能养活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
(3)对珍稀动物的保护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它的生存环境,使该种动物的环境容纳量有所提高,这个种群的数量自然会增长。草原的放牧量应该控制在接近环境容纳量为宜,如果过多放牧会影响牛羊的生长以及草原的恢复。如果破坏了环境,还会造成环境容纳量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