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说课人: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与作用---承上启下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圈层结构
知识延伸
大气的受热过程
理论依据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天气系统、全球气候变化
2、教材内容---阐述简练,需引导学生探究
文字描述
活动内容
简图展示
教材内容
二、说课标
课标内容:运用图表 说明 大气受热过程。
理解知识水平
需借助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低层大气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记住大气受热的完整过程,以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自选或给定的图表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能够运用这部分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强化环保意识、低碳意识。
二、说课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大气受热过程,以及受热过程中的
有关现象。
2、教学难点: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理解。
抽象,与生活和环境问题联系复杂。
五、说教法
原则: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1、讲授法---讲授概念,提高教学效率。
2、集体讨论法---集体讨论,团结协作,交流表达。
3、活动探究法---创设情境,学生独立探索,培养自学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已补充讲解大气的组成和分层以及太阳光谱
1、新课导入(3---5分钟)
(1)联系生活设问:同学们在军训的时候更喜欢阴天还是晴天啊?
(2)观察图片设问:太阳下山了,为什么天还是亮的呢?
依据
(1)学生初上高中,学习兴趣浓厚;本章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可激发求知欲、好奇心。
(2)两个问题由难到易,层层递进,激发探究积极性。
2、讲授新课(约30分钟)
1
搭建知识框架:以图形方式展示大气受热过程, 搭建整体知识框架 。
大气上界
地 面
大气辐射
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
地
面
辐
射
射向宇宙空间
太阳辐射
大气吸收
地
面
吸
收
大气吸收
地面增温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2
讨论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所收集的当地近期的天气数据。(数据课前安排学生分组收集。)
天气数据
天气状况:阴天、晴天
气温:白天最高温
气温:夜间最低温
问题:
1、比较白天晴天和阴天气温的差异,并探索原因。
2、比较夜晚阴天和晴天气温的差异,并探索原因。
削弱作用、保温作用
依据:
(1)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方法。
(2)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探索积极性。
注意点:
(1)学生认识地理现象局限于表面,概括归纳能力低。
(2)注意抓住时机将问题深入,组织学生交流观点。
得出两个作用后,将知识引申到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等环境问题。
3、课堂小结(3---5分钟)
(1)简单回顾导入中的问题。
(2)进行课堂练习。
将知识抽象化、内化;及时获取教学反馈,巩固新课。
4、课后作业(1---2周)
“调查学校周围和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能造成气候变暖,并撰写调查报告。”
拓展知识、开阔思路、培养创新精神。
树立环保意识、低碳意识
5、板书设计---直观性、系统性;便于理解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受热过程
二、两个作用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1)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
散射作用
反收作用
(1)削弱作用
(2)保温作用
请各位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