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八下专题复习之空气与生命(优生加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八下专题复习之空气与生命(优生加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7-07 11:29:37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八下专题复习之空气与生命(优生加练)
一、单选题
1.(2021九下·海曙月考)某只含铁、氧两种元素的样品A,高温时与足量的CO充分反应,生成的气体被足量澄清石灰水吸收,测得沉淀的质量与原样品A质量相等,如果A中只含两种物质,则A中一定含有(  )
A.FeO B.Fe2O3 C.Fe D.Fe3O4
【答案】C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写出样品A与一氧化碳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的方程式,依据化学方程式定量关系列式计算分析判断组成。
【解答】设含铁、氧两种元素的样品中A的化学式为FexOy,
高温时与足量的CO充分反应,即FexOy+yCOxFe+yCO2,
生成的气体被足量澄清石灰水吸收,即CO2+Ca(OH)2=CaCO3↓+H2O,
设原样品的质量为mg,则沉淀的质量为mg,
由上方的方程式得到:FexOy~yCaCO3
56x+16y 100y
mg mg

解得: ,
由于铁与氧的原子个数比是3:2,
在FeO、Fe2O3和Fe3O4中,铁和氧原子的个数之比都小于3:2,
说明了A中一定含有铁。
故选C。
2.(2021·海曙模拟)图像能直观体现化学中的各种变化关系,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
A.向混有少量硫酸铜的盐酸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B.向装有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的烧杯中加入铁粉至过量
C.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
D.向一定量的氯化镁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解答】A、 向混有少量硫酸铜的盐酸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先盐酸反应,不产生沉淀,然后再硫酸铜反应产生沉淀,不符合题意;
B、 向装有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的烧杯中加入铁粉至过量 ,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然后再硝酸铜反应,且两反应固体质量都会增加,铁与硝酸银反应固体增加的幅度大于与硝酸铜反应固体增加幅度,不符合题意;
C、 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 ,二氧化锰质量不变,但固体质量因产生氧气而减少,所以二氧化锰在固体混合物中质量分数会随反应的进行而增加,至反应结束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D、 向一定量的氯化镁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镁反应,但两反应中均有氯化钠生成,所以氯化钠质量分数随反应的进行而增加,至反应结束后因溶液中仍加入了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质量不变,但混合溶液质量增加,所以氯化钠质量分数会减少,符合题意;
故选D。
3.(2021·慈溪模拟)工业上可利用石灰石和废铜屑等原料生产国画石青颜料。石青的化学式是aCuCO3·bCu(OH)2,已知Cu(OH)2和CuCO3都能受热分解,分别生成两种常见的氧化物(其中有一种氧化物相同),且Cu(OH)2的分解温度为66℃到68℃,CuCO3的分解温度为200℃到220℃。现取34.6g石青样品,对样品固体进行热分解实验,测定剩余固体质量与分解温度之间关系如图。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0℃~66℃固体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未达到反应所需温度
B.m=24
C.在A,B,C,D四点处固体物质中的铜元素的质量均为19.2g
D.若将mg剩余固体继续加热到更高的温度,发现固体质量减少了2.4g后质量不再改变,这说明固体物质中的氧元素已全部转化为氧气除去
【答案】D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曲线的变化情况分析判断;
(2)依据题中信息分析曲线每段对应的反应原理计算m值;
(3)依据题中数据计算出铜的质量分析判断;
(4)依据题中反应原理和数据分析判断。
【解答】A.依据题意其中Cu(OH)2的分解温度为66℃到68℃,CuCO3的分解温度为200℃到220℃,所以图象0℃~66℃固体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未达到反应所需温度,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依据题中信息AB段发生的反应是Cu(OH)2Cu+H2O,
生成水的质量为34.6g-32.8g=1.8g,
BC段的反应是CuCO3CuO+CO2↑,
设Cu(OH)2分解生成氧化铜的质量为x,
Cu(OH)2Cu+H2O
80 18
x 1.8g
解得:x=8g。
所以碳酸铜的质量为32.8g-8g=24.8g,
设碳酸铜生成氧化铜的质量为y,
CuCO3CuO+CO2↑
124 80
24.8g y
解得: y=16g
所以最终生成氧化铜的质量为16g+8g=24g,
即m=24g
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因为24gCuO中Cu的质量为,又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和种类不变,所以在A、B、C、D四点处固体物质中的铜元素的质量均为19.2g,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分析图象可知D点对应的物质是CuO,其中24gCuO中Cu的质量为19.2g,O的质量为24g-19.2g=4.8g,因为固体质量减少了2.4g,说明加热CuO后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为21.6g,其中Cu的质量为19.2g,O的质量为2.4g,所以D点固体中还含有氧元素,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2021·嵊州模拟)在一密闭容器中有A、B、C三种物质,A是一种氧化物。加热充分反应后,各物质质量变化如表所示。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
物 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1.4 7 31.6 0
反应后的质量/g 待测 26.7 0 3.2
A.反应后待测A的质量为8.7g
B.D可能是单质,C一定是化合物
C.组成物质C的元素种类一定比物质B多
D.反应过程中C剩余15.8g时,容器中B的质量为13.35g
【答案】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由此确定待测的质量,再依据各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参加反应和生成的质量,反应后质量增加,则为生成物,增加多少生成多少,反应后质量减少,为反应物,减少多少反应多少,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可能是催化剂,可能是杂质。
【解答】A、由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相等可知,待测值为1.4g+7+31.6g-26.7g-3.2g=10.1g,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中C是反应物,A、B、D为生成物,为分解反应,D可能是单质,C一定是化合物,符合题意;
C、C为分解反应反应物,B为生成物,C和B可能元素种类相同,不符合题意;
D、B和C质量比为19.7:31.6,C剩余15.8时,B生成9.85,则容器中B的质量为9.85+7=16.85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2021·宁波模拟)下列四幅坐标图分别表示物质化学反应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其中与选项表述不符合的是(  )
A.甲:将一氧化碳气体通入足量的灼热氧化铜固体中,铜元素质量分数变化
B.乙: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溶液的pH变化
C.丙:分别将等质量的铝和铁放入足量的盐酸中,放出H2的质量的变化
D.丁: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固体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质量的变化
【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解答】A、 将一氧化碳气体通入足量的灼热氧化铜固体中,铜元素质量不变,但因固体质量减小,则铜元素质量分数增大,符合题意;
B、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溶液的pH由大于7下降至等于7,硫酸过量至小于7 ,不符合题意;
C、 分别将等质量的铝和铁放入足量的盐酸中,铝的活动性强,产生氢气速率快,由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可知,铝完全反应产生氢气质量大,不符合题意;
D、 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固体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一直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学期3.2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X为H2CO3,Y为C6H12O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转化1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B.图乙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答案】A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1)酸雨形成的原因。
(2)二氧化碳转化葡萄糖的过程。
(3)能量转换的形式。
(4)碳循环和氧循环的作用。
【解答】A、酸雨是由于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溶于雨水中而形成的,A符合题意;
B、图2中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葡萄糖,故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B不符合题意;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葡萄糖,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D不符合题意;
D、碳循环和氧循环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因此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7.(2020九上·余姚月考)在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相关数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3.1 B.物质甲与丁质量比为14:85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答案】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不变确定出X值,然后根据反应后质量减少的为反应物,减少多少即反应多少,反应后质量增加的为生成物,增加多少生成多少,从而计算出各物质质量关系及确定反应类型,注意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可能是催化剂。
【解答】A、根据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不变可知,X=10+3.5+10+6-8.6-3.5-14.5=2.9,不符合题意;
B、物质甲与丁质量比为(10-8.6):(14.5-6)=14:85,符合题意;
C、甲反应后质量减少,为反应物,乙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可能是杂质,丙反应后质量减少,为反应,丁反应后质量增加,为生成物,该反应为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D、 乙可能是催化剂,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2020九上·兰溪期中)向一定量的硝酸铜、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加入5.6g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称得固体14g。向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滤液中一定不含有硝酸银 B.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铜
C.滤出的固体中含有银7.6g D.滤出的固体中含有铜6.4g
【答案】A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金属的活动性是铁>铜>银,向一定量的硝酸铜、硝酸银的混合溶于中加入5.6g铁粉,铁先与硝酸银反应,当硝酸银完全反应后再与硝酸铜反应,向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了铁完全发生了反应,据此分析计算即可。
【解答】假设5.6g的铁完全与硝酸银反应,则
Fe+2AgNO3═Fe(NO3)2+2Ag
56 216
5.6g 21.6g
由于21.6g>14g,说明了铁先将溶液中硝酸银反应完后又与硝酸铜发生了反应,
设与硝酸银反应铁的质量为x,则与硝酸铜反应铁的质量为5.6g-x
Fe+2AgNO3═Fe(NO3)2+2Ag
56 216
x
Fe+Cu(NO3)2═Fe(NO3)2+Cu;
56 64
5.6g-x ;
+ =14g;
解得:x=2.8g
由此可知,生成的银的质量为: ;
生成铜的质量为: 。
由上述计算可知,
A.硝酸银完全发生了反应,滤液中一定不含有硝酸银,故A正确;
B.通过上述计算,不能确定滤液中是否含有硝酸铜,故B错误;
C.固体中含有银10.8g,故C错误;
D.滤出的固体中含有铜3.2g,故D错误。
故选A。
9.(2020九上·余姚月考)将10g氧化铜粉末加入到100g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微热到氧化铜全部溶解,再向溶液中加入ag铁粉,使溶液中的溶质完全反应后,过滤,将滤渣在低温下烘干,得到干燥固体质量仍然为ag,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稀硫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2.25%
B.滤渣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铁
C.加入铁粉后有红色固体产生,还有少量气泡产生
D.a的取值范围:a≥8
【答案】A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稀硫酸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设与10g氧化铜反应的硫酸质量为x,消耗铁质量为y,生成铜质量为z,
CuO~H2SO4~Fe~Cu,
80 98 56 64
10g x y z

解得:x=12.25g,y=7g,z=8g;
因为生成了8g铜,当a=8时,则加入的铁粉应该是8g,
与稀硫酸反应的铁粉质量:8g-7g=1g,
Fe+H2SO4═FeSO4+H2↑,
56 98
1g 1.75g
稀硫酸质量分数:,
通过计算可知,稀硫酸质量分数是14%,故A错误符合题意;
当a>8时,仍有7g铁粉和硫酸铜反应,1g铁粉与稀硫酸反应,多出来的部分不参加反应,最终保留在滤渣中,滤渣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铁,故B正确不合题意;
加入铁粉后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红色的铜单质;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故C正确不合题意;
a的取值范围:a≥8,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0.(2020九上·鄞州月考)将苯(C6H6)和氧气置于一个完全密闭的容器中引燃,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 X。已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苯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X
反应前的质量(g) 3.9 9.6 0 0 0
反应后的质量(g) 0 0 6.6 2.7 m
A.m 等于 4.0
B.X 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
C.X 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D.生成物中二氧化碳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 3∶1
【答案】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由此确定待测的质量,再依据各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参加反应和生成的质量,反应后质量增加,则为生成物,增加多少生成多少,反应后质量减少,为反应物,减少多少反应多少,结合化学式中元素质量的计算解答。
【解答】A、根据反应前后质量总和不变可知,m=3.9+9.6-6.6-2.7=4.2,不符合题意;
B、3.9克苯中碳元素质量为,氢元素质量为3.9-3.6=0.3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为,氧元素质量为6.6-1.8=4.8g,水中 氢元素质量为,氧元素质量为2.7g-0.3=2.4g,二氧化碳与水中氧元素质量总和小于氧气质量,则X中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符合题意;
C、 X 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 ,不符合题意;
D、 生成物中二氧化碳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2020九上·海曙月考)A、B、C三种物质各15克,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0克新物质D。若增加10克A,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剩余C。根据上述条件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剩余9克 B.第二次反应后,D的质量为50克
C.反应中A和B的质量比是3:2 D.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是5:3
【答案】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中各物质的质量比是定值,再结合题中所给的质量关系计算各物质的质量分析。
【解答】 A、B、C三种物质各15克,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0克新物质D,若增加10克A,即A为25克,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剩余C,B完全反应,所以A、B反应的质量比为25:15=5:3,当A为15克时,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9克,C的质量为30-15-9=6克;
A、 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剩余6克 ,不符合题意;
B、 A和D的质量比为为15:30,第二次反应A的质量为25克,D的质量为50克 ,符合题意;
C、反应中A和B的质量比为5:3 ,不符合题意;
D、 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是15:6=5:2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第5章专题突破——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如图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为肺静脉,其内流动脉血 B.丙为肺动脉,其内流静脉血
C.甲内血液来自内脏的左心房 D.丙内血液将流回心脏的左心房
【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肺循环的血液变化和血液流动.可以从肺循环方面来切入。
【解答】肺泡里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肺泡与血液之间,当血液流经肺泡时,肺泡中氧的浓度高,周围血液中氧的浓度低,这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血液流经肺泡外毛细血管网时,肺泡中氧气浓度比血液中的氧气浓度高,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比肺泡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高,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静脉血就变成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通过血液循环流入左心房,故血管丙将血液流回心脏的左心房,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第5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单元试卷)如图是人体吸气和呼气时胸廓与膈肌的状态及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图表示吸气状态,此时膈肌收缩,膈的位置下降,胸廓容积扩大,肺内气体压力小于外界气体压力,气体被吸入
B.乙图表示吸气状态,此时膈肌收缩,膈的位置上升,胸廓容积缩小,肺内气体压力小于外界气体压力,气体被吸入
C.吸气动作和呼气动作交替进行,实现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D.丙图表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气体交换后,血液变为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
【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图表示了膈肌的收缩和舒张与呼吸运动的关系,甲图表示膈肌收缩,隔顶下降,外界气体进入肺内,是吸气过程;乙图表示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肺内气体排出,是呼气过程,丙图表示肺泡里的气体交换,据此解答。
【解答】A、图甲表示吸气过程,吸气时: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力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A不符合题意;
B、乙图表示膈肌处于舒张状态,此时膈顶上升,胸腔容积缩小,肺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是呼气过程,B符合题意;
C、吸气动作和呼气动作交替,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C不符合题意;
D、丙图表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因此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气体交换后,血液变为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4.(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5.3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3课时))下图为人体血液循环过程模式图,图中所示①②③④四条血管内流静脉血的有(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D
【知识点】血液循环
【解析】【分析】A、B、C、D分别是心脏的右心房、左心房、右心室、左心室,血管①是肺静脉,②是上下腔静脉,③肺动脉,④主动脉。
【解答】A、B、C、D分别是心脏的右心房、左心房、右心室、左心室,血管①是肺静脉,②是上下腔静脉,③肺动脉,④主动脉;在体循环中,动脉流动脉血,静脉里流静脉血;在肺循环中,动脉流静脉血,静脉里流动脉血,所以图中四条血管中流动着静脉血的是肺动脉和上下腔静脉。
故选:D
15.(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4.4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第1课时))17世纪荷兰的科学家海尔蒙特将一株2.3kg重的柳树苗栽种在木桶里,桶内装有90kg的干土,在培育的过程中只用纯净的雨水浇灌树苗。五年后,经过称重,柳树苗重达76.8kg,而土壤只减少了0.057kg。这个事实说明(  )
A. 柳树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物质只来源于水
B.柳树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物质有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
C.柳树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物质只来源于雨水和土壤中的无机盐
D.“柳树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物质完全来源于土壤”的结论是不科学的
【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解答】 土壤的重量只减少了0.057kg,说明植物的生活还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但吸收的量很少。在培育的过程中只用纯净的雨水浇灌树苗,五年后,被柳树吸收后的大部分的水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一部分作为了通过光合作用的原料。而柳树苗从空气中吸收氧气是用来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会使重量减轻。柳树苗能不断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等有机物,积累在柳树的体内,是柳树增重的主要原因,因此“柳树的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完全来源于土壤”的结论是不科学的。
故答案为:D
16.(2020八下·柯桥期末)5月27日上午,2020 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在冲顶珠峰过程中,登山者要借助氧气瓶进行呼吸。根据人体气体交换示意图,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 甲图表示的过程为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
B.乙图中气体交换后 D 处氧气浓度大于 C 处氧气浓度
C.乙图中组织细胞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
D.吸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
【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组织内的气体交换;(2)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3)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4)呼吸肌收缩引起胸廓扩大,使肺被动扩张,肺内气压减小,外界气体进入肺;呼吸肌舒张引起胸廓缩小,使肺被动回缩,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
【解答】A、图甲中有肺泡因此甲图表示的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A不符合题意。
B、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新鲜空气被吸入肺后,肺泡中的氧气含量高于血液里的氧气含量,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血液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肺泡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血液中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由于组织细胞分解有机物,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使细胞内的氧含量远远低于血液中的氧含量,而二氧化碳含量远远高于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因此,血液中氧气与血红蛋白迅速分离,由血液扩散到组织细胞,二氧化碳由组织细胞扩散到血液,使血液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所以乙图中气体交换后 D 处氧气浓度小于C 处氧气浓度, B不符合题意。
C、乙图中组织细胞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 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由于组织细胞分解有机物,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使细胞内的氧含量远远低于血液中的氧含量,而二氧化碳含量远远高于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因此,血液中氧气与血红蛋白迅速分离,由血液扩散到组织细胞,二氧化碳由组织细胞扩散到血液,使血液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因此乙图中组织细胞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C符合题意。
D、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在B处进行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D、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胸廓容积增大→肺随着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力→气体入肺。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廓容积缩小→肺借弹性回缩→导致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气体出肺,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7.(2020八下·吴兴期末)如图为自然界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示中“大气”的成分是氧气
B.图中的碳元素的流动方向是动物到植物、微生物到动物、微生物到植物
C.生理过程①可以补充自然界中的氧气
D.过程①②的意义在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①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②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把从环境中得到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④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③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
【解答】A、图示中“大气”的成分是氧气和二氧化碳,A不符合题意;
B、图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向是植物到动物、动物到微生物、植物到微生物,B不符合题意;
C、生理过程①③④均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②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C不符合题意;
D、植物利用二氧化碳作原料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二氧化碳进入有机(生物)环境,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使碳元素由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而①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②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故过程①②的意义在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8.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物 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2 1 16 16
反应后的质量(g) 12 m 8 14
A. Y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分解反应
C.参加反应的Z与W的质量比为4:1
D.反应后生成X的质量为12 g
【答案】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由此确定待测的质量,再依据各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参加反应和生成的质量,反应后质量增加,则为生成物,增加多少生成多少,反应后质量减少,为反应物,减少多少反应多少。
【解答】A、由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知,m=2+1+16+16-12-8-14=1,Y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不参与反应,不符合题意;
B、X反应后质量增加,为生成物,Y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可能没参与反应,Z反应后质量减少,为反应物,W反应后质量减少,为反应物,该反应为Z+WX,为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C、 参加反应的Z与W的质量比为(16-8):(16-14)=4:1,符合题意;
D、 反应后生成X的质量为10g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9.(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学期 第3章 金属与盐 单元试卷)有Mg、Al、Zn的混合物共7.2g,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H2的质量可能是(  )
A.0.2g B.0.6g C.0.8g D.0.9g
【答案】B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本题要采用极值法计算,先假设金属为纯净物,分别计算出7.2克金属产生氢气质量,从而计算出若混合物为7.2克,产生氢气质量的取值范围,从而确定可能结果分析。
【解答】设 Mg、Al、Zn分别取7.2g 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为a、b、c
Mg---H2 2Al---3H2 Zn---H2
24 2 54 6 65 2
7.2g a 7.2g b 7.2g c
a=0.6g,b=0.8g,c=0.2g,则 Mg、Al、Zn的混合物共7.2g与足量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在0.2-0.8频谱是,可能是0.6克;
故选B。
20.(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学期 3.3 常见的盐(第1课时))13.5gCuCl2样品,当与足量的AgNO3溶液反应后,得到29gAgCl沉淀,则样品中不可能混有的盐是(  )
A. BaCl2 B.CaCl2 C.AlCl3 D.NaCl
【答案】A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利用极值法计算分析,先设每一种物质都是纯净物,计算出生成氯化银的质量,再利用取平均值的方法判断不可能含有杂质。
【解答】设13.5gCuCl2与足量的AgNO3溶液反应生成沉淀质量为x
CuCl2-- 2AgCl
135 287
13.5g x
135:287=13.5g:x
x=28.7g
设13.5g氯化钡、氯化钙、氯化铝、氯化钠分别与足量的AgNO3溶液反应生成沉淀质量分别为a、b、c、d
BaCl2 -- 2AgCl CaCl2 -- 2AgCl AlCl3 -- 3AgCl NaCl -- AgCl
208 287 111 287 133.5 430.5 58.5 143.5
13.5g a 13.5g b 13.5g c 13.5g d
a=18.6g,b=34.9g,c=43.5,d=33.1g ,而 13.5gCuCl2样品,当与足量的AgNO3溶液反应后,得到29gAgCl沉淀 ,所以样品中不可能混有氯化钡;
故选A。
二、填空题
21.(2021·婺城模拟)小明将装有植物的密闭装置连通二氧化碳浓度测定仪,在夏季晴朗的室外测定一昼夜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图:
(1)图中表示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的点是   (填字母)。
(2)从氧浓度的角度考虑,一天中   时左右是适宜到林间锻炼的最佳时间。
【答案】(1)b、d
(2)18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是完全相反或对立的关系。
【解答】 (1)、表示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就是二氧化碳不下降也不上升,b、d两点达到平衡;
(2)、18点氧气浓度最高,因为植物进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空气中有一天的氧气累积,最适合锻炼。故答案为: (1) b、d ; (2)18
22.(2021九下·慈溪月考)将12.9克 NaCl和 Na2CO3固体混合物完全溶于水中形成溶液,再将75克 CaCl2 溶液分5次加入到该溶液中,充分反应,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1 2 3 4 5
加入CaCl2溶液质量/克 15 15 15 15 15
生成沉淀的总质量/克 3 m 9 10 10
求:
(1)表格中m的数值是   。
(2)溶液中 Na2CO3 完全反应是在第   次实验。
(3)固体混合物中 Na2CO3 的质量分数   。(精确到0.1%)
(4)请画出上述过程溶液中 NaCl 质量的变化图。
【答案】(1)6
(2)4
(3)82.2%
(4)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第1组数据确定沉淀和加入氯化钙的质量关系,然后比较第2、3组数据,从而确定第2次实验时加入的氯化钙是否完全反应,进而计算出生成沉淀的质量m。
(2)当碳酸钠没有完全反应时,加入的氯化钙肯定完全反应,即沉淀的质量与氯化钙的质量成正比,据此推算第4次实验中理论上应该生成沉淀的质量,然后与沉淀的实际质量相比,进而判断碳酸钠完全反应的时刻;
(3)根据第4次实验数据确定最终生成碳酸钙沉淀的质量,然后根据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它的质量分数;
(4)要做出氯化钠质量的变化图像,关键是确定反应开始时固体中氯化钠的质量,反应结束时氯化钠的质量和对应的氯化钙溶液的质量。
首先根据混合物质量-碳酸钠质量计算出原来固体中氯化钠的质量。然后根据最终生成碳酸钙沉淀10g,利用方程式计算出生成氯化钠的质量,再将前后两个氯化钠的质量相加得到反应结束时氯化钠的总质量。在反应过程中,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氯化钙的溶液质量成正比,据此根据沉淀质量10g计算出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质量。
在方格纸上找到这两个点,然后将它们相连;完全反应后,虽然氯化钙的质量增大,但是氯化钠的质量保持不变,即一条直线,据此完成作图即可。
【解答】(1)由题意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第一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与碳酸钠反应生成3克沉淀,第二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只要碳酸钠没有完全反应,理论上也应该生成3克沉淀,第三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生成沉淀的总质量为9克,说明第二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后碳酸钠仍然没有反应完,生成沉淀的质量为3克+3克=6克,因此表格中m的数值是6。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和第一问的分析,第一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与碳酸钠反应生成3克沉淀,第二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共生成6克沉淀,第三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共生成9克沉淀,即每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都会增加3克沉淀,在第四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后生成的差点质量为10克-9克=1克,说明第4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后溶液中 Na2CO3 完全反应。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加入氯化钙溶液后,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一共生成碳酸钙的质量为10克,设固体混合物中 Na2CO3 质量为 ,则有:
Na2CO3+CaCl2= CaCO3↓ 2NaCl
106 100
x 10克

解得
则固体混合物中 Na2CO3 的质量分数为
答:固体混合物中 Na2CO3 的质量分数约为82.2%。
(4)根据第(3)小题的计算样品中原有氯化钠的质量为12.9克-10.6克=2.3克,往样品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会不断增加,当第四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的时候碳酸钠完全反应,即第四次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达到最大值,设生成10克碳酸钙沉淀时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则有:
Na2CO3+CaCl2 =CaCO3↓ 2NaCl
100 117
10克 y

解得: 。
则最终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2.3克+11.7克=14克,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每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生成3克碳酸钙沉淀,
那么一共生成10克沉淀,需要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质量为 ,
即加入50克氯化钙溶液碳酸钠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氯化钠的质量达到最大。
样品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生成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变化为一条直线,以加入的氯化钙溶液的质量为横坐标,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纵坐标,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方法,在坐标图中可以确定两点(0,2.3)和(50,14),在横坐标为50之后为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因此在样品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过程溶液中 质量的变化图为

23.(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2.2 空气的成分 )为了测定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时氧气的最低含量是多少,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们进行了实验探究。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先将氧气和空气按不同的体积比收集在集气瓶里,收集气体的装置如图所示。收集气体的方法是:在100mL集气瓶里装满水,塞紧橡胶塞并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通入氧气,把瓶里的水排入量筒,当量筒内的水达到设定的体积后立即关闭活塞a,然后打开活塞b通入空气,把瓶里的水全部排入量筒。若要收集一瓶含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44.7%的气体,则通入氧气的体积和通入空气的体积比约是   。
【答案】3∶7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空气中就含有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那么氧气的体积就等于通入氧气的体积与空气中氧气体积之和,根据列出方程计算即可。
【解答】设通入氧气后量筒内水的体积为x,
那么得到: ×100%=44.7%,
解得:x=30mL;
则通入氧气后量筒体积为30mL,通
入空气的体积为100mL-30mL=70mL,
则通入氧气的体积和通入空气的体积比约是30mL∶70mL=3∶7。
24.(2020九上·北仑月考)在托盘天平(灵敏度极高)两边各放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足量稀盐酸的烧杯,天平平衡,向左烧杯中缓慢加入一定质量的镁粉,同时向右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铁粉,测量加入的金属质量m和相应的烧杯内物质质量变化量△M,画出△M一m曲线,并在坐标轴内画出曲线oac和obc,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向左右烧杯加入金属开始观察,当左右烧杯加入的金属粉末质量相同且观察到反应不再进行后停止观察,则指针变化情况为   ;
②m1:m2=   ,曲线oac表示的是   (选填“左边”或“右边”)烧杯中△M与m的变化关系
【答案】先偏向右边后指在中央;3:7;左边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Mg+2HCl═MgCl2+H2↑、Fe+2HCl═FeCl2+H2↑,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即可。
【解答】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
Mg+2HCl═MgCl2+H2↑ △M1
24 2 24-2=22
Fe+2HCl═FeCl2+H2↑ △M2
56 2 56-2=54
①从向左右烧杯加入金属开始观察,当左右烧杯加入的金属粉末质量相同且观察到反应不再进行后停止观察,镁增加的质量一直大于铁增加的质量,所以则指针变化情况为:先偏向右侧,最后指向中间;
②由图示,m1、m2时金属与稀盐酸完全反应,
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相同时,
此时消耗的镁与铁的质量比为24:56=3:7;
通过分析可知,完全反应时消耗的镁的质量少,则曲线oac表示的是甲烧杯中△M与m的变化关系。
25.(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新冠病毒给全球带来了重大的疫情
(1)新冠病毒主要损害人体的呼吸系统,该系统由   和肺构成;
(2)如图甲是重型感染者出现胸部X片及CT影像学,上所说的“白肺”,这说明病毒已经严重损伤了肺的基本结构单位    ;
(3)如图乙是ECMO,中文名“体外膜肺氧合”,是一 种可代替心肺功能的生命维持设备。其中的中空纤维膜式氧合器的结构如图丙。工作时,将血液由人体静脉引出,从血液入口进入氧合器,血液经过由许多中空的、极细的纤维管构成的膜的外侧,从血液出口重回人体。同时向纤维管内通入气体,就能像正常人体内那样,使氧气、二氧化碳和血液在纤维膜的两侧通过   作用进行交换。
【答案】(1)呼吸道
(2)肺泡
(3)扩散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呼吸道保证了气体的畅通。
(2)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解答】(1)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
(2)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各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这些结构特点,都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因此肺的基本结构单位为肺泡。
(3)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也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完成的,所谓气体的扩散作用,即一种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扩散到浓度低的地方,直到平衡为止。因此 ECMO 工作时,向纤维管内通入气体,就能像正常人体内那样,使氧气、二氧化碳和血液在纤维膜的两侧通过扩散作用进行交换 。
故答案为:(1)呼吸道(2)肺泡(3)扩散
26.(2020八下·柯桥期末)新冠肺炎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导致缺氧,医院会采用呼吸机来缓解症状,分子筛制氧机供氧
(1)如图甲是新冠治疗时用的一款呼吸道正压呼吸机,呼吸机使气体压力增高,通过管道与患者呼吸道插管连接,气体经气管、支气管,直接流向肺泡,此时为吸气期;图乙中表示吸气期为   段(选填“AB”或“BC”)。
(2)分子筛制氧机是采用物理变压吸附制氧技术,(如图丙)当空气进入装有分子筛的床层时,分子筛对   (写化学式)的吸附能力较强,而氧气不被吸附,这样可以在吸附床出口端获得高浓度的氧气。结合题中内容可知氧气的用途之一是   。
【答案】(1)AB
(2)N2;供给呼吸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根据吸气和呼吸的特点结合图片解题即可。
(2)分子筛制氧气,对于空气中直径较小的气体分子容易吸附,直径较大的气体分子不容易吸附。
【解答】(1)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扩大导致胸腔的体积增大,肺也随着扩张,这时肺内的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AB段是肺内的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
(2)分子筛制氧机是采用物理变压吸附制氧技术,釆用常温下变压吸附原理分离空气制取高纯度的氮气。氧、氮两种气体分子在分子筛表面上的扩散速率不同,直径较小的气体分子氧气扩散速率较快,较多的逬入碳分子筛微孔, 直径较大的气体分子(N2 )扩散速率较慢,逬入碳分子筛微孔较少。利用分子筛对碳和氧的这种迭择吸附性差异,导致短时间内氧在吸附相富集,碳在气体相富集,如此氧碳分离。
故答案为:(1)AB(2)N2;供给呼吸
27.(2020八下·吴兴期末)“咳嗽”是由于异物侵入呼吸道或呼吸道发生炎症,引起的保护性生理活动。咳嗽时会快速向外呼出气体,此时膈肌   ,肺内气压   (“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大气压。“喷嚏”指鼻黏膜受刺激,急剧吸气,然后很快地由鼻孔喷出并发出声音的现象,如图曲线中,符合打喷嚏时呼吸特点的曲线是   。
【答案】舒张;大于;甲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呼吸运动的特征,解题从吸气和呼气方面切入即可。
【解答】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顶部上升,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 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可见,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吸气的过程是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被吸入肺,甲图符合吸气过程。
故答案为:舒张;大于;甲
28.(2020八下·吴兴期末)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该反应的反应类型为   ,甲、乙在该反应中质量变化的比值为   。
【答案】化合反应;2:7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
【解答】反应过程中,甲和丁的质量减小,是反应物,乙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丙在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既不是催化剂,也不是反应物和生成物,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32﹣4):(24﹣4)=7:5,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6﹣8):(32﹣4)=2:7。
故答案为:化合反应;2:7
29.(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学期第1章 化学反应单元试卷)小李用盐酸与碳酸钙粉末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提示:CaCO3+2HCl=CaCl2+H2O+CO2↑)。
(1)根据实验目的,小李必须测量的数据是 。
A.锥形瓶质量
B.气球质量
C.反应前整个反应装置(包括里边的物质)质量
D.反应后整个反应装置(包括里边的物质)质量
(2)将反应装置放在天平左盘,使天平平衡后,再将碳酸钙粉末倒入锥形瓶中。反应结束后,气球鼓起,天平向右倾斜。小李按规范操作重新实验,得到相同结果。请你帮他分析原因:   。
(3)反应结束后,锥形瓶中无固体剩余,则生成气体质量为   g,所得溶液中生成物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只需写出最终的计算表达式)。
【答案】(1)C;D
(2)气球膨胀,受到的浮力增加(或装置漏气)
(3)0.88;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变化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要在密闭装置中进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需称量反应前后整个装置的质量及气球膨胀时受空气的浮力将变大分析;根据方程式计算步骤分析,将反应的碳酸钙代入方程式中计算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及生成氯化钙质量,再利用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计算生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1)在密闭容器中利用盐酸与碳酸钙粉末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需测量反应前后整个反应装置的质量;
(2)因反应产生气体,使气球膨胀,受到的浮力增加,所以反应结束后,天平向右倾斜;
(3) 反应结束后,锥形瓶中无固体剩余,设生成气体质量为 x,生成氯化钙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111 44
2g y x
100:44=2g:x 100:111=2g:y
x=0.88g y=2.22g
所得溶液中生成物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故答案为:(1)CD;(2) 气球膨胀,受到的浮力增加(或装置漏气) ;(3)0.88;。
30.(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学期第1章 化学反应单元试卷)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充分加热24g含氧化铜的碱式碳酸铜固体,若反应前后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之比为3∶4,则该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之和为   g。
【答案】Cu2(OH)2CO3 2CuO+H2O+CO2↑;6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方程式书写原则及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解答】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2(OH)2CO3 2CuO+H2O+CO2↑ ; 加热含氧化铜的碱式碳酸铜固体时,铜元素质量不变, 反应前后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之比为3∶4, 反应前固体质量为24g,则反应后固体质量为18g,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质量之和即为固体减少质量,为24g-18g=6g。
故答案为:Cu2(OH)2CO3 2CuO+H2O+CO2↑ ; 6.
三、解答题
31.(2021八下·嘉兴期末)某校学习小组对当地的石灰石矿区进行调查,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采用的方法如下:取该石灰石样品20g,把8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二氧化硅等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稀盐酸反应)。
(1)石灰石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n的值是   。
(3)求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4)求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序号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剩余固体的质量/g
第1次 20 15
第2次 20 10
第3次 20 6.6
第4次 20 n
【答案】(1)CaCO3+2HCl==CaCl2+ H2O+CO2↑
(2)6.6
(3)解: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4)解:设与5g碳酸钙反应的HCl的质量为x
CaCO3+ 2HCl=CaCl2+ H2O+CO2↑
100 73
5g x
解得x=3.65g
所以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2)根据表格第一组数据,确定固体质量的减少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的关系,然后据此推算第3次加入稀盐酸后剩余固体的质量,再与实际剩余质量比较,从而确定这时其中的碳酸钙是否完全反应,进而计算出n的值。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后和反应前剩余固体的质量之差就是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然后根据计算出即可。
(4)根据实验中第一组数据可知,5g碳酸钙与20g稀盐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写出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列出比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溶质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即可。
【解答】(1)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 H2O+CO2↑ ;
(2)根据第一组数据可知,加入20g稀盐酸,剩余固体质量减少:20g-15g=5g,那么在第3次实验中固体质量应该减少:。则剩余固体质量应该为:20g-15g=5g<6.6g,这说明稀盐酸有剩余,而其中的碳酸钙完全反应。在第4次实验中,即使再加入20g稀盐酸,固体的质量也不会减少,还是n=6.6g。
32.(2021九下·海曙月考)某小组在拓展学习中开展了如下实验:将Cu2O和Cu的固体混合物20g放入烧杯中,逐渐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当加入稀硫酸质量为50g时,恰好完全反应。过滤、洗涤、干燥,得到10g固体。已知:Cu2O+H2SO4=CuSO4+Cu+H2O。试求:
(1)求原混合物中Cu2O与Cu的质量比?
(2)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3)按要求在图中画出实验中铜的质量变化图像。
【答案】(1)解: 设原混合物中Cu2O的质量为x,
Cu2O+H2SO4=CuSO4+Cu+H2O 减少质量
144 144-64=80
x 20g-10g=10g

解得:x=18g;
则铜的质量为:20g-18g=2g。
那么混合物中Cu2O与Cu的质量之比为:18g:2g=9:1。
(2)解:设原混合物中Cu2O的质量为x,反应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y,生成的铜的质量为z。
Cu2O+ H2SO4=CuSO4+ Cu+H2O 减少质量
144 98 64 144-64=80
x y z 20g-10g=10g
x=18g,y=12.25g,z=8g
原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24.5%
(3)解:由上题可知原混合物中铜的质量为2g,加入50g稀硫酸时恰好完全反应,剩余10克固体即为铜(铜的质量为2g+8g=10g)。如图所示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氧化亚铜和稀硫酸反应的方程式,利用混合物的质量的减小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氧化亚铜的质量,再用混合物的质量减去氧化亚铜得到铜的质量,最后作比即可;
(2)根据氧化亚铜和稀硫酸反应的方程式,利用混合物的质量的减小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稀硫酸溶质质量和生成铜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出稀硫酸的质量分数;
(3)根据上面的计算,弄清反应开始时铜的质量和反应结束时铜的质量,据此画出铜的质量变化的图像即可。
33.(2021·婺城模拟)某食用碱的主要成分是Na2CO3,其中含有少量的NaCl,小明同学为测定该食用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他进行了以下实验,取40g食用碱,加水配成400g的溶液,把溶液平均分为四份,然后分别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CaCl2浴液,实验数据见表: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食用碱溶液的质量 100g 100g 100g 100g
加入CaCl2溶液的质量 20g 40g 60g 80g
生成沉淀的质量 2.5g 5g m 8g
请分析表中数据并计算回答:
(1)m=   ;
(2)40g该食用碱配成的溶液与足量CaCl2溶液反应,最多生成沉淀质量为   g;
(3)该食用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4)请根据实验四的数据画图并标上合适的坐标数据。
【答案】(1)7.5
(2)32
(3)解:10g该食用碱中Na2CO3的质量为x
Na2CO3+CaCl2= CaCO3↓+NaCl
106 100
x 8g
解得:x=8.48g
该食用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分数=(8.48g/10g)×100%=84.8%
(4)每消耗20gCaCl2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2.5g;所以当生成8g沉淀消耗的CaCl2溶液为8g× =64g,所以图像如图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氯化钙溶液20克完全反应产生沉淀2.5克分析;
(2)根据10克食用碱完全反应 生成8克碳酸钙沉淀分析;
(3)根据产生碳酸钙质量代入方程式利用方程式计算碳酸钠质量分析;
(4)根据 每消耗20gCaCl2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2.5g;当生成8g沉淀消耗的CaCl2溶液为64g,利用描点法绘制图像分析。
【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氯化钙溶液20克完全反应产生沉淀2.5克,则m=7.5;
(2)由题意可知,10克食用碱完全反应 生成8克碳酸钙沉淀,则40克完全反应时生成沉淀质量为32克;
故答案为:(1)7.5;(2)32;(3) 84.8% ;(4)。
34.(2021·温州模拟)某科学兴趣小组对潜艇的制氧原理产生了好奇,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潜艇中制取氧气的主要原料是固体过氧化钠(Na2O2),过氧化钠分别能和二氧化碳、水反应,都能生成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2CO3+O2↑
为测定潜艇中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该小组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下图所示的装置(固定装置已略去)开展探究,并得出正确结论。
已知装置B中盛有饱和NaHCO3溶液(NaHCO3不与CO2反应),碱石灰是由固体NaOH和CaO组成的混合物。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反应所需试剂均足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的作用是   ;
(2)在A中不用稀硫酸而用稀盐酸原因   ;
(3)装置E作用   ;
(4)装置D中过氧化钠样品的质量为m g,装置D在反应前后质量分别为n1g和n2g,若样品中所含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化学反应,求样品中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答案】(1)吸收挥发出的HCl
(2)生成的CaSO4微溶,阻止反应的继续进行
(3)防止空气中的CO2进入对实验造成影响
(4)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解析】【分析】(1)根据盐酸的挥发性分析;
(2)根据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硫酸钙分析;
【解答】(1)A中制取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气体,通过B可吸收挥发出的氯化氢;
(2)硫酸和石灰石中碳酸钙反应 生成的CaSO4微溶,阻止反应的继续进行 ,所以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
(3)E中碱石灰可防止空气中的CO2进入对实验造成影响 ;
(4) D在反应前后质量分别为n1g和n2g ,其增重质量为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差值,设过氧化钠质量为X
2Na2O2+2CO2=2Na2CO3+O2↑ 增重质量
156 88 32 56
x (n2-n1)
x=,样品中过氧化钠质量分数为。
故答案为:(1) 吸收挥发出的HCl ;(2) 生成的CaSO4微溶,阻止反应的继续进行 ;(3) 防止空气中的CO2进入对实验造成影响 ;(4)。
35.(2021·温州模拟)小江同学为了寻找含碳酸钙质量分数超过85%的石灰石,现实验室有一瓶碳酸钙和氯化钙粉末组成的均匀混合物,为了测定该碳酸钙混合物是否符合标准,小江同学用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和该混合物反应,说的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记录数据如下:
实验组别 一 二 三 四
稀盐酸质量 100 100 100 100
混合物质量 3 6 9 12
所得溶液质量 101.9 103.8 105 a
剩余固体质量 0 0 m n
(1)分析表中数据,判断实验三中样品是否已完全反应并写出理由:   
(2)表中a=   ,m=   ,n=   
(3)通过计算推断该石灰石样品的纯度是否符合要求。
【答案】(1)由1、2可知,每3g混合物反应,溶液质量增加1.9g,而第三组只增加1.2g
(2)105.5;1.25;3.75
(3)设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 CO2↑
100 44
x 1.1
x=2.5g
CaCO %= =83.3%,不符合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前两组实验数据结合相等量物质完全反应生成物相等分析;
(2)根据混合物中碳酸钙不溶能与盐酸反应,氯化钙可溶分析,先计算出3克混合物中氯化钙和碳酸钙的质量,再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求出各数值;
(3)利用产生二氧化碳质量结合方程式计算,确定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以此来判断样品纯度是否符合要求分析。
【解答】(1) 由1、2可知,每3g混合物反应,溶液质量增加1.9g,而第三组只增加1.2g ,说明实验三中酸完全反应,样品有剩余;
(2)3g混合物反应,溶液质量增加1.9g,则产生二氧化碳1.1克,设3克混合物中碳酸钙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 CO2↑
100 44
x 1.1g
x=2.5g,则氯化钙质量为0.5克,a=105+0.5=105.5;
设第三次的剩余固体质量为m
CaCO3+2HCl=CaCl2+H2O+ CO2↑
100 44
3g-0.5-m 103.8-m+3-105=1.8-m
100:44=(3-0.5-m):(1.8-m)
m=1.25;
n=1.25+3-0.5=3.75;
故答案为:(1)否; 由1、2可知,每3g混合物反应,溶液质量增加1.9g,而第三组只增加1.2g ;(2)105.5;1.25;3.75;(3)不符合。
四、实验探究题
36.(2021·嵊州模拟)某兴趣小组开展“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探究实验。
【实验方案】
实验1:按图1所示装置,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2:按图2所示装置,在集气瓶内壁用水均匀涂上铁粉除氧剂(其中辅助成分不干扰实验),利用铁锈蚀原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现象分析】
(1)实验1中红磷燃烧熄灭后,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K,水能倒吸入集气瓶的原因是   。
(2)连接数字传感器,测得实验1、实验2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分别如图3、图4所示。依据图3、图4信息,   (选填“实验1”或“实验2”)的测定方法更准确。
(3)结合你的学习经验,若要寻找红磷或铁粉除氧剂的替代物,用图1或图2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该替代物应满足的条件是   。(写出一点即可)
(4)【拓展延伸】实验结束后,小明认为:只要有氧气存在,红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就能燃烧。请分析该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答案】(1)红磷燃烧消耗了氧气,瓶内气压减小
(2)实验2
(3)药品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不与其他气体反应)或生成物不能是气体等
(4)不正确,在氧气含量低至8.6%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根据测定氧气体积含量的实验原理,结合反应过程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图像分析,选择药品时要选择只与氧气反应,且生成物是固体的药品。
【解答】(1) 红磷燃烧消耗了氧气,瓶内气压减小,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K,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倒吸入集气瓶;
(2)由图像中氧气体积分数变化趋势可知,利用实验2测得方法更准确;
(3)要选择测氧气体积含量的药品,应具有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不与其他气体反应,生成物不能是气体等要求;
(4)由图3可知,当反应结束后装置内仍有氧气, 在氧气含量低至8.6%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所以小明的结论不正确;
故答案为:(1) 红磷燃烧消耗了氧气,瓶内气压减小 ;(2)实验2;(3) 药品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不与其他气体反应)或生成物不能是气体等 ;(4) 不正确,在氧气含量低至8.6%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
37.(2021·永嘉模拟)为了探究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氧气含量最小值,某兴趣小组用如图装置,以及实验室提供的实验所需器材和药品进行实验。(器材和药品:量筒、氯酸钾、二氧化锰若干克)。
(1)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以20%来计算,现在要制取一瓶氧气体积分数为60%气体,请 你写出实验步骤。
(2)以下该小组两位同学所做的实验记录:
小明同学是一次性先收集7瓶不同氧气体积分数的气体,然后逐一检验是否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实验结果记录,如表甲。
  第1瓶 第2瓶 第3瓶 第4瓶 第5瓶 第6瓶 第7瓶
氧气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带火星木条 不复燃 复燃 复燃 复燃 复燃 复燃 复燃
小王同学是先收集一瓶气体,检验它能否使带火星的木条,分析后再依次收集下一瓶气体再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记录,如表乙:
  第1瓶 第2瓶 第3瓶 第4瓶 第5瓶
氧气含量 60% 40% 30% 35% 32.5%
根据实验结果,你认为哪位同学的方法更好?并说出你的依据。   。
【答案】(1)通过计算得出现在要制取一瓶氧气体积分数为60%气体,收集气体前需要往集气瓶中加一半的水;
取一集气瓶,加一半的水,盖上盖玻片;
搭好实验装置,检验气密性;
加药品,加热(预热),等到气泡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
当集气瓶中充满气体时,立即导管移处集气瓶,停止收集;
气体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移出水槽,然后熄灭酒精灯。
(2)小王同学的更好,消耗的药品少(或做实验的次数少),得到的结果精确程度更高。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根据排水法收集氧气时,排出水的体积是收集的纯氧气的体积,若不装满水,则空气中还有一部分氧气分析;
(2)根据小五的方法消耗药品少分析。
【解答】(1)要制取一瓶氧气体积分数为60%气体 ,需用排水法,因空气吸有20%的氧气,所以需装入50%的水,存留50%的空气;
(2) 小王同学消耗的药品少、做实验的次数少,得到的结果精确程度更高,所以方法更好;
38.(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2.2 空气的成分 )某科学兴趣小组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将数显设备、气体压强传感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量装置按图示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调节右边敞口容器和集气瓶里的水面相平,此时集气瓶内气体的体积为V1。关闭活塞,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待火焰熄灭后,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位上升。待集气瓶内的水面不再上升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2。然后向右边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水至两边水面再次相平,此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3。在点燃红磷至打开活塞这一过程中,观察到数显设备显示集气瓶内的气体压强先上升后下降,再趋于稳定。
请回答:
(1)数显设备显示,开始一段时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上升,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氧气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2)基于数显设备显示的气压变化,“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中的“一段时间”指的是火焰熄灭后到   所经历的时间。
(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集气瓶中减少的氧气体积为   (选填“V1-V2”“V1-V3”或“V2-V3”)。
【答案】(1)大于
(2)集气瓶内的温度恢复到室温(或数显设备的示数不变;或集气瓶内的气压保持稳定)
(3)V1-V3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1)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会使集气瓶内气压下降,而燃烧时放出热量会使瓶内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因此气压的变化△p=p升-p降。因为气压是升高的,所以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增大量大于氧气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2)红磷燃烧结束后,瓶内的温度比较高,要等到瓶内温度恢复到室温时,再打开活塞,这时流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才等于消耗氧气的体积;
(3)只有集气瓶内水面和右边容器内的水面相平时,集气瓶内的气压才等于标准气压,然后根据集气瓶内减少的气体体积等于氧气的体积列式计算即可。
【解答】(1)数显设备显示,开始一段时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上升,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大于氧气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2)基于数显设备显示的气压变化,“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中的“一段时间”指的是火焰熄灭后到集气瓶内的温度恢复到室温(或数显设备的示数不变;或集气瓶内的气压保持稳定)所经历的时间。
(3)参加反应的氧气即为标准气压下集气瓶内减少的氧气,其体积为V1-V3。
39.(2020九上·慈溪期中)实验室提供了以下药品和仪器装置制取气体,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药品】①氯酸钾 ②大理石 ③过氧化氢 ④二氧化锰 ⑤稀盐酸
【装置】
(1)写出A图中a仪器的名称   .
(2)小聪同学选择药品③和④制取气体,则他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该气体的验满方法是   .则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E或   (填字母序号)
(3)小亮同学用装置A制取氧气,则加热时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他选择了E做收集装置,则气体应从   (填“b”或“c”)端通入.
【答案】(1)铁架台
(2)B;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瓶口复燃;C
(3)2KClO32KCl+ 3O2↑;C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1)根据所指仪器的名称解答;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特点选择收集方法。根据氧气验满的方法解答即可;
(3)装置A制取氧气,要求反应物必须都是固体且需要加热,因此药品应该是氯酸钾和二氧化锰;装置E收集氧气,利用的是氧气的压力将水排出瓶外,而水都集中在集气瓶的底部,所以氧气应该从短导管进入,水从长导管排出。
【解答】(1)A图中a仪器的名称为铁架台;
(2)药品③为过氧化氢,药品④为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不需要加热,因此气体的发生装置应该选“固液常温型”,故选B。因为氧气密度大于空气,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因为氧气在水中溶解度小,所以还可以使用“排水法”收集,因此选用的收集装置为E和C。氧气验满的方法为: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瓶口复燃。
(3)小亮同学用装置A制取氧气,应该是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2KClO32KCl+ 3O2↑。
选择E作为收集装置,则气体应该从c端进入。
五、综合说理题
40.(2020八下·乐清期末)气孔是绿色植物与外界环境气体交换和水分进出的主要通道和调节结构。兴趣小组实验时发现在光照条件下绿色植物气孔是张开,而在黑喑条件下气孔是关闭。兴趣小组收集到以下资料:
资料一:保卫细胞中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而一般的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保卫细胞的细胞液和表皮细胞的细胞液之间有机物(如葡萄糖)浓度不同时,水会从低浓度细胞流向高浓度细胞。
资料二:由于植物休内有机物和水分的运输,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基本保持不变。
资料三:保卫细胞吸水体积膨胀,气孔是张开;保卫细胞失水体积收缩,气孔是关用。
结合上述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对光照条件下气孔是张开,而在黑暗条件下气孔是关闭这现象作出解释。
【答案】保卫细胞内含有叶绿体,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合成葡萄糖,导致细胞液浓度升高;而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由于植物体内有机物 和水分的运输,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基本保持不变;周围表皮细胞的水分就渗透进入保卫细胞,保卫细胞吸水体积膨胀,气孔便张开。在黑暗中,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却仍在进行,消耗了大量的有机物,使保卫细胞液的 浓度下降;由于植物体内有机物和水分的运输,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基本保持不 变。水分便从保卫细胞渗透进入周围的表皮细胞中,保卫细胞失水体积缩小,大部分气孔便 关闭。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以“ 保卫细胞的细胞液和表皮细胞的细胞液之间有机物(如葡萄糖)浓度不同时,水会从低浓度细胞流向高浓度细胞”和“ 保卫细胞吸水体积膨胀,气孔是张开;保卫细胞失水体积收缩,气孔是关用 ”为切入点,分析出白天有光合作用时和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是保卫细胞中细胞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在得出保卫细胞水分的得失情况,最后得出解释。
【解答】 保卫细胞内含有叶绿体,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合成葡萄糖,导致细胞液浓度升高;而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由于植物体内有机物和水分的运输,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基本保持不变;周围表皮细胞的水分就渗透进入保卫细胞,保卫细胞吸水体积膨胀,气孔便张开。在黑暗中,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却仍在进行,消耗了大量的有机物,使保卫细胞液的浓度下降;由于植物体内有机物和水分的运输,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基本保持不 变。水分便从保卫细胞渗透进入周围的表皮细胞中,保卫细胞失水体积缩小,大部分气孔便 关闭。
1 / 1浙教版科学八下专题复习之空气与生命(优生加练)
一、单选题
1.(2021九下·海曙月考)某只含铁、氧两种元素的样品A,高温时与足量的CO充分反应,生成的气体被足量澄清石灰水吸收,测得沉淀的质量与原样品A质量相等,如果A中只含两种物质,则A中一定含有(  )
A.FeO B.Fe2O3 C.Fe D.Fe3O4
2.(2021·海曙模拟)图像能直观体现化学中的各种变化关系,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
A.向混有少量硫酸铜的盐酸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B.向装有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的烧杯中加入铁粉至过量
C.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
D.向一定量的氯化镁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3.(2021·慈溪模拟)工业上可利用石灰石和废铜屑等原料生产国画石青颜料。石青的化学式是aCuCO3·bCu(OH)2,已知Cu(OH)2和CuCO3都能受热分解,分别生成两种常见的氧化物(其中有一种氧化物相同),且Cu(OH)2的分解温度为66℃到68℃,CuCO3的分解温度为200℃到220℃。现取34.6g石青样品,对样品固体进行热分解实验,测定剩余固体质量与分解温度之间关系如图。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0℃~66℃固体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未达到反应所需温度
B.m=24
C.在A,B,C,D四点处固体物质中的铜元素的质量均为19.2g
D.若将mg剩余固体继续加热到更高的温度,发现固体质量减少了2.4g后质量不再改变,这说明固体物质中的氧元素已全部转化为氧气除去
4.(2021·嵊州模拟)在一密闭容器中有A、B、C三种物质,A是一种氧化物。加热充分反应后,各物质质量变化如表所示。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
物 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1.4 7 31.6 0
反应后的质量/g 待测 26.7 0 3.2
A.反应后待测A的质量为8.7g
B.D可能是单质,C一定是化合物
C.组成物质C的元素种类一定比物质B多
D.反应过程中C剩余15.8g时,容器中B的质量为13.35g
5.(2021·宁波模拟)下列四幅坐标图分别表示物质化学反应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其中与选项表述不符合的是(  )
A.甲:将一氧化碳气体通入足量的灼热氧化铜固体中,铜元素质量分数变化
B.乙: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溶液的pH变化
C.丙:分别将等质量的铝和铁放入足量的盐酸中,放出H2的质量的变化
D.丁: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固体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质量的变化
6.(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学期3.2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X为H2CO3,Y为C6H12O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转化1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B.图乙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7.(2020九上·余姚月考)在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相关数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3.1 B.物质甲与丁质量比为14:85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8.(2020九上·兰溪期中)向一定量的硝酸铜、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加入5.6g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称得固体14g。向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滤液中一定不含有硝酸银 B.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铜
C.滤出的固体中含有银7.6g D.滤出的固体中含有铜6.4g
9.(2020九上·余姚月考)将10g氧化铜粉末加入到100g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微热到氧化铜全部溶解,再向溶液中加入ag铁粉,使溶液中的溶质完全反应后,过滤,将滤渣在低温下烘干,得到干燥固体质量仍然为ag,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稀硫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2.25%
B.滤渣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铁
C.加入铁粉后有红色固体产生,还有少量气泡产生
D.a的取值范围:a≥8
10.(2020九上·鄞州月考)将苯(C6H6)和氧气置于一个完全密闭的容器中引燃,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 X。已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苯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X
反应前的质量(g) 3.9 9.6 0 0 0
反应后的质量(g) 0 0 6.6 2.7 m
A.m 等于 4.0
B.X 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
C.X 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D.生成物中二氧化碳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 3∶1
11.(2020九上·海曙月考)A、B、C三种物质各15克,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0克新物质D。若增加10克A,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剩余C。根据上述条件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剩余9克 B.第二次反应后,D的质量为50克
C.反应中A和B的质量比是3:2 D.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是5:3
12.(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第5章专题突破——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如图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为肺静脉,其内流动脉血 B.丙为肺动脉,其内流静脉血
C.甲内血液来自内脏的左心房 D.丙内血液将流回心脏的左心房
13.(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第5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单元试卷)如图是人体吸气和呼气时胸廓与膈肌的状态及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图表示吸气状态,此时膈肌收缩,膈的位置下降,胸廓容积扩大,肺内气体压力小于外界气体压力,气体被吸入
B.乙图表示吸气状态,此时膈肌收缩,膈的位置上升,胸廓容积缩小,肺内气体压力小于外界气体压力,气体被吸入
C.吸气动作和呼气动作交替进行,实现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D.丙图表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气体交换后,血液变为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
14.(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5.3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3课时))下图为人体血液循环过程模式图,图中所示①②③④四条血管内流静脉血的有(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5.(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4.4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第1课时))17世纪荷兰的科学家海尔蒙特将一株2.3kg重的柳树苗栽种在木桶里,桶内装有90kg的干土,在培育的过程中只用纯净的雨水浇灌树苗。五年后,经过称重,柳树苗重达76.8kg,而土壤只减少了0.057kg。这个事实说明(  )
A. 柳树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物质只来源于水
B.柳树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物质有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
C.柳树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物质只来源于雨水和土壤中的无机盐
D.“柳树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物质完全来源于土壤”的结论是不科学的
16.(2020八下·柯桥期末)5月27日上午,2020 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在冲顶珠峰过程中,登山者要借助氧气瓶进行呼吸。根据人体气体交换示意图,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 甲图表示的过程为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
B.乙图中气体交换后 D 处氧气浓度大于 C 处氧气浓度
C.乙图中组织细胞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
D.吸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
17.(2020八下·吴兴期末)如图为自然界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示中“大气”的成分是氧气
B.图中的碳元素的流动方向是动物到植物、微生物到动物、微生物到植物
C.生理过程①可以补充自然界中的氧气
D.过程①②的意义在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18.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物 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2 1 16 16
反应后的质量(g) 12 m 8 14
A. Y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分解反应
C.参加反应的Z与W的质量比为4:1
D.反应后生成X的质量为12 g
19.(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学期 第3章 金属与盐 单元试卷)有Mg、Al、Zn的混合物共7.2g,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H2的质量可能是(  )
A.0.2g B.0.6g C.0.8g D.0.9g
20.(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学期 3.3 常见的盐(第1课时))13.5gCuCl2样品,当与足量的AgNO3溶液反应后,得到29gAgCl沉淀,则样品中不可能混有的盐是(  )
A. BaCl2 B.CaCl2 C.AlCl3 D.NaCl
二、填空题
21.(2021·婺城模拟)小明将装有植物的密闭装置连通二氧化碳浓度测定仪,在夏季晴朗的室外测定一昼夜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图:
(1)图中表示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的点是   (填字母)。
(2)从氧浓度的角度考虑,一天中   时左右是适宜到林间锻炼的最佳时间。
22.(2021九下·慈溪月考)将12.9克 NaCl和 Na2CO3固体混合物完全溶于水中形成溶液,再将75克 CaCl2 溶液分5次加入到该溶液中,充分反应,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1 2 3 4 5
加入CaCl2溶液质量/克 15 15 15 15 15
生成沉淀的总质量/克 3 m 9 10 10
求:
(1)表格中m的数值是   。
(2)溶液中 Na2CO3 完全反应是在第   次实验。
(3)固体混合物中 Na2CO3 的质量分数   。(精确到0.1%)
(4)请画出上述过程溶液中 NaCl 质量的变化图。
23.(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2.2 空气的成分 )为了测定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时氧气的最低含量是多少,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们进行了实验探究。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先将氧气和空气按不同的体积比收集在集气瓶里,收集气体的装置如图所示。收集气体的方法是:在100mL集气瓶里装满水,塞紧橡胶塞并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通入氧气,把瓶里的水排入量筒,当量筒内的水达到设定的体积后立即关闭活塞a,然后打开活塞b通入空气,把瓶里的水全部排入量筒。若要收集一瓶含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44.7%的气体,则通入氧气的体积和通入空气的体积比约是   。
24.(2020九上·北仑月考)在托盘天平(灵敏度极高)两边各放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足量稀盐酸的烧杯,天平平衡,向左烧杯中缓慢加入一定质量的镁粉,同时向右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铁粉,测量加入的金属质量m和相应的烧杯内物质质量变化量△M,画出△M一m曲线,并在坐标轴内画出曲线oac和obc,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向左右烧杯加入金属开始观察,当左右烧杯加入的金属粉末质量相同且观察到反应不再进行后停止观察,则指针变化情况为   ;
②m1:m2=   ,曲线oac表示的是   (选填“左边”或“右边”)烧杯中△M与m的变化关系
25.(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新冠病毒给全球带来了重大的疫情
(1)新冠病毒主要损害人体的呼吸系统,该系统由   和肺构成;
(2)如图甲是重型感染者出现胸部X片及CT影像学,上所说的“白肺”,这说明病毒已经严重损伤了肺的基本结构单位    ;
(3)如图乙是ECMO,中文名“体外膜肺氧合”,是一 种可代替心肺功能的生命维持设备。其中的中空纤维膜式氧合器的结构如图丙。工作时,将血液由人体静脉引出,从血液入口进入氧合器,血液经过由许多中空的、极细的纤维管构成的膜的外侧,从血液出口重回人体。同时向纤维管内通入气体,就能像正常人体内那样,使氧气、二氧化碳和血液在纤维膜的两侧通过   作用进行交换。
26.(2020八下·柯桥期末)新冠肺炎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导致缺氧,医院会采用呼吸机来缓解症状,分子筛制氧机供氧
(1)如图甲是新冠治疗时用的一款呼吸道正压呼吸机,呼吸机使气体压力增高,通过管道与患者呼吸道插管连接,气体经气管、支气管,直接流向肺泡,此时为吸气期;图乙中表示吸气期为   段(选填“AB”或“BC”)。
(2)分子筛制氧机是采用物理变压吸附制氧技术,(如图丙)当空气进入装有分子筛的床层时,分子筛对   (写化学式)的吸附能力较强,而氧气不被吸附,这样可以在吸附床出口端获得高浓度的氧气。结合题中内容可知氧气的用途之一是   。
27.(2020八下·吴兴期末)“咳嗽”是由于异物侵入呼吸道或呼吸道发生炎症,引起的保护性生理活动。咳嗽时会快速向外呼出气体,此时膈肌   ,肺内气压   (“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大气压。“喷嚏”指鼻黏膜受刺激,急剧吸气,然后很快地由鼻孔喷出并发出声音的现象,如图曲线中,符合打喷嚏时呼吸特点的曲线是   。
28.(2020八下·吴兴期末)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该反应的反应类型为   ,甲、乙在该反应中质量变化的比值为   。
29.(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学期第1章 化学反应单元试卷)小李用盐酸与碳酸钙粉末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提示:CaCO3+2HCl=CaCl2+H2O+CO2↑)。
(1)根据实验目的,小李必须测量的数据是 。
A.锥形瓶质量
B.气球质量
C.反应前整个反应装置(包括里边的物质)质量
D.反应后整个反应装置(包括里边的物质)质量
(2)将反应装置放在天平左盘,使天平平衡后,再将碳酸钙粉末倒入锥形瓶中。反应结束后,气球鼓起,天平向右倾斜。小李按规范操作重新实验,得到相同结果。请你帮他分析原因:   。
(3)反应结束后,锥形瓶中无固体剩余,则生成气体质量为   g,所得溶液中生成物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只需写出最终的计算表达式)。
30.(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学期第1章 化学反应单元试卷)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充分加热24g含氧化铜的碱式碳酸铜固体,若反应前后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之比为3∶4,则该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之和为   g。
三、解答题
31.(2021八下·嘉兴期末)某校学习小组对当地的石灰石矿区进行调查,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采用的方法如下:取该石灰石样品20g,把8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二氧化硅等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稀盐酸反应)。
(1)石灰石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n的值是   。
(3)求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4)求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序号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剩余固体的质量/g
第1次 20 15
第2次 20 10
第3次 20 6.6
第4次 20 n
32.(2021九下·海曙月考)某小组在拓展学习中开展了如下实验:将Cu2O和Cu的固体混合物20g放入烧杯中,逐渐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当加入稀硫酸质量为50g时,恰好完全反应。过滤、洗涤、干燥,得到10g固体。已知:Cu2O+H2SO4=CuSO4+Cu+H2O。试求:
(1)求原混合物中Cu2O与Cu的质量比?
(2)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3)按要求在图中画出实验中铜的质量变化图像。
33.(2021·婺城模拟)某食用碱的主要成分是Na2CO3,其中含有少量的NaCl,小明同学为测定该食用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他进行了以下实验,取40g食用碱,加水配成400g的溶液,把溶液平均分为四份,然后分别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CaCl2浴液,实验数据见表: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食用碱溶液的质量 100g 100g 100g 100g
加入CaCl2溶液的质量 20g 40g 60g 80g
生成沉淀的质量 2.5g 5g m 8g
请分析表中数据并计算回答:
(1)m=   ;
(2)40g该食用碱配成的溶液与足量CaCl2溶液反应,最多生成沉淀质量为   g;
(3)该食用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4)请根据实验四的数据画图并标上合适的坐标数据。
34.(2021·温州模拟)某科学兴趣小组对潜艇的制氧原理产生了好奇,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潜艇中制取氧气的主要原料是固体过氧化钠(Na2O2),过氧化钠分别能和二氧化碳、水反应,都能生成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2CO3+O2↑
为测定潜艇中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该小组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下图所示的装置(固定装置已略去)开展探究,并得出正确结论。
已知装置B中盛有饱和NaHCO3溶液(NaHCO3不与CO2反应),碱石灰是由固体NaOH和CaO组成的混合物。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反应所需试剂均足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的作用是   ;
(2)在A中不用稀硫酸而用稀盐酸原因   ;
(3)装置E作用   ;
(4)装置D中过氧化钠样品的质量为m g,装置D在反应前后质量分别为n1g和n2g,若样品中所含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化学反应,求样品中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35.(2021·温州模拟)小江同学为了寻找含碳酸钙质量分数超过85%的石灰石,现实验室有一瓶碳酸钙和氯化钙粉末组成的均匀混合物,为了测定该碳酸钙混合物是否符合标准,小江同学用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和该混合物反应,说的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记录数据如下:
实验组别 一 二 三 四
稀盐酸质量 100 100 100 100
混合物质量 3 6 9 12
所得溶液质量 101.9 103.8 105 a
剩余固体质量 0 0 m n
(1)分析表中数据,判断实验三中样品是否已完全反应并写出理由:   
(2)表中a=   ,m=   ,n=   
(3)通过计算推断该石灰石样品的纯度是否符合要求。
四、实验探究题
36.(2021·嵊州模拟)某兴趣小组开展“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探究实验。
【实验方案】
实验1:按图1所示装置,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2:按图2所示装置,在集气瓶内壁用水均匀涂上铁粉除氧剂(其中辅助成分不干扰实验),利用铁锈蚀原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现象分析】
(1)实验1中红磷燃烧熄灭后,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K,水能倒吸入集气瓶的原因是   。
(2)连接数字传感器,测得实验1、实验2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分别如图3、图4所示。依据图3、图4信息,   (选填“实验1”或“实验2”)的测定方法更准确。
(3)结合你的学习经验,若要寻找红磷或铁粉除氧剂的替代物,用图1或图2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该替代物应满足的条件是   。(写出一点即可)
(4)【拓展延伸】实验结束后,小明认为:只要有氧气存在,红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就能燃烧。请分析该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37.(2021·永嘉模拟)为了探究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氧气含量最小值,某兴趣小组用如图装置,以及实验室提供的实验所需器材和药品进行实验。(器材和药品:量筒、氯酸钾、二氧化锰若干克)。
(1)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以20%来计算,现在要制取一瓶氧气体积分数为60%气体,请 你写出实验步骤。
(2)以下该小组两位同学所做的实验记录:
小明同学是一次性先收集7瓶不同氧气体积分数的气体,然后逐一检验是否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实验结果记录,如表甲。
  第1瓶 第2瓶 第3瓶 第4瓶 第5瓶 第6瓶 第7瓶
氧气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带火星木条 不复燃 复燃 复燃 复燃 复燃 复燃 复燃
小王同学是先收集一瓶气体,检验它能否使带火星的木条,分析后再依次收集下一瓶气体再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记录,如表乙:
  第1瓶 第2瓶 第3瓶 第4瓶 第5瓶
氧气含量 60% 40% 30% 35% 32.5%
根据实验结果,你认为哪位同学的方法更好?并说出你的依据。   。
38.(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2.2 空气的成分 )某科学兴趣小组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将数显设备、气体压强传感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量装置按图示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调节右边敞口容器和集气瓶里的水面相平,此时集气瓶内气体的体积为V1。关闭活塞,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待火焰熄灭后,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位上升。待集气瓶内的水面不再上升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2。然后向右边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水至两边水面再次相平,此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3。在点燃红磷至打开活塞这一过程中,观察到数显设备显示集气瓶内的气体压强先上升后下降,再趋于稳定。
请回答:
(1)数显设备显示,开始一段时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上升,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氧气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2)基于数显设备显示的气压变化,“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中的“一段时间”指的是火焰熄灭后到   所经历的时间。
(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集气瓶中减少的氧气体积为   (选填“V1-V2”“V1-V3”或“V2-V3”)。
39.(2020九上·慈溪期中)实验室提供了以下药品和仪器装置制取气体,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药品】①氯酸钾 ②大理石 ③过氧化氢 ④二氧化锰 ⑤稀盐酸
【装置】
(1)写出A图中a仪器的名称   .
(2)小聪同学选择药品③和④制取气体,则他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该气体的验满方法是   .则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E或   (填字母序号)
(3)小亮同学用装置A制取氧气,则加热时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他选择了E做收集装置,则气体应从   (填“b”或“c”)端通入.
五、综合说理题
40.(2020八下·乐清期末)气孔是绿色植物与外界环境气体交换和水分进出的主要通道和调节结构。兴趣小组实验时发现在光照条件下绿色植物气孔是张开,而在黑喑条件下气孔是关闭。兴趣小组收集到以下资料:
资料一:保卫细胞中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而一般的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保卫细胞的细胞液和表皮细胞的细胞液之间有机物(如葡萄糖)浓度不同时,水会从低浓度细胞流向高浓度细胞。
资料二:由于植物休内有机物和水分的运输,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基本保持不变。
资料三:保卫细胞吸水体积膨胀,气孔是张开;保卫细胞失水体积收缩,气孔是关用。
结合上述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对光照条件下气孔是张开,而在黑暗条件下气孔是关闭这现象作出解释。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写出样品A与一氧化碳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的方程式,依据化学方程式定量关系列式计算分析判断组成。
【解答】设含铁、氧两种元素的样品中A的化学式为FexOy,
高温时与足量的CO充分反应,即FexOy+yCOxFe+yCO2,
生成的气体被足量澄清石灰水吸收,即CO2+Ca(OH)2=CaCO3↓+H2O,
设原样品的质量为mg,则沉淀的质量为mg,
由上方的方程式得到:FexOy~yCaCO3
56x+16y 100y
mg mg

解得: ,
由于铁与氧的原子个数比是3:2,
在FeO、Fe2O3和Fe3O4中,铁和氧原子的个数之比都小于3:2,
说明了A中一定含有铁。
故选C。
2.【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解答】A、 向混有少量硫酸铜的盐酸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先盐酸反应,不产生沉淀,然后再硫酸铜反应产生沉淀,不符合题意;
B、 向装有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的烧杯中加入铁粉至过量 ,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然后再硝酸铜反应,且两反应固体质量都会增加,铁与硝酸银反应固体增加的幅度大于与硝酸铜反应固体增加幅度,不符合题意;
C、 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 ,二氧化锰质量不变,但固体质量因产生氧气而减少,所以二氧化锰在固体混合物中质量分数会随反应的进行而增加,至反应结束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D、 向一定量的氯化镁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镁反应,但两反应中均有氯化钠生成,所以氯化钠质量分数随反应的进行而增加,至反应结束后因溶液中仍加入了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质量不变,但混合溶液质量增加,所以氯化钠质量分数会减少,符合题意;
故选D。
3.【答案】D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曲线的变化情况分析判断;
(2)依据题中信息分析曲线每段对应的反应原理计算m值;
(3)依据题中数据计算出铜的质量分析判断;
(4)依据题中反应原理和数据分析判断。
【解答】A.依据题意其中Cu(OH)2的分解温度为66℃到68℃,CuCO3的分解温度为200℃到220℃,所以图象0℃~66℃固体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未达到反应所需温度,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依据题中信息AB段发生的反应是Cu(OH)2Cu+H2O,
生成水的质量为34.6g-32.8g=1.8g,
BC段的反应是CuCO3CuO+CO2↑,
设Cu(OH)2分解生成氧化铜的质量为x,
Cu(OH)2Cu+H2O
80 18
x 1.8g
解得:x=8g。
所以碳酸铜的质量为32.8g-8g=24.8g,
设碳酸铜生成氧化铜的质量为y,
CuCO3CuO+CO2↑
124 80
24.8g y
解得: y=16g
所以最终生成氧化铜的质量为16g+8g=24g,
即m=24g
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因为24gCuO中Cu的质量为,又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和种类不变,所以在A、B、C、D四点处固体物质中的铜元素的质量均为19.2g,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分析图象可知D点对应的物质是CuO,其中24gCuO中Cu的质量为19.2g,O的质量为24g-19.2g=4.8g,因为固体质量减少了2.4g,说明加热CuO后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为21.6g,其中Cu的质量为19.2g,O的质量为2.4g,所以D点固体中还含有氧元素,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由此确定待测的质量,再依据各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参加反应和生成的质量,反应后质量增加,则为生成物,增加多少生成多少,反应后质量减少,为反应物,减少多少反应多少,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可能是催化剂,可能是杂质。
【解答】A、由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相等可知,待测值为1.4g+7+31.6g-26.7g-3.2g=10.1g,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中C是反应物,A、B、D为生成物,为分解反应,D可能是单质,C一定是化合物,符合题意;
C、C为分解反应反应物,B为生成物,C和B可能元素种类相同,不符合题意;
D、B和C质量比为19.7:31.6,C剩余15.8时,B生成9.85,则容器中B的质量为9.85+7=16.85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解答】A、 将一氧化碳气体通入足量的灼热氧化铜固体中,铜元素质量不变,但因固体质量减小,则铜元素质量分数增大,符合题意;
B、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溶液的pH由大于7下降至等于7,硫酸过量至小于7 ,不符合题意;
C、 分别将等质量的铝和铁放入足量的盐酸中,铝的活动性强,产生氢气速率快,由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可知,铝完全反应产生氢气质量大,不符合题意;
D、 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固体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一直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答案】A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1)酸雨形成的原因。
(2)二氧化碳转化葡萄糖的过程。
(3)能量转换的形式。
(4)碳循环和氧循环的作用。
【解答】A、酸雨是由于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溶于雨水中而形成的,A符合题意;
B、图2中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葡萄糖,故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B不符合题意;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葡萄糖,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D不符合题意;
D、碳循环和氧循环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因此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7.【答案】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不变确定出X值,然后根据反应后质量减少的为反应物,减少多少即反应多少,反应后质量增加的为生成物,增加多少生成多少,从而计算出各物质质量关系及确定反应类型,注意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可能是催化剂。
【解答】A、根据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不变可知,X=10+3.5+10+6-8.6-3.5-14.5=2.9,不符合题意;
B、物质甲与丁质量比为(10-8.6):(14.5-6)=14:85,符合题意;
C、甲反应后质量减少,为反应物,乙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可能是杂质,丙反应后质量减少,为反应,丁反应后质量增加,为生成物,该反应为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D、 乙可能是催化剂,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答案】A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金属的活动性是铁>铜>银,向一定量的硝酸铜、硝酸银的混合溶于中加入5.6g铁粉,铁先与硝酸银反应,当硝酸银完全反应后再与硝酸铜反应,向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了铁完全发生了反应,据此分析计算即可。
【解答】假设5.6g的铁完全与硝酸银反应,则
Fe+2AgNO3═Fe(NO3)2+2Ag
56 216
5.6g 21.6g
由于21.6g>14g,说明了铁先将溶液中硝酸银反应完后又与硝酸铜发生了反应,
设与硝酸银反应铁的质量为x,则与硝酸铜反应铁的质量为5.6g-x
Fe+2AgNO3═Fe(NO3)2+2Ag
56 216
x
Fe+Cu(NO3)2═Fe(NO3)2+Cu;
56 64
5.6g-x ;
+ =14g;
解得:x=2.8g
由此可知,生成的银的质量为: ;
生成铜的质量为: 。
由上述计算可知,
A.硝酸银完全发生了反应,滤液中一定不含有硝酸银,故A正确;
B.通过上述计算,不能确定滤液中是否含有硝酸铜,故B错误;
C.固体中含有银10.8g,故C错误;
D.滤出的固体中含有铜3.2g,故D错误。
故选A。
9.【答案】A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稀硫酸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设与10g氧化铜反应的硫酸质量为x,消耗铁质量为y,生成铜质量为z,
CuO~H2SO4~Fe~Cu,
80 98 56 64
10g x y z

解得:x=12.25g,y=7g,z=8g;
因为生成了8g铜,当a=8时,则加入的铁粉应该是8g,
与稀硫酸反应的铁粉质量:8g-7g=1g,
Fe+H2SO4═FeSO4+H2↑,
56 98
1g 1.75g
稀硫酸质量分数:,
通过计算可知,稀硫酸质量分数是14%,故A错误符合题意;
当a>8时,仍有7g铁粉和硫酸铜反应,1g铁粉与稀硫酸反应,多出来的部分不参加反应,最终保留在滤渣中,滤渣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铁,故B正确不合题意;
加入铁粉后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红色的铜单质;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故C正确不合题意;
a的取值范围:a≥8,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0.【答案】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由此确定待测的质量,再依据各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参加反应和生成的质量,反应后质量增加,则为生成物,增加多少生成多少,反应后质量减少,为反应物,减少多少反应多少,结合化学式中元素质量的计算解答。
【解答】A、根据反应前后质量总和不变可知,m=3.9+9.6-6.6-2.7=4.2,不符合题意;
B、3.9克苯中碳元素质量为,氢元素质量为3.9-3.6=0.3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为,氧元素质量为6.6-1.8=4.8g,水中 氢元素质量为,氧元素质量为2.7g-0.3=2.4g,二氧化碳与水中氧元素质量总和小于氧气质量,则X中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符合题意;
C、 X 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 ,不符合题意;
D、 生成物中二氧化碳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答案】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中各物质的质量比是定值,再结合题中所给的质量关系计算各物质的质量分析。
【解答】 A、B、C三种物质各15克,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0克新物质D,若增加10克A,即A为25克,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剩余C,B完全反应,所以A、B反应的质量比为25:15=5:3,当A为15克时,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9克,C的质量为30-15-9=6克;
A、 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剩余6克 ,不符合题意;
B、 A和D的质量比为为15:30,第二次反应A的质量为25克,D的质量为50克 ,符合题意;
C、反应中A和B的质量比为5:3 ,不符合题意;
D、 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是15:6=5:2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肺循环的血液变化和血液流动.可以从肺循环方面来切入。
【解答】肺泡里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肺泡与血液之间,当血液流经肺泡时,肺泡中氧的浓度高,周围血液中氧的浓度低,这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血液流经肺泡外毛细血管网时,肺泡中氧气浓度比血液中的氧气浓度高,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比肺泡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高,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静脉血就变成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通过血液循环流入左心房,故血管丙将血液流回心脏的左心房,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图表示了膈肌的收缩和舒张与呼吸运动的关系,甲图表示膈肌收缩,隔顶下降,外界气体进入肺内,是吸气过程;乙图表示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肺内气体排出,是呼气过程,丙图表示肺泡里的气体交换,据此解答。
【解答】A、图甲表示吸气过程,吸气时: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力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A不符合题意;
B、乙图表示膈肌处于舒张状态,此时膈顶上升,胸腔容积缩小,肺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是呼气过程,B符合题意;
C、吸气动作和呼气动作交替,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C不符合题意;
D、丙图表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因此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气体交换后,血液变为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4.【答案】D
【知识点】血液循环
【解析】【分析】A、B、C、D分别是心脏的右心房、左心房、右心室、左心室,血管①是肺静脉,②是上下腔静脉,③肺动脉,④主动脉。
【解答】A、B、C、D分别是心脏的右心房、左心房、右心室、左心室,血管①是肺静脉,②是上下腔静脉,③肺动脉,④主动脉;在体循环中,动脉流动脉血,静脉里流静脉血;在肺循环中,动脉流静脉血,静脉里流动脉血,所以图中四条血管中流动着静脉血的是肺动脉和上下腔静脉。
故选:D
15.【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解答】 土壤的重量只减少了0.057kg,说明植物的生活还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但吸收的量很少。在培育的过程中只用纯净的雨水浇灌树苗,五年后,被柳树吸收后的大部分的水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一部分作为了通过光合作用的原料。而柳树苗从空气中吸收氧气是用来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会使重量减轻。柳树苗能不断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等有机物,积累在柳树的体内,是柳树增重的主要原因,因此“柳树的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完全来源于土壤”的结论是不科学的。
故答案为:D
16.【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组织内的气体交换;(2)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3)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4)呼吸肌收缩引起胸廓扩大,使肺被动扩张,肺内气压减小,外界气体进入肺;呼吸肌舒张引起胸廓缩小,使肺被动回缩,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
【解答】A、图甲中有肺泡因此甲图表示的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A不符合题意。
B、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新鲜空气被吸入肺后,肺泡中的氧气含量高于血液里的氧气含量,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血液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肺泡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血液中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由于组织细胞分解有机物,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使细胞内的氧含量远远低于血液中的氧含量,而二氧化碳含量远远高于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因此,血液中氧气与血红蛋白迅速分离,由血液扩散到组织细胞,二氧化碳由组织细胞扩散到血液,使血液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所以乙图中气体交换后 D 处氧气浓度小于C 处氧气浓度, B不符合题意。
C、乙图中组织细胞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 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由于组织细胞分解有机物,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使细胞内的氧含量远远低于血液中的氧含量,而二氧化碳含量远远高于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因此,血液中氧气与血红蛋白迅速分离,由血液扩散到组织细胞,二氧化碳由组织细胞扩散到血液,使血液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因此乙图中组织细胞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C符合题意。
D、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在B处进行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D、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胸廓容积增大→肺随着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力→气体入肺。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廓容积缩小→肺借弹性回缩→导致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气体出肺,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7.【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①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②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把从环境中得到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④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③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
【解答】A、图示中“大气”的成分是氧气和二氧化碳,A不符合题意;
B、图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向是植物到动物、动物到微生物、植物到微生物,B不符合题意;
C、生理过程①③④均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②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C不符合题意;
D、植物利用二氧化碳作原料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二氧化碳进入有机(生物)环境,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使碳元素由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而①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②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故过程①②的意义在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8.【答案】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由此确定待测的质量,再依据各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参加反应和生成的质量,反应后质量增加,则为生成物,增加多少生成多少,反应后质量减少,为反应物,减少多少反应多少。
【解答】A、由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知,m=2+1+16+16-12-8-14=1,Y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不参与反应,不符合题意;
B、X反应后质量增加,为生成物,Y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可能没参与反应,Z反应后质量减少,为反应物,W反应后质量减少,为反应物,该反应为Z+WX,为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C、 参加反应的Z与W的质量比为(16-8):(16-14)=4:1,符合题意;
D、 反应后生成X的质量为10g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9.【答案】B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本题要采用极值法计算,先假设金属为纯净物,分别计算出7.2克金属产生氢气质量,从而计算出若混合物为7.2克,产生氢气质量的取值范围,从而确定可能结果分析。
【解答】设 Mg、Al、Zn分别取7.2g 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为a、b、c
Mg---H2 2Al---3H2 Zn---H2
24 2 54 6 65 2
7.2g a 7.2g b 7.2g c
a=0.6g,b=0.8g,c=0.2g,则 Mg、Al、Zn的混合物共7.2g与足量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在0.2-0.8频谱是,可能是0.6克;
故选B。
20.【答案】A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利用极值法计算分析,先设每一种物质都是纯净物,计算出生成氯化银的质量,再利用取平均值的方法判断不可能含有杂质。
【解答】设13.5gCuCl2与足量的AgNO3溶液反应生成沉淀质量为x
CuCl2-- 2AgCl
135 287
13.5g x
135:287=13.5g:x
x=28.7g
设13.5g氯化钡、氯化钙、氯化铝、氯化钠分别与足量的AgNO3溶液反应生成沉淀质量分别为a、b、c、d
BaCl2 -- 2AgCl CaCl2 -- 2AgCl AlCl3 -- 3AgCl NaCl -- AgCl
208 287 111 287 133.5 430.5 58.5 143.5
13.5g a 13.5g b 13.5g c 13.5g d
a=18.6g,b=34.9g,c=43.5,d=33.1g ,而 13.5gCuCl2样品,当与足量的AgNO3溶液反应后,得到29gAgCl沉淀 ,所以样品中不可能混有氯化钡;
故选A。
21.【答案】(1)b、d
(2)18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是完全相反或对立的关系。
【解答】 (1)、表示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就是二氧化碳不下降也不上升,b、d两点达到平衡;
(2)、18点氧气浓度最高,因为植物进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空气中有一天的氧气累积,最适合锻炼。故答案为: (1) b、d ; (2)18
22.【答案】(1)6
(2)4
(3)82.2%
(4)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第1组数据确定沉淀和加入氯化钙的质量关系,然后比较第2、3组数据,从而确定第2次实验时加入的氯化钙是否完全反应,进而计算出生成沉淀的质量m。
(2)当碳酸钠没有完全反应时,加入的氯化钙肯定完全反应,即沉淀的质量与氯化钙的质量成正比,据此推算第4次实验中理论上应该生成沉淀的质量,然后与沉淀的实际质量相比,进而判断碳酸钠完全反应的时刻;
(3)根据第4次实验数据确定最终生成碳酸钙沉淀的质量,然后根据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它的质量分数;
(4)要做出氯化钠质量的变化图像,关键是确定反应开始时固体中氯化钠的质量,反应结束时氯化钠的质量和对应的氯化钙溶液的质量。
首先根据混合物质量-碳酸钠质量计算出原来固体中氯化钠的质量。然后根据最终生成碳酸钙沉淀10g,利用方程式计算出生成氯化钠的质量,再将前后两个氯化钠的质量相加得到反应结束时氯化钠的总质量。在反应过程中,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氯化钙的溶液质量成正比,据此根据沉淀质量10g计算出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质量。
在方格纸上找到这两个点,然后将它们相连;完全反应后,虽然氯化钙的质量增大,但是氯化钠的质量保持不变,即一条直线,据此完成作图即可。
【解答】(1)由题意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第一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与碳酸钠反应生成3克沉淀,第二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只要碳酸钠没有完全反应,理论上也应该生成3克沉淀,第三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生成沉淀的总质量为9克,说明第二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后碳酸钠仍然没有反应完,生成沉淀的质量为3克+3克=6克,因此表格中m的数值是6。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和第一问的分析,第一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与碳酸钠反应生成3克沉淀,第二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共生成6克沉淀,第三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共生成9克沉淀,即每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都会增加3克沉淀,在第四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后生成的差点质量为10克-9克=1克,说明第4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后溶液中 Na2CO3 完全反应。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加入氯化钙溶液后,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一共生成碳酸钙的质量为10克,设固体混合物中 Na2CO3 质量为 ,则有:
Na2CO3+CaCl2= CaCO3↓ 2NaCl
106 100
x 10克

解得
则固体混合物中 Na2CO3 的质量分数为
答:固体混合物中 Na2CO3 的质量分数约为82.2%。
(4)根据第(3)小题的计算样品中原有氯化钠的质量为12.9克-10.6克=2.3克,往样品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会不断增加,当第四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的时候碳酸钠完全反应,即第四次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达到最大值,设生成10克碳酸钙沉淀时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则有:
Na2CO3+CaCl2 =CaCO3↓ 2NaCl
100 117
10克 y

解得: 。
则最终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2.3克+11.7克=14克,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每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生成3克碳酸钙沉淀,
那么一共生成10克沉淀,需要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质量为 ,
即加入50克氯化钙溶液碳酸钠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氯化钠的质量达到最大。
样品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生成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变化为一条直线,以加入的氯化钙溶液的质量为横坐标,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纵坐标,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方法,在坐标图中可以确定两点(0,2.3)和(50,14),在横坐标为50之后为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因此在样品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过程溶液中 质量的变化图为

23.【答案】3∶7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空气中就含有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那么氧气的体积就等于通入氧气的体积与空气中氧气体积之和,根据列出方程计算即可。
【解答】设通入氧气后量筒内水的体积为x,
那么得到: ×100%=44.7%,
解得:x=30mL;
则通入氧气后量筒体积为30mL,通
入空气的体积为100mL-30mL=70mL,
则通入氧气的体积和通入空气的体积比约是30mL∶70mL=3∶7。
24.【答案】先偏向右边后指在中央;3:7;左边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Mg+2HCl═MgCl2+H2↑、Fe+2HCl═FeCl2+H2↑,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即可。
【解答】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
Mg+2HCl═MgCl2+H2↑ △M1
24 2 24-2=22
Fe+2HCl═FeCl2+H2↑ △M2
56 2 56-2=54
①从向左右烧杯加入金属开始观察,当左右烧杯加入的金属粉末质量相同且观察到反应不再进行后停止观察,镁增加的质量一直大于铁增加的质量,所以则指针变化情况为:先偏向右侧,最后指向中间;
②由图示,m1、m2时金属与稀盐酸完全反应,
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相同时,
此时消耗的镁与铁的质量比为24:56=3:7;
通过分析可知,完全反应时消耗的镁的质量少,则曲线oac表示的是甲烧杯中△M与m的变化关系。
25.【答案】(1)呼吸道
(2)肺泡
(3)扩散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呼吸道保证了气体的畅通。
(2)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解答】(1)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
(2)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各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这些结构特点,都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因此肺的基本结构单位为肺泡。
(3)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也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完成的,所谓气体的扩散作用,即一种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扩散到浓度低的地方,直到平衡为止。因此 ECMO 工作时,向纤维管内通入气体,就能像正常人体内那样,使氧气、二氧化碳和血液在纤维膜的两侧通过扩散作用进行交换 。
故答案为:(1)呼吸道(2)肺泡(3)扩散
26.【答案】(1)AB
(2)N2;供给呼吸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根据吸气和呼吸的特点结合图片解题即可。
(2)分子筛制氧气,对于空气中直径较小的气体分子容易吸附,直径较大的气体分子不容易吸附。
【解答】(1)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扩大导致胸腔的体积增大,肺也随着扩张,这时肺内的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AB段是肺内的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
(2)分子筛制氧机是采用物理变压吸附制氧技术,釆用常温下变压吸附原理分离空气制取高纯度的氮气。氧、氮两种气体分子在分子筛表面上的扩散速率不同,直径较小的气体分子氧气扩散速率较快,较多的逬入碳分子筛微孔, 直径较大的气体分子(N2 )扩散速率较慢,逬入碳分子筛微孔较少。利用分子筛对碳和氧的这种迭择吸附性差异,导致短时间内氧在吸附相富集,碳在气体相富集,如此氧碳分离。
故答案为:(1)AB(2)N2;供给呼吸
27.【答案】舒张;大于;甲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呼吸运动的特征,解题从吸气和呼气方面切入即可。
【解答】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顶部上升,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 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可见,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吸气的过程是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被吸入肺,甲图符合吸气过程。
故答案为:舒张;大于;甲
28.【答案】化合反应;2:7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
【解答】反应过程中,甲和丁的质量减小,是反应物,乙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丙在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既不是催化剂,也不是反应物和生成物,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32﹣4):(24﹣4)=7:5,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6﹣8):(32﹣4)=2:7。
故答案为:化合反应;2:7
29.【答案】(1)C;D
(2)气球膨胀,受到的浮力增加(或装置漏气)
(3)0.88;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变化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要在密闭装置中进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需称量反应前后整个装置的质量及气球膨胀时受空气的浮力将变大分析;根据方程式计算步骤分析,将反应的碳酸钙代入方程式中计算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及生成氯化钙质量,再利用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计算生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1)在密闭容器中利用盐酸与碳酸钙粉末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需测量反应前后整个反应装置的质量;
(2)因反应产生气体,使气球膨胀,受到的浮力增加,所以反应结束后,天平向右倾斜;
(3) 反应结束后,锥形瓶中无固体剩余,设生成气体质量为 x,生成氯化钙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111 44
2g y x
100:44=2g:x 100:111=2g:y
x=0.88g y=2.22g
所得溶液中生成物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故答案为:(1)CD;(2) 气球膨胀,受到的浮力增加(或装置漏气) ;(3)0.88;。
30.【答案】Cu2(OH)2CO3 2CuO+H2O+CO2↑;6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方程式书写原则及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解答】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2(OH)2CO3 2CuO+H2O+CO2↑ ; 加热含氧化铜的碱式碳酸铜固体时,铜元素质量不变, 反应前后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之比为3∶4, 反应前固体质量为24g,则反应后固体质量为18g,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质量之和即为固体减少质量,为24g-18g=6g。
故答案为:Cu2(OH)2CO3 2CuO+H2O+CO2↑ ; 6.
31.【答案】(1)CaCO3+2HCl==CaCl2+ H2O+CO2↑
(2)6.6
(3)解: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4)解:设与5g碳酸钙反应的HCl的质量为x
CaCO3+ 2HCl=CaCl2+ H2O+CO2↑
100 73
5g x
解得x=3.65g
所以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2)根据表格第一组数据,确定固体质量的减少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的关系,然后据此推算第3次加入稀盐酸后剩余固体的质量,再与实际剩余质量比较,从而确定这时其中的碳酸钙是否完全反应,进而计算出n的值。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后和反应前剩余固体的质量之差就是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然后根据计算出即可。
(4)根据实验中第一组数据可知,5g碳酸钙与20g稀盐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写出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列出比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溶质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即可。
【解答】(1)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 H2O+CO2↑ ;
(2)根据第一组数据可知,加入20g稀盐酸,剩余固体质量减少:20g-15g=5g,那么在第3次实验中固体质量应该减少:。则剩余固体质量应该为:20g-15g=5g<6.6g,这说明稀盐酸有剩余,而其中的碳酸钙完全反应。在第4次实验中,即使再加入20g稀盐酸,固体的质量也不会减少,还是n=6.6g。
32.【答案】(1)解: 设原混合物中Cu2O的质量为x,
Cu2O+H2SO4=CuSO4+Cu+H2O 减少质量
144 144-64=80
x 20g-10g=10g

解得:x=18g;
则铜的质量为:20g-18g=2g。
那么混合物中Cu2O与Cu的质量之比为:18g:2g=9:1。
(2)解:设原混合物中Cu2O的质量为x,反应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y,生成的铜的质量为z。
Cu2O+ H2SO4=CuSO4+ Cu+H2O 减少质量
144 98 64 144-64=80
x y z 20g-10g=10g
x=18g,y=12.25g,z=8g
原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24.5%
(3)解:由上题可知原混合物中铜的质量为2g,加入50g稀硫酸时恰好完全反应,剩余10克固体即为铜(铜的质量为2g+8g=10g)。如图所示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氧化亚铜和稀硫酸反应的方程式,利用混合物的质量的减小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氧化亚铜的质量,再用混合物的质量减去氧化亚铜得到铜的质量,最后作比即可;
(2)根据氧化亚铜和稀硫酸反应的方程式,利用混合物的质量的减小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稀硫酸溶质质量和生成铜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出稀硫酸的质量分数;
(3)根据上面的计算,弄清反应开始时铜的质量和反应结束时铜的质量,据此画出铜的质量变化的图像即可。
33.【答案】(1)7.5
(2)32
(3)解:10g该食用碱中Na2CO3的质量为x
Na2CO3+CaCl2= CaCO3↓+NaCl
106 100
x 8g
解得:x=8.48g
该食用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分数=(8.48g/10g)×100%=84.8%
(4)每消耗20gCaCl2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2.5g;所以当生成8g沉淀消耗的CaCl2溶液为8g× =64g,所以图像如图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氯化钙溶液20克完全反应产生沉淀2.5克分析;
(2)根据10克食用碱完全反应 生成8克碳酸钙沉淀分析;
(3)根据产生碳酸钙质量代入方程式利用方程式计算碳酸钠质量分析;
(4)根据 每消耗20gCaCl2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2.5g;当生成8g沉淀消耗的CaCl2溶液为64g,利用描点法绘制图像分析。
【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氯化钙溶液20克完全反应产生沉淀2.5克,则m=7.5;
(2)由题意可知,10克食用碱完全反应 生成8克碳酸钙沉淀,则40克完全反应时生成沉淀质量为32克;
故答案为:(1)7.5;(2)32;(3) 84.8% ;(4)。
34.【答案】(1)吸收挥发出的HCl
(2)生成的CaSO4微溶,阻止反应的继续进行
(3)防止空气中的CO2进入对实验造成影响
(4)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解析】【分析】(1)根据盐酸的挥发性分析;
(2)根据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硫酸钙分析;
【解答】(1)A中制取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气体,通过B可吸收挥发出的氯化氢;
(2)硫酸和石灰石中碳酸钙反应 生成的CaSO4微溶,阻止反应的继续进行 ,所以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
(3)E中碱石灰可防止空气中的CO2进入对实验造成影响 ;
(4) D在反应前后质量分别为n1g和n2g ,其增重质量为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差值,设过氧化钠质量为X
2Na2O2+2CO2=2Na2CO3+O2↑ 增重质量
156 88 32 56
x (n2-n1)
x=,样品中过氧化钠质量分数为。
故答案为:(1) 吸收挥发出的HCl ;(2) 生成的CaSO4微溶,阻止反应的继续进行 ;(3) 防止空气中的CO2进入对实验造成影响 ;(4)。
35.【答案】(1)由1、2可知,每3g混合物反应,溶液质量增加1.9g,而第三组只增加1.2g
(2)105.5;1.25;3.75
(3)设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 CO2↑
100 44
x 1.1
x=2.5g
CaCO %= =83.3%,不符合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前两组实验数据结合相等量物质完全反应生成物相等分析;
(2)根据混合物中碳酸钙不溶能与盐酸反应,氯化钙可溶分析,先计算出3克混合物中氯化钙和碳酸钙的质量,再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求出各数值;
(3)利用产生二氧化碳质量结合方程式计算,确定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以此来判断样品纯度是否符合要求分析。
【解答】(1) 由1、2可知,每3g混合物反应,溶液质量增加1.9g,而第三组只增加1.2g ,说明实验三中酸完全反应,样品有剩余;
(2)3g混合物反应,溶液质量增加1.9g,则产生二氧化碳1.1克,设3克混合物中碳酸钙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 CO2↑
100 44
x 1.1g
x=2.5g,则氯化钙质量为0.5克,a=105+0.5=105.5;
设第三次的剩余固体质量为m
CaCO3+2HCl=CaCl2+H2O+ CO2↑
100 44
3g-0.5-m 103.8-m+3-105=1.8-m
100:44=(3-0.5-m):(1.8-m)
m=1.25;
n=1.25+3-0.5=3.75;
故答案为:(1)否; 由1、2可知,每3g混合物反应,溶液质量增加1.9g,而第三组只增加1.2g ;(2)105.5;1.25;3.75;(3)不符合。
36.【答案】(1)红磷燃烧消耗了氧气,瓶内气压减小
(2)实验2
(3)药品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不与其他气体反应)或生成物不能是气体等
(4)不正确,在氧气含量低至8.6%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根据测定氧气体积含量的实验原理,结合反应过程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图像分析,选择药品时要选择只与氧气反应,且生成物是固体的药品。
【解答】(1) 红磷燃烧消耗了氧气,瓶内气压减小,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K,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倒吸入集气瓶;
(2)由图像中氧气体积分数变化趋势可知,利用实验2测得方法更准确;
(3)要选择测氧气体积含量的药品,应具有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不与其他气体反应,生成物不能是气体等要求;
(4)由图3可知,当反应结束后装置内仍有氧气, 在氧气含量低至8.6%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所以小明的结论不正确;
故答案为:(1) 红磷燃烧消耗了氧气,瓶内气压减小 ;(2)实验2;(3) 药品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不与其他气体反应)或生成物不能是气体等 ;(4) 不正确,在氧气含量低至8.6%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
37.【答案】(1)通过计算得出现在要制取一瓶氧气体积分数为60%气体,收集气体前需要往集气瓶中加一半的水;
取一集气瓶,加一半的水,盖上盖玻片;
搭好实验装置,检验气密性;
加药品,加热(预热),等到气泡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
当集气瓶中充满气体时,立即导管移处集气瓶,停止收集;
气体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移出水槽,然后熄灭酒精灯。
(2)小王同学的更好,消耗的药品少(或做实验的次数少),得到的结果精确程度更高。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根据排水法收集氧气时,排出水的体积是收集的纯氧气的体积,若不装满水,则空气中还有一部分氧气分析;
(2)根据小五的方法消耗药品少分析。
【解答】(1)要制取一瓶氧气体积分数为60%气体 ,需用排水法,因空气吸有20%的氧气,所以需装入50%的水,存留50%的空气;
(2) 小王同学消耗的药品少、做实验的次数少,得到的结果精确程度更高,所以方法更好;
38.【答案】(1)大于
(2)集气瓶内的温度恢复到室温(或数显设备的示数不变;或集气瓶内的气压保持稳定)
(3)V1-V3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1)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会使集气瓶内气压下降,而燃烧时放出热量会使瓶内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因此气压的变化△p=p升-p降。因为气压是升高的,所以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增大量大于氧气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2)红磷燃烧结束后,瓶内的温度比较高,要等到瓶内温度恢复到室温时,再打开活塞,这时流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才等于消耗氧气的体积;
(3)只有集气瓶内水面和右边容器内的水面相平时,集气瓶内的气压才等于标准气压,然后根据集气瓶内减少的气体体积等于氧气的体积列式计算即可。
【解答】(1)数显设备显示,开始一段时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上升,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大于氧气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2)基于数显设备显示的气压变化,“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中的“一段时间”指的是火焰熄灭后到集气瓶内的温度恢复到室温(或数显设备的示数不变;或集气瓶内的气压保持稳定)所经历的时间。
(3)参加反应的氧气即为标准气压下集气瓶内减少的氧气,其体积为V1-V3。
39.【答案】(1)铁架台
(2)B;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瓶口复燃;C
(3)2KClO32KCl+ 3O2↑;C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1)根据所指仪器的名称解答;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特点选择收集方法。根据氧气验满的方法解答即可;
(3)装置A制取氧气,要求反应物必须都是固体且需要加热,因此药品应该是氯酸钾和二氧化锰;装置E收集氧气,利用的是氧气的压力将水排出瓶外,而水都集中在集气瓶的底部,所以氧气应该从短导管进入,水从长导管排出。
【解答】(1)A图中a仪器的名称为铁架台;
(2)药品③为过氧化氢,药品④为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不需要加热,因此气体的发生装置应该选“固液常温型”,故选B。因为氧气密度大于空气,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因为氧气在水中溶解度小,所以还可以使用“排水法”收集,因此选用的收集装置为E和C。氧气验满的方法为: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瓶口复燃。
(3)小亮同学用装置A制取氧气,应该是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2KClO32KCl+ 3O2↑。
选择E作为收集装置,则气体应该从c端进入。
40.【答案】保卫细胞内含有叶绿体,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合成葡萄糖,导致细胞液浓度升高;而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由于植物体内有机物 和水分的运输,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基本保持不变;周围表皮细胞的水分就渗透进入保卫细胞,保卫细胞吸水体积膨胀,气孔便张开。在黑暗中,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却仍在进行,消耗了大量的有机物,使保卫细胞液的 浓度下降;由于植物体内有机物和水分的运输,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基本保持不 变。水分便从保卫细胞渗透进入周围的表皮细胞中,保卫细胞失水体积缩小,大部分气孔便 关闭。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以“ 保卫细胞的细胞液和表皮细胞的细胞液之间有机物(如葡萄糖)浓度不同时,水会从低浓度细胞流向高浓度细胞”和“ 保卫细胞吸水体积膨胀,气孔是张开;保卫细胞失水体积收缩,气孔是关用 ”为切入点,分析出白天有光合作用时和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是保卫细胞中细胞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在得出保卫细胞水分的得失情况,最后得出解释。
【解答】 保卫细胞内含有叶绿体,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合成葡萄糖,导致细胞液浓度升高;而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由于植物体内有机物和水分的运输,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基本保持不变;周围表皮细胞的水分就渗透进入保卫细胞,保卫细胞吸水体积膨胀,气孔便张开。在黑暗中,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却仍在进行,消耗了大量的有机物,使保卫细胞液的浓度下降;由于植物体内有机物和水分的运输,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基本保持不 变。水分便从保卫细胞渗透进入周围的表皮细胞中,保卫细胞失水体积缩小,大部分气孔便 关闭。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