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习题
班级
姓名
一、
课内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
A、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jīn)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
zēng)益其所不。习题汇
B、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shù)东,一厝雍(
yōng)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
lǒng)断焉。
C、至霸上及棘(jí)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bèi)甲,锐兵刃,彀(
gòu)弓弩(
nǔ),持满。
D、曩(
rǎng)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xí)而虏(
lǔ)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2.
下列句子中的字形有误的一项
(
)
A、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溅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戒(告诫)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谨慎),无违(违背)夫子’
B.居(经过)无何(不久),上至,又不得入。
C.寒暑易(更替)节,始一反(同返,往返)焉。
D.入(进入)则无法家拂(同弼,辅佐)士。
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要有愚公移山一样的斗志,坚持不懈永远不放弃,去登上梦想的彼岸。
B、每遇烦恼,我就会情不自禁地躺在草地上,任清风拂面,希望自己也能化作一阵风在天空中自由地俯仰生姿。
C、平凡生活中,常有一些情感不能自已,令我们微笑着俯下身去,细细清点飞珠溅玉般的回忆,诉说对生命的感激。
D、如果我们失去了至尊至贵的诚信,人与人之间就会保持距离,保持谨慎的交往,小心翼翼地躲避伤害。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5月10日,大约一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天顾湖畔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
B.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为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行为,泰安市教育局严禁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
D.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5.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B、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
C、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
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名轲,字子舆,春秋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B.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郑国人,不求名利,清静修行,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都选自《列子》
C.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历史学家,发奋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传通史《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
D.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其词风格婉约,善用白描,自辟蹊径,语言清丽,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
二.课内语段阅读
(一)阅读
22.《孟子》三章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完成下列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下列对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8.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B.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者多助,
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9.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10.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
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11.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
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
“法治”的思想。
12.下列对文章内容、写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分析了“天时”“地利”“人和”对战争的影响,论述了“人和”的决定作用,阐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体现了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B.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C.孟子在文中以作战如何取胜为例,提出“人和”与“得道的重要性,“人和”与“得道”
是“因”与“果”的关系。
D.全文紧紧围绕“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及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13.
关于本文语言特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B.直抒胸臆,明白如话,质朴无华。
C.委婉曲折,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D.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论辩有力。
(二)阅读
22.《孟子》三章中《富贵不能淫
》完成下列问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4.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女子之嫁也。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舜发于畎亩之中
C.何陋之有?
D.行天下之大道。
15.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妾妇之道
(方法)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这,这样的人)
C.居天下之广居
(居住)
D.无违夫子
(违背)
1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
B.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C.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D.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道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7.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是焉得为大丈夫平”中“是”指代公孙衍、张仪之流“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不熄。”
B.
“此之谓大丈夫”句中“是”指代“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C.
“穷着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与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相近。
D.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
1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一他们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一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一
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一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行走。
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是真正的大丈夫。
B.孟子举男子加冠、女子出嫁这样的生活现象,从论证方法来看,既是道理论证,又是类比论证。
C.本文中孟子语言含蓄而幽默,讽刺深刻而尖锐。
B.结尾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指出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2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
B.“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C.本文先立后破,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D.本文语言简练,骈散结合,有节奏感。
(三)阅读
22.《孟子》三章中《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完成下列问题。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1.选出下列加横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困于心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B.
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C.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D.
舜发于畎亩之中
何陋之有(《陋室铭》)
2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主要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B.本文第二段先从正面论述忧患对人生的意义,再从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C.本文最后一句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
2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要有所作为,除了必须在艰苦环境中经受考验外,还必须在精神上、意志上经受磨炼。
B.一个国家要免遭灭亡,既要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又要警惕敌国外患。
C.本文论证严密,首先从造就人才说起,再论国家存亡之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D.通篇设喻说理,行文有气势,句式灵活,语言犀利,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24.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
B.选文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25.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下面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论证方式与《富贵不能淫》有所不同。
B.本文开头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属于事实论据。
C.本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D.本文使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26.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先正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B、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严密。
C、作者列举了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练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经历灾难就可以成就大业。
D、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有机会取得成功。
27.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B、准备承担大任的人,先要经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磨难,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受磨难。
C、全文按照先提出观点,然后展开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写作的。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2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练。
B、文章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
C、从文章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文章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四)阅读
23.《
愚公移山》完成下列问题。
29.对下列句子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凭着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草木都不能毁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样呢?)
B.甚矣,汝之不惠!
(
你太不聪明了!
)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
D.杂然相许。
(
纷纷表示允许
)
30.下列加横线的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赞同)
寒暑易节(交换)
B.何苦而不平(愁)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C.而山不加增(加大)
惧其不已也(停止)
D.方七百里(周长)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31.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B.甚至,汝之不惠!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困于心,衡于虑。
32.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愚公移山“意志坚定”的一组是(
)
①
惩山北之塞,出人之迂也
②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③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④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⑤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儿子负二山
A.③④
B.②⑤
C.②③
D.①④
33.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选文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3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七百里,高万仞”一句从面积和高度两个方面说明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暗示移山的任务十分艰巨。
B.愚公决心移山,他的妻子提出了两个疑问:愚公年老力衰,移山怎能成功?移山过程中产生的土石如何处置?
C.愚公移山时虽只有几个人,工具也十分简陋,但大家齐心协力邻家孤儿“跳往助之”使得移山场面更加热火朝天.
D.操蛇之神被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出手相助,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太行、王屋,分别放到朔东和雍南.
35.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目的是(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3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
(五)阅读
24.《周亚夫细柳
》完成下列问题。
37.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备胡
/
以顺为正者
B.军细柳
/
上自劳军
C.已而之细柳军
/
杜少府之任蜀州
D.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
使人称谢
38.下列各项中加横线的词,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持节诏将军
B.壁门士吏
C.
不得入
D.使人称谢
39.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译文:过了不久,皇上来到了军营前,也(被拦住)不能进入。
B.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译文:任命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守细柳,用以防备匈奴。
C.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译文:军营中只服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
D.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译文:至于周亚夫,谁敢随便去冒犯他呢?
40.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与“持兵揖”表现了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风范
B.通过对周亚夫军中士兵的描写,表现了周亚夫的治军有方,令行禁止,军纪严明。
C.通过对霸上、棘门军的描写,与细柳营的军士、主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周亚夫的形象。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作者是司马迁。
41.下面对课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通过描写文帝劳军这一场面,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法,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B.课文开头先写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情况,为下文写文帝在细柳营遭遇到的情况作铺垫。
C.文帝到霸上和棘门两处军营时均可长驱直入,而到细柳营却是两次不得入,直至天子下诏书“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可见细柳营军纪严明,可将士目中无人。
D.课文末借文帝之口将霸上、棘门军与周亚夫再作对比,进一步衬托出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
42.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先点明背景: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吃紧,这样就将守边将领周亚夫置于矛盾冲突之中,更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
B.周亚夫是文中的主人公,作者通过对比和衬托来突出他的性格特点。
C.皇帝赞周亚夫为“真将军”的含义是:周亚夫军纪严明,令行禁止,治军有方,是值得信赖的守边大将军。
D.皇帝“改容式车,使人称谢”是迫于周亚夫的军威。
43.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本文记载了周亚夫为河内守时驻守细柳营的一段事迹。
B.文帝对治军有方、忠于职守的周亚夫赞赏有加,对霸上及棘门的将军提出了批评。
C.本文重在刻画周亚夫,故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周亚夫。
D.本文不仅表现了周亚夫从严治军的优秀品质,还表现了汉文帝圣明大度的天子风范。
4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郭沫若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B.本文通过写汉文帝巡视、慰劳细柳军的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格、忠于职守的“直将军”形象。
C.本文把大量的笔墨用在霸上军、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
D.本文叙述语言明白、晓畅、简洁,并不是平铺直叙地介绍文帝劳军的梗概,而是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加以刻画,且用词准确,含义丰富,感彩强烈。
(五)阅读
25.《
饮酒
》完成下列问题。
饮
酒
(
陶渊明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5.
下列对《饮酒(其五)》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写飞鸟具有象征意义,用飞鸟飞向天喻指自己出仕。
B.诗中表现了农村的恬美宁静和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
C.诗中形象地表现了田园的优美和静穆,与诗人的心境契合。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意即这里有隐居生活的真正乐趣,作者想说却不知怎样表达。
46.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述,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诗人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优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4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歌颂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
B.“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了这样一个辩证道理:环境偏僻幽静方能使人心境恬淡静谧。
C.“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见”字用得极好,它精妙地表达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之意。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在此情此景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48.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侧面表现出诗人苦闷、寂寞的心境。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间云起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面还,诗人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人生真谛。
D.结尾两句抒发感情,是对全篇的总结。“真”即人的自然本性,“忘言”是指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
。
49.
下列赏析《饮酒(其五)》有误的一项是
(
)
A.《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是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口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沽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50.对《饮酒(其五)》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心远地白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51.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
A.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喜爱,对车马喧嚣官场的厌倦。
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
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
52.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诗融叙事、议论、描写、抒情为一体,表现了诗人细微的内心感受。
B.这首诗在艺术上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情:恬淡安宁,与世无争;景:菊、山、飞鸟、落日;理: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脱世俗。
C.“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
D.这首诗写诗人隐退后桀骜不驯、悠然自得的心情。
(六)阅读
25.《
春望
》完成下列问题。
春
望
(五言律诗)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3.
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感情强烈,情景兼具,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颔联诗人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自己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满尽致。
C.这首诗的颈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欣喜愉悦之情,尾联则写出了诗人忧愤之深。
D.全诗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保家卫国的感情。
54.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55.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由“望”入诗,国都沦丧,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衰草遍地,林木苍苍。
B.颈联中“抵万金”是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人的强烈情感。
C.尾联中刻画了忧愁万分、苍老颓唐的诗人形象,白发越来越少,越来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D.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这首诗是诗人中年所写,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56.阅读诗歌,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A.首联的“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这首诗作于唐朝的“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57.请选出对杜甫《春望》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草木深”表面上是写春天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B.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草木到花鸟。
C.这首诗的第五句和第六句写诗人在战火连绵的时期收到家书,最后两句直接抒发诗人读家书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D.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58.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B.领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一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七)阅读
25.《
雁门太守行
》完成下列问题。
雁门太守行
(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9.
下面对这首诗的相关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李贺与李白、李商隐合称为“唐代三李”。
B.“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压”字把敌军来势凶猛、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C.“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先后从视觉和嗅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烈的战地气氛。
D.这首诗用“黑”“金”“紫”“红”等色彩浓丽的词语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想象丰富。
60.下列对该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情感。
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加之侧面描写烘托战争场面。
D.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6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62.
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既写出敌军众多,来势凶猛,又表明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B.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凝夜紫”喻指战场上的血迹在夜雾中呈现出一片紫色,暗示双方伤亡大。
C.颈联中“临易水”表明交战地点,“鼓寒”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
63.下列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的思想感情最为相近的一项是(
)
A.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八)阅读
25.《
赤
壁
》完成下列问题。
赤
壁(咏史诗)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64.
阅读杜牧《赤壁》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65.不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最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B.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写其兴感之由。
C.诗中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小”指一件古物(或“折戟”),“大”指赤壁之战。
D.大小乔分别是前国主孙策和当时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所有贵妇人的尊严。
所。楼顶立有高丈五的铜雀,故名。
6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杜牧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鼻矶),有感于三国时英雄之成败而写下的。
B.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做了很好的铺垫。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为人们所传诵,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锁住东吴二乔了。
D.诗歌运用以大见小的表现手法,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
67.
对《赤壁》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做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诗人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68.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心中“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B.这是首咏史诗:前两句借“折戟”而引出兴感,后两句又以两位美女命运反映战争结果。
C.“东风不与周郎便”说的是历史事实,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才改变了东吴的命运,
D.本诗含有告诫唐朝的当政者不要有侥幸心理之意。
(九)阅读
25.《
渔
家
傲
》完成下列问题。
渔
家
傲
(词)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69.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人坐在船上在风浪颠簸中赶路,仰望着天亮前云雾弥漫、繁星摇动的天空,迷糊之中梦见自己来到天帝的住地,听到天帝情意恳切的问候。
B.词人自认为是有“惊人句”的成功女词人,但她并未就此满足,她还有新的更大的人生追求,那就是传说中三座仙山上的幸福生活。
C.尽管人生之路留下痛苦的叹息,但词人并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还要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她还要风把她所乘坐的小船送到美好的仙境。
D.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景象,通过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7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风格的两个流派中婉约派的词风婉约绚丽,含蓄蕴藉,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姜夔、吴文英、张炎等。
B.豪放派的词风气象恢宏,豪放飘逸,代表词人有范仲淹、苏轼、辛弃疾、黄庭坚、晁补之、陆游、陈亮、刘过、刘克庄、刘晨翁等。
C.本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D.作者把虚幻的想象融人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
71.下列说法不符合词意的一项是(
)
A.词人晚年虽身处困境,想象的翅膀却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显示了“九万里风鹏正举”豪迈气概,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
B.“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词人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
C.“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D.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豪放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72.
词中“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最能体现作者的豪放风格。下面诗词中也属于豪放风格的项是(
)
A.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D.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73.下列对“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典“九万里风鹏正举”语出《庄子·逍遥游》,意为她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奔向缥缈的仙山寻求幸福。
B.比喻:把自己比作大鹏,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上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C.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D.该词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想逃往仙境的避世思想。
答案
一、
课内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
A、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jīn)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
zēng)益其所不。
B、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shù)东,一厝雍(
yōng)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
lǒng)断焉。
C、至霸上及棘(jí)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bèi)甲,锐兵刃,彀(
gòu)弓弩(
nǔ),持满。
D、曩(
rǎng)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xí)而虏(
lǔ)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2.
下列句子中的字形有误的一项
(
D
)
A、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溅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戒(告诫)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谨慎),无违(违背)夫子’
B.居(经过)无何(不久),上至,又不得入。
C.寒暑易(更替)节,始一反(同返,往返)焉。
D.入(进入)则无法家拂(同弼,辅佐)士。
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我们要有愚公移山一样的斗志,坚持不懈永远不放弃,去登上梦想的彼岸。
B、每遇烦恼,我就会情不自禁地躺在草地上,任清风拂面,希望自己也能化作一阵风在天空中自由地俯仰生姿。
C、平凡生活中,常有一些情感不能自已,令我们微笑着俯下身去,细细清点飞珠溅玉般的回忆,诉说对生命的感激。
D、如果我们失去了至尊至贵的诚信,人与人之间就会保持距离,保持谨慎的交往,小心翼翼地躲避伤害。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5月10日,大约一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天顾湖畔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
B.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为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行为,泰安市教育局严禁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
D.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
改为发展)
5.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B
)
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B、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
C、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
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D
)
A.孟子,名轲,字子舆,春秋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B.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郑国人,不求名利,清静修行,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都选自《列子》
C.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历史学家,发奋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传通史《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
D.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其词风格婉约,善用白描,自辟蹊径,语言清丽,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
二.课内语段阅读
(一)阅读
22.《孟子》三章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完成下列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下列对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C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8.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D
)
A.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B.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者多助,
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9.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10.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B
)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
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11.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
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
“法治”的思想。
12.下列对文章内容、写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C
)
A.本文分析了“天时”“地利”“人和”对战争的影响,论述了“人和”的决定作用,阐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体现了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B.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C.孟子在文中以作战如何取胜为例,提出“人和”与“得道的重要性,“人和”与“得道”
是“因”与“果”的关系。
D.全文紧紧围绕“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及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13.
关于本文语言特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
A.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B.直抒胸臆,明白如话,质朴无华。
C.委婉曲折,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D.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论辩有力。
(二)阅读
22.《孟子》三章中《富贵不能淫
》完成下列问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4.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句:女子之嫁也。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舜发于畎亩之中
C.何陋之有?
D.行天下之大道。
15.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
A.妾妇之道
(方法)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这,这样的人)
C.居天下之广居
(居住)
D.无违夫子
(违背)
1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D
)
A.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
B.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C.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D.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道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儒家
)
17.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B
)
A.“是焉得为大丈夫平”中“是”指代公孙衍、张仪之流“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不熄。”
B.
“此之谓大丈夫”句中“是”指代“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C.
“穷着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与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相近。
D.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
1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一他们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一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一
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一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行走。
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是真正的大丈夫。
B.孟子举男子加冠、女子出嫁这样的生活现象,从论证方法来看,既是道理论证,又是类比论证。
(
举例论证
)
C.本文中孟子语言含蓄而幽默,讽刺深刻而尖锐。
B.结尾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指出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2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
B.“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C.本文先立后破,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D.本文语言简练,骈散结合,有节奏感。
(三)阅读
22.《孟子》三章中《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完成下列问题。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1.选出下列加横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B
)
A.
困于心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B.
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C.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D.
舜发于畎亩之中
何陋之有(《陋室铭》)
2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文第一段主要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B.本文第二段先从正面论述忧患对人生的意义,再从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C.本文最后一句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
2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人要有所作为,除了必须在艰苦环境中经受考验外,还必须在精神上、意志上经受磨炼。
B.一个国家要免遭灭亡,既要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又要警惕敌国外患。
C.本文论证严密,首先从造就人才说起,再论国家存亡之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D.通篇设喻说理,行文有气势,句式灵活,语言犀利,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24.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选文第一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
B.选文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25.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下面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本文的论证方式与《富贵不能淫》有所不同。
B.本文开头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属于事实论据。
C.本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D.本文使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26.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章第二段先正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B、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严密。
C、作者列举了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练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经历灾难就可以成就大业。
D、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有机会取得成功。
27.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B、准备承担大任的人,先要经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磨难,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受磨难。
C、全文按照先提出观点,然后展开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写作的。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2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文章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练。
B、文章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
C、从文章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文章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四)阅读
23.《
愚公移山》完成下列问题。
29.对下列句子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凭着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草木都不能毁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样呢?)
B.甚矣,汝之不惠!
(
你太不聪明了!
)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
D.杂然相许。
(
纷纷表示允许
)
30.下列加横线的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杂然相许(赞同)
寒暑易节(交换)
B.何苦而不平(愁)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C.而山不加增(加大)
惧其不已也(停止)
D.方七百里(周长)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31.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B.甚至,汝之不惠!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困于心,衡于虑。
32.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愚公移山“意志坚定”的一组是(
C
)
①
惩山北之塞,出人之迂也
②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③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④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⑤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儿子负二山
A.③④
B.②⑤
C.②③
D.①④
33.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选文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3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方七百里,高万仞”一句从面积和高度两个方面说明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暗示移山的任务十分艰巨。
B.愚公决心移山,他的妻子提出了两个疑问:愚公年老力衰,移山怎能成功?移山过程中产生的土石如何处置?
C.愚公移山时虽只有几个人,工具也十分简陋,但大家齐心协力邻家孤儿“跳往助之”使得移山场面更加热火朝天.
D.操蛇之神被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出手相助,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太行、王屋,分别放到朔东和雍南.
35.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目的是(
B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3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
(五)阅读
24.《周亚夫细柳
》完成下列问题。
37.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
以备胡
/
以顺为正者
B.军细柳
/
上自劳军
C.已而之细柳军
/
杜少府之任蜀州
D.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
使人称谢
38.下列各项中加横线的词,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C
)
A.
持节诏将军
B.壁门士吏
C.
不得入
D.使人称谢
39.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D
)
A.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译文:过了不久,皇上来到了军营前,也(被拦住)不能进入。
B.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译文:任命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守细柳,用以防备匈奴。
C.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译文:军营中只服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
D.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译文:至于周亚夫,谁敢随便去冒犯他呢?(难道能被侵犯吗)
40.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与“持兵揖”表现了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风范
B.通过对周亚夫军中士兵的描写,表现了周亚夫的治军有方,令行禁止,军纪严明。
C.通过对霸上、棘门军的描写,与细柳营的军士、主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周亚夫的形象。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作者是司马迁。
(纪传体)
41.下面对课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课文通过描写文帝劳军这一场面,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法,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B.课文开头先写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情况,为下文写文帝在细柳营遭遇到的情况作铺垫。
C.文帝到霸上和棘门两处军营时均可长驱直入,而到细柳营却是两次不得入,直至天子下诏书“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可见细柳营军纪严明,可将士目中无人。(没有体现将士目中无人。)
D.课文末借文帝之口将霸上、棘门军与周亚夫再作对比,进一步衬托出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
42.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第一段先点明背景: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吃紧,这样就将守边将领周亚夫置于矛盾冲突之中,更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
B.周亚夫是文中的主人公,作者通过对比和衬托来突出他的性格特点。
C.皇帝赞周亚夫为“真将军”的含义是:周亚夫军纪严明,令行禁止,治军有方,是值得信赖的守边大将军。
D.皇帝“改容式车,使人称谢”是迫于周亚夫的军威。
43.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C
)
A.本文记载了周亚夫为河内守时驻守细柳营的一段事迹。
B.文帝对治军有方、忠于职守的周亚夫赞赏有加,对霸上及棘门的将军提出了批评。
C.本文重在刻画周亚夫,故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周亚夫。
D.本文不仅表现了周亚夫从严治军的优秀品质,还表现了汉文帝圣明大度的天子风范。
4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A.《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郭沫若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
改为鲁迅
)
B.本文通过写汉文帝巡视、慰劳细柳军的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格、忠于职守的“直将军”形象。
C.本文把大量的笔墨用在霸上军、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
D.本文叙述语言明白、晓畅、简洁,并不是平铺直叙地介绍文帝劳军的梗概,而是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加以刻画,且用词准确,含义丰富,感彩强烈。
(五)阅读
25.《
饮酒
》完成下列问题。
饮
酒
(
陶渊明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5.
下列对《饮酒(其五)》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诗中写飞鸟具有象征意义,用飞鸟飞向天喻指自己出仕。
B.诗中表现了农村的恬美宁静和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
C.诗中形象地表现了田园的优美和静穆,与诗人的心境契合。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意即这里有隐居生活的真正乐趣,作者想说却不知怎样表达。
46.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诗歌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述,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诗人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优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4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诗歌颂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
B.“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了这样一个辩证道理:环境偏僻幽静方能使人心境恬淡静谧。
C.“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见”字用得极好,它精妙地表达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之意。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在此情此景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48.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侧面表现出诗人苦闷、寂寞的心境。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间云起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面还,诗人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人生真谛。
D.结尾两句抒发感情,是对全篇的总结。“真”即人的自然本性,“忘言”是指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
。
49.
下列赏析《饮酒(其五)》有误的一项是
(
B
)
A.《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是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口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沽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50.对《饮酒(其五)》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心远地白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51.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B
)
A.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喜爱,对车马喧嚣官场的厌倦。
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
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
52.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D
)
A.全诗融叙事、议论、描写、抒情为一体,表现了诗人细微的内心感受。
B.这首诗在艺术上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情:恬淡安宁,与世无争;景:菊、山、飞鸟、落日;理: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脱世俗。
C.“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
D.这首诗写诗人隐退后桀骜不驯、悠然自得的心情。
(六)阅读
25.《
春望
》完成下列问题。
春
望
(五言律诗)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3.
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感情强烈,情景兼具,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颔联诗人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自己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满尽致。
C.这首诗的颈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欣喜愉悦之情,尾联则写出了诗人忧愤之深。
D.全诗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保家卫国的感情。
54.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55.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首联由“望”入诗,国都沦丧,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衰草遍地,林木苍苍。
B.颈联中“抵万金”是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人的强烈情感。
C.尾联中刻画了忧愁万分、苍老颓唐的诗人形象,白发越来越少,越来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D.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这首诗是诗人中年所写,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56.阅读诗歌,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D
)
A.首联的“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这首诗作于唐朝的“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57.请选出对杜甫《春望》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C
)
A.“草木深”表面上是写春天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B.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草木到花鸟。
C.这首诗的第五句和第六句写诗人在战火连绵的时期收到家书,最后两句直接抒发诗人读家书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D.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58.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A
)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B.领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一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七)阅读
25.《
雁门太守行
》完成下列问题。
雁门太守行
(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9.
下面对这首诗的相关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李贺与李白、李商隐合称为“唐代三李”。
B.“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压”字把敌军来势凶猛、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C.“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先后从视觉和嗅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烈的战地气氛。
D.这首诗用“黑”“金”“紫”“红”等色彩浓丽的词语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想象丰富。
60.下列对该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情感。
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加之侧面描写烘托战争场面。
D.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6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62.
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既写出敌军众多,来势凶猛,又表明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B.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凝夜紫”喻指战场上的血迹在夜雾中呈现出一片紫色,暗示双方伤亡大。
C.颈联中“临易水”表明交战地点,“鼓寒”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
63.下列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的思想感情最为相近的一项是(
A
)
A.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八)阅读
25.《
赤
壁
》完成下列问题。
赤
壁(咏史诗)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64.
阅读杜牧《赤壁》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B
)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65.不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最不准确的一项是(
D
)
A.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B.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写其兴感之由。
C.诗中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小”指一件古物(或“折戟”),“大”指赤壁之战。
D.大小乔分别是前国主孙策和当时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所有贵妇人的尊严。
所。楼顶立有高丈五的铜雀,故名。
6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杜牧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鼻矶),有感于三国时英雄之成败而写下的。
B.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做了很好的铺垫。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为人们所传诵,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锁住东吴二乔了。
D.诗歌运用以大见小的表现手法,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
67.
对《赤壁》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做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诗人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68.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本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心中“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B.这是首咏史诗:前两句借“折戟”而引出兴感,后两句又以两位美女命运反映战争结果。
C.“东风不与周郎便”说的是历史事实,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才改变了东吴的命运,
D.本诗含有告诫唐朝的当政者不要有侥幸心理之意。
(九)阅读
25.《
渔
家
傲
》完成下列问题。
渔
家
傲
(词)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69.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词人坐在船上在风浪颠簸中赶路,仰望着天亮前云雾弥漫、繁星摇动的天空,迷糊之中梦见自己来到天帝的住地,听到天帝情意恳切的问候。
B.词人自认为是有“惊人句”的成功女词人,但她并未就此满足,她还有新的更大的人生追求,那就是传说中三座仙山上的幸福生活。
C.尽管人生之路留下痛苦的叹息,但词人并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还要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她还要风把她所乘坐的小船送到美好的仙境。
D.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景象,通过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7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宋词风格的两个流派中婉约派的词风婉约绚丽,含蓄蕴藉,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姜夔、吴文英、张炎等。
B.豪放派的词风气象恢宏,豪放飘逸,代表词人有范仲淹、苏轼、辛弃疾、黄庭坚、晁补之、陆游、陈亮、刘过、刘克庄、刘晨翁等。
C.本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D.作者把虚幻的想象融人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
71.下列说法不符合词意的一项是(
D
)
A.词人晚年虽身处困境,想象的翅膀却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显示了“九万里风鹏正举”豪迈气概,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
B.“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词人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
C.“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D.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豪放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72.
词中“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最能体现作者的豪放风格。下面诗词中也属于豪放风格的项是(
A
)
A.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D.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73.下列对“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用典“九万里风鹏正举”语出《庄子·逍遥游》,意为她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奔向缥缈的仙山寻求幸福。
B.比喻:把自己比作大鹏,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上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C.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D.该词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想逃往仙境的避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