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下专题复习之空气与生命(基础巩固)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八下专题复习之空气与生命(基础巩固)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7-07 11:22:31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八下专题复习之空气与生命(基础巩固)
一、单选题
1.(2021·台州)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肺,下列表述肺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也是人体重要的造血器官,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
【解答】A是脑;
B是肺;
C是肝脏;
D是心脏;
故答案为:B。
2.(2021·台州)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加热氧化汞时,制得并命名了氧气。加热氧化汞发生的化学反应为2HgO=2Hg+O2↑。该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B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化学反应的类型。
【解答】根据 2HgO=2Hg+O2↑ 可知,反应物只有一种,而生成物有两种,应该为分解反应,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3.(2021八下·乐清期末)如图所示是磷与氧气反应前后的微观模型图(●表示磷原子,○表示氧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虚线框中的微观模型应该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即可。
【解答】设方框内围观模型为x,根据微观模型图得到:x+10=10+4,解得:x=4,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4.(2021八下·吴兴期末)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一个简单的碳循环过程,对于该过程理解正确的是(  )
A.有树叶掉落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明显增加
B.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为地球大气提供了所有的二氧化碳
C.植物只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元素转移到体内
D.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只能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转化为二氧化碳
【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动植物对地球大气的影响相关知识。
【解答】A、冬季时许多树叶掉落,植物的叶子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减弱,致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A不符合题意;
B、除了动植物呼吸作用为地球大气提供了二氧化碳,同时工厂废气和汽车尾气排放等也为大气提供了二氧化碳,B不符合题意;
C、大气中碳元素可以通过植物的根部吸收到植物体内,C符合题意;
D、植物体内的有机物能通过燃烧转化为二氧化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2021八下·嘉兴期末)呼吸运动是人体重要的生命活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呼气时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B.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上升,胸腔容积扩大
C.呼吸时,呼出的气体成分中二氧化碳多于氧气
D.空气从外界进入肺的路线: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
【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根据人体内气体交换的过程解答即可。
【解答】A、呼吸运动的进行是与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分不开的,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时,膈顶部下降,引起胸腔上下、前后、左右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因此呼气时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A不符合题意;
B、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顶部上升,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B不符合题意;
C、人体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比吸入的多,呼出的氧气比吸入的少,因此人体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比氧气少,C不符合题意;
D、人体内氧气从外界进入人体内血液的路线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2021·上虞模拟)关于下列几个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的实验可研究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减小
B.图乙的实验可模拟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C.图丙的实验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图丁的实验用于研究植物蒸腾作用
【答案】D
【知识点】蒸腾作用;分子的热运动;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温度与内能的关系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角度分析解答。
(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运动形成扩散现象。
(3)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所遵循的一项基本规律,据此对照丙图解答。
(4)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活的植物体内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散失到植物体外的大气中的过程。
【解答】A、图甲,厚玻璃内的空气被压缩时,活塞对空气做功,瓶内空气温度升高,空气的内能增加,A不符合题意;
B、抽掉玻璃板,可以看到一段时间后,两个瓶子中的气体会混合在一起,最后颜色变得均匀,这是分子运动的结果,是扩散现象,B不符合题意;
C、图丙的实验并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C不符合题意;
D、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实验时候人们大多选用阔叶的法国梧桐的枝叶而不是松树的枝叶进行实验,原因是阔叶植物的蒸腾作用比针叶植物植物强,实验现象明显,因此图丁的实验用于研究植物蒸腾作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2021·上虞模拟)教室里的课桌主要是用木本植物茎的木质部做成的,这些木材中的物质最终来源于(  )
A.土壤中的无机盐
B.土壤中的无机盐和水
C.大气中的氧和土壤中的水
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
【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在植物体中可转变成各种糖分)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解答】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可见木本植物中的营养物质,是通过木本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的,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这些木材中的物质最终来源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2021·丽水模拟)推理是科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
A.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物质,则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元素
B.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碘酒均一稳定,则碘酒属于溶液
C.对物体做功,要对物体施加力,所以,物体受到了力,该力一定对物体做功
D.植物光合作用的同时进行呼吸作用,则呼吸作用的同时也一定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力是否做功的判断;溶液的组成及特点;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根据混合物的概念来分析;
(2)根据溶液的概念与特征来分析;
(3)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解答;
(4)根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所需的条件解答。
【解答】A、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但是混合物中不一定含有多种元素,如氧气和臭氧组成的混合物中只含一种元素,A不符合题意;
B、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碘酒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则碘酒属于溶液,B符合题意;
C、对物体做功,要对物体施加力,物体还要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D不符合题意。
D、晚上大棚中的植物,由于没有阳光照射,因此只能进行呼吸作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9.(2021·丽水模拟)下列实验或活动中,实验用品与实验目的不相符合的是(  )
选项 实验或活动名称 实验用品 使用目的
A 模拟人体呼吸运动 小气球 模拟肺
B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消化作用 碘液 检验淀粉是否分解
C 种子呼吸释放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 检验二氧化碳
D 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 显微镜 分辨血管种类及血液在不同血管流动情况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酶及其催化作用;心脏和血管;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实验步骤和各步骤中实验用品的作用相关知识。
【解答】A、玻璃管代表的是气管,细玻璃管代表的是支气管,小气球代表的是肺,钟罩代表的是胸廓,橡皮膜代表的是膈肌,该实验装置模拟人体呼吸运动。例如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肋骨上升,膈肌收缩而膈的顶部下降;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舒张肋骨下降,膈肌舒张而膈的顶部上升,A不符合题意;
B、由于碘液遇到淀粉会变成蓝色,若是遇碘没变蓝,是因为唾液中含有对淀粉有消化作用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完全分解成了麦芽糖,由此检测淀粉是否分解,B不符合题意;
C、呼吸作用是指生活细胞中的有机物在氧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特性,“验证种子萌发时释放二氧化碳”的实验,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变浑浊,说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C符合题意;
D、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需要的实验器材: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目的是分辨血管种类及血液在不同血管流动情况,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2021·温州模拟)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温室里进行植物栽培实验,并在晴天对室内空气中的氧气浓度进行了24小时测定。下列曲线能正确表示测定结果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 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呼吸作用进行的场所为线粒体,表达式为: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解答】在0-6时,夜间无光,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不断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升高,氧气浓度逐渐降低,而6-18时为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断消耗二氧化碳,也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但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所以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降低,氧气浓度升高,从18-24时为黑夜时间,与0-6时的情况一样,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氧气浓度逐渐降低。
故答案为:B
11.(2021·乐清模拟)酒精与84消毒液[主要成分为(NaClO)],都是生活中常用的消毒剂,但两者不能混合使用。若混合时会发生的以下反应: C2H6O+7NaClO=5NaCl+2NaHCO3+X↑+2H2O,则X的化学式为(  )
A.Cl B.Cl2 C.HCl D.HClO
【答案】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保持不变,据此推测X的化学式。
【解答】根据方程式 C2H6O+7NaClO=5NaCl+2NaHCO3+X↑+2H2O 得到:2C+6H+8O+7Na+7Cl=2C+6H+8O+7Na+5Cl+X,解得:X=2Cl=Cl2.
故选B。
12.(2021·鹿城模拟)工业上可用K2CO3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K2CO3+CO2+H2O=2KHCO3,该反应属于(  )
A.复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
【答案】B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种数,判断反应所属的类型。
【解答】根据方程式 K2CO3+CO2+H2O=2KHCO3 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有三种,而生成物只有一种,为化合反应,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3.(2021·鹿城模拟)大棚番茄种植技术取得很大的进步,下列措施属于通过促进光合作用来提高大棚中番茄产量的是(  )
A.人工授粉 B.摘除部分果实
C.夜间降温 D.施CO2气肥
【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解答】A、人工授粉是提高受精;故A错误;
B、摘除部分果实,是为了减少营养物质的消耗;故B错误;
C、夜间降温,是为了减弱呼吸作用的消耗;故C错误;
D、施CO2气肥,CO2是光合作用原料之一, 施CO2气肥 可以调高光合作用;
故答案为:D。
14.(2021八下·杭州月考)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会冒白雾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白光
D.向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会产生白色的碳酸钙
【答案】C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判断。
【解答】A.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故A错误;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会冒白烟,而不是白雾,故B错误;
C.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白光,故C正确;
D.向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会产生白色的碳酸钙,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15.(2021七下·浙江期末)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气体不可直接从空气中分离获得的是(  )
A.用作医疗急救的氧气 B.用作焊接保护气的稀有气体
C.用作食品防腐剂的氮气 D.用作清洁燃料的氢气
【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的组成成分分析判断。
【解答】空气的成分主要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二氧化碳以及其他物质(如水蒸气、杂质等),因此氧气、稀有气体和氮气,都可以直接从空气中分离获得,故A、B、C不合题意;
空气中几乎不含有氢气,因此不能从空气中直接分离获得,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6.(2021·余杭模拟)如图所示,某矿石含六种元素。则该矿石中不可能存在的物质是(  )
A.碱 B.盐
C.金属氧化物 D.非金属氧化物
【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碱、盐、氧化物的元素组成分析。
【解答】由矿石中所含元素可知,可能含有盐、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碱中一定含氢元素,而矿石中不含氢元素,所以不可能存在碱;
故选A。
17.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大气中哪种气体含量增加所致(  )
A.NO2 B.CO2 C.SO2 D.氟利昂
【答案】B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会产生温室效应分析。
【解答】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故选B。
18.把6g碳在24g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
A.30g B.22g C.32g D.44g
【答案】B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分析。
【解答】由方程式可知,
C+O2=CO2
12 32 44
碳与氧气参加反应的质量为12:32=3:8,6克碳与16克氧气刚好反应,所以把6g碳在24g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22克;
故选B。
19.下列不能完成固氮的是(  )
A.氮肥厂 B.生物固氮 C.氮肥 D.闪电
【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利用
【解析】【分析】根据氮元素的转化与使用分析。
【解答】氮肥厂、生物固氮、闪电等都是氮元素的转化与合成,能完成固氮,氮肥是已经合成的含氮肥料,它主要供给作物N元素而本身不分解,它不具有固氮的功能,C符合题意;
故选C。
20.两百多年前,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里经过反复实验,得出结论:植物在阳光下能使空气变“好”,是因为植物能释放出“活命空气”。他所说的“活命空气”应该是(  )
A.空气 B.氮气 C.氧气 D.二氧化碳
【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从光合作用的原理分析解题。
【解答】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这个“活命空气”属于氧气,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
21.(2021·湖州)如图是大棚种植蔬菜的实景图。
(1)大棚内能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于   的催化作用,从而促进蔬菜快速生长。
(2)采用吊袋式二氧化碳施肥法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吊袋一般固定在植物枝叶上端约40厘米处,如果太低,由于二氧化碳   ,从而大量积聚在地面附近,导致根系的   减弱,致使获得的能量不足从而影响根系发育。
【答案】(1)酶
(2)密度比空气大;呼吸作用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酶及其催化作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温度对酶的催化作用有影响,间接影响蔬菜的生长。
(2)在设施蔬菜栽培中,气体交换受到限制,外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能及时补充到温室内,造成室内二氧化碳含量不足,使蔬菜长期处于二氧化碳饥饿状态,光合作用缓慢,严重影响蔬菜的产量和品质,需采取人工方法补充二氧化碳。
【解答】(1)由于温度对酶活性有影响,因此大棚内能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于酶的催化作用,从而促进蔬菜快速生长。
(2)采用吊袋式二氧化碳施肥技术,可以适时补充保护设施内的二氧化碳气体,使其保持适宜蔬菜、瓜果光合作用所需的浓度,增加干物质的积累,进而达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的目的。吊袋一般固定在植物枝叶上端约40厘米处,如果太低,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从而大量积聚在地面附近,导致根系的呼吸作用减弱,致使获得的能量不足从而影响根系发育。
故答案为:(1)酶(2)密度比空气大;呼吸作用
22.(2021七下·海曙期末)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从以下选项中选择适当物质的字母填空: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①可用来急救病人的气体是   ;②可用于填充霓虹灯的是   。
【答案】a;d
【知识点】空气的利用
【解析】【分析】性质决定用途,根据气体的性质和用途判断。
【解答】①可用来急救病人的气体是氧气,故选a;
②可用于填充霓虹灯的是稀有气体,故选d。
23.(2021八下·嘉兴期末)人们称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具体场所主要是在叶肉细胞的   中。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除需要CO2作为原料外,还需要的物质①是   。(填化学式)
【答案】叶绿体;H2O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气,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解答】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具体场所主要是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除需要CO2作为原料外,还需要的物质①是H2O。
故答案为:叶绿体;H2O
24.(2021七下·余姚竞赛)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最早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是    ,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    。
【答案】生物圈;马德堡半球实验;氮气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大气压强的存在;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1)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2)马德堡半球实验第一次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
【解答】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早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
故答案为:生物圈;马德堡半球实验;氮气
25.(2021·南湖模拟)棉花是一种喜光作物,开花时花朵乳白色,不久转成深红色,结出棉桃后就会凋谢,棉桃在成熟期时,非常害怕雨水,果实成熟后里面有洁白的棉花(如图)。新疆是世界上主要的产棉区,新疆棉是棉花中的精品
(1)根据以上信息可知,棉花属于   (选填“裸子”或“被子”)植物。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新疆出产的棉花质量好的原因有   。(至少写2条)
【答案】(1)被子植物 或被子
(2)光照时间长、降水少、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 纬度位置
【知识点】种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被子植物又叫绿色开花植物,主要特征是:胚珠外有子房壁包被,种子有果皮包被,受精过程不需要水,具有双受精现象,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
【解答】(1)由棉花开花时花朵乳白色,开花后不久转成深红色然后凋谢,结成果实称为棉铃,可以判断出棉花属于被子植物。
(2) 新疆出产的棉花质量好的原因有:①日照时间符合棉花生长的需要。新疆地处西北内陆地区,是我国日照时数较高的地方,按照测定,天山地区的日照时长可达到10小时以上,这么长的日照时长和日照时间恰恰符合棉花生长的需要。
②降水少,气候干旱,有助于提高棉花的品质。在棉花棵长出棉桃至成熟期时,是非常害怕雨水的。因为雨水灌进棉桃之后有可能导致棉絮颜色改变甚至发霉。而新疆的气候比较干旱,降水较少,年平均降水量大约在150毫米左右,对棉花保持品质优良非常有好处。土壤条件适合棉花的生长。
③昼夜温差、纬度位置也会对棉花的品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故答案为:(1) 被子 (2)光照时间长、降水少、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 纬度位置
26.(2021·海曙模拟)如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进入C系统的氧气,大部分会与红细胞中的   结合。
(2)淀粉经B系统消化后的最终产物进入到C系统的过程叫   。
(3)在D系统中,   是形成尿液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答案】(1)血红蛋白
(2)吸收
(3)肾单位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如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图示中,A为呼吸系统,B是消化系统,C是循环系统,D是泌尿系统。
【解答】(1)在A呼吸系统中,最主要的呼吸器官是肺;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后,主要是由红细胞运输氧气,大部分氧气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运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
(2)淀粉在B消化系统中,在口腔内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最终被彻底消化分解成葡萄糖,被小肠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随着血液循环最终能进入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中进行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
(3)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血液流经肾单位时,经肾小球和紧贴着它的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再通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后,余下的代谢废物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故答案为:(1)血红蛋白(2)吸收(3)肾单位
27.(2021九下·丽水月考)如图甲是2020年11~12月份A城~K城11个地区PM2.5均值。为了研究可吸入颗粒物PM2.5对人体成熟T淋巴细胞的影响,用含有不同浓度可吸入颗粒物的培养液培养T淋巴细胞,48小时后检测细胞活力,实验结果如图乙。已知:细胞活力相对值越大,反映颗粒物对细胞的毒性越小。
(1)仅仅由图甲中PM2.5的均值,   能否得出J地2020年11~12月份的空气质量最好?(选填“能”或“不能”)。
(2)图乙表明,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越高,细胞活力越   (选填“大”或“小”)。
(3)汽车尾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较高,长期接触汽车尾气的人群,其T淋巴细胞具有的   (选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会产生障碍,导致癌症发病风险提高。
【答案】(1)不能
(2)小
(3)特异性
【知识点】人体的免疫功能;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可吸入颗粒物是指飘浮于空气中的、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包括固体颗粒物、液体微粒与固体吸附被体或气体后形成的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容易被人吸入,因此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近些年来,许多国家将可吸入颗粒物列为检测空气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解答】(1)空气质量的三项常用指标: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可吸入颗粒物,仅由可吸入颗粒物不能得出空气质量好坏。
(2)从表中可以看出: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越高,细胞活力越小。
(3)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淋巴细胞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免疫类型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1)不能 (2)小(3)特异性
28.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森林面积的大幅度减少,使得大气中的   不断增加,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加速了全球气候的变暖趋势,这种现象称为   。
【答案】二氧化碳;温室效应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有很多,比如将导致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有一些临海城市或将消失;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热能,会提供给空气和海洋巨大的动能,从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台风、飓风、海啸等灾难,等等。
【解答】 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森林面积的大幅度减少,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加速了全球气候的变暖趋势,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二氧化碳;温室效应。
29.某居民家中每年冬季取暖用煤约400kg,所用煤中含硫的质量分数约为1%。若其中的硫元素全部转化为二氧化硫,那么该居民家中每年冬季取暖向大气中排放约   kg的二氧化硫。
【答案】8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硫中硫元素质量即为煤中硫元素质量,结合元素质量为物质质量×元素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每年冬季取暖的煤中含硫元素质量为400kg×1%=4kg,则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质量为4kg÷
=8kg;
故答案为:8。
30.地球是一个大温室,对流层中   和   等气体允许太阳的热辐射透过,但却阻止   的散发,这种现象被称为   。
【答案】水蒸气;二氧化碳;地表热量;温室效应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温室效应的现象。
【解答】地球是一个大温室,对流层中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允许太阳的热辐射透过,但却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发,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水蒸气;二氧化碳;地表热量;温室效应
31.(2018九上·鄞州月考)用10mL量筒取2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试管中,然后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其化学方程式是   。
【答案】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根据方程式书写原则分析。
【解答】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反应方程式为 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
32.化学反应常伴随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在装有水的烧杯中放入一定质量的生石灰固体,反应片刻后可观察到玻璃管中的有色液体柱将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请写出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
【答案】上升;Ca(OH)2
【知识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氧化钙的性质分析。
【解答】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大量热,分使玻璃泡内气压升高,有色液柱上升。
33.(2018七下·鄞州期末)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吸收CO2,通过   作用将CO2释放到大气中。
【答案】光合;呼吸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生物体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称为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解答】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绿色植物通过作用吸收CO2;同时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并将CO2释放到大气中。
故答案为:(1)光合;(2)呼吸
34.(2018·温州模拟) 绣绣利用长柄 W 形玻璃管,完成了燃烧条件的探究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粗略测定。
(1)燃烧条件的探究:在如图所示装置(省略夹持仪器,下同)中,向W 形玻璃管中放入足量红磷和白磷,塞好橡皮塞, 关闭活塞,然后将其放入 80℃的热水中,观察到红磷不燃烧而白磷燃烧,说明可燃物发生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粗略测定:为减小测量误差,待火焰熄灭后,等玻璃管   ,再打开活塞。
【答案】(1)温度达到着火点
(2)充分冷却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燃烧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要有可燃物;如木材、天然气、石油等;(2)要有助燃物质,如氧气、氯酸钾等氧化剂;
(3)要有一定温度,即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热能(点火源).
【解答】(1)红磷和白磷均放入80℃的水中,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则说明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温度不同;故答案为:温度达到着火点;
(2)物质燃烧后试管的温度升高,气体受热会膨胀,而为了测量的氧气含量更加准确,要使玻璃管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活塞;故答案为:充分冷却;
故答案为:(1)温度达到着火点;(2)充分冷却。
35.如图是广州市某年3月12日~3月25日的空气质量指数趋势图(甲)及空气评级分类标准(乙)。根据下列图表信息回答问题:
(1)空气质量指数的范围是   ,AQI大于300的空气质量状况为   。
(2)这两周内广州市的空气质量以   为主。
(3)可吸入颗粒物已经成为各大城市的首要污染物,为保持并改善空气质量,请提出一项可行的措施:   。
【答案】(1)0~500;严重污染
(2)良
(3)城市道路定时洒水、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控制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的生活中环境问题;
【解答】该题主要是从甲乙两个图形角度出发,根据图形内容来回答问题即可;
故答案为:(1)0~500;严重污染;(2)良;(3)城市道路定时洒水、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控制(合理即可)。
36.配平化学方程式。
(1)   KClO3   KCl+   O2↑
(2)   CH4+   O2   CO2+   H2O
(3)   N2+   H2   NH3
(4)   Na+   H2O=   NaOH+   H2↑
【答案】(1)2;2;3
(2)1;2;1;2
(3)1;3;2
(4)2;2;2;1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解析】【分析】配平化学方程式的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通过配平使反应物和生成物中的原子种类和个数相等。
【解答】
三、解答题
37.(2020九上·拱墅期末)xx儿童咀嚼钙片的标签内容如图所示,小乐为了测定该钙片含量是否符合标注,做了如下实验(钙片中除了碳酸钙外,其他成分不溶于水,也不和稀盐酸反应,反应中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且不考虑水蒸气的影响):
(1)反应中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g。
(2)计算每片钙片实际含量。判断是否与标注相符?
【答案】(1)5.5
(2)解:设10g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 CO2↑
100 44
x 5.5g

x=12.5g
每片中钙含量是:1.25g× =0.5g<0.6g
由计算可知,实际钙含量与标注不相符。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2)根据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代入方程式中计算碳酸钙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100g+20g-114.5g=5.5g;
故答案为:(1)5.5;(2) 实际钙含量与标注不相符 。
38. 为测定某氨肥中硫酸铵的纯度(即质量分数)是否与如图标签相符,小林取一定量该氨肥样品与烧杯中配成溶液与足量氯化钡溶液反应,记录有关数据如下表
反应前 反应后
烧杯和样品溶液总质量 氯化钡溶液质量 过滤后烧杯和溶液总质量(滤液的损失忽略不计)
45g 55g 76.7g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4)2SO4+BaCl2═BaSO4↓+2NH4Cl,其他成分能溶于水但不参加反应】
(1)反应共生成BaSO4的质量为    g.
(2)若所取氨肥样品的质量为15g,试通过计算确定氨肥中硫酸铵的纯度是否与标签相符.(请写出计算过程)
(3)反应前后,溶液中硫元素的质量   .(填“不变”、“增大”或“减小”)
【答案】(1)23.3
(2)解:设硫酸铵的质量为x
(NH4)2SO4+BaCl2═BaSO4↓+2NH4Cl
132     233
x       23.3g
x=13.2g
氨肥中硫酸铵的纯度:=88%<96%,故不符合标准
答:氨肥中硫酸铵的纯度不符合标准 .
(3)减小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即可求出生成的硫酸钡沉淀的质量;根据称帝的质量可以求出参加反应的硫酸铵的质量,硫酸根转化成沉淀,故溶液中硫元素的质量减小,据此解答.
(1)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的质量为:45g+55g﹣76.7g=23.3g,故填:23.3;
(2)解:设硫酸铵的质量为x
(NH4)2SO4+BaCl2═BaSO4↓+2NH4Cl
132     233
x       23.3g
 x=13.2g
氨肥中硫酸铵的纯度:=88%<96%,故不符合标准.
答:氨肥中硫酸铵的纯度不符合标准 .
(3)反应后,硫酸根转化到硫酸钡中沉淀下来,故溶液中硫元素的质量减小,故填:减小.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计算出生成的硫酸钡的质量,然后根据方程式计算即可.
39. 某学习小组用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加热制取O2,收集到4.8gO2后停止加热,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28.0g,继续加热至不再产生O2,最终剩余固体质量为23.2g,试计算(不考虑O2的损耗);
(1)两次生成O2的总质量为    g.
(2)理论上可回收到MnO2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9.6
(2)解:设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x
2KClO32KCl+3O2↑
149 96
x 9.6g
x=14.9g
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可回收到MnO2的质量为23.2g﹣14.9g=8.3g.
答:可回收到MnO2的质量为8.3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由题意,用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加热制取O2,收集到4.8gO2后停止加热,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28.0g,继续加热至不再产生O2,最终剩余固体质量为23.2g,由质量守恒定律,固体质量的减少的质量即第二次生成的氧气质量,据此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参加反应氯酸钾的质量,进而计算出可回收到MnO2的质量.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氧气的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前提和关键.
40. 工业上煅烧125t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可制得56t氧化钙,则所用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化学方程式为CaCO3CaO+CO2↑)
【答案】解:设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x
CaCO3CaO+CO2↑
100 56
125tx 56t
x=80%
答: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根据要制取氧化钙的质量,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即可解答;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解题时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
1 / 1浙教版科学八下专题复习之空气与生命(基础巩固)
一、单选题
1.(2021·台州)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肺,下列表述肺的是(  )
A. B.
C. D.
2.(2021·台州)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加热氧化汞时,制得并命名了氧气。加热氧化汞发生的化学反应为2HgO=2Hg+O2↑。该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3.(2021八下·乐清期末)如图所示是磷与氧气反应前后的微观模型图(●表示磷原子,○表示氧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虚线框中的微观模型应该是(  )
A. B. C. D.
4.(2021八下·吴兴期末)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一个简单的碳循环过程,对于该过程理解正确的是(  )
A.有树叶掉落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明显增加
B.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为地球大气提供了所有的二氧化碳
C.植物只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元素转移到体内
D.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只能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转化为二氧化碳
5.(2021八下·嘉兴期末)呼吸运动是人体重要的生命活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呼气时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B.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上升,胸腔容积扩大
C.呼吸时,呼出的气体成分中二氧化碳多于氧气
D.空气从外界进入肺的路线: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
6.(2021·上虞模拟)关于下列几个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的实验可研究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减小
B.图乙的实验可模拟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C.图丙的实验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图丁的实验用于研究植物蒸腾作用
7.(2021·上虞模拟)教室里的课桌主要是用木本植物茎的木质部做成的,这些木材中的物质最终来源于(  )
A.土壤中的无机盐
B.土壤中的无机盐和水
C.大气中的氧和土壤中的水
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
8.(2021·丽水模拟)推理是科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
A.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物质,则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元素
B.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碘酒均一稳定,则碘酒属于溶液
C.对物体做功,要对物体施加力,所以,物体受到了力,该力一定对物体做功
D.植物光合作用的同时进行呼吸作用,则呼吸作用的同时也一定进行光合作用
9.(2021·丽水模拟)下列实验或活动中,实验用品与实验目的不相符合的是(  )
选项 实验或活动名称 实验用品 使用目的
A 模拟人体呼吸运动 小气球 模拟肺
B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消化作用 碘液 检验淀粉是否分解
C 种子呼吸释放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 检验二氧化碳
D 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 显微镜 分辨血管种类及血液在不同血管流动情况
A.A B.B C.C D.D
10.(2021·温州模拟)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温室里进行植物栽培实验,并在晴天对室内空气中的氧气浓度进行了24小时测定。下列曲线能正确表示测定结果的是(  )
A. B.
C. D.
11.(2021·乐清模拟)酒精与84消毒液[主要成分为(NaClO)],都是生活中常用的消毒剂,但两者不能混合使用。若混合时会发生的以下反应: C2H6O+7NaClO=5NaCl+2NaHCO3+X↑+2H2O,则X的化学式为(  )
A.Cl B.Cl2 C.HCl D.HClO
12.(2021·鹿城模拟)工业上可用K2CO3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K2CO3+CO2+H2O=2KHCO3,该反应属于(  )
A.复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
13.(2021·鹿城模拟)大棚番茄种植技术取得很大的进步,下列措施属于通过促进光合作用来提高大棚中番茄产量的是(  )
A.人工授粉 B.摘除部分果实
C.夜间降温 D.施CO2气肥
14.(2021八下·杭州月考)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会冒白雾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白光
D.向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会产生白色的碳酸钙
15.(2021七下·浙江期末)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气体不可直接从空气中分离获得的是(  )
A.用作医疗急救的氧气 B.用作焊接保护气的稀有气体
C.用作食品防腐剂的氮气 D.用作清洁燃料的氢气
16.(2021·余杭模拟)如图所示,某矿石含六种元素。则该矿石中不可能存在的物质是(  )
A.碱 B.盐
C.金属氧化物 D.非金属氧化物
17.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大气中哪种气体含量增加所致(  )
A.NO2 B.CO2 C.SO2 D.氟利昂
18.把6g碳在24g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
A.30g B.22g C.32g D.44g
19.下列不能完成固氮的是(  )
A.氮肥厂 B.生物固氮 C.氮肥 D.闪电
20.两百多年前,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里经过反复实验,得出结论:植物在阳光下能使空气变“好”,是因为植物能释放出“活命空气”。他所说的“活命空气”应该是(  )
A.空气 B.氮气 C.氧气 D.二氧化碳
二、填空题
21.(2021·湖州)如图是大棚种植蔬菜的实景图。
(1)大棚内能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于   的催化作用,从而促进蔬菜快速生长。
(2)采用吊袋式二氧化碳施肥法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吊袋一般固定在植物枝叶上端约40厘米处,如果太低,由于二氧化碳   ,从而大量积聚在地面附近,导致根系的   减弱,致使获得的能量不足从而影响根系发育。
22.(2021七下·海曙期末)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从以下选项中选择适当物质的字母填空: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①可用来急救病人的气体是   ;②可用于填充霓虹灯的是   。
23.(2021八下·嘉兴期末)人们称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具体场所主要是在叶肉细胞的   中。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除需要CO2作为原料外,还需要的物质①是   。(填化学式)
24.(2021七下·余姚竞赛)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最早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是    ,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    。
25.(2021·南湖模拟)棉花是一种喜光作物,开花时花朵乳白色,不久转成深红色,结出棉桃后就会凋谢,棉桃在成熟期时,非常害怕雨水,果实成熟后里面有洁白的棉花(如图)。新疆是世界上主要的产棉区,新疆棉是棉花中的精品
(1)根据以上信息可知,棉花属于   (选填“裸子”或“被子”)植物。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新疆出产的棉花质量好的原因有   。(至少写2条)
26.(2021·海曙模拟)如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进入C系统的氧气,大部分会与红细胞中的   结合。
(2)淀粉经B系统消化后的最终产物进入到C系统的过程叫   。
(3)在D系统中,   是形成尿液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7.(2021九下·丽水月考)如图甲是2020年11~12月份A城~K城11个地区PM2.5均值。为了研究可吸入颗粒物PM2.5对人体成熟T淋巴细胞的影响,用含有不同浓度可吸入颗粒物的培养液培养T淋巴细胞,48小时后检测细胞活力,实验结果如图乙。已知:细胞活力相对值越大,反映颗粒物对细胞的毒性越小。
(1)仅仅由图甲中PM2.5的均值,   能否得出J地2020年11~12月份的空气质量最好?(选填“能”或“不能”)。
(2)图乙表明,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越高,细胞活力越   (选填“大”或“小”)。
(3)汽车尾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较高,长期接触汽车尾气的人群,其T淋巴细胞具有的   (选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会产生障碍,导致癌症发病风险提高。
28.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森林面积的大幅度减少,使得大气中的   不断增加,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加速了全球气候的变暖趋势,这种现象称为   。
29.某居民家中每年冬季取暖用煤约400kg,所用煤中含硫的质量分数约为1%。若其中的硫元素全部转化为二氧化硫,那么该居民家中每年冬季取暖向大气中排放约   kg的二氧化硫。
30.地球是一个大温室,对流层中   和   等气体允许太阳的热辐射透过,但却阻止   的散发,这种现象被称为   。
31.(2018九上·鄞州月考)用10mL量筒取2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试管中,然后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其化学方程式是   。
32.化学反应常伴随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在装有水的烧杯中放入一定质量的生石灰固体,反应片刻后可观察到玻璃管中的有色液体柱将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请写出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
33.(2018七下·鄞州期末)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吸收CO2,通过   作用将CO2释放到大气中。
34.(2018·温州模拟) 绣绣利用长柄 W 形玻璃管,完成了燃烧条件的探究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粗略测定。
(1)燃烧条件的探究:在如图所示装置(省略夹持仪器,下同)中,向W 形玻璃管中放入足量红磷和白磷,塞好橡皮塞, 关闭活塞,然后将其放入 80℃的热水中,观察到红磷不燃烧而白磷燃烧,说明可燃物发生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粗略测定:为减小测量误差,待火焰熄灭后,等玻璃管   ,再打开活塞。
35.如图是广州市某年3月12日~3月25日的空气质量指数趋势图(甲)及空气评级分类标准(乙)。根据下列图表信息回答问题:
(1)空气质量指数的范围是   ,AQI大于300的空气质量状况为   。
(2)这两周内广州市的空气质量以   为主。
(3)可吸入颗粒物已经成为各大城市的首要污染物,为保持并改善空气质量,请提出一项可行的措施:   。
36.配平化学方程式。
(1)   KClO3   KCl+   O2↑
(2)   CH4+   O2   CO2+   H2O
(3)   N2+   H2   NH3
(4)   Na+   H2O=   NaOH+   H2↑
三、解答题
37.(2020九上·拱墅期末)xx儿童咀嚼钙片的标签内容如图所示,小乐为了测定该钙片含量是否符合标注,做了如下实验(钙片中除了碳酸钙外,其他成分不溶于水,也不和稀盐酸反应,反应中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且不考虑水蒸气的影响):
(1)反应中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g。
(2)计算每片钙片实际含量。判断是否与标注相符?
38. 为测定某氨肥中硫酸铵的纯度(即质量分数)是否与如图标签相符,小林取一定量该氨肥样品与烧杯中配成溶液与足量氯化钡溶液反应,记录有关数据如下表
反应前 反应后
烧杯和样品溶液总质量 氯化钡溶液质量 过滤后烧杯和溶液总质量(滤液的损失忽略不计)
45g 55g 76.7g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4)2SO4+BaCl2═BaSO4↓+2NH4Cl,其他成分能溶于水但不参加反应】
(1)反应共生成BaSO4的质量为    g.
(2)若所取氨肥样品的质量为15g,试通过计算确定氨肥中硫酸铵的纯度是否与标签相符.(请写出计算过程)
(3)反应前后,溶液中硫元素的质量   .(填“不变”、“增大”或“减小”)
39. 某学习小组用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加热制取O2,收集到4.8gO2后停止加热,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28.0g,继续加热至不再产生O2,最终剩余固体质量为23.2g,试计算(不考虑O2的损耗);
(1)两次生成O2的总质量为    g.
(2)理论上可回收到MnO2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40. 工业上煅烧125t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可制得56t氧化钙,则所用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化学方程式为CaCO3CaO+CO2↑)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也是人体重要的造血器官,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
【解答】A是脑;
B是肺;
C是肝脏;
D是心脏;
故答案为:B。
2.【答案】B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化学反应的类型。
【解答】根据 2HgO=2Hg+O2↑ 可知,反应物只有一种,而生成物有两种,应该为分解反应,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3.【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即可。
【解答】设方框内围观模型为x,根据微观模型图得到:x+10=10+4,解得:x=4,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4.【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动植物对地球大气的影响相关知识。
【解答】A、冬季时许多树叶掉落,植物的叶子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减弱,致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A不符合题意;
B、除了动植物呼吸作用为地球大气提供了二氧化碳,同时工厂废气和汽车尾气排放等也为大气提供了二氧化碳,B不符合题意;
C、大气中碳元素可以通过植物的根部吸收到植物体内,C符合题意;
D、植物体内的有机物能通过燃烧转化为二氧化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根据人体内气体交换的过程解答即可。
【解答】A、呼吸运动的进行是与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分不开的,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时,膈顶部下降,引起胸腔上下、前后、左右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因此呼气时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A不符合题意;
B、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顶部上升,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B不符合题意;
C、人体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比吸入的多,呼出的氧气比吸入的少,因此人体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比氧气少,C不符合题意;
D、人体内氧气从外界进入人体内血液的路线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答案】D
【知识点】蒸腾作用;分子的热运动;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温度与内能的关系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角度分析解答。
(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运动形成扩散现象。
(3)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所遵循的一项基本规律,据此对照丙图解答。
(4)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活的植物体内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散失到植物体外的大气中的过程。
【解答】A、图甲,厚玻璃内的空气被压缩时,活塞对空气做功,瓶内空气温度升高,空气的内能增加,A不符合题意;
B、抽掉玻璃板,可以看到一段时间后,两个瓶子中的气体会混合在一起,最后颜色变得均匀,这是分子运动的结果,是扩散现象,B不符合题意;
C、图丙的实验并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C不符合题意;
D、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实验时候人们大多选用阔叶的法国梧桐的枝叶而不是松树的枝叶进行实验,原因是阔叶植物的蒸腾作用比针叶植物植物强,实验现象明显,因此图丁的实验用于研究植物蒸腾作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在植物体中可转变成各种糖分)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解答】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可见木本植物中的营养物质,是通过木本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的,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这些木材中的物质最终来源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力是否做功的判断;溶液的组成及特点;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根据混合物的概念来分析;
(2)根据溶液的概念与特征来分析;
(3)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解答;
(4)根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所需的条件解答。
【解答】A、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但是混合物中不一定含有多种元素,如氧气和臭氧组成的混合物中只含一种元素,A不符合题意;
B、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碘酒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则碘酒属于溶液,B符合题意;
C、对物体做功,要对物体施加力,物体还要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D不符合题意。
D、晚上大棚中的植物,由于没有阳光照射,因此只能进行呼吸作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9.【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酶及其催化作用;心脏和血管;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实验步骤和各步骤中实验用品的作用相关知识。
【解答】A、玻璃管代表的是气管,细玻璃管代表的是支气管,小气球代表的是肺,钟罩代表的是胸廓,橡皮膜代表的是膈肌,该实验装置模拟人体呼吸运动。例如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肋骨上升,膈肌收缩而膈的顶部下降;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舒张肋骨下降,膈肌舒张而膈的顶部上升,A不符合题意;
B、由于碘液遇到淀粉会变成蓝色,若是遇碘没变蓝,是因为唾液中含有对淀粉有消化作用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完全分解成了麦芽糖,由此检测淀粉是否分解,B不符合题意;
C、呼吸作用是指生活细胞中的有机物在氧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特性,“验证种子萌发时释放二氧化碳”的实验,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变浑浊,说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C符合题意;
D、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需要的实验器材: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目的是分辨血管种类及血液在不同血管流动情况,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 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呼吸作用进行的场所为线粒体,表达式为: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解答】在0-6时,夜间无光,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不断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升高,氧气浓度逐渐降低,而6-18时为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断消耗二氧化碳,也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但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所以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降低,氧气浓度升高,从18-24时为黑夜时间,与0-6时的情况一样,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氧气浓度逐渐降低。
故答案为:B
11.【答案】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保持不变,据此推测X的化学式。
【解答】根据方程式 C2H6O+7NaClO=5NaCl+2NaHCO3+X↑+2H2O 得到:2C+6H+8O+7Na+7Cl=2C+6H+8O+7Na+5Cl+X,解得:X=2Cl=Cl2.
故选B。
12.【答案】B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种数,判断反应所属的类型。
【解答】根据方程式 K2CO3+CO2+H2O=2KHCO3 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有三种,而生成物只有一种,为化合反应,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3.【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解答】A、人工授粉是提高受精;故A错误;
B、摘除部分果实,是为了减少营养物质的消耗;故B错误;
C、夜间降温,是为了减弱呼吸作用的消耗;故C错误;
D、施CO2气肥,CO2是光合作用原料之一, 施CO2气肥 可以调高光合作用;
故答案为:D。
14.【答案】C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判断。
【解答】A.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故A错误;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会冒白烟,而不是白雾,故B错误;
C.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白光,故C正确;
D.向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会产生白色的碳酸钙,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15.【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的组成成分分析判断。
【解答】空气的成分主要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二氧化碳以及其他物质(如水蒸气、杂质等),因此氧气、稀有气体和氮气,都可以直接从空气中分离获得,故A、B、C不合题意;
空气中几乎不含有氢气,因此不能从空气中直接分离获得,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6.【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碱、盐、氧化物的元素组成分析。
【解答】由矿石中所含元素可知,可能含有盐、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碱中一定含氢元素,而矿石中不含氢元素,所以不可能存在碱;
故选A。
17.【答案】B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会产生温室效应分析。
【解答】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故选B。
18.【答案】B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分析。
【解答】由方程式可知,
C+O2=CO2
12 32 44
碳与氧气参加反应的质量为12:32=3:8,6克碳与16克氧气刚好反应,所以把6g碳在24g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22克;
故选B。
19.【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利用
【解析】【分析】根据氮元素的转化与使用分析。
【解答】氮肥厂、生物固氮、闪电等都是氮元素的转化与合成,能完成固氮,氮肥是已经合成的含氮肥料,它主要供给作物N元素而本身不分解,它不具有固氮的功能,C符合题意;
故选C。
20.【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从光合作用的原理分析解题。
【解答】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这个“活命空气”属于氧气,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1.【答案】(1)酶
(2)密度比空气大;呼吸作用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酶及其催化作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温度对酶的催化作用有影响,间接影响蔬菜的生长。
(2)在设施蔬菜栽培中,气体交换受到限制,外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能及时补充到温室内,造成室内二氧化碳含量不足,使蔬菜长期处于二氧化碳饥饿状态,光合作用缓慢,严重影响蔬菜的产量和品质,需采取人工方法补充二氧化碳。
【解答】(1)由于温度对酶活性有影响,因此大棚内能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于酶的催化作用,从而促进蔬菜快速生长。
(2)采用吊袋式二氧化碳施肥技术,可以适时补充保护设施内的二氧化碳气体,使其保持适宜蔬菜、瓜果光合作用所需的浓度,增加干物质的积累,进而达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的目的。吊袋一般固定在植物枝叶上端约40厘米处,如果太低,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从而大量积聚在地面附近,导致根系的呼吸作用减弱,致使获得的能量不足从而影响根系发育。
故答案为:(1)酶(2)密度比空气大;呼吸作用
22.【答案】a;d
【知识点】空气的利用
【解析】【分析】性质决定用途,根据气体的性质和用途判断。
【解答】①可用来急救病人的气体是氧气,故选a;
②可用于填充霓虹灯的是稀有气体,故选d。
23.【答案】叶绿体;H2O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气,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解答】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具体场所主要是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除需要CO2作为原料外,还需要的物质①是H2O。
故答案为:叶绿体;H2O
24.【答案】生物圈;马德堡半球实验;氮气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大气压强的存在;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1)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2)马德堡半球实验第一次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
【解答】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早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
故答案为:生物圈;马德堡半球实验;氮气
25.【答案】(1)被子植物 或被子
(2)光照时间长、降水少、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 纬度位置
【知识点】种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被子植物又叫绿色开花植物,主要特征是:胚珠外有子房壁包被,种子有果皮包被,受精过程不需要水,具有双受精现象,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
【解答】(1)由棉花开花时花朵乳白色,开花后不久转成深红色然后凋谢,结成果实称为棉铃,可以判断出棉花属于被子植物。
(2) 新疆出产的棉花质量好的原因有:①日照时间符合棉花生长的需要。新疆地处西北内陆地区,是我国日照时数较高的地方,按照测定,天山地区的日照时长可达到10小时以上,这么长的日照时长和日照时间恰恰符合棉花生长的需要。
②降水少,气候干旱,有助于提高棉花的品质。在棉花棵长出棉桃至成熟期时,是非常害怕雨水的。因为雨水灌进棉桃之后有可能导致棉絮颜色改变甚至发霉。而新疆的气候比较干旱,降水较少,年平均降水量大约在150毫米左右,对棉花保持品质优良非常有好处。土壤条件适合棉花的生长。
③昼夜温差、纬度位置也会对棉花的品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故答案为:(1) 被子 (2)光照时间长、降水少、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 纬度位置
26.【答案】(1)血红蛋白
(2)吸收
(3)肾单位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如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图示中,A为呼吸系统,B是消化系统,C是循环系统,D是泌尿系统。
【解答】(1)在A呼吸系统中,最主要的呼吸器官是肺;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后,主要是由红细胞运输氧气,大部分氧气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运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
(2)淀粉在B消化系统中,在口腔内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最终被彻底消化分解成葡萄糖,被小肠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随着血液循环最终能进入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中进行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
(3)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血液流经肾单位时,经肾小球和紧贴着它的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再通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后,余下的代谢废物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故答案为:(1)血红蛋白(2)吸收(3)肾单位
27.【答案】(1)不能
(2)小
(3)特异性
【知识点】人体的免疫功能;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可吸入颗粒物是指飘浮于空气中的、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包括固体颗粒物、液体微粒与固体吸附被体或气体后形成的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容易被人吸入,因此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近些年来,许多国家将可吸入颗粒物列为检测空气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解答】(1)空气质量的三项常用指标: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可吸入颗粒物,仅由可吸入颗粒物不能得出空气质量好坏。
(2)从表中可以看出: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越高,细胞活力越小。
(3)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淋巴细胞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免疫类型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1)不能 (2)小(3)特异性
28.【答案】二氧化碳;温室效应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有很多,比如将导致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有一些临海城市或将消失;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热能,会提供给空气和海洋巨大的动能,从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台风、飓风、海啸等灾难,等等。
【解答】 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森林面积的大幅度减少,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加速了全球气候的变暖趋势,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二氧化碳;温室效应。
29.【答案】8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硫中硫元素质量即为煤中硫元素质量,结合元素质量为物质质量×元素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每年冬季取暖的煤中含硫元素质量为400kg×1%=4kg,则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质量为4kg÷
=8kg;
故答案为:8。
30.【答案】水蒸气;二氧化碳;地表热量;温室效应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温室效应的现象。
【解答】地球是一个大温室,对流层中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允许太阳的热辐射透过,但却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发,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水蒸气;二氧化碳;地表热量;温室效应
31.【答案】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根据方程式书写原则分析。
【解答】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反应方程式为 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
32.【答案】上升;Ca(OH)2
【知识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氧化钙的性质分析。
【解答】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大量热,分使玻璃泡内气压升高,有色液柱上升。
33.【答案】光合;呼吸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生物体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称为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解答】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绿色植物通过作用吸收CO2;同时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并将CO2释放到大气中。
故答案为:(1)光合;(2)呼吸
34.【答案】(1)温度达到着火点
(2)充分冷却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燃烧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要有可燃物;如木材、天然气、石油等;(2)要有助燃物质,如氧气、氯酸钾等氧化剂;
(3)要有一定温度,即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热能(点火源).
【解答】(1)红磷和白磷均放入80℃的水中,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则说明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温度不同;故答案为:温度达到着火点;
(2)物质燃烧后试管的温度升高,气体受热会膨胀,而为了测量的氧气含量更加准确,要使玻璃管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活塞;故答案为:充分冷却;
故答案为:(1)温度达到着火点;(2)充分冷却。
35.【答案】(1)0~500;严重污染
(2)良
(3)城市道路定时洒水、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控制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的生活中环境问题;
【解答】该题主要是从甲乙两个图形角度出发,根据图形内容来回答问题即可;
故答案为:(1)0~500;严重污染;(2)良;(3)城市道路定时洒水、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控制(合理即可)。
36.【答案】(1)2;2;3
(2)1;2;1;2
(3)1;3;2
(4)2;2;2;1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解析】【分析】配平化学方程式的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通过配平使反应物和生成物中的原子种类和个数相等。
【解答】
37.【答案】(1)5.5
(2)解:设10g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 CO2↑
100 44
x 5.5g

x=12.5g
每片中钙含量是:1.25g× =0.5g<0.6g
由计算可知,实际钙含量与标注不相符。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2)根据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代入方程式中计算碳酸钙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100g+20g-114.5g=5.5g;
故答案为:(1)5.5;(2) 实际钙含量与标注不相符 。
38.【答案】(1)23.3
(2)解:设硫酸铵的质量为x
(NH4)2SO4+BaCl2═BaSO4↓+2NH4Cl
132     233
x       23.3g
x=13.2g
氨肥中硫酸铵的纯度:=88%<96%,故不符合标准
答:氨肥中硫酸铵的纯度不符合标准 .
(3)减小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即可求出生成的硫酸钡沉淀的质量;根据称帝的质量可以求出参加反应的硫酸铵的质量,硫酸根转化成沉淀,故溶液中硫元素的质量减小,据此解答.
(1)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的质量为:45g+55g﹣76.7g=23.3g,故填:23.3;
(2)解:设硫酸铵的质量为x
(NH4)2SO4+BaCl2═BaSO4↓+2NH4Cl
132     233
x       23.3g
 x=13.2g
氨肥中硫酸铵的纯度:=88%<96%,故不符合标准.
答:氨肥中硫酸铵的纯度不符合标准 .
(3)反应后,硫酸根转化到硫酸钡中沉淀下来,故溶液中硫元素的质量减小,故填:减小.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计算出生成的硫酸钡的质量,然后根据方程式计算即可.
39.【答案】(1)9.6
(2)解:设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x
2KClO32KCl+3O2↑
149 96
x 9.6g
x=14.9g
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可回收到MnO2的质量为23.2g﹣14.9g=8.3g.
答:可回收到MnO2的质量为8.3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由题意,用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加热制取O2,收集到4.8gO2后停止加热,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28.0g,继续加热至不再产生O2,最终剩余固体质量为23.2g,由质量守恒定律,固体质量的减少的质量即第二次生成的氧气质量,据此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参加反应氯酸钾的质量,进而计算出可回收到MnO2的质量.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氧气的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前提和关键.
40.【答案】解:设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x
CaCO3CaO+CO2↑
100 56
125tx 56t
x=80%
答: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根据要制取氧化钙的质量,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即可解答;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解题时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