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七上生物 1.1.4生物学的研究工具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济南版七上生物 1.1.4生物学的研究工具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7-20 18:3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物学的研究工具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济南版 第一章 第四节 生物学的研究工具
教学时间:第一学时
教学目的:1认识显微镜的基本结构,掌握各部件的功能;2、了解其他几种常用的探究器具及其其用途。3、培养学生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的能力。
教学重点:显微镜的机构和使用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显微投影仪,显微镜,写有 “b”字的玻片,印有“b”的透明纸,印有“b”的不透明纸,载玻片,盖玻片,刀片,叶片,镊子,放大镜,,酒精灯,三角架 ,石棉网,烧杯,试管,滴管,试剂瓶,培养皿,干净的纱布,擦镜纸。
教学设计:
一、课题导入:教师利用显微投影仪,给学生显示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在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导入课题。
二、教学显微镜的取 拿 放的基本操作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文字并相互讨论
2、找学生代表上台演示,之后组织学生讨论其取 拿 放的方法有无不妥之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与补充。
3、师生共同总结显微镜的拿取方法: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轻轻将其置于桌面,并调整显微镜与个人的最适观察距离。
4、要求其他学生正确地将显微镜从箱中取出安放在试验台上
三、教学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和具体的操作显微镜
(一)显微镜的构造与功能
1、要求学生对照课本上的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与作用(教师也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然后同桌相互提问检查。
2、教师检查自学效果,教师说名称,找学生代表到讲台给大家指出并说出其功能。
3、教师总结显微镜的构造并举例讲解
(1)区别目镜和物镜,学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把镜箱中的镜盒取出,打开观察其中的目镜与物镜并对其进行区分。
多媒体出示: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练习:
??? 要求学生做下题以巩固知识点:
?
??物镜有:10x? 12.5x? 4x? 目镜有:16x?? 40x? 5x
(1)如果想使物像放大50倍,应该选择哪组镜头?让学生直接回答。
(2)哪一组物镜和目镜搭配使用可使视野最亮?(教师提示:低倍物镜视野范围大,通过的光线多 ;高倍物镜视野范围小,通过的光线少。)
(二)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及具体操作方法
我们现在已经掌握了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接下来就学习如何使用它。为了能观察到物象,必须有充足的光线经过物镜和目镜进入人眼才行,所以第一步一定要对光。
1.?对光 先让同学阅读教材上面的相关文字,初步理解同时相互讨论。然后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操作,再让学生进行对光操作。在学生操作完之后对个别同学存在的问题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解决:
(1)在使用显微镜时,没有出现明亮的视野,可能存在的原因有哪些?
(2)观察到明亮视野后,一位同学兴奋的将显微镜推给另一位同学却观察不到,为什么?
? 师生共同总结对光要领:先降后升,先低后高。
注意事项:转动转换器的时候不能用手扳物镜,而是应该用手指握住转换器的边缘进行转动。
2.安放装片
让学生对照教材上的操作文字,自己独立操作
???? 教师强调:将写在玻片上的字母“b”对准通光孔的中心。同时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
3.观 察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文字同时指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 使用显微镜观察时,镜筒先如何变化,眼睛要注视哪里?为什么? 当发现物像时,转动什么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之后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写有 “b”字的玻片。
(3)教师检查学生的观察结果,向学生提出问题:玻片上的“b”在视野中是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
(4)要求学生将玻片向左移动,之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视野中的字母向哪移动?为什么?
???
(5 )教师让学生把玻片取下,分别 换上印有“上”的透明纸,印有“上”的不透明纸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显微镜的使用。
引导学生思考:大家发现什么问题?
教师总结: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所以在观察叶片的细胞时,必须要做切片,切取薄薄的一片做成临时切片来观察。
4.整理和存放
教师边讲边做示范:先将镜筒上升取下装片,然后转动转换器将物镜置于两侧取下物镜,再将镜筒下降,目镜、物镜放入镜头里的规定位置,反光镜镜面要直立。之后教师对每组进行检查,合格后要求学生把显微镜放回箱中。?
学生看书对照实物观察,之后相互提问。
学生代表回答,其他同学仔细听并查找有无错误。
?
四、教学其它常用研究工具
问:除了显微镜外,你们还知道哪些工具在生物学习探究中同样具有一定的作用呢?
??? 教师展示其它使用工具,要求学生将自己认识的指出,并上台该大家介绍。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情况判断学生已学会了什么,哪些不会使用,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有目的的训练。
教师强调:1.滴管要竖直,不要接触试管壁。2.不要用手接触加热器具,酒精灯用完要及时盖上灯帽将火熄灭,并再次拿起进行检查。?
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该节课的教学时,既考虑了因材施教 启发式教学 循序渐进等传统教学的优点,又注重了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在愉快的认知过程中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