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1 09:49:25

文档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描绘的列夫·托尔斯泰的眼睛的特点。(重点)
2.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分析重点语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
3.揣摩精彩的语句,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素养)
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生于犹太工厂主家庭。主要作品:短篇小说《看不见的收藏》《马来狂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传记《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回忆录《昨天的世界》等。
背景
1928年夏天,苏联举办盛大的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接到苏联作家协会的热情邀请,对苏联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访问。苏联之行,让茨威格动情的是访问列夫·托尔斯泰的故居,更令茨威格动情的是去托尔斯泰的墓地。回国后,他把这种感情熔铸在了他的著作《三作家·托尔斯泰传》中。
人物介绍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出身贵族。创作时期长达60余年,作品深刻地反映出以宗法社会为基础的农民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无情揭露沙皇制度和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另一方面,宣传对恶不抵抗,想以“自由平等”的小农社会来代替沙皇制度。代表作有《哥萨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文学常识
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人物传记是人物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传记一般有以下三个特点:
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真实是传记的生命。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3.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
字音
胡髭(

长髯(

绺(

鬈发(

颊(

黝黑(

粗糙(
)崎岖(

滞留(

禁锢(

愚钝(
)蒙昧(

酒肆(

侏儒(

锃亮(

鞘(

涟涟(

盎然(

胆怯(

藏污纳垢(

正襟危坐(

解释词语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形容非常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


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人或事物最终的着落。

】(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气概,风度。

】肢体麻痹,没有感觉。形容对外界的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微,小。足,值得。道,谈起。
整体感知
1.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2.在托尔斯泰的这幅肖像画中,作者重点描绘的是哪个部位?
3.哪些段落是重点描绘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4.第1-5段写什么?
5.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可用课文原句回答,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6.
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7.阅读1-5自然段,归纳一下,每个自然段各写了托尔斯泰面部的哪些特征?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他的外貌?
8.第6-9自然段分别写了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哪些特点?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讨论。
9.品析下面几句话。
(1)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3)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疑难探究:
1.
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2.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觉到这位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3.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训练案
一、选择题
1.对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这句话通过写眼睛来写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B.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这句总结式的一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平常人的外表。)
C.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的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托尔斯泰晚年实现了世界观转变,对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否定,对国家、教会进行猛烈抨击,宣扬博爱修身,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之路,所以“阴云才消除”、“悲凉之地解冻”。)
D.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托尔斯泰批判社会丑恶现象,遭到敌对势力的反击,一生中无法过上幸福的生活。)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中“在额头上”作补语。
B.“树根”是名词,“灰白”是形容词。
C.“不管”是连词,“留下”是动词。
D.“朝上倒竖”是主谓短语,“滔滔白浪”是偏正短语。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①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②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③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④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⑤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⑥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1.这段话按_____________顺序来描写托尔斯泰须发特点的,选出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
A.逻辑顺序
B.总分顺序
C.总分总顺序
2.文中写托尔斯泰胡须的有哪几句?序号是_____________,突出写胡子的是第_____________句。
3.作者描写托尔斯泰两腮胡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嘴上的胡须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4.本段分层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穷苦人
(俄)列夫托尔斯泰
在一间茅屋里,渔夫的妻子冉娜坐在灯下缝补旧渔帆。风在院子里呼啸、哀嚎,浪涛冲击着海岸,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天又黑又冷,但茅屋里却温暖如春,炉火还没有熄灭。在大海的咆哮声中,有五个小孩在挂着白蚊帐的床上熟睡。丈夫一大早就出海了。现在还没有回来。冉娜倾听着波涛的喧嚣和狂风的呼啸,心里忐忑不安。
旧式的木制钟嘶哑地敲过了十点、十一点……丈夫还是没有回来。冉娜更担心了。丈夫从不顾自己的身体,时常冒着严寒在风浪中打渔。他们从早忙到晚,又怎样呢?一家人勉强糊口而已。孩子们连鞋都穿不上,不管夏天还是冬天都光着脚跑路。吃的不是白面包,就是黑面包也不够吃;下饭的只有鱼。“咳,总算命好,孩子们没灾没病。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冉娜这样想道,又留心听着风暴的呼啸。“他在哪儿呢?上帝保佑他,救救他,可怜他吧!”她一边说,一边划着十字。
睡觉还嫌太早。冉娜点着提灯,往头上披了一块厚头巾,点着提灯,走出门外,看看大海是不是平静一些了,灯塔上的灯是不是还亮着,能不能看得见丈夫的小船。但是,海上什么也看不见。风使劲地刮着她的头巾,一块掉下来的什么东西叩打着街坊西玛小屋的门,于是冉娜突然想起来,从傍晚起她就想去看望生病的街坊西玛。“还没有人去照料过她呢!”冉娜想道,敲了敲房门。仔细听着……没有人应声。
“寡妇的处境真难啊!”冉娜站在门口想道,“孩子虽然并不多,只有两个,可是一切都得她一个人操心。而她自己又有病!唉,寡妇的处境真艰难啊!我进去看看她。”
冉娜又敲了敲门。还是没有人应声。
“哎,西玛!”冉娜喊了一声。
“出了什么事情了?!”她想道,推了一下门。门开了,冉娜提着灯,走进了屋。冉娜发现西玛已经一动也不动地仰卧着。冉娜把提灯再靠近一些,不错,西玛已经咽气了,她脑袋向后仰着,在那冰凉发青的脸上呈现出死的安详。死者一只苍白的手仿佛要去拿什么东西,落了下来,垂在草垫上。而就在死者旁边,睡着两个胖脸蛋、葱头发的娃娃,身上盖着一件破衣,蜷着腿,两个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临终前还曾来得及用旧头巾裹住他们的小腿,用自己的衣服把他们盖上。他们呼吸的均匀而平静,睡得香甜而酣畅。
冉娜不假思索地取下摇篮,用头巾把他们裹好,抱回家来。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回到家,她把没醒的孩子放在床上自己孩子的旁边,急忙把帐子拉好。她激动得脸色发白,似乎心里正受到巨大的折磨。“他会说什么呢?”她自言自语道,“养活五个孩子可不是闹着玩的事,还不够他操心的……是他回来了?不是,他还没有回来,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孩子领回来呢?……他会揍我一顿?那也活该,我该挨揍。他回来了!不是!……哎,他怎么还不回来呢?”
门响了一下,仿佛有人进来了。冉娜颤抖了一下,从椅子上欠起身子。
“没人。还是一个人也没有!上帝啊!我干吗要做这件事?”冉娜心事重重,久久坐在床边,默不作声。
雨停了,但是风还在呼啸,海仍在咆哮。
突然门开了,一个身材高大面色黝黑的渔夫拖着湿漉漉的鱼网走进小屋,说道:
“我回来了,冉娜!”
“哎,是你!”冉娜说道,没有勇气抬头看丈夫。
“糟糕透了,什么也没有打着,渔网还被剐破了。真是太糟糕了!……我好像从来没碰见过这样的黑夜。能活着回来就算万幸了。得啦,我不在家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
渔夫把网拖进屋里,坐在火炉旁。
“我”冉娜的脸陡然变得苍白,断断续续地说,“我干了什么事……我在家缝补船帆……大风呼叫得我都有点害怕了。我真为你担心。”
“对,对,”丈夫低声说,“天气坏透了!有什么办法呢!”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
“你知道吧,”冉娜说,“邻居西玛死了。”
“真的?”
“不知是什么时候死的,大概是昨天吧。两个孩子还都是小不点呢……一个刚会说话,而另一个刚刚会爬……”
冉娜沉默下来。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色变得严肃而忧虑。
“是呀,这倒是件事!”他说道,不时地搔搔后脑勺,“好吧,又有什么办法呢!得把他们抱过来,孩子们怎能同死人在一起呢!好吧,就这么办吧,咱们总能熬得过去。快去抱他们吧!”
可是,冉娜没有动地方。
“你是怎么啦?不愿意吗,冉娜?”
“他们就在这儿。”再娜说着,把蚊帐拉开了。
16.文中划线处是一段心理描写,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
17.丈夫主动提出收养孩子,这个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作简要分析。(5分)
18.作者以“穷苦人”为题,你认为匠心何在?(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舞会之后?
列夫·托尔斯泰
  “你们是说,一个人本身不可能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问题全在环境,是环境坑害人。我却认为问题全在机缘。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人人敬重的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就这样说起来了。
“拿我自己来说吧。我的整个生活一夜之间,或者不如说,在一个早晨,就起了变化。”
  “当时我正在热烈地恋爱。她叫瓦莲卡,十八岁的时候,她简直能叫人入迷。那时候我是一所外省大学的学生,我的主要乐趣在参加晚会和舞会。正当我狂热地爱着她的期间,我在谢肉节的最后一天参加了本省贵族长家的舞会,他是一位忠厚长者,豪富好客的侍从官。这次舞会好极了,我跳华尔兹舞,又跳波尔卡舞,自然是尽可能跟瓦莲卡跳。
  “‘您看,他们在请爸爸跳舞,’她对我说道,一边指着她那身材魁梧端正、戴着银色肩章的上校父亲,他正跟女主人和其他的太太们站在门口。
  “瓦莲卡的父亲是一个很漂亮的老人,长得端正、魁梧,神采奕奕。我们走近门口的时候,上校笑眯眯地把手伸到左边,从刀剑带上取下佩剑,交给一个殷勤的青年人,右手戴上麂皮手套,‘一切都要合乎规矩。’他含笑说,然后握住女儿的一只手,微微转过身来,等待着拍子。
  “等到玛祖卡舞曲开始的时候,他灵敏地踏着一只脚,伸出另一只脚,于是他的魁梧肥硕的身体就一会儿文静从容地,一会儿带着靴底踏地声和两脚相碰声,啪哒啪哒地、猛烈地沿着舞厅转动起来了。格外使我感动的是他那用裤脚带箍得紧紧的靴子,那是一双上好的小牛皮靴,但不是时兴的尖头靴,而是老式的、没有后跟的方头靴。这双靴子分明是部队里的靴匠做的。‘为了把他的爱女带进社交界和给她穿戴打扮,他不买时兴的靴子,只穿自制的靴子。’我想。
  “我离开舞会是四点多钟,等我到家,在家里坐了一坐,我出门的时候,天已经亮了。我走到瓦莲卡家附近的空地,看见靠游息场所的一头有一团巨大的、黑糊糊的东西,而且听到从那里传来笛声和鼓声。我的心情一直很畅快,玛祖卡曲还不时在我耳边萦绕。而这一次却是另一种音乐,一种生硬的、不悦耳的音乐。
  “走了一百来步,我才从雾霭中看出那里有许多黑色的人影。这显然是一群士兵。士兵们穿着黑军服,面对面地分两行持枪立定,一动也不动。鼓手和吹笛子的站在他们背后,不停地重复那支令人不快的、刺耳的老调子。
  “‘他们这是干什么?’我问那个站在我身边的铁匠。
  “‘对一个鞑靼逃兵用夹鞭刑,’铁匠望着远处的行列尽头,愤愤地说。
  “我也朝那边望去,看见两个行列中间有个可怕的东西正在向我逼近。向我逼近来的是一个光着上身的人,他的双手被捆在枪杆上面,两名军士用这枪牵着他。
  “他的身旁有个穿大衣、戴制帽的魁梧的军官,我仿佛觉得很面熟。罪犯浑身痉挛着,两只脚噗嚓噗嚓地踏着融化中的积雪,向我走来,棍子从两边往他身上纷纷打下,他一会儿朝后倒,于是两名用枪牵着他的军士便把他往前一拉,一会儿他又向前栽,于是军士便把他往后一推,不让他栽倒。
  “那魁梧的军官迈着坚定的步子,大摇大摆地,始终跟他并行着。这就是她的脸色红润、留着雪白的唇髭和络腮胡子的父亲。
  “罪犯每挨一棍子,总是像吃了一惊似的,把他的痛苦得皱了起来的脸转向棍子落下的一边,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重复着两句同样的话。直到他离我很近的时候,我才听清这两句话。他不是说话,而是呜咽道:‘好兄弟,发发慈悲吧。好兄弟,发发慈悲吧。’但是他的好兄弟不发慈悲,当这一行人走到我的紧跟前时,我看见站在我对面的一名士兵坚决地向前跨出一步,呼呼地挥动着棍子,使劲朝鞑靼人背上劈啪一声打下去。鞑靼人往前扑去,可是军士们挡住了他,接着,同样的一棍子又从另一边落在他的身上。这一行人经过我站立的地方的时候,我向夹在两个行列中间罪犯的背部瞥了一眼。这是一个斑斑驳驳的、湿淋淋的、紫红的、奇形怪状的东西,我简直不相信这是人的躯体。
 ?
突然间,上校停了一停,随后快步走到一名士兵跟前。
  “我看见他举起戴麂皮手套的有力的手,给了那惊慌失措、没有多大气力的矮个子士兵一记耳光,只因为这个士兵没有使足劲儿往鞑靼人的紫红的背脊打下棍子。
  “‘来几条新的军棍!’他一边吼叫,一边环顾左右,终于看见了我。他假装不认识我,连忙转过脸去。我垂下眼睛,匆匆回家去了。
  “我再也不能像原先希望的那样去服兵役,我不但没有担任军职,也没有在任何地方供职,所以正像你们看到的,我成了一个废物。”
   “那么,爱情呢?”我们问。
  “爱情吗?爱情从这一天起衰退了。当她像平常那样面带笑容在沉思的时候,我立刻想起广场上的上校,总觉得有点别扭和不快,于是我跟她见面的次数渐渐减少。结果爱情便消失了。”他结束道。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叙述极具特点,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展开剧情,讲述了主人公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在舞会后到街上闲逛,偶然看到士兵们残暴地殴打逃兵而改变想法的故事。
B.小说中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在讲述故事时,不仅对上校的外貌、衣着进行了详细描述,还对他跳舞的情形进行详细描述,这是因为他深爱瓦莲卡,因此对她的父亲也格外关注。
C.小说中描写“笛声和鼓声”“是另一种音乐,一种生硬的、不悦耳的音乐”“不停地重复那支令人不快的、刺耳的老调子”,既营造了不安的氛围,又暗示了下文情节的变化。
D.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如“我垂下眼睛,匆匆回家去了”,表现了“我”在看到瓦莲卡的父亲残暴地对待逃兵后内心对他的恐惧、害怕。
8.小说在谋篇布局和刻画人物方面,都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6
分)
?
?
9.托尔斯泰擅长敏锐捕捉、精细呈现人物复杂多变的心理,请简析主人公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在舞会前后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其原因。(6
分)
?
?
?
?
三、语言的创新与应用。
阅读《智慧门》,谈谈你对托尔斯泰、老科学家和司机所说的话是如何理解的?
智慧门
有一天,俄国作家索洛古勒来看望列夫·托尔斯泰,说:“您真幸福,您所爱的一切您都有了。”托尔斯泰说:“①不,我并不具有我所爱的一切,只是我所有的一切都是我所爱的。”人们都渴望“有我所爱”,岂不知,“爱我所有”,才是最大的幸福。
一位成果卓著的老科学家和一个年轻的歌星同机到达某市。歌星被围得水泄不通,而老科学家则孑然一身。有人为老科学家鸣不平,他却说:“②歌星是面对面地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却是背对背地为大家服务的。面对人群,怎能思考和实验?”
一乘客上了出租丰。司机问:“先生,是走最短的路,还是走最快的路?”乘客不解:“最短的路,难道不是最快的路?”司机回答:“当然不是。③现在是车流高峰,最短的路交通正拥挤,弄不好还要堵车,所以用的时间肯定要长。你要有急事,不妨绕一点道,多走些路,反而会早到。”生活,的确经常需要这样的“绕道”。
1.托尔斯泰的话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科学家的话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租车司机的话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列夫·托尔斯泰
导学案
字音
解释词语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诚惶诚恐】形容非常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
轩昂:
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归宿:人或事物最终的着落。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器宇:气概,风度。
麻木不仁:肢体麻痹,没有感觉。形容对外界的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微,小。足,值得。道,谈起。
整体感知
1.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外貌描写
2.在托尔斯泰的这幅肖像画中,作者重点描绘的是哪个部位?
眼睛
3.哪些段落是重点描绘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第6-9段
4.第1-5段写什么?
托尔斯泰的外貌
5.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可用课文原句回答,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6.
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7.阅读1-5自然段,归纳一下,每个自然段各写了托尔斯泰面部的哪些特征?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他的外貌?
第1自然段:主要写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
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
鬈发像泡沫一样。
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比喻夸张。生动形象地写出托尔斯泰须发浓密的特点,让人印象深刻。
第2自然段:细腻描写托尔斯泰面部的各个部位。
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比喻夸张。生动形象写出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印象总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第3自然段: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重点描写其面容表情。
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间那种
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对比,突出托尔斯泰面容“丑陋可憎”,给读者留下深刻影响。
第4自然段:从给各个方面、多种角度写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气质普通,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第5自然段: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8.第6-9自然段分别写了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哪些特点?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讨论。
第6自然段: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第7自然段: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第8自然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原来那粗鄙的外表是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的。
第9自然段:赞美他犀利的眼光,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9.品析下面几句话。
(1)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夸张的比喻,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突出了他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度和深度,体现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3)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引用高尔基的这句话,干脆有力,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沛。
疑难探究:
1.
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分地表现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2.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觉到这位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前面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是为了后面反衬他灵魂的高贵。通过这种反差来制造文章内部的张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并不矛盾。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他尽自己毕生努力去改变它,却总是事与愿违。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至于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客死途中。
训练案
一、选择题
1.【答案】D
【详解】
D项对语句理解有误。选项的最后“一生中无法过上幸福的生活”一句范围太大,于现实无据,理解错误。
2.【答案】D
【详解】
D.
“朝上倒竖”是偏正短语,“滔滔白浪”是偏正短语。故D错误,选D。
二.阅读理解
(一)1.C?
2.①②⑥?

3.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比喻?
夸张?
4.B
(二)
16.参考答案:这段话写冉娜同情孤儿寡母的艰难处境,决定前去探望,表现她的善良和热心。(2分)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收养两个孩子的举动作了铺垫。(2分)(内容分析各1分,人物性格特点和铺垫作用各1分)
17.参考答案:冉娜担心丈夫会因为自己收养两个孩子而责打自己,但丈夫却主动提出收养孩子,这的确是意料之外的。(2分)
“丈夫从不顾自己的身体,时常冒着严寒在风浪中打鱼”,说明他是一个勤劳、不畏艰辛、勇于担当的人,所以,他主动提出收养孩子,是在情理之中的。(3分)
18.参考答案:①“穷苦人”点明了小说人物的身份特点,文中写了冉娜和西玛两个家庭极度穷苦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穷人深切的同情。(2分)②以“穷苦人”为题,写“穷苦人”的故事,重点却不是表现“穷苦”,而是穷苦人淳朴善良、热心助人、勇于担当的美好品德,在强烈的反差中,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生活贫困但品德高尚的由衷赞美,(3分)同时也暗示着作者对自身所属的贵族阶层的鄙弃。(1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章主旨】小说中,伊凡·瓦西里耶维奇无意间看到其爱慕的女子瓦莲卡的上校父亲指挥军士用棍子击打鞑靼逃兵,这使伊凡对爱情和军队产生了失望之感,小说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虚伪、野蛮、冷酷、丑感,愤怒地控诉了沙俄军官对士兵的残忍与暴虐。
【选材意义】
本文节选自名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舞会之后》,符合高考选取外国小说作为材料的新趋势。
【核心素养】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水特色的掌握,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核心素养。
7.D【关键能力】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选项分析】对'我'的心理的分析错误,结合小说内容来看,'我'应是对自己认识这样残暴的人而感到羞耻。
8.【参考答案】①场景对比。小说主要描绘了舞会和逃兵受刑两个场景,舞会的欢乐、幸福与逃兵受刑时的冷酷、凶残形成鲜明对比,有极强烈的讽刺效果。②不同人物间的对比。上校惩罚逃兵时的残暴与矮个子士兵的手软,上校的狂吼与逃兵的哀求等形成对比,将不同人物的性格鲜明地区分开来。③同一人物自身的对比。将上校在舞会上的温文尔雅与惩罚逃兵时的面目狰狞、穷凶极恶进行对比,表现了上校的凶残暴虐、道貌岸然。(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关键能力】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题题眼:题干中的'谋篇布局'刻画人物'对比手法'等关键信息指明了解答此题的方向,考生可根据这些关键信息分析小说内容,找到答案点。
【解题思路】考生可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方向。在谋篇布局方面,作者在小说中主要描写了欢乐祥和的舞会和逃兵受刑两个场景,两种不同的氛围形成对比,据此可概括出答案第①点。在刻画人物方面,作者既有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对比,又有对同一人物不同时刻的形象的对比。逃兵受罚时瓦莲卡的上校父亲的残暴冷酷与矮个子士兵的心软形成对比,据此可概括出答案第②点;瓦莲卡的上校父亲在舞会上和在惩罚逃兵时所展现的不同形象形成对比,据此可概据出答案第③点。
9.【参考答案】变化过程:①舞会上,伊凡是愉快、幸福的,对瓦莲卡充满爱意,对她的父亲充满敬意,即便离开舞会回家和刚出门时,心情都十分畅快。②伊凡再次出门后,在街上看到瓦莲卡的父亲下令打逃兵,他的心情由畅快转变为震惊,并感到羞耻,决定不同流合污。(每点
2
分)
原因:伊凡感受到了军队的残酷和黑暗,认识到了上流社会的虚伪。(2
分)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解题思路】
题目要求'分析主人公伊凡在舞会前后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考生作答时要梳理故事情节,划分出故事的不同发展阶段,然后分析不同阶段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主人公参加舞会时,一个是主人公离开舞会后。舞会上的伊凡完全沉浸在幸福的爱河里,和瓦莲卡跳舞,对她的上校父亲充满尊敬,即便舞会结束,他的心情仍然畅快。可当他看到逃兵受刑时,他的心理发生了变化,由畅快变成震惊,对上校的尊敬之情也荡然无存,其至为他的行为感到羞耻,以至于不得不匆匆离去。而对于伊凡心理变化原因的探寻,则可以结合小说结尾处伊凡自述没有服兵役、爱情也消失了来分析,即他通过目睹逃兵受刑这件事认识到了军队的残酷、黑暗和上流社会的虚伪本质。
走近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9
世纪束
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中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领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他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
三、语言的创新与应用。
1.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爱我所有,知足常乐
2.献身科学需要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与演员相反。不是在台前而是在幕后默默奉献。科学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实实在在的实验探究
3.他的话含有“欲速则不达”之意,更有生活之路无捷径可走,常常需要“绕道”的含义。从思维的角度,也为我们提供了“短路未必快速”的逆向思维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