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苏州园林》同步练习
一、
单选题
1.
下列句子中画线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句是(????????)
A.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zèng)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zhòu)。
B.你的眼睛也许会觉得有些倦怠(juàn
dài),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qiǎn)滋暗长了。
C.全图内容庞大,却长而不冗(rǒng),线条遒劲(qiú
jìng),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D.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zhēn
zhuó)着光和影,摄成称(chèn)心满意的照片。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大致说来,苏州园林里的那些门和窗尽量功细而决不庸俗,即使俭朴而别具匠心。
B.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亲人的习惯和愿望总是莫不关心,那就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C.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D.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彩地敞着,面对着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
3.
下列句子中画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
A.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演技高超,他在传统京剧《霸王别姬》中扮演虞姬,演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B.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绝不庸俗,即使简朴也别有用心。
C.据调查:在各种不文明行为中,市民对不遵守交通法规乱闯红灯的行为深恶痛绝。
D.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4.
下面都是概括性句子的一组是(?
?
)
①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②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③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④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⑤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⑤
二、
填空题
5.
结合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词语。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________(通俗/庸俗/粗俗),即使简朴而________(别有用心/另当别论/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________(夸奖/赞叹/歌颂)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6.
在徜徉书本、汲取知识的同时,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自然:总有一些景物,让我们流连忘返。看那“长河落日”“小桥流水”“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青山焕绿”“柳树萌芽”,你有什么感受?任选其中一处景物,仿照例句,完成下面的句子。
示例:我看青山焕绿,感受到生机勃发的力量。
我看________,感受到________。
7.
结合语境,仿照前面的句子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在杏花春雨的江南,玲珑俊秀的阁楼,保持着自然的和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综合读写
8.?学习了本文《苏州园林》,班内开展了以“话说苏州园林”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巧对对联】苏州园林的美景令人陶醉,同学们为了表达对它的赞美,拟写了一副对联,请根据上联写出下联。
上联:桂林山水甲天下
下联:________
(2)【诗句还原】下面是一首吟咏苏州园林“怡园”的诗歌,次序已被打乱,请结合课文第4段的顺序将它还原。
①水芝开出似车轮
②便有红鱼跳绿萍
③石幢一夕桃花雨
④叠石疏泉不数旬
原诗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
(3)【拟写标题】学校电视台拟拍摄《话说苏州园林》的电视片,请结合你所了解的苏州园林的有关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该电视片计划从“建筑”“历史”“文学”“旅游”等角度各拍一集,请你参照已经定好的一集标题(四字语),在其他三个角度中选写两集电视片的标题。
“历史”:自然遗风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四、
现代文阅读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回避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的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节选自《苏州园林》)
(1)选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第①段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2)所选文段采用的说明结构是什么?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第③段画线词“往往”能否去掉?为什么?
?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①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②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③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节选自语文课本《苏州园林》)
【材料二】
(本报记者?
苏雁)9月10日下午,细雨蒙蒙,苏州拙政园内游客却兴致盎然。初秋,位于中花园的十几亩荷花依然是园子里一道独特的景观,来自嘉兴旅游团的几位女游客纷纷在池塘边拍照留念。
据苏州市园林与绿化管理局产业处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苏州园林系统景区入园人次达63万,比7月份增长60%。其中,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植物园、耦园分别增长63%、72%、54%、375%、197%。截至9月13日下午五点半,苏州园林系统景区入园人次达6.172万,创下疫情过后的最高纪录。
苏州园林景区游客猛增的背后,是苏州于今年8月1日起推出的“1元游园林,百万大馈赠”活动。“1元游园林”,既有广告效应,又从实质上促进消费,提振了苏州旅游业的全面复苏和苏州夜经济的繁荣发展。
(节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09月17日09版)
【材料三】
寻找门票之外的经济增长点,苏州各大园林都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和尝试。除了沧浪亭与国内知名剧作家合作,打造“浸入式”昆曲《浮生六记》,被国家文物局评为“文物建筑开放优秀案例”之外,“拙政问雅”“魅力虎丘”“枫桥夜泊”“耦园梦忆”等夜游项目,均受到游客的热捧和点赞。这些文旅产品的推出,让游客在苏州停留的脚步更加延长,从而带动苏州夜经济的繁荣发展。
(节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09月17日09版)
(1)下列对【材料一】中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B.第②段运用了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第③段画线的“补”字,表现了匠师们善于化静为动,化单调为神奇的高超技艺。
D.全文既客观又生动地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语言准确又充满情趣。
(2)下列对【材料一】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的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的花草树木。
B.苏州园林对花草树木进行修剪时,所要遵循的审美原则是:取法自然。
C.“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不想让景物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的眼前。
D.阶砌旁栽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是在追求园林的图画美。
(3)如果给【材料二】加新闻标题,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A.细雨蒙蒙,苏州拙政园内游客游兴正浓然
B.1元游园林,百万大馈赠
C.苏州园林景区人园人次创疫情后的新高
D.苏州“1元游园林”,带旺文旅经济
(4)根据【材料二】【材料三】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苏州这次推出的“1元游园林”活动,是一次很成功的广告营销。
B.从入园人数增长率推断,植物园的园林艺术性远远超过狮子林。
C.目前苏州各大园林为留住游客的脚步推出的文旅产品已经初见成效。
D.“发挥优势,整合资源”,苏州市的成功为各地开发旅游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5)下列是为介绍苏州园林的文化而举办的活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举办苏州园林对联、楹联展览。
B.举办“苏州园林的建筑艺术”讲座。
C.对进入园林的人数进行大数据分析。
D.开展“梦游苏州园林”征文比赛。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①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②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③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④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选自叶圣陶《苏州园林》,有删改)
【乙】①假山实在算不得一件好看的东西。乱石堆叠,支离破碎,看去总觉得不顺眼。玄墓山下有一景,叫作“真假山”,是山脚露出一些石块,有洞穴,有皱襞,宛如用湖石堆成的一般。胶粘的痕迹自然没有,走近去看还可以鉴赏山石的“皴法”。然而合着玄墓山一起看,这反而成为一个破绽,跟一山的调子不协调。可观的“真假山”,依我的浅见,要算太湖中洞庭西山的石公山了。那里全山是湖石,洞穴和皱襞俯拾即是,可是浑然一气。又有几十丈高的幛壁,比虎丘“千人石”大得多的石滩,真当得上“雄奇”二字。看了石公山再来看花园里的假山,只觉得是不知哪一个石匠把他的石料寄存在这里罢了。
②假山上大都种树木,盖亭子。往往整个假山都在树木的荫蔽之下,而株数并不多,少的简直只有一株。亭子里总得摆一张石桌,可以围坐几个人,一座亭子镇压着整个所谓“山峰”也是常有的事。这就显得非常不相称。你着眼在山一方面,树木和亭子未免太大了,如果着眼在树木和亭子一方面,山又未免小得可笑了。假山上长着大树,盖着亭子,不相称的东西硬凑在一起,只使人觉得是大树长在乱石堆上,亭子盖在乱石堆上而已。
④据说假山在花园中起障蔽的作用。如果全园的景物一目了然,东边望得到西边,南边望得到北边,那就太不曲折,太没有深致了。有假山障蔽着,峰回路转,又是一番景象,这才引人入胜。这个话当然可以承认,而且有一些具体的例子证明这个作用的价值。顾家的怡园,靠西一带假山把全园的景物遮掩了,你走到假山的西边去,回廊和旱船显得异常幽静,假山下的一弯水好像是从远处的泉源通过来的(其实就是荷花池中的水),引起你的遐想。
(选自叶圣陶《假山》,有删改)
(1)苏州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穷的景致。请结合【甲】文内容说说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2)【乙】文第①段中写到太湖洞庭西山的石公山,有什么作用?
(3)叶圣陶在《苏州园林》提到“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在《假山》一文中他对园林中的假山持什么态度?请结合【乙】文相关内容进行说明。
?
1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
宗白华
①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②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③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④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⑤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⑥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⑦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⑧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就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射之烂漫。”
⑨概括说来,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1)选文第②段说“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的依据是什么?
(2)园林建筑在处理空间的艺术上,借助哪些建筑形式实现了“可望”的重要思想?
(3)对选文的结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参考答案
1.B
2.C
3.B
4.C
5.
庸俗,别具匠心,赞叹
6.
长河落日,雄奇壮观之美
7.
在地广人稀的塞北,出檐起脊的瓦房显示着生活的凝重,在广袤无垠的华北,整整齐齐的平房蕴藏着历史的厚重
8.
苏州园林冠江南
④①③②
建筑,夺天工,文学,诗词沃土(旅游登临胜地)
9.
(1)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总分结构。作比较,把苏州园林的建筑与古代传统建筑作比较,说明苏州园林的不讲究对称的建筑特点。
(3)不能去掉。“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河道都安排有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10.BADBC
11.
(1)①建筑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
②假山堆叠讲究艺术,池沼或河道与周围景物的配合多样化;
③树木的栽种和修剪自然且体现四时之趣;
④花墙和廊子让园林的景致有深度和层次感。
(2)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太湖中洞庭西山的石公山的洞穴和皱襞俯拾即是、浑然一气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假山要和全山的调子相协和,否则就没有美感。
(3)苏州园林安排布置具有独创性,给人审美的愉悦感,无法被复制(或它不是用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布置且可以被大量复制的)。
《假山》一文中作者持否定态度,文中“假山实在算不得一件好看的东西”“乱石堆叠,支离破碎,看去总觉得不顺眼”,树、亭与山不相称,假山障蔽作用缺乏审美效果。但作者对那些艺术品质高的假山还是给予肯定,如顾家怡园中的假山具有障蔽作用,颇具匠心,艺术效果好。
12.
(1)因为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既“可居”,又“可望”,符合园林艺术的特点,所以,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2)走廊、窗子,一切楼、台、亭、阁。
(3)C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