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B.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自1937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C.作者在书中说中国红军的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
D.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2.下列关于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强的作品,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
B.《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画卷,展示了他们平凡而伟大的精神风貌。
C.《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纪实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
D.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唯独对长征表达了鄙夷之意,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决策上的失败。
二、名著导读
3.(2020·宽城模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下面理解错误的项是:( )
A.1936年,埃德加·斯诺深入延安,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
B.红星的含义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C.“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用温文尔雅的口气向我打招呼”他是用英语讲的,这个人物是朱德。
D.《红星照耀中国》特写了“强渡大黄河”和“过大草地”两个重要事件。
4.(2020·宽城模拟)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片段一
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
片段二
毛泽东和他的夫人(指贺子珍)住在两间窑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毛氏夫妇的主要奢侈品是一顶蚊帐。除此之外,毛泽东的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做了十年红军领袖,千百次地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包括两套布制服。
(1)片段一是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对中国红军一件重要历史事件的赞颂,请结合全书说出这是哪一事件?
(2)阅读片段二,说说毛泽东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5.斯诺在序言中说:“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请结合著作的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根据名著内容写出以下描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哪几位领袖人物。
①二十六岁就成了广州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领袖人物,被任命为著名的黄埔军校秘书,做了布留赫尔将军的亲信,布留赫尔将军当时是黄埔军校的第一号俄国顾问。
②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度过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他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他也是在这里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的。
③没有任何政治野心,他能接受命令,因此也能发布命令——这是革命军队的领导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因素。
7.《红星照耀中国》中作者对党内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了精准的点评,请根据作者的点评说说“他”指谁,并简要说说“他”的性格。
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8.(2019·兰州)阅读下面的语句,按要求作答。
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里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照外国算法实际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他们都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像这个小号手一样,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
(摘自《红星照耀中国》第十篇“战争与和平”)
上面语句中的“他们”被埃德加·斯诺亲切地称为“ ”。孔子云:“勇者无惧。”请结合你对书中“他们”事迹的阅读体会,谈谈对“勇者”的理解 。
9.(2019·椒江模拟)在庆祝“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之际,为了激发同学们更好地传承“五·四精神”,校广播台向你约稿。请你结合名著《红星照耀中国》,谈谈新时代青年应该具备的品质。要求:概括准确,举例贴切,表达得体。
10.(2019·湖州)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完成下列两项任务。
(1)【任务一:赏析选文,体会特点】任选一项作答。
内容呈现:
Ⅰ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
Ⅱ据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董乐山译)
①结合“内容呈现”中划线的部分,简析纪实作品的特点。
②结合“内容呈现”的第Ⅰ段,写出作者隐含的立场或态度。
(2)【任务二:表达观点,感受精神】《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11.(2019·温州)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讲好中国故事。
目录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通过红色大门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遭白匪追逐
造反者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的由来
在长沙的日子
苏维埃运动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同红色农民谈话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真正的”红军
彭德怀印象
为什么当红军
游击战术
红军战士的生活
(有删节)
(1)班级准备举行“走近领袖”故事会。你认为应该选择哪些方面的内容来突显人物特点?请选择下面一个人物,参考目录,简要说明。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彭德怀
(2)向斯诺学习写故事,就纪实作品如何做到“用事实说话”这一点,你从斯诺的写作过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参考目录,结合你的阅读体会,加以阐述。
12.(2019·成都)下面是《红星照耀中国》中有关三位红军领袖的评价,哪一项匹配不当?请结合阅读体验,作出判断并写出正确的评价对象。
A.朱德——他是坚忍不拔精神的化身,是新旧历史间的桥梁 。
B.周恩来——他的自傲和热烈,虽不免有点朴野之感,可是他是十分的诚恳。
C.彭德怀——他是一个活泼的、喜欢发笑的人,是一个大的滑稽家。
13.(2019·金华模拟)下面这段文字出自《红星照耀中国》,阅读后回答问题。
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息下来的一百天一一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有五十六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五千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即近二十四英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1)选段中的统计数据属于红军的哪次军事行动?
(2)路上红军遭遇了诸多“险峻”,请结合作品内容,举两例具体说明。
14.(2019九下·东阳模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1936年10月,我在红军中间呆了将近四个月,回白色世界的安排工作终于完成了。我最后一次走过保安的大街,越是走近城门,越是感到恋恋不舍。人们从办公室伸出脑袋来向我道别。我的扑克俱乐部成员全体出动来送行,有些“小鬼”陪我走到保安城墙根。我停下来给老徐和老谢拍照,他们像小学生那样互相搭着肩膀。只有毛泽东没有出现,他仍在睡觉。
“别忘了我的假臂!”蔡树潘叫道。
“别忘了我的照片!”陆定一提醒我。
“我们等着你的航空队!”杨尚昆笑道。
……
我走过红军大学的时候,全体学员都露天坐在一颗大树下听洛甫做报告。我当时心里想,也许我是看到他们活着的最后一个外国人了。我心里感到很难过。我觉得我不是在回家,而是在离家。
(1)以上文字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语段中的“我”要回到的白色世界是 。
(2)选择下列选项中的一个人物,为他写一句向“我”告别的话。结合他的性格和相关事件,说说这样写的理由。
A.彭德怀
B.“红小鬼”
C.方志敏 D.博古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1937年6月至10月”错,应是1936年6月至10月。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情况。识记辨析题:这类题一般是选择题和填空题,多考查作品名称、主人公或重要人物的名字、作家的朝代(国别)、作品的主要内容以及相关的基本常识积累。填空题要求能识记并写出名著人物、内容与情节。所以除了必须熟记与名著相关的作家、作品外,还应仔细阅读文段,然后展开联想,把相关的情节与我们熟悉的作品、人物挂上钩,然后落笔,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2.【答案】D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斯诺在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这里的“大迁移”指的是长征,其中并没有鄙夷的意思。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对于课本上有关名著的内容更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平时可以有关情节和人物形象等内容,与同学们多交流,同学之间多讲一些里面的故事。这样,不仅提高了读名著的兴趣,做题时还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3.【答案】C
【知识点】红星照耀中国;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这个事件出自《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此时斯诺第一次见到周恩来,对周恩来的外貌描写是“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周恩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斯诺打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这个人物是周恩来。
故答案为:C
【点评】名著的主要人物、主要情节都要熟悉。
4.【答案】(1)红军长征(长征)
(2)从选段可见毛主席是一个生活简朴、与士兵平等的红军领袖。
【知识点】红星照耀中国;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名著情节。根据“冒险、探索”“艰难困苦”“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在大自然面前……绝不承认失败”,可知这里斯诺指的事件为红军长征。红军长征途中,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高耸入云、白雪皑皑的大雪山,通过杳无人烟、一望无际的草地,最终胜利会师结束长征。长征体现了红军战士克服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⑵根据片段二“毛泽东和他的夫人(指贺子珍)住在两间窑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毛氏夫妇的主要奢侈品是一顶蚊帐”可见毛泽东是一个生活节俭的人;根据“毛泽东的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可知,毛泽东是一个能做到与士兵平等的人。
故答案为:⑴ 红军长征(长征)
⑵ 从选段可见毛主席是一个生活简朴、与士兵平等的红军领袖。
【点评】⑴ 本题考查名著情节的把握。根据对片段一内容的理解明确所指事件。
⑵ 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1.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某一方面性格或品质的语句(如描写人物语言、动作、行为、心理的句子或细节描写的句子)进行分析;2.抓住对人物的直接评论性语言或侧面烘托性语言进行分析。注意分析的条理性。
5.【答案】作品的素材是来源于中国革命者的斗争生活经历(或很多内容是“口述实录”)。例如,作品中写毛泽东,就引用了他大量的口述内容。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不是作者写的;但素材的整理与艺术加工是需要作者完成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又是作者写的。
【知识点】作品的艺术特色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评价能力。 “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 就是说素材是革命者提供的,但整理加工时作者完成的。考生可根据这个框架进行阐述即可。
故答案为: 作品的素材是来源于中国革命者的斗争生活经历(或很多内容是“口述实录”)。例如,作品中写毛泽东,就引用了他大量的口述内容。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不是作者写的;但素材的整理与艺术加工是需要作者完成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又是作者写的。
【点评】对名著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要仔细体会句子的含义,一共分几层,然后结合作品内容进行分析,同时要条理清晰,不能出现前后矛盾。
6.【答案】周恩来;毛泽东;朱德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的掌握。由”黄埔军校“和”领袖人物“可推断人物为周恩来;由”湖南师范“很容易联想到毛泽东;由”没有政治野心“和”发布命令“可以推断人物为朱德。
故答案为:1、周恩来2、毛泽东3、朱德
【点评】《红星照耀中国》属于八年级必读课外名著。里面涉及到的人物多,考生一定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进行记忆,考试中要抓住题干的关键词仔细体会和判断。
7.【答案】周恩来;平易近人,温和文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细心热情,善于计划。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主要人物形象的掌握。通过阅读积累和" 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 "等关键语句可以判断人物为周恩来。在著作中作者认为他平易近人,温和文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细心热情,善于计划。
故答案为: 周恩来;平易近人,温和文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细心热情,善于计划。
【点评】 《红星照耀中国》 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多,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贺龙等。考生必须反复阅读,对每一个人物都要了解其不同的性格特征,并准确区分开来。
8.【答案】红小鬼;我认为“勇者”是信念坚定、乐观坚强的人。“红小鬼”们相信红军,相信革命,在长征途中,历经艰难困苦,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他们就是真正的“勇者”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分析】根据对《红星照耀中国》内容和人物的积累,可知埃德加 斯诺将红军亲切地称为“红小鬼”。红军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机警地躲过野兽的袭击,顽强地战胜了病痛的折磨,克服了种种因难,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勇者。
故答案为:红小鬼;
我认为“勇者”是信念坚定、乐观坚强的人。“红小鬼”们相信红军,相信革命,在长征途中,历经艰难困苦,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他们就是真正的“勇者”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和积累。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用心读必读篇目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9.【答案】示例: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追求的品质。正如《红星照耀中国》中的朱德,他为了寻找共产党,谢绝了军阀赐给的师长职位,远道跋涉,到上海、北京、柏林寻找党组织,终于在 1922 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最老的党员之一。还应该刻苦努力,做到博学明理。譬如《红星照耀中国》中的毛泽东,擅长自学,专心致志,博览群书,在校就读时成绩名列前茅,还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具有高超的演讲和写作才能。
【知识点】语言生动;语言简明;作品的综合评价;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分析】能概括出新时代青年应具备的品质,并能联系名著内容简要分析,言之成理即可。要有坚定的信仰,如,周恩来是一个儒雅的革命者,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
故答案为:示例: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追求的品质。正如《红星照耀中国》中的朱德,他为了寻找共产党,谢绝了军阀赐给的师长职位,远道跋涉,到上海、北京、柏林寻找党组织,终于在 1922 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最老的党员之一。还应该刻苦努力,做到博学明理。譬如《红星照耀中国》中的毛泽东,擅长自学,专心致志,博览群书,在校就读时成绩名列前茅,还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具有高超的演讲和写作才能。
【点评】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
10.【答案】(1)①说明信息的来源是真实可靠的,体现了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的特点。②用“惊惶奔逃”形容敌军,“猛攻不停”形容红军,一贬一褒,表达了作者对敌军的嘲笑,对红军的赞扬。
(2)“人”的角度:我认为红军是人,是平常人,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平常人的爱好。如有的红军战士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唱歌,有的特别爱马。
“疯子”的角度:我认为红军是“疯子”,他们面对困难,坚定不移,有时采取异乎寻常的甚至极端的方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在“飞夺泸定桥”一役中,泸定桥上面一半木板被撬走,下面是湍急的河流,对面是敌军的机枪阵地,没人会想到红军竟然在这样雄县的情形下过桥。
“神”的角度:我认为红军是神,红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们翻越数座大雪山,渡过几十条河流,穿过遍布沼泽的草地,徒步二万五千里,最终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真是神奇!
【知识点】理解文章思想倾向;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作品的人物形象;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分析】(1) ① “内容呈现”中划线的部分“据红军告诉我”“他们说”这些内容表示下面所写的内容都是出自红军之口,是真时可信的,而不是作者随意写的,这体现了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的特点。②抓住作者所用形容词进行分析,作者在形容敌军时,用了“惊惶奔逃”这个贬义词,表现了敌人的狼狈;而在写红军时,用“出其不意”“攻克”这些褒义词,表现红军的善战、英勇。
(2)本题要求表达自己对红军的观点和看法,这是多元的,答题时只要能结合这本名著的内容表达观点,并能举书中一些恰当的例子即可。
故答案为:⑴ ①说明信息的来源是真实可靠的,体现了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的特点。②用“惊惶奔逃”形容敌军,“猛攻不停”形容红军,一贬一褒,表达了作者对敌军的嘲笑,对红军的赞扬。
⑵ “人”的角度:我认为红军是人,是平常人,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平常人的爱好。如有的红军战士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唱歌,有的特别爱马。
“疯子”的角度:我认为红军是“疯子”,他们面对困难,坚定不移,有时采取异乎寻常的甚至极端的方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在“飞夺泸定桥”一役中,泸定桥上面一半木板被撬走,下面是湍急的河流,对面是敌军的机枪阵地,没人会想到红军竟然在这样雄县的情形下过桥。
“神”的角度:我认为红军是神,红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们翻越数座大雪山,渡过几十条河流,穿过遍布沼泽的草地,徒步二万五千里,最终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真是神奇!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纪实作品的特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的能力。纪实,是指对事情或事件所作的现场报道。纪实文学是一种迅速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新兴文学样式,亦称“报告小说”。答题时要结合通过分析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体会纪实作品的特点。而作者的思想倾向也要在感知文段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词语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把握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用心读必读篇目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11.【答案】(1)示例1:A.毛泽东。我认为应从他的童年生活和求学经历等方面来选择内容。他童年时曾跟父亲进行“斗争”,上学时也曾因不满国文教员的粗暴而逃学罢课,这些可以突出他的反抗精神;他退学后到省立图书馆坚持执行“自修计划”,研读群书,长见识,开眼界。这一内容可以体现他强烈的自律意识和求知欲。
示例2:B.周恩来。我认为要从他所受的教育和革命经历等方面选择内容。本有文学天赋的他,后因接受“开明”教育,而投身到社会革命中,这体现了他“书生造反者”的特点;后来,他组织了上海起义、八一起义等,这些经历体现了他的革命追求和信仰。
示例3:C.彭德怀。我认为应从他的日常生活细节和军事才能等方面来选择内容。他脱棉衣给小号手的细节体现了他从心底爱护民众,体贴部下的特点,他讲述游击战术的内容能突显他的谋略和智慧。
(2)斯诺通过采访红军将领、深入红军生活、对话农民、拍摄照片等方式,搜集掌握了许多关于红色中国的真实材料;融入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客观地撰写了《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纪实作品。他深入一线搜集资料的方式和客观的写作态度值得我们借鉴。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作品的综合评价
【解析】【分析】⑴从题目所给的《红星照耀中国》的有关章节中选择, 紧扣 “走近领袖” 讲故事的主题,准确选择合适的内容突显人物特点 ,结合人物经历性格作答。比如讲述周恩来的故事,结合“ 造反者 ”的故事情节, 要从他所受的教育和革命经历等方面选择内容讲述, 他上学期间投身到社会革命中,这体现了他“书生造反者”的特点;后来,他组织了上海起义、八一起义等,这些经历体现了他的革命追求和信仰。
⑵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斯诺通过采访红军将领、深入红军生活、对话农民、拍摄照片等方式,搜集掌握了许多关于红色中国的真实材料,融入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所以作品真正做到 了 “用事实说话”,
故答案为:⑴ 示例1:A.毛泽东。我认为应从他的童年生活和求学经历等方面来选择内容。他童年时曾跟父亲进行“斗争”,上学时也曾因不满国文教员的粗暴而逃学罢课,这些可以突出他的反抗精神;他退学后到省立图书馆坚持执行“自修计划”,研读群书,长见识,开眼界。这一内容可以体现他强烈的自律意识和求知欲。
示例2:B.周恩来。我认为要从他所受的教育和革命经历等方面选择内容。本有文学天赋的他,后因接受“开明”教育,而投身到社会革命中,这体现了他“书生造反者”的特点;后来,他组织了上海起义、八一起义等,这些经历体现了他的革命追求和信仰。
示例3:C.彭德怀。我认为应从他的日常生活细节和军事才能等方面来选择内容。他脱棉衣给小号手的细节体现了他从心底爱护民众,体贴部下的特点,他讲述游击战术的内容能突显他的谋略和智慧。
⑵ 斯诺通过采访红军将领、深入红军生活、对话农民、拍摄照片等方式,搜集掌握了许多关于红色中国的真实材料;融入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客观地撰写了《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纪实作品。他深入一线搜集资料的方式和客观的写作态度值得我们借鉴。
【点评】⑴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和读书方法。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人物形象应抓住故事情节、社会环境等描写,通过人物描写,进行多层面的分析,先总体评价,而后从不同侧面分别说明人物所具有的性格特征。
⑵本题考查分析纪实作品的特点。答题时应注意, 纪实作品往根据报刊文章、法庭记录、档案文献等写成,也可通过调查、访问等搜集第一手材料写成,结合名著内容分析其 “用事实说话”这一点特点。
12.【答案】B。徐海东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分析】 徐海东被称为“ 红色窑工 ”,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能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的了,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除了他曾经在湖北一个窑场做过工,外界对他很少了解。蒋介石把他称为文明的一大害。原文写到“ 他的自豪的热情未免有点幼稚天真,但是极其真诚,他的部下对他的拥戴的秘密也许就在这里。他对自己的部队极感自豪——不论他们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战士、骑兵、革命者的能力。 ”B项对应徐海东,不是周恩来。
故答案为:B; 徐海东
【点评】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13.【答案】(1)长征。
(2)在白雪皑皑、空气稀薄的大雪山上,衣衫单薄、气血不旺的南方战士冻死不少。在荒凉的炮铜岗上,在齐胸深的泥淖上铺出一条曲折之路,成百上千的战士倒下就没再站起来。在难见人烟、曲折如迷宫的大草原上,失足陷入沼泽便无从援手,沿途损失许多牲口和人员。在经过藏族人部落所居住的荒野地带时,面对团结起来的敌视他们的人民,所吃苦头远超之前的一切。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分析】《红星照耀中国》本书真实记录了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1)选段中的数字是对红军长征的统计。
(2)《红星照耀中国》的第五篇名称为长征,本章讲述红军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到红军长征胜利的全过程,其中包括突破四道封锁线、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翻越藏民聚集区等情节!本章是《红星照耀中国》一文的核心,也是中国革命史最精彩的篇章。选取其中的两个情节加以叙述即可。
故答案为:⑴长征;
⑵在白雪皑皑、空气稀薄的大雪山上,衣衫单薄、气血不旺的南方战士冻死不少。在荒凉的炮铜岗上,在齐胸深的泥淖上铺出一条曲折之路,成百上千的战士倒下就没再站起来。在难见人烟、曲折如迷宫的大草原上,失足陷入沼泽便无从援手,沿途损失许多牲口和人员。在经过藏族人部落所居住的荒野地带时,面对团结起来的敌视他们的人民,所吃苦头远超之前的一切。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用心读必读篇目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回答即可。
⑵本题名著阅读和积累能力,名著阅读着重考查学生对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对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都要有所了解,深入思考,力求从作品中得到一定启发。
14.【答案】(1)国民党统治区
(2)A.“帮我寄一叠纸来。”彭德怀爱惜纸,他将国民党的悬赏通缉传单收集起来印刷红军宣传品。B.“给我寄一张报纸来。”“红小鬼”向季邦知道斯诺是记者,他怕会写错他的名字,特意提醒过他。C.他在福建,不可能出现在苏区。这是干扰选项。D.“把四两可可送回来。”博古假装责怪他,因为他想自己做蛋糕时,从博古那里批了四两可可。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 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1)文本选自《红星照耀中国》,语段中的“我”是作者,她要回到的白色世界是指当时的“国民党统治区”。
(2)从给出的四个人物中选择一个,根据文本内容叙写向“我”告别时所说的话,并分析这样说的理由即可。如:彭德怀爱惜纸,他将国民党的悬赏通缉传单收集起来印刷红军宣传品,所以对“我”说“帮我寄一叠纸来”。但要注意:“方志敏”当时在福建,不在苏区。他没有对“我”说什么话。
故答案为:⑴ 国民党统治区
⑵ A.“帮我寄一叠纸来。”彭德怀爱惜纸,他将国民党的悬赏通缉传单收集起来印刷红军宣传品。B.“给我寄一张报纸来。”“红小鬼”向季邦知道斯诺是记者,他怕会写错他的名字,特意提醒过他。C.他在福建,不可能出现在苏区。这是干扰选项。D.“把四两可可送回来。”博古假装责怪他,因为他想自己做蛋糕时,从博古那里批了四两可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内容的把握,通读全文,把握主要情节,根据语段提示明确
语段中的“我”要回到的白色世界的原因。
⑵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告别语言要 结合所选人物的性格和相关事件,语言连贯得体。
1 /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B.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自1937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C.作者在书中说中国红军的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
D.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答案】B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1937年6月至10月”错,应是1936年6月至10月。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情况。识记辨析题:这类题一般是选择题和填空题,多考查作品名称、主人公或重要人物的名字、作家的朝代(国别)、作品的主要内容以及相关的基本常识积累。填空题要求能识记并写出名著人物、内容与情节。所以除了必须熟记与名著相关的作家、作品外,还应仔细阅读文段,然后展开联想,把相关的情节与我们熟悉的作品、人物挂上钩,然后落笔,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2.下列关于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强的作品,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
B.《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画卷,展示了他们平凡而伟大的精神风貌。
C.《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纪实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
D.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唯独对长征表达了鄙夷之意,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决策上的失败。
【答案】D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斯诺在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这里的“大迁移”指的是长征,其中并没有鄙夷的意思。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对于课本上有关名著的内容更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平时可以有关情节和人物形象等内容,与同学们多交流,同学之间多讲一些里面的故事。这样,不仅提高了读名著的兴趣,做题时还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二、名著导读
3.(2020·宽城模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下面理解错误的项是:( )
A.1936年,埃德加·斯诺深入延安,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
B.红星的含义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C.“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用温文尔雅的口气向我打招呼”他是用英语讲的,这个人物是朱德。
D.《红星照耀中国》特写了“强渡大黄河”和“过大草地”两个重要事件。
【答案】C
【知识点】红星照耀中国;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这个事件出自《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此时斯诺第一次见到周恩来,对周恩来的外貌描写是“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周恩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斯诺打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这个人物是周恩来。
故答案为:C
【点评】名著的主要人物、主要情节都要熟悉。
4.(2020·宽城模拟)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片段一
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
片段二
毛泽东和他的夫人(指贺子珍)住在两间窑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毛氏夫妇的主要奢侈品是一顶蚊帐。除此之外,毛泽东的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做了十年红军领袖,千百次地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包括两套布制服。
(1)片段一是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对中国红军一件重要历史事件的赞颂,请结合全书说出这是哪一事件?
(2)阅读片段二,说说毛泽东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答案】(1)红军长征(长征)
(2)从选段可见毛主席是一个生活简朴、与士兵平等的红军领袖。
【知识点】红星照耀中国;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名著情节。根据“冒险、探索”“艰难困苦”“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在大自然面前……绝不承认失败”,可知这里斯诺指的事件为红军长征。红军长征途中,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高耸入云、白雪皑皑的大雪山,通过杳无人烟、一望无际的草地,最终胜利会师结束长征。长征体现了红军战士克服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⑵根据片段二“毛泽东和他的夫人(指贺子珍)住在两间窑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毛氏夫妇的主要奢侈品是一顶蚊帐”可见毛泽东是一个生活节俭的人;根据“毛泽东的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可知,毛泽东是一个能做到与士兵平等的人。
故答案为:⑴ 红军长征(长征)
⑵ 从选段可见毛主席是一个生活简朴、与士兵平等的红军领袖。
【点评】⑴ 本题考查名著情节的把握。根据对片段一内容的理解明确所指事件。
⑵ 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1.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某一方面性格或品质的语句(如描写人物语言、动作、行为、心理的句子或细节描写的句子)进行分析;2.抓住对人物的直接评论性语言或侧面烘托性语言进行分析。注意分析的条理性。
5.斯诺在序言中说:“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请结合著作的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作品的素材是来源于中国革命者的斗争生活经历(或很多内容是“口述实录”)。例如,作品中写毛泽东,就引用了他大量的口述内容。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不是作者写的;但素材的整理与艺术加工是需要作者完成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又是作者写的。
【知识点】作品的艺术特色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评价能力。 “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 就是说素材是革命者提供的,但整理加工时作者完成的。考生可根据这个框架进行阐述即可。
故答案为: 作品的素材是来源于中国革命者的斗争生活经历(或很多内容是“口述实录”)。例如,作品中写毛泽东,就引用了他大量的口述内容。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不是作者写的;但素材的整理与艺术加工是需要作者完成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又是作者写的。
【点评】对名著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要仔细体会句子的含义,一共分几层,然后结合作品内容进行分析,同时要条理清晰,不能出现前后矛盾。
6.根据名著内容写出以下描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哪几位领袖人物。
①二十六岁就成了广州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领袖人物,被任命为著名的黄埔军校秘书,做了布留赫尔将军的亲信,布留赫尔将军当时是黄埔军校的第一号俄国顾问。
②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度过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他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他也是在这里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的。
③没有任何政治野心,他能接受命令,因此也能发布命令——这是革命军队的领导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因素。
【答案】周恩来;毛泽东;朱德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的掌握。由”黄埔军校“和”领袖人物“可推断人物为周恩来;由”湖南师范“很容易联想到毛泽东;由”没有政治野心“和”发布命令“可以推断人物为朱德。
故答案为:1、周恩来2、毛泽东3、朱德
【点评】《红星照耀中国》属于八年级必读课外名著。里面涉及到的人物多,考生一定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进行记忆,考试中要抓住题干的关键词仔细体会和判断。
7.《红星照耀中国》中作者对党内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了精准的点评,请根据作者的点评说说“他”指谁,并简要说说“他”的性格。
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答案】周恩来;平易近人,温和文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细心热情,善于计划。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主要人物形象的掌握。通过阅读积累和" 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 "等关键语句可以判断人物为周恩来。在著作中作者认为他平易近人,温和文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细心热情,善于计划。
故答案为: 周恩来;平易近人,温和文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细心热情,善于计划。
【点评】 《红星照耀中国》 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多,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贺龙等。考生必须反复阅读,对每一个人物都要了解其不同的性格特征,并准确区分开来。
8.(2019·兰州)阅读下面的语句,按要求作答。
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里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照外国算法实际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他们都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像这个小号手一样,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
(摘自《红星照耀中国》第十篇“战争与和平”)
上面语句中的“他们”被埃德加·斯诺亲切地称为“ ”。孔子云:“勇者无惧。”请结合你对书中“他们”事迹的阅读体会,谈谈对“勇者”的理解 。
【答案】红小鬼;我认为“勇者”是信念坚定、乐观坚强的人。“红小鬼”们相信红军,相信革命,在长征途中,历经艰难困苦,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他们就是真正的“勇者”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分析】根据对《红星照耀中国》内容和人物的积累,可知埃德加 斯诺将红军亲切地称为“红小鬼”。红军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机警地躲过野兽的袭击,顽强地战胜了病痛的折磨,克服了种种因难,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勇者。
故答案为:红小鬼;
我认为“勇者”是信念坚定、乐观坚强的人。“红小鬼”们相信红军,相信革命,在长征途中,历经艰难困苦,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他们就是真正的“勇者”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和积累。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用心读必读篇目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9.(2019·椒江模拟)在庆祝“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之际,为了激发同学们更好地传承“五·四精神”,校广播台向你约稿。请你结合名著《红星照耀中国》,谈谈新时代青年应该具备的品质。要求:概括准确,举例贴切,表达得体。
【答案】示例: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追求的品质。正如《红星照耀中国》中的朱德,他为了寻找共产党,谢绝了军阀赐给的师长职位,远道跋涉,到上海、北京、柏林寻找党组织,终于在 1922 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最老的党员之一。还应该刻苦努力,做到博学明理。譬如《红星照耀中国》中的毛泽东,擅长自学,专心致志,博览群书,在校就读时成绩名列前茅,还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具有高超的演讲和写作才能。
【知识点】语言生动;语言简明;作品的综合评价;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分析】能概括出新时代青年应具备的品质,并能联系名著内容简要分析,言之成理即可。要有坚定的信仰,如,周恩来是一个儒雅的革命者,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
故答案为:示例: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追求的品质。正如《红星照耀中国》中的朱德,他为了寻找共产党,谢绝了军阀赐给的师长职位,远道跋涉,到上海、北京、柏林寻找党组织,终于在 1922 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最老的党员之一。还应该刻苦努力,做到博学明理。譬如《红星照耀中国》中的毛泽东,擅长自学,专心致志,博览群书,在校就读时成绩名列前茅,还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具有高超的演讲和写作才能。
【点评】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
10.(2019·湖州)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完成下列两项任务。
(1)【任务一:赏析选文,体会特点】任选一项作答。
内容呈现:
Ⅰ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
Ⅱ据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董乐山译)
①结合“内容呈现”中划线的部分,简析纪实作品的特点。
②结合“内容呈现”的第Ⅰ段,写出作者隐含的立场或态度。
(2)【任务二:表达观点,感受精神】《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答案】(1)①说明信息的来源是真实可靠的,体现了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的特点。②用“惊惶奔逃”形容敌军,“猛攻不停”形容红军,一贬一褒,表达了作者对敌军的嘲笑,对红军的赞扬。
(2)“人”的角度:我认为红军是人,是平常人,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平常人的爱好。如有的红军战士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唱歌,有的特别爱马。
“疯子”的角度:我认为红军是“疯子”,他们面对困难,坚定不移,有时采取异乎寻常的甚至极端的方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在“飞夺泸定桥”一役中,泸定桥上面一半木板被撬走,下面是湍急的河流,对面是敌军的机枪阵地,没人会想到红军竟然在这样雄县的情形下过桥。
“神”的角度:我认为红军是神,红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们翻越数座大雪山,渡过几十条河流,穿过遍布沼泽的草地,徒步二万五千里,最终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真是神奇!
【知识点】理解文章思想倾向;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作品的人物形象;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分析】(1) ① “内容呈现”中划线的部分“据红军告诉我”“他们说”这些内容表示下面所写的内容都是出自红军之口,是真时可信的,而不是作者随意写的,这体现了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的特点。②抓住作者所用形容词进行分析,作者在形容敌军时,用了“惊惶奔逃”这个贬义词,表现了敌人的狼狈;而在写红军时,用“出其不意”“攻克”这些褒义词,表现红军的善战、英勇。
(2)本题要求表达自己对红军的观点和看法,这是多元的,答题时只要能结合这本名著的内容表达观点,并能举书中一些恰当的例子即可。
故答案为:⑴ ①说明信息的来源是真实可靠的,体现了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的特点。②用“惊惶奔逃”形容敌军,“猛攻不停”形容红军,一贬一褒,表达了作者对敌军的嘲笑,对红军的赞扬。
⑵ “人”的角度:我认为红军是人,是平常人,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平常人的爱好。如有的红军战士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唱歌,有的特别爱马。
“疯子”的角度:我认为红军是“疯子”,他们面对困难,坚定不移,有时采取异乎寻常的甚至极端的方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在“飞夺泸定桥”一役中,泸定桥上面一半木板被撬走,下面是湍急的河流,对面是敌军的机枪阵地,没人会想到红军竟然在这样雄县的情形下过桥。
“神”的角度:我认为红军是神,红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们翻越数座大雪山,渡过几十条河流,穿过遍布沼泽的草地,徒步二万五千里,最终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真是神奇!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纪实作品的特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的能力。纪实,是指对事情或事件所作的现场报道。纪实文学是一种迅速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新兴文学样式,亦称“报告小说”。答题时要结合通过分析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体会纪实作品的特点。而作者的思想倾向也要在感知文段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词语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把握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用心读必读篇目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11.(2019·温州)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讲好中国故事。
目录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通过红色大门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遭白匪追逐
造反者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的由来
在长沙的日子
苏维埃运动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同红色农民谈话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真正的”红军
彭德怀印象
为什么当红军
游击战术
红军战士的生活
(有删节)
(1)班级准备举行“走近领袖”故事会。你认为应该选择哪些方面的内容来突显人物特点?请选择下面一个人物,参考目录,简要说明。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彭德怀
(2)向斯诺学习写故事,就纪实作品如何做到“用事实说话”这一点,你从斯诺的写作过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参考目录,结合你的阅读体会,加以阐述。
【答案】(1)示例1:A.毛泽东。我认为应从他的童年生活和求学经历等方面来选择内容。他童年时曾跟父亲进行“斗争”,上学时也曾因不满国文教员的粗暴而逃学罢课,这些可以突出他的反抗精神;他退学后到省立图书馆坚持执行“自修计划”,研读群书,长见识,开眼界。这一内容可以体现他强烈的自律意识和求知欲。
示例2:B.周恩来。我认为要从他所受的教育和革命经历等方面选择内容。本有文学天赋的他,后因接受“开明”教育,而投身到社会革命中,这体现了他“书生造反者”的特点;后来,他组织了上海起义、八一起义等,这些经历体现了他的革命追求和信仰。
示例3:C.彭德怀。我认为应从他的日常生活细节和军事才能等方面来选择内容。他脱棉衣给小号手的细节体现了他从心底爱护民众,体贴部下的特点,他讲述游击战术的内容能突显他的谋略和智慧。
(2)斯诺通过采访红军将领、深入红军生活、对话农民、拍摄照片等方式,搜集掌握了许多关于红色中国的真实材料;融入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客观地撰写了《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纪实作品。他深入一线搜集资料的方式和客观的写作态度值得我们借鉴。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作品的综合评价
【解析】【分析】⑴从题目所给的《红星照耀中国》的有关章节中选择, 紧扣 “走近领袖” 讲故事的主题,准确选择合适的内容突显人物特点 ,结合人物经历性格作答。比如讲述周恩来的故事,结合“ 造反者 ”的故事情节, 要从他所受的教育和革命经历等方面选择内容讲述, 他上学期间投身到社会革命中,这体现了他“书生造反者”的特点;后来,他组织了上海起义、八一起义等,这些经历体现了他的革命追求和信仰。
⑵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斯诺通过采访红军将领、深入红军生活、对话农民、拍摄照片等方式,搜集掌握了许多关于红色中国的真实材料,融入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所以作品真正做到 了 “用事实说话”,
故答案为:⑴ 示例1:A.毛泽东。我认为应从他的童年生活和求学经历等方面来选择内容。他童年时曾跟父亲进行“斗争”,上学时也曾因不满国文教员的粗暴而逃学罢课,这些可以突出他的反抗精神;他退学后到省立图书馆坚持执行“自修计划”,研读群书,长见识,开眼界。这一内容可以体现他强烈的自律意识和求知欲。
示例2:B.周恩来。我认为要从他所受的教育和革命经历等方面选择内容。本有文学天赋的他,后因接受“开明”教育,而投身到社会革命中,这体现了他“书生造反者”的特点;后来,他组织了上海起义、八一起义等,这些经历体现了他的革命追求和信仰。
示例3:C.彭德怀。我认为应从他的日常生活细节和军事才能等方面来选择内容。他脱棉衣给小号手的细节体现了他从心底爱护民众,体贴部下的特点,他讲述游击战术的内容能突显他的谋略和智慧。
⑵ 斯诺通过采访红军将领、深入红军生活、对话农民、拍摄照片等方式,搜集掌握了许多关于红色中国的真实材料;融入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客观地撰写了《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纪实作品。他深入一线搜集资料的方式和客观的写作态度值得我们借鉴。
【点评】⑴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和读书方法。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人物形象应抓住故事情节、社会环境等描写,通过人物描写,进行多层面的分析,先总体评价,而后从不同侧面分别说明人物所具有的性格特征。
⑵本题考查分析纪实作品的特点。答题时应注意, 纪实作品往根据报刊文章、法庭记录、档案文献等写成,也可通过调查、访问等搜集第一手材料写成,结合名著内容分析其 “用事实说话”这一点特点。
12.(2019·成都)下面是《红星照耀中国》中有关三位红军领袖的评价,哪一项匹配不当?请结合阅读体验,作出判断并写出正确的评价对象。
A.朱德——他是坚忍不拔精神的化身,是新旧历史间的桥梁 。
B.周恩来——他的自傲和热烈,虽不免有点朴野之感,可是他是十分的诚恳。
C.彭德怀——他是一个活泼的、喜欢发笑的人,是一个大的滑稽家。
【答案】B。徐海东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分析】 徐海东被称为“ 红色窑工 ”,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能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的了,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除了他曾经在湖北一个窑场做过工,外界对他很少了解。蒋介石把他称为文明的一大害。原文写到“ 他的自豪的热情未免有点幼稚天真,但是极其真诚,他的部下对他的拥戴的秘密也许就在这里。他对自己的部队极感自豪——不论他们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战士、骑兵、革命者的能力。 ”B项对应徐海东,不是周恩来。
故答案为:B; 徐海东
【点评】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13.(2019·金华模拟)下面这段文字出自《红星照耀中国》,阅读后回答问题。
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息下来的一百天一一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有五十六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五千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即近二十四英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1)选段中的统计数据属于红军的哪次军事行动?
(2)路上红军遭遇了诸多“险峻”,请结合作品内容,举两例具体说明。
【答案】(1)长征。
(2)在白雪皑皑、空气稀薄的大雪山上,衣衫单薄、气血不旺的南方战士冻死不少。在荒凉的炮铜岗上,在齐胸深的泥淖上铺出一条曲折之路,成百上千的战士倒下就没再站起来。在难见人烟、曲折如迷宫的大草原上,失足陷入沼泽便无从援手,沿途损失许多牲口和人员。在经过藏族人部落所居住的荒野地带时,面对团结起来的敌视他们的人民,所吃苦头远超之前的一切。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分析】《红星照耀中国》本书真实记录了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1)选段中的数字是对红军长征的统计。
(2)《红星照耀中国》的第五篇名称为长征,本章讲述红军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到红军长征胜利的全过程,其中包括突破四道封锁线、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翻越藏民聚集区等情节!本章是《红星照耀中国》一文的核心,也是中国革命史最精彩的篇章。选取其中的两个情节加以叙述即可。
故答案为:⑴长征;
⑵在白雪皑皑、空气稀薄的大雪山上,衣衫单薄、气血不旺的南方战士冻死不少。在荒凉的炮铜岗上,在齐胸深的泥淖上铺出一条曲折之路,成百上千的战士倒下就没再站起来。在难见人烟、曲折如迷宫的大草原上,失足陷入沼泽便无从援手,沿途损失许多牲口和人员。在经过藏族人部落所居住的荒野地带时,面对团结起来的敌视他们的人民,所吃苦头远超之前的一切。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用心读必读篇目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回答即可。
⑵本题名著阅读和积累能力,名著阅读着重考查学生对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对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都要有所了解,深入思考,力求从作品中得到一定启发。
14.(2019九下·东阳模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1936年10月,我在红军中间呆了将近四个月,回白色世界的安排工作终于完成了。我最后一次走过保安的大街,越是走近城门,越是感到恋恋不舍。人们从办公室伸出脑袋来向我道别。我的扑克俱乐部成员全体出动来送行,有些“小鬼”陪我走到保安城墙根。我停下来给老徐和老谢拍照,他们像小学生那样互相搭着肩膀。只有毛泽东没有出现,他仍在睡觉。
“别忘了我的假臂!”蔡树潘叫道。
“别忘了我的照片!”陆定一提醒我。
“我们等着你的航空队!”杨尚昆笑道。
……
我走过红军大学的时候,全体学员都露天坐在一颗大树下听洛甫做报告。我当时心里想,也许我是看到他们活着的最后一个外国人了。我心里感到很难过。我觉得我不是在回家,而是在离家。
(1)以上文字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语段中的“我”要回到的白色世界是 。
(2)选择下列选项中的一个人物,为他写一句向“我”告别的话。结合他的性格和相关事件,说说这样写的理由。
A.彭德怀
B.“红小鬼”
C.方志敏 D.博古
【答案】(1)国民党统治区
(2)A.“帮我寄一叠纸来。”彭德怀爱惜纸,他将国民党的悬赏通缉传单收集起来印刷红军宣传品。B.“给我寄一张报纸来。”“红小鬼”向季邦知道斯诺是记者,他怕会写错他的名字,特意提醒过他。C.他在福建,不可能出现在苏区。这是干扰选项。D.“把四两可可送回来。”博古假装责怪他,因为他想自己做蛋糕时,从博古那里批了四两可可。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 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1)文本选自《红星照耀中国》,语段中的“我”是作者,她要回到的白色世界是指当时的“国民党统治区”。
(2)从给出的四个人物中选择一个,根据文本内容叙写向“我”告别时所说的话,并分析这样说的理由即可。如:彭德怀爱惜纸,他将国民党的悬赏通缉传单收集起来印刷红军宣传品,所以对“我”说“帮我寄一叠纸来”。但要注意:“方志敏”当时在福建,不在苏区。他没有对“我”说什么话。
故答案为:⑴ 国民党统治区
⑵ A.“帮我寄一叠纸来。”彭德怀爱惜纸,他将国民党的悬赏通缉传单收集起来印刷红军宣传品。B.“给我寄一张报纸来。”“红小鬼”向季邦知道斯诺是记者,他怕会写错他的名字,特意提醒过他。C.他在福建,不可能出现在苏区。这是干扰选项。D.“把四两可可送回来。”博古假装责怪他,因为他想自己做蛋糕时,从博古那里批了四两可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内容的把握,通读全文,把握主要情节,根据语段提示明确
语段中的“我”要回到的白色世界的原因。
⑵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告别语言要 结合所选人物的性格和相关事件,语言连贯得体。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