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 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说出鲫鱼的生活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2)描述鱼类的主要特征,说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2.能力目标
(1)通过设计“探究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结构特点”的实验方案,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理性思维。
(2)通过对鱼的相关信息的搜索和展示,提升学生对信息筛选、分析、进一步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的生命观。
(2)通过水生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学习,形成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鱼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中鱼的呼吸的实验,说明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方式。
二、教材解读
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新教材(济南版)第二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中的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的第二节内容。第二节内容通过对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帮助学生发现知识内在的联系,再与无脊椎动物进行比较,总结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本节课主要学习最原始的脊椎动物——鱼类,通过对鲫鱼的观察和实验探究,总结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本节内容在学科知识和科学探究能力方面都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内容在本节和本章都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三、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已经具有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常识,但究竟是鲫鱼的哪些器官影响它的水生生活,是学生感兴趣、想知道的知识。七年级的好奇心强,兴趣浓厚,教师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放手让学生自己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动手和动脑观察、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作出的假设,最后得出结论,能够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流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1.实验材料:鲫鱼、夹子、硬纸板、纱布、橡皮筋、玻璃棒、凡士林等。
2.准备课件、视频、flash动画、活动单、知识树磁力片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二、预习
三、课堂活动
活动一:
观察鲫鱼的外形
在我们学校生活很多小动物,老师考考大家,萌兔乐园、菜菜鸟吧、诺诺龟族社团分别生活哪些动物?我们班级的鱼缸里(播放视频),小游园的池塘里生活着哪些动物?它们有哪些特点,右哪些共同之处是什么呢?从这节课开始来一一认识这些动物,这节课让我们以鲫鱼为例,一起学习鱼类。
分享电子课本、flash到学生平板,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检测,发现教学起点。
“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要躬行”,接下来让我们仔细观察鲫鱼的形态和结构,观察时请注意以下要点:
看一看:鲫鱼的体色有什么特征?身体呈什么形态?体表有什么?鱼口的开合与鳃盖的张合之间什么关系?
摸一摸:触摸体表有什么感觉?
认一认:鲫鱼的各种鱼鳍。
看一看:鲫鱼的脊柱是如何构成的?
想一想:(小组讨论)
1.各种鳍在鲫鱼游泳时起什么作用?
2.鱼口的开合与鳃盖的张合,在鱼的水生生活中起什么作用?
3.侧线在鱼的水生生活中起什么作用?
解释:侧线由一排小孔组成,与体内的神经相连。
生:小白兔、小鸟、乌龟
生:鱼、青蛙、乌龟
学生自学课本、点击flash学习鲫鱼的形态结构,完成检测。
根据提示问题仔细观察,认真动脑思考,积极表达交流、完善补充,得出结论。
生:背深腹浅,是一种保护色。
生:身体呈梭形,可减少游泳时的阻力。
生:体表有鳞片覆盖,粘滑,可减少游泳阻力。
生:胸、腹鳍保持鱼体平衡、前进后退,尾鳍控制方向。
生:鱼口的开合与鳃盖的张合交替进行,是鱼在呼吸。
生:侧线能感知水流方向和水压的作用。
从朝夕相处的小动物开始,易激发学习兴趣,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Flash动画生动形象,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小游戏检测,学习效率高。
从观察出发,启发学生不断思考,引导学生逐步发现问题,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学生利用同屏直播展示,说出鲫鱼各个结构和功能,与在课件或书上指认相比更加生动、形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二: 探究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征
通过对鲫鱼的观察,同学们知道鲫鱼的呼吸器官、运动、感觉器官分别是什么吗?
1.选题分工
以上只是我们的猜测,需要利用实验进行验证。请同学们小组讨论选择一个探究主题,并分工。
2.讨论方案,选择材料
以上是老师将为同学们提供的材料,请同学们小组讨论选择材料、制定实验方案,写在活动单上拍照上传。
1.作出假设:
假设1:鲫鱼在水中游泳靠的是鱼鳍,胸、腹鳍保持鱼体平衡,尾鳍控制方向。
假设2:鲫鱼的呼吸器官是鳃。
假设3:鲫鱼的侧线能感知水流方向和压力。
假设4:鲫鱼用鼻孔呼吸,通过眼睛看而避开障碍物……
2.制定计划:
小组讨论,选择一个探究主题,分工合作,制定方案,拍照上传,小组代表汇报方案,其他组同学评价、补充。
①鳃组
方案1:取黑墨水在鲫鱼口边滴1-2滴,观察水流动的方向。
方案2:用纱布把鲫鱼的鳃盖捆住,观察鱼的生存情况。
②侧线组
方案:取2条活鲫鱼,一条不做任何处理,一条用凡士林将组成侧线的小孔全部封闭,放回鱼缸后,用玻璃棒搅动制造水流,观察鲫鱼的运动情况。
③ 胸、腹鳍组
方案1: 取2条活鲫鱼,一条不做任何处理,另一条用纱布条和橡皮筋固定胸、腹鳍后回鱼缸观察运动情况,与不作处理的鱼对比。 从观察中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并讨论交流形成了完善的实验方案,再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探究能力,提高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能力。
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3.交流方案
请小组代表简述活动方案,与其他组对比,取长补短,完善实验方案。
方案制定好了,现在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你们小组制定的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注意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
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实事求是的得出结论,最终归纳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有哪些基本特征。 方案2:用纱布和橡皮筋先把所有鱼鳍固定,观察运动情况,再释放胸、腹鳍观察运动情况。
④ 尾鳍组
方案1: 取2条活鲫鱼,一条不做任何处理,另一条用硬纸板和夹子固定尾鳍后回鱼缸观察运动情况。
方案2:用纱布和橡皮筋先把所有鱼鳍固定,观察运动情况,再释放尾鳍观察其运动情况,并进行对比。
⑤ 其他组
方案1:用纱布把鲫鱼的眼睛蒙起来,观察它会不会撞到障碍物。
方案2:用凡士林把鲫鱼的鼻孔密封起来,观察鲫鱼的生存情况。
……
3.实施实验:
学生根据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利用平板拍照、录像上传至班级空间展示,供全班同学观看、讨论、评价。
4.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现象,通过分析、对比得出结论,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利用平板拍照上传展示实验计划,学生点赞评价方案的同时,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并可以在讨论区写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的想法千奇百怪,其它组的设置,是为了尽可能的满足学生对鱼的好奇心,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利用同屏直播、录制回放、拍照上传等方式记录实验现象及过程,通过点赞、评论区等功能,对实验过程、现象、结果多方面进行全班范围的评价、讨论、交流。
通过交流汇报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三: 在线搜索
四、课堂小结
五、保护水生生物 全球现生种鱼类共有3.6万多种,色彩各异,千姿百态,请大家选择感兴趣的鱼类或者关于鱼类的知识,上网搜索与大家分享。
利用知识树总结:
虽然鱼类种类繁多,但是由于人类的不当活动导致鱼类以及其他水生动物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甚至有的水生生物已经永远的离开我们。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
《海洋污染与海洋生物灭绝》
利用互联网搜索关于鱼的知识,简述或分享至班级空间展示。
小组讨论,总结鱼类的特征。
学生观看视屏,说说感受和小组讨论商量对策。
利用在线搜索,极大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探索知识的欲望,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
引导学生把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激发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提升社会责任感。
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创新之处:
1.智慧课堂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1)利用分享功能,把电子课本和flash分享给学生自主学习。
(2)利用录像功能记录实验过程和现象,便于保存,有利于学习回顾,查漏补缺。
(3)巧用平板进行拍照上传、放大、聚焦、直播、抢答、点赞、分享、在线搜索等功能,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优化了学习方式、教学方式、评价方式。
2.在体验式学习中提升核心素养。
进行分组实验时,学生先观察形成假设产生探究欲望,再自主选题、讨论方案、选择材料、实施实验,最终得出结论。学生在实验、展示、评价、讨论、交流过程中,逐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锻炼理性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感。
本节需要改进的地方:
但由于内容丰富、活动较多,课堂上时间感觉不够,有些问题讨论不够深入。今后在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且加强学生探究和分析方面的指导。整节课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以后要精心设计教学语言,努力使课堂更加生动、高效。
附活动单:
《鱼 类》 活 动 单
班级: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2.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活动。
【活动过程】
活动一: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
看一看:
1.鲫鱼的体色有什么特征?
2.身体呈什么形态?体表有什么?
3.鱼口的开合与鳃盖的张合之间什么关系?
(是交替张合还是一齐张合?水从哪里进从哪里出?)
摸一摸:触摸体表有什么感觉?
认一认:鲫鱼的各种鱼鳍。
看一看:鲫鱼的脊柱是如何构成的?
想一想:
1.各种鳍在鲫鱼游泳时起什么作用?
2.鱼口的开合与鳃盖的张合,在鱼的水生生活中起什么作用?
3.侧线在鱼的水生生活中起什么作用?
活动二: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探究主题
所需材料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活动三:在线搜索
请选择你感兴趣的鱼类或者关于鱼类的知识,上网搜索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