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播放相关视频,看完之后交流你的感受
朱自清
背影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梳理文章结构。
2、对于文中背影的四次描写,进行深刻的体会,并
找出四次背影在文中的位置及其作用。(难点)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
作用。
4、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继承中华民
族传统美德。(重点)
三、预习成果展示
走近作者
了解背景
字词积累
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
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名篇
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荷塘月色》。
写作背景
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在徐州工作任职
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
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父亲朱鸿钧没有
积蓄,回到扬州后,借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后,作者回北京念书,朱
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背影》所写的
就是这一段事。
了解背景
踌
躇
迂
栅
栏
蹒
跚
橘
子
举
箸
赋
闲
擦
拭
琐
屑
颓
唐
晶
莹
奔
丧
字词积累
chāi
差使
chóu
chú
xiè
交卸
yū
jí
狼藉
zhà
sùsù
簌簌
pánshān
jú
zhù
fù
shì
suǒxiè
tuí
yíng
sāng
四、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
这件让我终身难忘的事情。
第一部分(1段):
开篇点题,思念父亲,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2—6段):
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情景,刻画背影,
表现父爱子的真挚感情。
第三部分(7段):
别后思念,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深
切的怀念之情。
2、划分段落层次
1、本文共有几次写到“背影”?各出现在课文什么地方?
四次
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
①惦记背影(思念父
亲)
②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
③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
黑布马褂的背影”。
④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五、小组合作探究
2、第一次“背影”起什么作用?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交代“背影”的背景(即家境的悲凉),烘托父亲的爱
子之情。
提示:写背景,往往有烘托作用。
3、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
第二次
4、阅读“买橘子”一段,体会描写动作的词
语:
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
着黑布大
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
探
是
穿过铁道,要
爬
上那边月台,就
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攀着上面,两脚
再向上
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倾
,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本文主旨
本文追忆了作者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
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了真挚深沉的父子之
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六、课堂小结
情感迁移
感受深情
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
母任性过也有误解过他们的爱心,请以
“
我想对您说”
为开头给你的
亲人写一张字条。
七、布置作业
1
教学理念
2
教材分析
3
学情分析
5
教学重难点
4
目标定位
6
教学方法
7
教学过程
一
教
学
理
念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
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
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
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
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
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
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
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
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
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
人格。
二
教
材
分
析
《背影》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讲读
课文。该单元是以“爱”为中心话题,每篇文章都
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背影》选自《朱
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是一篇
叙事性散文。此文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
父亲,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去赞美爱,能够使学生在其
中深刻的体会那种父子间的深情。
三
学
情
分
析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虽然被父母浓浓的
爱包裹着,但大多数人认为理所当然,很少真
切的来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对于朴实
的文字,尽管前边已经学过《爸爸的花儿落
了》、《散步》等文章,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
力还不是很强,有可能急于浮光掠影式的了解,
不去做深入探讨与感悟。不过,在生活中和学
习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再加上
已初步掌握了叙事性文章的阅读方法,这一篇课文
学习起来并不难理解。
四
目
标
定
位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梳理文章结构
2、对于文中背影的四次描写,进行深刻的体会,
并找出四次背影在文中的位置及其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体会作者新颖独特的描写角度与朴素感人的语
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继承中华民
族传统美德。
五
重点:
教
1、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体
学
会作者新颖独特的描写角度与朴素感人
重
的语言。2、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
难
浓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点
难
点
:
对于文中背影的四次描写,进行深刻的
体会,并找出四次背影在文中的位置及
其作用。
六
教
学
方
法
教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
生的认知规律,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
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
课教学。
2、“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针对教师对
关键语句的提问,学生自主合作共同研究作答,
解决本文重点。
3、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
学法指导: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贯彻启发原则,运用恰
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
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据此,教学该课,
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
识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
小组合作探究
课堂小结
预习成果展示
整体感知
七
教
学
过
程
1
2
3
4
5
6
7
布置作业
通过观看一则视频(关于父爱
的沙画视频),引出作品和学
习目标。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梳理文章结构。
2、对于文中背影的四次描写,进行深刻的体会,并
找出四次背影在文中的位置及其作用。(难点)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
作用。
4、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继承中华民
族传统美德。(重点)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
士。
名篇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
背景链接:
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在徐州工作任职的父
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
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父亲朱鸿钧没有积蓄,回到扬州
后,借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后,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
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事。
让学生快速回答本课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划分段落层次
1、本文共有几次写到“背影”?各出现在课文什么地方?
2、第一次“背影”起什么作用?
3、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
4、阅读“买橘子”一段,体会描写动作的词
语:
给学生出示问题后,由小组成员共同探讨完成
本文追忆了作者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
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了真挚深沉的父子之
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
母任性过也有误解过他们的爱心,请以
“
我想对您说”
为开头给你的
亲人写一张字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