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观察一瓶水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科学概念 
水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如无色、无味、会流动、透明等。 
水和洗发液一样,都可以被盛放在容器中。但与木块等物体相比,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科学探索 
 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瓶中的水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异同。 
 学会用词汇描述观察的结果。 
科学态度 
 积极参与研究活动,在研讨中发表有根据的观点。 
 养成在探究中及时记录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重点:对比方法认识水的特征。 
难点:培养学生有依据地表达观点的意识。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含板书设计) 
趣导(聚焦导入) 
读“喝水诗”。 
设计意图:“喝水诗”简单易懂,一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识字量,基本能认读诗中的文字,诗句朗朗上口,排比整齐很有趣,符合一年级学生认识水平,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诗意来让学生感知水的重要性:动物需要水,植物需要水,人更是需要水。 
趣探(探究与研讨) 
1、比试游戏一:比较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 
实验一:用眼睛看一看 
根据图片指导观察方法:眼睛看 
学生自主观察,并用简单的文字或图画作记录。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操作实验和记录情况。 
全班内交流眼睛观察到水和洗发液的特征:颜色 
根据学生的记录总结水的特征:无色透明 
用激光手电筒观察水的透明特征。 
联系生活: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利用了水的透明这个特征变得方便或有趣。 
实验二:用鼻子闻一闻 
根据图片指导观察方法:鼻子闻 
学生自主观察,并用简单的文字或图画作记录。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操作实验和记录情况。 
全班内交流鼻子观察到水和洗发液的特征:气味 
根据学生的记录总结水的特征:无味 
实验三:用手根据图片指导观察方法 
根据图片指导观察方法:用手倾斜瓶子 
学生自主观察,并用简单的文字或图画作记录。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操作实验和记录情况。 
全班内交流手观察到水和洗发液的特征:流动性 
总结水和洗发液的相同特征:都会流动 
交流:生活中流动的水 
设计意图:通过看、闻、倾斜观察水和洗发液,对比认识水是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的特征。情境中指导学生通过光线验证水的透明特征培养学生有依据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意识。体会水的透明特征也和生活密切相关。 
2、比试游戏二:比较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 
挑战一:小木块:你们敢从瓶子里出来吗? 
学生把木块从杯子里拿出来,再放回去。 
交流:为什么水和洗发液不敢出来? 
挑战二:你们能变成我这样酷酷的样子吗? 
交流:小木块是什么形状的?水能变成小木块的形状吗?有什么办法? 
设计意图:通过小木块的两次挑战,学生体会固定不会流动,形状固定;液体会流动,形状不固定。 
实验四:用手摸一摸 
比较察水、洗发液和木块的流动性 
根据图片指导观察方法:用手摸一摸 
比较水、洗发液和木块的黏度 
“小钢珠”游戏:分别同时把钢珠放入水和洗发液的瓶子里 
(5)交流:水的黏度弱,洗发液的黏度强,而木块没有 
 
设计意图:比较液体和固体的黏度。补充“小钢珠”游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水有比较弱的黏度。 
趣评(总结与评价) 
问题情境:水和它的小伙伴(油、醋、牛奶、洗涤灵)在一起,怎样把水找出来? 
学生尝试解决: 
油有颜色,水是无色的,所以油不是 
牛奶不是透明的,水是透明的,所以牛奶不是 
洗涤灵的黏度很大,水的黏度很小,所以洗涤灵不是 
醋有酸味,水是无味的,所以醋不是 
设计意图:学生采用对比排除法找出水的顺序不同来了解学生对观察方法和水的特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趣延(拓展与延伸) 
问题情境:小木块能和水、洗发液做朋友吗? 
想一想:小木块、水和洗发液有什么相同特征? 
设计意图:这是为后面认识空气做了铺垫,小木块、水、洗发液都是可见可触的物质,而空气不可见。 
板书设计: 
观察一瓶水 
观察方法 特征 水 
 眼睛 看 颜色 无色、 
 是否透明 透明 
 鼻子 闻 气味 无味 
 手 倾斜 是否流动性 会流动 
 摸 黏度 不大黏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科学概念 
探究方法 
探究态度 
运用科学能力 
水平1 
只能描述水的其中一个特征 
只想到用单一的感官器官去观察物体的特征。 
没有参与或只参与1-2个实验活动 
不能根据生活中跟水有关的事物描述水的特征。 
水平2 
能描述水的其中两三个特征 
能用多种感官器官观察物体的特征,并会同类对比。 
能认真完成4个实验活动 
能以生活中例子描述一两个水的特征 
水平3 
能描述水是无色透明、无味和会流动。 
能用直接和间接的观察方法观察物体的特征;能同类和不同类对比观察。 
比较规范地完成实验活动,并尝试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 
能以生活中的例子描述水的各个特征 
7.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300-500字) 
1.“调整探究顺序激发兴趣” 
在理解教材主旨基础上,调整教材的探究顺序,打破由熟悉的原有认知入手探究模式,创设认识熟悉事物的新鲜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重新有步骤有方法地来认识水的特征,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发展科学素养,真正做到了从“趣学”到“去学”。 
2.“探究中充分体现科学性思维” 
科学思维也叫科学逻辑。科学课上老师往往会比较关注教学目标的最后达成。但实际上,科学教学思路呈现的过程也很重要,教育家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学思路实际上也是学生的学习思路。这节课从对材料的准备和呈现,多样化的观察方法和对比方法在探究中的运用都表现出科学性思维。 
3.一点思考:再上这节课,我会尝试在课堂过程活动评价上作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