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七上生物 2.2.3动物的运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济南版七上生物 2.2.3动物的运动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7-20 18:3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描述运动系统的组成;
3.描述骨、关节、肌肉协调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动物运动机理的探究与讨论,形成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2.形成爱惜自身运动器官,进行合理和科学运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分析:
动物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种类的动物依赖各自的相关结构完成自己的运动,以此来逃避敌害、获取食物、空间、配偶以及繁衍后代。通过视频和对自我身体的探究使学生对运动的产生进行探究。
教学难点分析:
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是生物学的重要观点,它渗透到生物学习中的很多方面。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这种特定的结构与它能够进行相应的运动是分不开的。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对这一观点能够进行深刻体会。
教学策略:
本节课从三个方面帮助学生认识“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通过示意图和模型(关节的结构)使学生看到哺乳动物关节各个部位的组成,对关节结构有一个感性认识,再通过讨论关节对运动的意义,掌握此知识点。
从骨骼与肌肉的位置关系入手,在模型教具演示的过程中由学生分析得出肌肉两端的肌腱应附着在不同的骨块上,这样才能通过肌肉的收缩使骨骼产生相对的运动。
通过对自身结构的探究,了解屈伸肘关节的动作是由相应的两组肌肉完成的。
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层层递进,最终使学生对“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深刻理解。
本节课需要1课时。
课前准备:关于运动系统组成的视频和图片,Flash动画,模型教具,制作“鸡翅解剖”微课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3分钟 情境导入
播放一段视频录像,使学生观看到不同种类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器官。引起学生的注意。
提问:刚才视频中出现了哪些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器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板书:第二章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观看视频,关注动物的运动。思考并回答
完成笔记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5分钟 探究学习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 各种动物具备不同的运动方式,但你知道动物是怎样完成这些动作的吗?要完成各种运动在动物的躯体中相应的应具备一些结构。今天我们把自己的身体当作观察研究的对象,通过一个小活动研究一下我们完成运动的结构是什么?
探究1:
观看Flash动画“人的屈肘”,思考:有哪些结构参与了运动?推测:运动系统包括什么?肯定学生的回答。
板书:运动系统的组成包括骨、骨连结(关节)、肌肉。
探究2:
出示人的上肢骨骼和手的骨骼。
提问:比较骨与骨骼有哪些区别?
知识拓展:骨与骨之间通过什么相连?利用ppt图片显示出骨与骨之间的连接。
不活动的连接,如颅骨
半活动的连接,如脊柱
活动的连接,叫关节
举例人体中的“关节”。
探究3:
出示PPT图片“关节示意图”,学生指认各部分结构。
拿出“关节”立体模型,学生到前面指认。
板书:关节组成包括关节面、关节头、关节囊、关节腔四部分。关节软骨是关节头和关节窝上的附属结构,不属于关节的结构。
思考:
关节对骨的运动有什么意义?
探究4.
出示肌肉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肌肉的组成
提问:肌肉是怎样附着在骨上的?
播放解剖鸡翅的微课,验证肌肉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
探究5.利用模型演示:一组肌肉的两端是附着在一块骨上,还是分别附着在不同的骨上?
听课思考
完成活动并思考问题。
回答:骨是一块一块的,骨骼是多块骨连接而成的结构。
不可以。应该使肌肉两端的肌腱附着在不同的骨块上。
观看PPT,
指认关节的模式图和模型。
思考作答
牢固:1.关节头、关节窝的结构
2.关节囊的包裹
回答:肌腱肌腹
猜测
通过观看实验视频,验证肌肉绕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
利用模型,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探究运动系统的组成,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图片、模型等为主的观察,辅以自身结构,加深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骨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用多媒体展示关节结构示意图,使学生便于观察更好的掌握关节的结构。
通过引导学生亲身感受,体验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使学生形成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基本观点,突破难点。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运动是动物各种行为表现的基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10分钟 实验探究:骨骼、肌肉、关节的协调关系 思考:动物运动的动力来自哪里?
请同学们把上臂举起,完成屈肘的动作。请问这个动作是依靠哪些结构完成的?
动作的完成是依靠骨、关节和肌肉来完成的。
那么具体这个屈肘动作是怎样完成的呢?
探究6.请同学们再次举起一只手臂,在完成屈肘和伸肘的同时用另一只手去触摸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指出它们的位置),感觉它们的状态(收缩还是舒张)。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在屈肘和伸肘时感觉到两组肌肉的状态。
PPT展示屈肘和伸肘时两组肌肉的运动特点。
讲述:肌肉不仅有收缩的状态,还有舒张的状态。只有当两组伸肌和屈肌协调工作时,相邻骨骼才会围绕着关节产生相应的运动。
提问:两臂自然下垂和手提重物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状态分别是怎样的?
播放动画:屈肘运动
思考:请你用一句话概述骨、关节、骨骼肌在运动中的作用。 按老师的要求,完成动作。
回答:依靠骨骼和肌肉,关节来完成。
继续进行探究活动,同学之间讨论。
回答:屈肘是肱二头肌收缩的结果,伸肘是肱三头肌收缩的结果。
通过亲自完成具体的动作,获得感性认识。
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了知识的获得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2分钟 引申,完善 提问:在青春期同学们的运动系统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怎样做才能使你们的骨骼更强壮、关节更灵活、肌肉更发达健美呢?
提问:对动物来说,运动能力的强弱意味着什么呢?
讲述:对动物来讲,它们的肌肉越发达,跑得越快,得到食物或避开敌人的机会就越多,这样的动物就会更适应环境。因此运动是动物各种行为表现的基础。
学生思考讨论
回答:多参加体育锻炼。
回答:能够在取食、获取异性、避敌等多方面获得成功。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健康。
2分钟 总结 现在我们知道了动物的运动是在一定的结构基础上完成的,又一次了解了“结构与功能相统一”这一观点。
运动只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吗?运动对其生存有何意义?
这两个问题将在下节课进行讲述
仔细体会
完成笔记
加强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板书设计:
动物的运动
课后反思:
探究性学习不一定非要在课堂上做实验。在学习中通过微课,并结合课件展示,以及我们自身的一些结构,甚至制作教具模型等,一样可以作为探究的素材。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层层深入,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知识层面,从而最终达到设计好的教学目标。
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