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过关练习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
1.饮酒(其五)
一、基础知识
1.《饮酒(其五)》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写的一首诗,该作者字_________,名_______,世称___________,
自称___________。诗人。有《陶渊明集》。
2.诗句默写:
(1)结庐在人境,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心远地自偏。
(3)______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
(4)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_。
(5)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饮酒》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
结伴而飞,归向山林。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诗歌鉴赏
(一)阅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完成下面的题目。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无车马喧”的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词阅读。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抒写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故人庄》中哪些诗句描绘了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首诗描述的内容,其重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首诗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
望
一、基础知识
1.《春望》是_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写的一首诗,该作者字__________,自号__________。与__________(诗人名字)合称“李杜”。
2.诗句默写
(1)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恨别鸟惊心。
(3)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浑欲不胜簪。
(5)杜甫在《春望》写出了因战乱与家人难通音信,对家人安危魂牵梦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杜甫《春望》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花鸟之物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时伤世的情感。
二、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请赏析“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时年四十多岁,却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杜甫的《春望》,完成下面的题目。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诗人却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对比鉴赏
(甲)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替。
(乙)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①,玉垒②浮云变古今。
北极③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④莫相侵。
可怜后主⑤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⑥。
注释:①来天地:与天地俱来。
②玉垒,山名。
③北极,星名,北极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
④寇盗,指吐蕃。
⑤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亡国之君。
⑥梁甫吟:古乐府中一首葬歌,这里代指此诗。
1.乙诗中“花近高楼伤客心”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首诗在表达感情方面有什么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雁门太守行
一、基础知识
1.《雁门太守行》是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写的一首诗,该作者字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之称。
2.诗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
(2)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霜重鼓寒声不起。
(4)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雁门太守行》一诗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而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志气还很旺盛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奇异的边塞风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写部队不畏寒夜浓霜,夜袭敌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决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鉴赏
(一)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下面的诗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请你在画线诗句中选择一处与色彩相关的词语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寨上燕脂凝夜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对比鉴赏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甲)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①,收取关山五十州②?
请君暂上凌烟阁③,若个④书生万户侯?
(注释)①吴钩:刀名,刃弯。②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③凌烟阁: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为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魏征、虞世南等二十四位开国功臣建的一座楼阁。阁内绘有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皆出自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意在让后人永远记住他们为唐王朝建立的不朽功勋。④若个:哪个。
1.请简析(甲)诗中“黑云压城城欲摧”中“压”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诗以“色”绘诗,(乙)诗以“问”成诗,各具特色,请任选一诗简要分析。(提示:(甲)诗可结合“塞上燕脂凝夜紫”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
壁
一、基础知识
1.《赤壁》是_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写的一首诗,该作者字__________,有“__________”之称。
2.诗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2)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的《赤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4)杜牧在《赤壁》一诗中,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鉴赏
(一)阅读杜牧《赤壁》回答问题。(共7分)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1.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____________。诗人杜牧和____________合称“小李杜。(3分)
2.这首诗有叙有议,哪两句是议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蕴含着一个成语,这个成语中包含一个著名的三国故事,你知道吗??请写出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9~20题。(5分)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一首咏史诗。诗人借“_______________”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
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2分)
2.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比较阅读
【甲】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赤壁怀古
曹雪芹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①一炬②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注】①喧阗:声音大而杂。②一炬:一把火。指三江口周瑜纵火。
1.有人认为,甲诗最后一句“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知好恶”,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诗都借赤壁抒怀,但抒发的情感各有不同,请你分别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渔家傲
一、基础知识
1.《渔家傲》是______(朝代)的词人__________写的一首诗,该作者号__________,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2.
诗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借用想象创造了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传达出词人对日暮途远的叹息、对现实不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展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传达出与命运抗争的决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鉴赏
(一)诗歌鉴赏。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婉约派词宗李清照所写《渔家傲》,描写的是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这样的景象显示出作者性情中____________的一面。
2.阅读画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句诗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词中的“谩”有多层含意,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包含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借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甲)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乙)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纂,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甲词气势磅礴、风格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仅有的浪漫主义作品。从词中“梦魂”一词可看出此词是作者____________作。
2.请分析甲乙两词所流露出的词人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饮酒(其五)
1.东晋
陶渊明
元亮
潜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2.(1)而无车马喧
(2)问君何能尔
(3)采菊东篱下
(4)欲辨已忘言
(5)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6)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二、诗歌鉴赏
(一)
1.
B
【解析】
本小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只要心存高远,哪怕是居所处于闹市也像是在偏僻之地一样。
故B项分析有误。
2.
“见”字用得极妙,诗人在东篱下采菊时,无意望山,而山与目遇,境与意合,南山的美景映入诗人的眼帘,准确生动的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二)
1.抒写了诗人归隐田园后悠闲自得、闲适恬淡、与世无争的心境。
2.示例: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3.“真意”是指远离喧嚣、超凡脱俗的心境;自由自得、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志趣。
三、
1.
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字用得极妙,诗人在东篱下采菊时,无意望山,而山与目遇,境与意合,南山的美景映入诗人的眼帘,准确生动的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3.《饮酒(其五)》侧重塑造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
《过故人庄》侧重写山村风光和朋友间融洽的感情。
4.相同点:都表达了热爱农村自然景色,喜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不同点:陶诗表现了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孟诗没有这种思想感情,主要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春
望
一、基础知识
1.唐朝
杜甫
子美
少陵野老
李白
2.(1)城春草木深
(2)感时花溅泪
(3)家书抵万金
(4)白头搔更短
(5)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6)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二、诗歌鉴赏
(一)
1.“城春草木深”写作者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渲染了残破凄凉景象。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情景交融。极富表现力。
2.国家残破(忧国);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思家)。
(二)
1.移情于景。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表达了诗人“感时(忧伤国事)”“惜别(恨别家人)”之悲。
2.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3.
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三、诗歌对比鉴赏
1.示例:运用反衬的手法,以乐景写哀情,更能传达出作者为国事黯然心伤的感情(或将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2.相同点:都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忧民的痛苦心情。
不同点:甲诗还表达了诗人对离散亲人的思念之情;乙诗诗人怀古伤今,还表达了诗人为国效力的愿望和报国无门的愤慈之情。
3.雁门太守行
一、基础知识
1.唐朝
李贺
长吉
诗鬼
2.(1)黑云压城城欲摧
(2)塞上燕脂凝夜紫
(3)半卷红旗临易水
(4)提携玉龙为君死
(5)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6)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7)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8)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二、诗歌鉴赏
(一)
1.修辞角度:运用典故,借用“临易水”的典故,既交代了战斗的地点,又暗示了此去有可能有去无回,表现了将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神。
炼字角度:“重”“寒”二字,营造了肃杀的氛围,也暗示将士们内心的沉重。
描写角度: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战斗的惨烈和悲壮。
2.表达了诗人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3.示例:“燕脂”写出战场大块胭脂般鲜红的血迹,展现战斗的激烈与悲壮。“凝夜紫”写出战士们血染沙场,透过夜雾呈现出一片紫色。展现战斗的悲壮与惨烈。
(二)
1.
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2.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三、诗歌对比鉴赏
(一)
1.“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甲】诗以“色”绘诗,用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如:“燕脂”“夜紫”,写出了边塞的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成紫色,将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乙】诗以“问”成诗:①问句的使用使全诗情感激越,气势峻急,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②第一个问句中含自励,表达了诗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第二个问句则含愤激,抒发了诗人怀旷世之才却不能为世所用的愤慨。
4.赤
壁
一、基础知识
1.唐朝
杜牧
牧之
樊川居士
2.(1)折戟沉沙铁未销
(2)铜雀春深锁二乔
(3)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4)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诗歌鉴赏
(一)
1.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周瑜、李商隐?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或:借东风)?
(二)
1.折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
2.反说历史,借“二乔”
命运来代指东吴的命运,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写出了赤壁之战对于东吴的重要性。
三、诗歌比较阅读
1.不好。原句以小见大,以二乔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感情表达更含蓄。
2.甲诗诗人抒发的是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乙诗诗人表达了对功名荣华易逝的感慨,对死于战乱之人的同情和怜悯,以及对战争的厌恶。
5.
渔家傲
一、基础知识
1.
宋朝
李清照
易安居士
2.
(1)天接云涛连晓雾
殷勤问我归何处
(2)学诗谩有惊人句
蓬舟吹取三山去
(3)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4)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5)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二、诗歌鉴赏
(一)
1.
豪放
2.天苍苍,云莽莽,晨雾蒙蒙,天与云与雾连成一片。看那苍穹中浩浩银河飘动流转起来,银河中千帆如梭正在逐浪起航。
3.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去,奔向飘渺的神山寻求幸福。
(二)
1.“谩”,空空、徒然;词人慨叹有才无用、怀才不遇;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含蓄交代自己向往“三山”的缘由。(答出其中两点,意合即可)
2.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
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3.借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具有大鹏高飞之志。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1.记梦
2.甲词: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乙词:通过写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