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繁华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理解作者是怎样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
3.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学习目标
1、 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 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理解作者是怎样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
3、 品味文章的预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教学重点
有一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同学们知道这幅画是什么吗?没错,正是《清明上河图》!
课文导入
图片赏析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5.5厘米,长525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人民生活状况,这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写作背景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张择端简介
1.由宋朝城市的发展繁荣,引出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1)
2.介绍作者张择端生平,并引出画作的背景,呼应课题——梦回繁华。(2—4)
3.具体介绍说明《清明上河图》的特点、内容、艺术特色和地位。(5- 5)
理清层次结构
课文可分为三层:
拓(tuò)展 跋( bá ) 绢( juān )本
田畴( chóu) 春寒料峭(qiào) 擅(shàn)长
无暇(xiá) 宏(hóng)敞 酒肆(sì)
词语积累
1.拓展:开拓扩展。
2.题跋: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题”指写在前面的,“跋”指写在后面的,总称题跋。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
3.覆灭:全部被消灭。
例句:清王朝覆灭后,八旗贵族断了皇粮,不少只会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沦为乞丐。
词语积累
4.绢本:绘在绢、绫等丝织物上的字画。
5.内忧外患: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的僵局或困境,无暇顾及其他人或事。例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处在内忧外患之中。
6.田畴:田地;田野。
7.春寒料峭:料峭:微寒。形容初春出现的寒冷天气。
例句:在这春寒料峭的日子里,农民已经开始着手春耕了。
词语积累
1、课文想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为什么这样安排?
【合作交流】详写的有画的内容,画的艺术特色及地位。略写了张择端的生平,画的整体特点。介绍画的内容里详写了汴河虹桥,略写了其它内容。
详写画作内容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内容是画作的核心;详写它的艺术特色和成就能突出《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和历史地位……这样详略得当,疏密有致,使文章中心和重点突出,使读者很容易就学到知识,了解事物。
合作探究
2.速读课文,找出本文的说明对象,说说本文的说明对象具有什么特点?
【合作交流】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特点:描绘了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3.本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简要分析文章的结构。
【合作交流】运用了逻辑顺序。第一部分(第1段)简介《清明上河图》的艺术地位。第二部分(第2段)介绍作者和此画背后所蕴含的心情。第三部分(第3段)介绍了画作的规格。第四部分(第4段)详细介绍了画面内容。第五部分(第5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内容、结构、技法的特点和写实性强的依据。
合作探究
课文精讲
梦回繁华
第一部分
历史背景
作者生平
第二部分:画作内容
第三部分:艺术特色
1.第一段第二句话中的“极大的”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合作交流】不能。“极大的”一词表程度,说明绘画的题材范围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删去之后其程度就会减轻,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第二段第一句这句话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合作交流】不能去掉。“可能”一词表推测、估计,意思是说画《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时间不确定,如果去掉就变成了肯定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与原意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课文精讲
3.第三段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这句话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数据对《清明上河图》的长宽加以说明,让读者对这幅画的规模有直观的了解,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课文精讲
4.作者在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时候,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的?哪些词语可以体现?
【合作交流】作者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采用了空间顺序,文中的“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三个词语可以体现出来。
5.第五段第一句这句话在这段话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合作交流】这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简明扼要地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画作特点,在段落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6.最后一段引用资料,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这句话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更有针对性,更好地说明《清明上河图》的写实性很强,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课文精讲
本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对画作中描绘的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进行了介绍,加深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课文小结
运用列数字、引资料等说明方法,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人们对国宝的兴趣。
1.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作者采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运用四字短语,恰到好处地写出国宝级画作的特点,使读者对画作有了详细的了解。
2.使用描写的表达方式,使说明生动形象。
课文小结
作者采用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尽管《清明上河图》中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在作者笔下,却显得条理清晰、细腻具体,丝毫没有混乱的感觉。文章虽相对短小,但不仅介绍了画作的内容,而且连画作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也清晰地表达出来。
3.采用合理的说明顺序。
课文小结
1、选取一件自己喜爱熟悉的事物,借鉴《梦回繁华》的说明特点写一篇小说明文,在班上交流一下。
2、课外借阅《清明上河图的故事》,然后说说你对这幅名画有什么新的理解和认识,拿出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拓展延伸
这篇课文是部编版八上新教材中的一篇新课文,同时也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这篇课文重点用来训练学生学会浏览与细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浏览法快读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运用跳跃式阅读找出文章各段中的关键语句,然后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抓主要段落进行细致阅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较好地运用《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的学习经验解决问题,而且表现出对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浓厚兴趣,让我再次深刻地感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另外一方面我觉得不用过分拔高对学生的要求,扎实落实好符合学生年龄的认知要点和方法才是真正教会学生的正途,随着他们年纪和人生阅历的增长对事物认识和感悟自会进入新的境界,一步一个脚印学好该学的内容,自会水到渠成。
教学反思
同学们下课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