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文化史专题五 第3课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文化史专题五 第3课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5-14 21:5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成就
距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
2008年8月8日20时还有
134天
在他心里,
国为重,家为轻;
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他是谁?
钱学森
当钱学森获知祖国即将解放、新中国即将诞生时,他坚决要求回国。美国政府百般阻挠,使他的回国历程长达5年,历经磨难,这其中包括坐牢,受监禁,还要经常接受美国政府的审讯。
“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钱学森
科学无国界,学者却有自己的祖国
第一颗原子弹
第一颗氢弹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视点一:两弹一星与钱学森
“因为世界科学在最近二、三十年中,有了特别巨大和迅速的进步,这些进步把我们抛在科学发展的后面很远。我们必须赶上这个世界先进科学水平。”
-----1956年周恩来在党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的讲话
“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侮,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 1956年《论十大关系》
  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联系建国初期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国家为什么把发展科技的重心集中于国防领域
吴阶平(泌尿外科)
华罗庚(数学)
钱学森(空气动力学)
李四光(地质力学)
邓稼先(核物理学)
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
      开拓者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两弹一星的成功有何重大意义?
视点二:杂交水稻与袁隆平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第五大发明
东方魔稻

1951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千克,1998年达到450千克。
1976年到1988年,水稻产量累计增产3·5亿吨,按每吨1000元计算,累计增收3500亿元;按人均口粮每年450年千克计算,每年解决了500多万人的吃饭问题。
魔力
世界粮食基金会将本年度世界粮食奖授予袁隆平和蒙蒂·琼斯。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该奖项是世界农业研究工作方面的最高荣誉。
2001年,袁隆平获得第一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视点三:嫦娥一号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时间 成就 地位
1980年 远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标志运载火箭技术达到新的水平
1983年 银河Ⅰ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首次研制出每秒运算1亿次的计算机
1984年 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发射成功
2001—2002年 完成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
2002年 研制出超级计算机
2003年 神州5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标志中国的航天和运载火箭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2005年 神州6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当今世界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技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邓小平文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你是如何理解的?邓小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
诺贝尔奖与中国“无缘” !?
印度已成为全球除美国以外最大的软件出口国。2000年中国的软件出口额为4亿美元,而印度则达到了62亿美元,占印度国内生产总值的25%。
  2007年金华市公众达到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2·75%
1、地心非常热
2、人类吸入的氧气来自植物
3、电子比原子小
4、激光因汇聚声波而产生
5、千百年来各陆地一直在缓慢地漂移
6、最早的人类和恐龙生活在同一年代
7、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
8、抗生素能杀死病毒
9、地球围绕太阳转,转一圈为一年
   在一次有关建国以来中国科技成就的课堂讨论会上,一位同学作了如下发言:“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中国在核科学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文革’结束后,周恩来总理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引起了重大反响;20世纪80年代,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人宇宙飞船,费俊龙成为我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结合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的了解,指出这位同学发言中有几次错误,并进行纠正。
在路上用我心灵的呼声
在路上只为伴着我的人
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
在路上只为温暖我的人 温暖我的人
思考:
新中国科技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了怎样的作用?
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和对中国的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营造了安定环境。
杂交水稻的培育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
载人航天工程成为推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时间 成就 地位
1958年 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建成 标志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跨入核国家行列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首次
1967年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重量超过苏美等国的卫星
1973年 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世界首次
1980年 远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标志运载火箭技术达到新的水平
1983年 银河Ⅰ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首次研制出每秒运算1亿次的计算机
1984年 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发射成功
2001—2002年 完成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
2002年 研制出超级计算机
2003年 神州5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标志中国的航天和运载火箭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2005年 神州6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