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字词。2.分析课文,把握文章主题。3.学习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课文,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
第一课时
母爱是伟大的,古往今来赞颂母爱的文章数不胜数;父爱是深沉的,是含蓄的,是要用心发现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呢?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他的散文素朴缜密,意境隽永,语言洗练,文笔清丽。
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洲杂记》《你我》,诗集《雪朝》(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等。散文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绿》等。
2.交流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3.知识链接
散文写作方式灵活,具有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等特点。
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语言优美: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4.积累字词
(1)注音
迂(
)
拭(
)
搀(
)
交卸(
)
簌簌(
)
赋(
)闲
踌躇(
)
栅(
)栏
马褂(
)
颓(
)唐
琐屑(
)
(2)解释词语
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情接连发生。
蹒跚:腿脚不灵便
触目伤怀:文中指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而引起内心感伤。
情郁于中:文中指感情积聚在心里。
(一)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请同学们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表现了父子间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本文写了“我”与父亲车站惜别,父亲为“我”买橘子的事。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愧疚、感恩之情。
2.
思考: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如何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
【交流点拨】线索是“背影”,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点明“我”对父亲的“背影”难以忘怀。
第二部分(2—6):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
第三部分(7):写别后思念,眼前再次浮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二)深层探究
文章标题是《背影》,背影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请在课文中圈画出来。并探究作者与父亲之间感情的变化。
学生总结学习的字词,勾画相关语句体会不同背影下的父子之情,小组内交流合作。
第二课时
(一)深层探究
1、细微之处见深情,这篇散文贵在多处运用细节描写,以情感人。请认真研读第6段,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买橘子背影的?
【交流点拨】
(1)“父亲是一个胖子”“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外貌描写,表现父亲买橘子的不容易,与儿子的穿着形成对比。
(2)“蹒跚地走”“慢慢探身下去”“攀着”“向上缩”“向左微倾”——动作描写,似一个慢镜头一般,将这一动作的背影仔细刻画。
(3)“再三嘱咐”“终于不放心”“踌躇”“终于决定”——心理描写,写出了父亲犹豫反复的心理,在父亲眼里,“我”永远是一个需要关怀照料的孩子
2、“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为读者,我们被伟大的父爱所感动,那作者能体会到这深沉的爱吗?请找出表示作者情感的语句,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交流点拨】
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1)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
(2)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3)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
(4)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儿子对父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子对父亲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想
(二)语言特点
朴素:未用华丽的修饰语,而是如口语一般。多用白描,简洁而表现力强。
典雅:使用不少文言词汇,如“赋闲”“勾留”等,既增强了语言的概括力,又使文章显得典雅。
匀净细腻:短短一千多字,将“背影”刻画得如此生动,详略得当。在表现“背影”时,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
世间的爱千万种,唯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多媒体展示《父爱如山》沙画??
背影
朱自清
望父买橘——感动之泪
父子离别——惆怅之泪
父子深情
含泪读信——思念之泪
太聪明了——后悔自责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教学中要注意情景的设定,氛围要浓烈,结合实际生活探讨父子之间感情的变化,可结合朱自清与父亲几次与父亲的争吵的背景,让学生感悟这份特殊的父子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