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课导入
国博将首次大规模展示馆藏甲骨
雪龙2”号首航?开启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之旅!
消息二则
1.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掌握其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
2.
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文本的内容,品味、学习语言的真实准确。
3.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情感)?
学习目标
毛泽东
(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他的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文集》。
作者简介: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结束后,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一面与我军假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我军南进。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人民解放军奉命于当晚在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长达五百余千米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江防线一击即溃。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写作背景:
新
闻?
(1)概念: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是以简洁的语言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进行的及时、客观的报道。
(2)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公开性。
(3)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有时省略。
文体知识
标题:新闻一般采用多个标题,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引标题常用来说明形势、交代背景、烘托气氛等;主标题常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说明新闻的思想内容;副标题一般用于补充、注释和说明。
导语: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导语简明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的“六要素”常集中在这一部分。
主体:新闻的主要部分。主体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用充分的事实表现主题。
背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
结语:交代新闻事件的结果。
(4)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5)写作结构:“倒金字塔结构”。新闻常将最重要的事实写在最前面,即往往把事情的高潮或结果放在最前面,按事实的重要程度和读者关注的程度先主后次地安排内容,以利于读者一接触新闻便能迅速抓住事件的核心与关键。这在新闻写作中被称为“倒金字塔结构”。
学习探究
不可删去,电头交代通讯社(或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有时还写出记者的姓名。
电头表示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电头可否删去?有何作用?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
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事件:渡过长江。
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精读探究
2、参看课文批注
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
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
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
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
精读探究
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
;
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
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精读探究
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
头脑风暴
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倒金字塔结构。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默读勾画,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
头脑风暴
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敌军:摧枯拉朽、军无斗志
褒
贬
内容图示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概括内容——顺利渡江
主体:阐述具体内容
时间地点
敌军溃败
我军竞渡
结语:热情赞美——英雄式战斗
人民必胜
敌军必败
课堂小结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用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情况,表现了我军将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勇气概,流露出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数量之多
气势之大
题目解义:
知识链接
何人?(Who?)--人物
何时?(When?)--时间
何地?(Where?)--地点
何因?(Why?)--事情发生的原因
何事?(What?)-事情发生的经过
如何?(How?)--事情发生的结果
学习新闻六要素
整体感悟
时间
: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
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找出导语部分,并说说导语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总领全文的。
合作探究
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2、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读课文,完成下表。
合作探究
人数
区域
时间
战况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2、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读课文,完成下表。
合作探究
人数
区域
时间
战况
中路军
30万
安庆-芜湖
20日夜--
21日夜
全部渡过
西路军
35万
九江(不含)-安庆
21日17时
--
22日22时
渡过2/3
东路军
35万
芜湖-江阴
21日17时--
22日22时
大部分已渡过
3.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此中,有详略,详写哪路军?略写哪路军?为什么这样安排?
合作探究
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4、这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与其它部分有何不同?
合作探究
议
论
题目解义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西路军
35万
中路军
30万
东路军
35万
100万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内容图示
课堂小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这则消息叙述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经过,突出了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气势,揭示出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是我军胜利、敌军溃败的原因所在。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督战(dū)
荻港(dí)
馈退(kuì)
B.横度(dù)
要塞(sè)
即已(yǐ)
C.封琐(suǒ)
歼灭(jiān)
摧枯拉朽(xiǔ)
D.区域(yù)
泄气(xiè)
锐不可当(dānɡ)
答案:D
【点拨】A.馈—溃。B.度—渡,塞—sài。C.琐—锁。
课堂小结
2.一则消息通常不可缺少的三部分是(
)
A.标题
主体
结语
B.标题
导语
主体
C.标题
主体
背景
D.标题
导语
结语
答案:B
【点拨】此题考查消息的结构。
3.根据原文填空。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电头是:
。导语部分是第
句。主体部分显示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敌军节节败退的一个四字成语是:
。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中,作者认为我西路军取胜的原因是:
。
答案
:(1)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一
摧枯拉朽
(2)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