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第20课
蝉
第1课时
情境导入
鲁迅曾经评价一位法国作家的著作“(缺点)是用人类道德于昆虫界”,但读起来“也还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
昆虫学领域的《荷马史诗》
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科普作家,著作10卷本《昆虫记》是世界最经典的十大科普名著之一,被世人誉为“科学界的诗人”,雨果称他为“昆虫世界的荷马”。
作者简介
文体介绍
科学小品:又名知识小品,是说明文的一种,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其特点是内容真实,结构严谨巧妙,语言生动准确。
窠( ) 隧道( ) 地穴( )
黏土( ) 刹那( ) 纤弱( )
罅隙( ) 轧( ) 蚋( )
钹( )
生字正音
kē
suì
xué
nián
chà
xiān
xià
yà
ruì
bó
生词释义
暴晒:用强烈阳光照晒,暴露在阳光下晒。
刹那:极短的时间;一念之间。
纤弱:纤细柔弱。
罅隙:缝隙。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无动于衷:指心里一点也没有触动,一点也不动心。
张合自如:打开闭合不受拘束,形容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自如,不受阻碍和拘束。
1.朗读第一部分“蝉的地穴”,用简洁的文字梳理这部分的层次。
第一层(1段)写“我”有研究蝉的好环境,引出下文。
第二层(2—11段)写蝉的地穴及蝉出洞脱皮的过程。
整体感知
2.品读介绍蝉的地穴的文字,说说这一部分是按怎样的顺序写作的。
由外到内
第2—3自然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
第4—7自然段说明对地穴内部情形的考察。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3.品读介绍蝉出洞脱皮过程的文字,简要概括蝉的脱皮过程。
沐浴阳光和空气,让身体强壮
蝉寻求脱皮地点,再一步步脱皮
表演体操,将尾端彻底脱出
品读文本
1.下面的文字使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在表达上遵循了怎样的顺序?
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作比较。突出蝉的洞穴口没有土壤
遵循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
这小圆孔约一寸口径,周围一点土都没有。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这种区别是由于它们工作方法的不同。金蜣的工作是由洞口开始,所以把掘出来的废料堆积在地面。蝉在幼虫是从地下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大门口。因为门还未开,所以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
品读文本
2.下面的文字使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它的动作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用砖墙使地道坚固。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
打比方。把蝉比作矿工、铁路工程师,生动形象地体现出蝉在建造洞穴时的“聪明”。
“所以它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
“总的过程大概要半小时。”
“假定它在早晨九点钟占据了树枝,大概要到十二点半才扔下它的皮飞去。”
品读文本
3.文章使用了一些表示时间的词句,请找出来,并说说使用这些词句的作用。
这些词句是在写蝉建造洞穴、脱皮等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这也是作者在认真观察的时间,让我们体会到科学考察的艰辛和乐趣。
品读语言
4.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严谨,请结合下面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简要分析。
(1)这小圆孔约一英寸口径,周围一点儿土都没有。
“约”“一点儿”“都”从数量、程度等方面对事物作了限制性说明,符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
●
●
●
品读语言
(2)我要考察它们遗弃下的储藏室,必须用刀子来挖掘。
“必须”从程度上强调了挖掘离不开刀子,一方面看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另一方面也写出蝉建造的地穴之坚固。
●
●
品读语言
5.品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它们在表达上的效果。
我是屋里的主人,它却是门外的统治者。
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温暖严紧的隧道底下。
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
这些句子都使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蝉以人的动态、情感,使表达生动有趣,这符合科普小品文文学性(语言生动性)的特点,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课堂小结
法布尔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他的传世杰作《昆虫记》是一部巨著。作者用富有诗意的文艺笔调向人们展示出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他笔下的昆虫故事都显得生动有趣,而且还带上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观察的烙印,使他的作品更富有深刻的意义。
当堂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说说这篇科普小品文的“文学性”是怎样体现的。
蝉的听囊在体内,即使喧哗的声音也不能使它受到惊扰。站在蝉的背后,你尽管拍手,吹哨子,高声讲话,它都满不在乎,仍旧镇静地演奏它的音乐,好像没有事一样。
有一回,我借来两支土铳,装满火药,安好引线,搁在门外的树底下,还把窗户打开,怕把玻璃震碎。
砰!土铳响了,可是乐师们照常演奏它们的音乐,没有一个表现出受到惊扰的样子,乐声的音调和音量都没有丝毫变化。第二枪跟头一枪一样,对乐师们同样没有什么影响。
我想,经过这次试验,可以说明,蝉虽有听觉,可是它所能接受的声音和人是不一样的。
当堂演练
这段文字运用叙述和描写的手法,来介绍蝉的听觉的特殊性,“满不在乎”“照常演奏”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装满”“安好”“搁”“打开”等细节描写,现场感强,给读者真切感受。
布置作业
仔细观察一种你喜欢的动物,用小品文的形式加以介绍,要体现科普文章的科学性和文学性,不超过300字。
内容小结
蝉的地穴
蝉的地穴
小圆孔(作比较)
挖隧道(打比方)
科学性
?
文学性
出洞脱皮
蝉:统治者
寻、开、露、演(描写细腻)
【由外而内】
蝉
第2课时
第五单元·第20课
情境导入
虞世南咏蝉诗中的“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是写蝉的叫声,写出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高亢悠长。也许在燥热的夏天,响亮刺耳的蝉声令你烦躁,但你知道为了这一月有余的鸣唱,蝉要在黑暗的地下做多少年的苦工吗?
内容小测
1.它 产这许多卵, 防御某种特别的危险。
2.然而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 ,真令人惊讶。
3.可怜做母亲的对此 。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待在旁边。然而它仍然 ,让自己牺牲。
4.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
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
之所以
是为了
毫无顾忌
一无所知
无动于衷
匹敌
整体感知
朗读 “蝉的卵”这一部分,用简洁的文字梳理这部分的层次。
第一层次(1-2) 介绍蝉产卵的地点、方式和数量等。
第二层次(3-6) 写蝉卵遇到的危险。
第三层次(7-13) 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
第四层次(14-15) 概括蝉的生活历程,表达作者的怜爱之情。
蝉的卵
梳理内容
文章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都写了哪些内容?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逻辑来安排内容的?
产卵的数量多
蚋对蝉卵的破坏
蝉对此茫然无知
原因
原因
遭到破坏
时有所剩余
本能使然
第二部分的内容逻辑
梳理内容
蝉卵孵化为幼虫后,经历哪些环节再到地下?
蜕皮、悬挂、落地、寻找合适地点掘土穴。
梳理内容
卵枝
卵蚁
小幼虫
即将出土的若虫
出土若虫
金蝉脱壳
成虫
老熟成虫
蝉的一生
地下四年
品读手法
1.下面的文字使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在文中有何作用?
数量
之多
列数字
为下文做铺垫
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常常刺出三四十个孔。卵就产在这些孔里……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品读手法
2.下面的文字使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何表达效果?
抒情和议论
蝉只是顺着本能生存,作者对这小小的生命充满同情
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品读手法
3.赏析下面的文字,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细节描写
细腻真切地写出蝉的幼虫自如活动的样子,笔调活泼,洋溢着生命的喜悦。
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开合自如。身体悬挂着……
品读手法
4.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在原文中是怎样表述的?你更喜欢哪种表述?说说理由。
答:原文用了双重否定句,语意更突出,情感更强烈。更能表达作者对这种怪异现象的困惑。
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肯定能看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呆在旁边。
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呆在旁边。
原文
品读文本
没有哪一种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
答:原文用了反问句,更能突出作者对蝉“四年地下黑暗、一月余阳光中歌唱”生涯的怜爱情感,也引起读者思考和共鸣。
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原文
内容小结
蝉的卵
产卵:地点、方式、数量
危险
蚋:立刻破坏
蝉:一无所知
4年vs1月
(情感)
幼虫:蜕皮、悬挂、落地……
思考拓展
从本文能看出《昆虫记》成为世界科普名著的理由吗?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寄予蝉怜爱之情;
“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突出对蝉不能改变本能拯救家族的困惑;
“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毁掉”流露出对蚋危害蝉卵的憎恶之意。
作者透过细致入微、长期艰辛的观察,敏锐地捕捉蝉生活的一个个瞬间。
笔法灵动有趣,融说明、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于一体,饱含情感。
科学性
文学性
科学小品
布置作业
现实生活中的飞禽宠物,你一定会有格外喜爱或憎恶的,试着抓住它一个特点加以介绍,融入你的情感。不超过200字。
再 见
点击此处输入副标题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