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三峡》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三峡》教学实录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2 19:0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峡》课堂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费时费力,效率不高,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累。如何使课堂搞笑,学生乐学,成为语文老师的困惑。我校一直在学习研究县教研室中学语文悟得教学,我讲文言文教学与此教学理念结合,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做了一点尝试。让熟读文本成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目标;让学生慢速悟读贯穿课堂的全过程,慢慢读,欣赏;让学生自觉实践心得言语悟得,巩固内化。
二、案例描述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美,一些名山大川如璀璨的珍珠镶嵌在中原大地上,其中的三峡可谓是最耀眼的一颗。同学们想去游览一番吗?
生:想!
师: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组三峡的图片,然后用一个词语来表达你欣赏图片后的感受。
(教师播放配乐图片)
生:美不胜收。
生:重岩叠嶂。
生:雄伟壮观。
师:看到这样壮观美丽的景色,是否激起了你畅游三峡的愿望?
生:是!
师:那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进一步感受三峡的壮美吧。
(二)、学一学: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1、查资料,了解作者。2、读课文,标出你认为该积累的字词。3、了解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生自学,自读。)
师:你们对作者有哪些了解?
生: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人,北魏的地理学家和文学家。
生:郦道元不仅爱读书,还热衷于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因而写出了著名的《水经注》。
师:同学们积累得不错,希望你们把这些知识记下来。你们在读文的过程中,认为应该积累哪些生字词?
生:重岩叠嶂的“嶂”的写法。
生:乘奔御风的“奔”应读一声。
生:曦月的“曦”较难写。
(出示课件:字词积累,学生认读积累。)
师: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三峡的山和水很美。
生:我觉得三峡的山很高。
生:我觉得三峡四季景色都很美。
(三)、读一读:
师:俗话说得好:“好文不厌百回读”,这样的美景,这样的美文,更需要我们多读。下面老师先给大家读一下,请同学们认真听,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师配乐范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酝酿感情,把自己当成作者正在畅游三峡。
生:(大声朗读)
师:哪位同学能为大家朗读一下?
生:(读)
师:哪位同学能对他的朗读做一下点评?
生:他的音读得很准,但感情不够充沛。
师:你能为大家朗读一遍吗?
生:(朗读)
师:读得不错,能让我们感受到三峡的雄伟壮观,下面请同学们再满怀激情地朗读一遍。
(四)、译一译:
师:这样脍炙人口的美文,同学们不仅要读好,还要理解它的意思。请各小组同学合作,结合文中注释,通译全文,翻译不通的地方可做标记,一会儿我们共同来解决。
(学生读文,译文,小组内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在译文时遇到了哪些疑难句?
生: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师:你知道“自”在这里作何解释吗?它和“自三峡七百里中”的“自”意思相同吗?
生:不同。
生:“自”在这里当“如果”讲。
师:很好。明白了这个词,这个句子还难翻译吗?
生:“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句话的翻译不好说。
师:哪位同学能来帮他一下?
生:即使乘着快马,驾着风,也不如坐船快。
师:还有哪些句子?那么你们同桌之间互相翻译一遍全文,相互取长补短。
生:(同桌译文,交流。)
(五)、品一品:
师:通过刚才的赏、读、译,我不禁深深地喜欢上了三峡,你们喜欢三峡吗?
生:喜欢!
师:能说一说喜欢它的哪一方面?为什么喜欢吗?
生:我喜欢夏季的三峡,水流急,行船快。
师:你从哪里知道这一特点的?
生: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师:读到这句话,你想起了哪句古诗?
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师:你们知道夏季三峡的水流为什么那么湍急吗?
生:因为夏季涨水了。
生:因为山高,水流落差大,所以水流得急。
生:我喜欢春冬之时的三峡,因为它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师:你能试着描绘一下“清荣峻茂”的画面吗?
生: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师:能再详细一点吗?
生:清澈碧绿的水,高大茂盛的树,雄伟陡峭的山和茂密青青的草。
师:这一幅优美的画面你能用比文中更精炼的词语来概括吗?
生:想不出来。
师:是啊,文中的四个字简练、生动,令人读来如同身临其境。文中这样的句子还有不少,你们能找出来品读一下吗?
生: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八个字写出了春冬季节三峡水的清澈,碧绿。
生: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这八个字写出了山的高峻。
生:林寒涧肃,写出了秋季三峡的凄凉。
师:你们从这些语句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对三峡的热爱之情。
生: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六)、背一背:
师:作者只用了155个字,却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写出了四季三峡的特点,既简练又生动。同学们能否当堂把这篇课文背下来?
生:能。
(生背诵,师巡视。)
(七)、说一说:
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加深了对三峡的了解,同学们想去游览三峡吗?
生:太想了。
师:游览三峡得先请一位导游啊,谁来做导游向游客介绍一下三峡?
(生情绪高涨,争当导游)
生:亲爱的朋友,欢迎您来到三峡,这里山高水清,四季景色美不胜收,尤其夏季,水流湍急......
生:三峡的山既高又多,三峡四季的景色各有特点,来到三峡一定会令你流连忘返。
生: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令人心驰神往,现在的三峡修建的更加美好,三峡将永远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但过于简练,下课后同学们把你设计的导游词详细地写下来,看谁写得精彩。
案例分析
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要么是花拳绣腿难有实效,要么是枯躁乏味难以激趣,要达到功效合一,确实有难度。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注重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农村的中学生视野不够开阔,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了解可谓少之又少。上课之初,我用课件展示了一组三峡景观的图片,配以古典音乐展示,渲染美的氛围,令学生心驰神往,学习兴趣盎然。
要学好文言文,根据其特点,我认为应该抓好“读”“译”“品”“用”这几个环节,而且无论哪个环节,都要注重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读要“有的放矢,声情并茂。”译要“因材施教,全员参与。”品要“众说纷纭,各有感悟。”用则“听说读写,各有侧重。”若能做到这几点,对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为学生乐于接受,省时省力。
四、结论与思考
文言文的教学要求十分切合悟得教学的理念,即熟读、悟得、实践、内化。在教授这篇文章时,对老师提出了新要求,即教师要真正有自己的所悟所得,而不是翻边教学参考书。首先要求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走进自己的文本悟得体验,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共同切磋学问的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其次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揣摩语言,激发学生悟得欲望;然后,教师要点播学生难悟之处,开拓学生心得思维途径;最后,引导学生再读再实践,让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归纳与总结能力,语言感悟与运用能力上升。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课堂上点拨不到位,品读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未能有机结合,过渡牵强,教学的空间拓展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