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滕王阁序》课件44张PPT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5.《滕王阁序》课件44张PPT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6 22:5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读对联,猜楼名
——岳阳楼名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直上蓬莱阁,人间第一楼。
云山千里目,海岛四时秋。—清·陈葆光
蓬莱阁
襟星月而披风雨,控秦晋而凌覆载,华夏立雄威,且矫矫西行,我欲登楼追落日;
借诗文以傲古今,铭盛衰以鉴春秋,山川生壮慨,问滔滔东去,谁曾击柱俯黄河?
栏杆外滚滚波涛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东去;
窗户间堂堂日月尽四时凭眺几曾见黄鹤西来。
——黄鹤楼名联
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
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滕王阁
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只有三大名楼,依其成名的时间顺序,先后为: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黄鹤楼(因崔颢的《黄鹤楼》诗而闻名),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闻名。)而四大名楼之说,就是在这三大名楼之上再加上自己所以为可以与之匹配的古楼。所以各地都有不同第四大名楼之说,这是没有定论的。
下面是常见的几种说法:
1、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鹳雀楼
2、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蓬莱阁
3、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越王楼
越王楼,位于四川省绵阳市龟山之巅,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任绵州刺史时所建,始建于唐高宗显庆年间,高29.4米。2001年恢复重建后高99米,为全国仿古建筑之最,故有"越王楼霸气、黄鹤楼大气、滕王阁才气、岳阳楼秀气"之说。
《越王楼歌》
(杜甫)
绵州州府何磊落,
显庆年中越王作。
孤城西北起高楼,
碧瓦朱甍照城郭。
楼下长江百丈清,
山头落日半轮明。
君王旧迹今人赏,
转见千秋万古情。
《越王楼》
(陆游)
蒲萄酒绿似江流,
夜燕唐家帝子楼。
约住筦弦呼羯鼓,
要渠打散醉中愁。
滕王阁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得名。据史书记载,贞观年间,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曾被封于滕州(今山东省滕州市)故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后滕王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又筑豪阁仍冠名“滕王阁”,此阁便是后来人所熟知的滕王阁(历史上滕王阁三处分别位于山东滕州、江西南昌和四川阆中)。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建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边,俯视远望,视野均极开阔。李元婴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
滕王阁因“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一篇骈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而得以名贯古今,誉满天下。王勃的《滕王阁序》,脍炙人口,传诵千秋。文以阁名,阁以文传,历千载沧桑而盛誉不衰。自王勃的“千古一序”之后,王绪曾为滕王阁作《滕王阁赋》,王仲舒又作《滕王阁记》,传为“三王记滕阁”的佳话。后大文学家韩愈又作《新修滕王阁记》。由此王勃、韩愈等人开创了“诗文传阁”的先河,使之后来的文人学士登阁题诗作赋相沿成习。
滕王阁序
唐·王 勃
作者简介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祖父是隋朝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写文章,十四岁应及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文学趣事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26岁。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公曰:“ 是亦老生谈。” 又报云“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沈(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公矍然而起 ,曰:“ 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唐摭言?卷五》
王勃与同时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因他们都“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惨”。其诗长于五律,偏于描写个人经历,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较为清新流丽。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而有气势,以《滕王阁序》为最著名。
文体知识:
1、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
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
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 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
宴会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骈体文:古代一种字句式整齐、音韵铿锵、对仗工整、多用典故的文体。多属应用文;有的用于抒情、写景,具有浓郁的诗意。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其中尤以“四六文”突出,其句式以四字句和六字句相间。此文体盛行于南北朝。《滕王阁序》为骈体文。
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俪文的全盛时期。唐与“古文”相对称为“骈文”。又因它通篇四、六字句,亦称“四六文”。
特点:1. 讲求对仗,一般用四字句或六字句。
2. 平仄相对,音律和谐。
3. 多用典故,讲究藻饰。
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但运用得当,内容丰富,也能增强文章艺术性。
诵读提示:
诵读的停顿关系到语气的准确性,本文是骈文,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少数七字句。
①四字句的读法有“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三三式”;“一四式”;“二二二式”;“二四式”;“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二一四式”;“二三二式”;“二二三式”。
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模式:
(1)孟学士/词宗;访风景/崇阿。
(2)临/子之长洲;穷/屿之萦回。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模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七字句读法有四种: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3)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
(4)都督/阎公/之雅望。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讨论: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风貌,引出与会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三秋时节,滕王阁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盛况,抒发人生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叹知己难遇,胜宴难再。
洪州地势宴会宾客
①历史久远
②界域广大
③物产丰富
④人才俊美
明确:第一部分
(1):扣“洪府”,概写洪州风貌,引出与会人物。
古今变迁: 豫章故郡, 洪都新府
空间之雄: 星分翼轸------控蛮荆而引瓯越
雄州雾列
台隍枕夷夏之交
人物之盛: 物华天宝------徐孺下陈蕃之榻
俊采星驰
宾主尽东南之美
主宾盛宴: 都督阎公之雅望------躬逢胜饯
第二部分(2-3):
扣“秋日登阁”,三秋时节, 滕王阁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①色彩变化之美;
②远近错落之美;
③上下浑成之美;
④虚实相映之美。
晚秋暮色图: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此一句是写景名句。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
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落霞”对“孤骛”,“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第二部分
交代时间: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描绘秋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赴阁途中:俨骖騑于上路------得天人之旧馆
楼阁四周山水:层峦耸翠------即冈峦之体势
登阁远眺所见:披绣闼------声断衡阳之浦
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趋名楼,登高阁,览观楼台的壮丽,山川的旷远,井市的繁华,舟楫的众多,点缀以渔歌、雁声,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图画。
阁周风光、自然人文
山水秋景
宏伟建筑
人烟兴盛
作业:
王勃《滕王阁序》以生花妙笔描绘了三秋景色。“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彻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历来赞不绝口。请你运用描写把这段文字改写成200字的短文。
第三部分
赞美与会者:遥襟俯畅------二难并
由宴会引出感慨:穷睇眄于中天------识盈虚之有数
抒发身世之感:望长安于日下------奉宣室以何年
引用典故抒怀:呜呼------岂乏明时
勉励自己守节不变:所赖君子安贫------岂效穷途之哭
宴会欢娱(喜悦)
宴会盛况
人生感叹 (悲伤)
人生感慨
壮志不易(乐观)
扣“饯”,写宴会盛况,抒发人生感慨。

王勃的兴致盎然并未持续多久,他很快就“兴尽悲来”,他为了什么而“生悲”呢?
为自己的失意人生。
王勃凭着横溢的才华,怀着“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走上了坎坷而险恶的仕途。恃才傲物的他,与官场很难融合,仿佛宦海泛梗、风中转蓬。他先是因为《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而触怒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接着又因擅杀官奴而被判死刑。虽遇大赦保住了性命,但他的父亲却因此而被贬到偏远的交趾(今越南)做地方官,自己也远离都城,不再被任用。
第四部分
写自己报国无门之情怀:
勃------慕宗悫之长风
写路过滕王阁的原因及与会的喜悦:
舍簪笏于百龄------喜托龙门
借典故表明自己愿意作诗:
杨意不逢------奏流水以何惭
再赞盛会表作序旨意:
呜呼------各倾陆海云尔
再述遭际
奉命作赋
重言身世 抒发志向
愿赋诗文
谦词作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