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鉴赏
一、《野望》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写作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诗句赏析】
原句: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译句: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赏析:“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原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译句: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赏析:这是作者远望写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
原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译句: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赏析:此句是作者近观写秋野动景。在颔联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原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句: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赏析: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运用典故,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整体把握】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此诗在秋日傍晚十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讲练结合】
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颈联和颔联所写景物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首联和尾联的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2分)
2颈联写的是全景、远景、静景、自然之景,颔联写的是特景、近景、动景、人文之景。
3首尾两联所抒情感的相同点是都有一种惆怅、孤独、矛盾彷徨之感;不同在于首联是面对自然感到渺茫、无所依靠,尾联是在不相知的人面前,感到心事无处诉说,通过用典,抒情更深化了一层。
4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5傍晚时分,诗人望着山野景色,看到打猎的人各自随意而归,不禁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齐,心情抑郁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的“采薇”之句.这里诗人借伯夷、叔齐不愿为周臣的典故,流露出几分彷徨苦闷,孤独抑郁的心情以及避世退隐的欲望.
二、《黄鹤楼》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还乡途中逗留武昌时所作。作者登临黄鹤楼,遥望汴州感到家乡越来越近,思乡之情也因之更切,所以提笔写成了这首满怀乡愁的诗作。
【诗句赏析】
原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译句: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赏析: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也无疑是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神奇虚幻的神秘色彩。
原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译句: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赏析:此句写物是人非、鹤去楼空。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为下文写故乡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原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译句: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赏析: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原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句: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赏析:烟波飘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乡愁!这是写诗人所感,感叹人生,感叹乡愁。至此,诗人的真正意图才显现出来,吊古是为了伤今,抒发人生之失意,抒发思乡之情怀。
【整体把握】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讲练结合】
1、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2.本联描绘了作者晴日在黄鹤楼所观之景: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2
分),展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2
分)。
3.一、
二两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想之情
。
三、《
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诗句赏析】
原句: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译句:(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
赏析: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
原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译句:(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
赏析: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原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译句: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赏析: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
原句: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句: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赏析:最后两句继续写出使一事,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的频繁,同时表现出诗人的失意情绪已在大漠雄浑景象和前线大捷的净化下消散。
【整体把握】
此诗描绘了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讲练结合】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
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瞰,黄河横贯沙漠
,天空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四、《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整体把握】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诗句赏析】
原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译句:我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赏析: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
原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译句: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赏析:此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原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译句: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赏析: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原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句: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赏析: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讲练结合】
1、具体分析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衬托手法,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
2、两岸的山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3、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五、《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写作背景】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823、824年)间的春天。
【整体把握】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诗句赏析】
原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译句: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
赏析: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
原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译句:几只早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赏析: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原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译句:各种各样的花渐次开放,就要使人眼花缭乱,小草青青刚刚没过马蹄。
赏析: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
原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句: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赏析: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
【讲练结合】
1、诗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中“争”和“啄”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早春景物: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
(答出其中四个即可
)
2、“争”和“啄”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春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
3、“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明,呈现出一派春和景明的气象。“行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