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练习题
年级
班
姓名:
集腋成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长嗟(jiē)
嘹亮(liáo)
B.折戟(jī)
炽热(zhì)
C.提携(xié)
栖息(qī)
D.搔更短(sāo)
叱咤(zhà)
2.下列句子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
)
A.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B.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C.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D.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3.下列文学常识对应有误的一项(
)
A.饮酒(其五)----陶渊明----东晋
B.雁门太守行-----李贺----唐
C.渔家傲-----李清照-----北宋
D.赤壁------杜牧------唐
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与眼花缭乱的社会网络相比,读书不仅能够使人远离纷扰的环境,保持内心的宁静,而且可以使人感受世界,体悟人生,获得启迪。
B.这个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内心十分恐慌,但是他却依旧从容不迫地抹桌子、擦椅子,若无其事。
C.“戒烟一小时,健康亿人行”的倡议发出后,一些烟民对此默默无闻。
D.几十年过去了,老师的话仿佛历历在目,时常在我耳边想起。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B.
邀请名家开讲打造《读书沙龙》,组织歌手演出打造《民谣季》,举办儿童画展打造《艺术空间》……看带暑假期间这家书店开展的系列活动成为县城的一道文化风景。
C.随着一声:“谁让你动我的杯子”的怒吼,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一把夺走了杯子。
D.
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长篇小说《小时代》,讲诉了一个从小感情深厚,有着不同价值观的四位女生所经历的友情、爱情。
B.
面对肺炎疫情,各级政府都及时采取防范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C.江边垂柳,随风轻轻摇曳,袅娜多姿,令许多游人不禁停下脚步驻足观赏。
D.最近一段时间,我经历了从未有过的痛苦、煎熬,接受了深刻的自我反思与反省。
二、含英咀华
(一)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面对《饮酒(其五)》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叙一转,写出了一种闹中取静的闲适之美。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问一答,写出了一种超尘脱俗的操守之美。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实一虚,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
D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一动,写出了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
2.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名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
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4.对陶渊明《饮酒》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自由和惬意。
C.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D.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句“欲辨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5.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6..对下面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7.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饮酒》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9.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的居住环境和生话状况。
B.尽管没有车马的喧闹嘈杂,但仍有“采菊东篱下”的劳作烦忧。
C.诗中四句写景句子传神的描绘了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
D.全诗融说理、写景、抒情为一体,表现了诗人细微的内心感受。
10.对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诗人弃官归隐之前写的一首诗。
B.“心远地自偏”句用得极好,它巧妙地道出作者此时的心境,想要离开喧闹的尘世,追求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
C.“采菊东篱下”写作者酷爱菊,常常在住处周围种上菊花,颇为后人称道。
D.全诗语言朴实含蓄,写得很有特色,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
1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
A.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D.诗的语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浑然融合。
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本诗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透过平淡质朴的诗句,仿佛看到诗人宁静澄明的心境。
C.“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住处的繁华,所谓“车马”,其实是达官贵人的代名词。
D.诗中结句中的“真意”是什么,诗人感受到了,但没有道明,留待读者去体悟,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境、理浑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地情趣。
(二)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A.首联的“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2.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感情强烈,
情景兼具,
含蓄蕴藉,
耐人寻味。
B.
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
人烟稀少,
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
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
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C.
这首诗的颈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欣喜愉悦之情,
尾联则写出了诗人忧愤之深。
D.
全诗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
保家卫国的感情。
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由“望”入诗:国都沦丧
,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衰草遍地,林木苍苍。
B.颈联中“抵万金”是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人的强烈情感。
C.尾联中刻画了一位忧愁万分,苍老颓唐的诗人形象,白发越来越少越来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D.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这首诗是作者中年所写,充分体现了诗作“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4.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艰难。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5.《春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
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作者很难得到家信。
C.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D.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6.下面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7.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首联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颔联意为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颈联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得抵得上万两黄金
D尾联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8.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B.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C.“家书抵万金”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急切希望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
D.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9.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10.对“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
(三)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面对本诗理解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也象征着当时战况的严峻。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3.对此诗赏析不恰当的是(
)
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描写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杂而悲壮的气氛。
4.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前四句写日落前景象,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一死报效朝廷。
B、这首诗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胭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画面色彩斑斓,用浓墨重彩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
C、这首诗的背景是唐王朝和地方藩镇割据势力之间的长期战争,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从总体上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军官将士们坚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的斗争染上了悲壮的色调,是一支振奋人心的战歌。
D、诗中只写了三个画面,先写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接着写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最后写中夜,写出唐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反映了战争的艰苦性。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运用拟人,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B.第一句中,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C.在色彩运用上,“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一个“金”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两相比照,表现出战争形势的紧迫。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赞颂了边关战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为国的壮志豪情。
6.下列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诗题,描绘了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B.颔联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的很壮美,其中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静谧温馨的气氛。
C.颈联中“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的刺客荆轲的《易水歌》。
D.尾联中的“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的燕昭王所筑,引用这个典故,作用是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7.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下列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正确?(
)
A
城将破,将士们拼死守城
B
孤城将破,但将士们斗志昂扬,并趁夜出击
C
孤城将破,远方援兵趁夜而至
(四)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1.对本诗分析不当的一项(
)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故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下列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杜牧是唐代一位有才华的诗人,可是一辈子受着大官僚的压抑。所以,借周瑜的往事,以寄托自己的抑郁心情。
B.前两句诗写得深情关注,看上去作者很重视这场古代的战争。
C.后两句写得有点诙谐,近于说俏皮话,又似乎在贬低周瑜,其实不然,是在感叹建立一番事业,没有条件也无不可。
D.诗人杜牧,来到赤壁,凭吊这个古代战场的遗址,写下了这首咏怀古迹诗,暗含感慨和寄托。
3.对《赤壁》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做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4.对《赤壁》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本诗借周瑜与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心中“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B.这是一首咏史诗,前两句借“折戟”而引出兴趣,后两句又以两位美女的命运反应战争的结果。
C.“东风不与周郎便”说的是历史事实,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才改变了动物的命运。
D.本诗含有告诫唐朝的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之意。
(五)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下列对《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早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B.这首词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大胆而又丰富的想像。
C.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D.这就是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在她现在的词作中是不多见的。
2.下面对这首宋词中一些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首先写夜色将尽,满天云雾中略见曙光,移动的天河中就像有千帆飞舞。
B.“仿佛梦魂归帝所”意思是说,作者仿佛脱离了尘世,进入了天帝生活的境界。
C.下片中,作者埋怨自己因为致力于学诗而忘记了路程的遥远和时间的漫长。
D.全词结尾,作者寄希望于得到“风”的帮助,进入一种美好的生活境界。
3.下面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借写实之景,为梦魂所思作了铺垫。
B.“报路长”和“嗟日暮”,表明作者自身处境的困顿以及内心感受的苦闷。
C.作者借对想像中天帝所发之问的回答,来表明自己精神的寄托所在。
D.词作中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的想像,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
他山之石:
(一)现代文阅读
早起
罗瑞花
?
①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每天黎明即起,借着从窗户透进来的微微光亮,拿木梳梳理好短发,用发夹夹好,精神利落开始一天的忙碌。
?
②在勤劳的农家是没有一个闲人的,只要不生病就不会停下手中的活。八十多岁的桂鑫爷爷大清早就在庭院里编竹筛竹箩、扎竹扫把、削竹筷子,他能把一根竹子变出许多物件:快九十岁的白秀奶奶天一亮就坐在门口在干瘦的腿上搓麻绳;在天刚破晓的寒气里,男人扛锄赶牛往田野走去,女人穿梭于厨房、菜园,小孩子帮着打扫庭院、生火煮饭、看管弟妹、喂养鸡鴨……
?
③爹是一个没有土地情结的农民,在村里做木工、碾米、发电,后来又开代销店做生意。爹脑子活络,不断改善着家里的经济状况,但田里、土里、家务活全落在娘身上。娘对待农事一丝不苟,按照时令精耕细作,一锄土都不放过。在摘茶插红薯的季节,娘几乎是四点钟起床,提着马灯来到地里,就着朦胧月光或晨曦挖土、摘茶,天是在一锄一锄的土块、一片一片的茶叶里亮起来的。
?
④我儿时最初的早工是放鹅。天地间弥漫着润润的泥土气息,毛茸茸的小鹅吃着沾满露水的青草,当太阳兴高采烈地跳出云层,小鹅细细长长的脖子饱胀成了拔河那样的粗麻绳,我就可以赶着它们回家了。
??⑤到七八岁时开始跟着姐姐去茶山摘茶叶。我们背着箩筐,揉着惺忪的睡眼,为着小贩挑担上漂亮发夹或书店玻璃柜中的连环画,在白雾茫茫中向茶山走去。早饭时娘过秤,秤杆下给钱,摸着那一个个硬币真是最惬意的事。最辛苦的是轮到家里为队里的牛割草。我一直不知道牛的舌子是怎么长的,竟然最爱吃两边有锯齿的苇草,割的时候手指要握紧苇草,稍松一下苇叶的锯齿就会让手鲜血淋漓。
?
⑥有趣的还是清早去捡菌子。雨后的早晨格外清爽,微风一吹,去了瞌睡来了精神。松树林子里,各种菌子比雨后春笋更肆意生长,它们是一窝一窝的,藏得紧,不轻易示人,寻找它们仿佛像寻找一一个躲猫猫的伙伴。但不管它们怎么躲也躲不过我们这些山里孩子贼亮贼亮的眼睛。黄黄的枞树菌、雪白的竹叶菌、红红的米浆菌,都是稀松平常的菌子,随见随捡而已,倒是那一抹淡绿的青头菌很是惹人喜爱,如果能遇上修长白暂还穿着荷叶裙的鸡腿菌那是值得尖叫的。我们一背篓一背篓地从山上背回菌子,在厢房木地板上堆成小山。娘把吃不了的菌子择净晒干,到春节时炒腊肉,把鸡腿菌磨成粉调菜,比味精还鮮。
??⑦在娘的熏陶下,我成了一只早起的鸟儿。当别人还沉在昨天的烦闷里梦呓,或者醒在温暖的被窝里犹豫,我已经在晨曦中,在微风里,动起来了,从身体到思想。面对冉冉升起的太阳,我只想满腔热情地投入生活,想跑步想打球想跳舞想大声地朗读,想告诉世界,我醒了。
??⑧梭罗说,黎明是大自然对人类最宝贵的恩赐。我喜欢看天一点点亮起来,如一个睡醒的孩子欣欣然睁开眼。我看到环卫工人清扫完最后一片落叶坐下来点燃了一支香烟:看到小贩支起他们的摊位开始热气腾腾地买卖;看到菜农挑着滿筐的嫩绿从不同的小巷汇集到街口子:看到学生打开课本,用世界上最美的姿态,最美的声音,迎来早晨第一缕阳光。
??⑨早晨起来,我看到每一个生命都蓬勃饱满,如一树一树的花开。
1.请结合语境品味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表现力。
??黄黄的枞树菌、雪白的竹叶菌、红红的米浆菌,都是稀松平常的菌子,随见随捡而已,倒是那一抹淡绿的青头菌很是惹人喜爱,如果能遇上修长白暂还穿着荷叶裙的鸡腿菌那是值得尖叫的。
2.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段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第②段和第⑧段都写了其他人的早起,有什么作用?
4.本文为什么以“早起”作为题目,请简要说明。
答案
一、集腋成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B
)
A.长嗟(jiē)
嘹亮(liáo)
B.折戟(jī)
炽热(zhì)
C.提携(xié)
栖息(qī)
D.搔更短(sāo)
叱咤(zhà)
2.下列句子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
A
)
A.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B.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C.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D.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3.下列文学常识对应有误的一项(
C
)
A.饮酒(其五)---陶渊明--东晋
B.雁门太守行---李贺---唐
C.渔家傲----李清照----北宋
D.赤壁----杜牧---唐
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A.与眼花缭乱的社会网络相比,读书不仅能够使人远离纷扰的环境,保持内心的宁静,而且可以使人感受世界,体悟人生,获得启迪。
B.这个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内心十分恐慌,但是他却依旧从容不迫地抹桌子、擦椅子,若无其事。
C.“戒烟一小时,健康亿人行”的倡议发出后,一些烟民对此默默无闻。
D.几十年过去了,老师的话仿佛历历在目,时常在我耳边想起。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D
)
A.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B.
邀请名家开讲打造《读书沙龙》,组织歌手演出打造《民谣季》,举办儿童画展打造《艺术空间》……看带暑假期间这家书店开展的系列活动成为县城的一道文化风景。
C.随着一声:“谁让你动我的杯子”的怒吼,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一把夺走了杯子。
D.
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解析:A.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逗号应改为破折号。B.
读书沙龙、民谣季、艺术空间都是栏目,不是书籍,书名号改为引号。C.间接引用不用冒号,去掉。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长篇小说《小时代》,讲诉了一个从小感情深厚,有着不同价值观的四位女生所经历的友情、爱情。
B.
面对肺炎疫情,各级政府都及时采取防范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C.江边垂柳,随风轻轻摇曳,袅娜多姿,令许多游人不禁停下脚步驻足观赏。
D.最近一段时间,我经历了从未有过的痛苦、煎熬,接受了深刻的自我反思与反省。
解析:A.成分残缺,缺宾语,应在句末加上---的故事。C
.
停下脚步和驻足重复。D.搭配不当,将接受改为进行。
二、含英咀华
(一)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下面对《饮酒(其五)》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叙一转,写出了一种闹中取静的闲适之美。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问一答,写出了一种超尘脱俗的操守之美。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实一虚,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
D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一动,写出了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
2.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名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
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4.对陶渊明《饮酒》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诗歌首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自由和惬意。
C.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D.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句“欲辨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5.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6..对下面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7.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饮酒》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9.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的居住环境和生话状况。
B.尽管没有车马的喧闹嘈杂,但仍有“采菊东篱下”的劳作烦忧。
C.诗中四句写景句子传神的描绘了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
D.全诗融说理、写景、抒情为一体,表现了诗人细微的内心感受。
10.对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本诗是诗人弃官归隐之前写的一首诗。
B.“心远地自偏”句用得极好,它巧妙地道出作者此时的心境,想要离开喧闹的尘世,追求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
C.“采菊东篱下”写作者酷爱菊,常常在住处周围种上菊花,颇为后人称道。
D.全诗语言朴实含蓄,写得很有特色,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
1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C
)
A.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
“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
“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D.诗的语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浑然融合。
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C
)
A.本诗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透过平淡质朴的诗句,仿佛看到诗人宁静澄明的心境。
C.“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住处的繁华,所谓“车马”,其实是达官贵人的代名词。
D.诗中结句中的“真意”是什么,诗人感受到了,但没有道明,留待读者去体悟,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
)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境、理浑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地情趣。
(二)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D
)
A.首联的“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分析】《春
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解答】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写出了荒无人迹的凄凉.这两句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A选项正确;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景,借花鸟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的感情.B选项正确;C.“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出诗人满头白发,愁苦不堪的形象,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感时伤怀,忧国思家之情.C正确;D.这首《春望》围绕“望”字展开,通过描写战乱后长安城破败荒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D错误。故选D。【点评】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
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2.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D
)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感情强烈,
情景兼具,
含蓄蕴藉,
耐人寻味。
B.
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
人烟稀少,
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
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
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C.
这首诗的颈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欣喜愉悦之情,
尾联则写出了诗人忧愤之深。
D.
全诗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
保家卫国的感情。
解析:
全诗表现了作者感时恨别,
忧国思家的感情。
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首联由“望”入诗:国都沦丧
,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衰草遍地,林木苍苍。
B.颈联中“抵万金”是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人的强烈情感。
C.尾联中刻画了一位忧愁万分,苍老颓唐的诗人形象,白发越来越少、越来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D.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这首诗是作者中年所写,充分体现了诗作“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4.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A
)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5.《春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
A.这首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
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作者很难得到家信。
C.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D.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6.下面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7.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C
)
A首联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颔联意为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颈联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得抵得上万两黄金
D尾联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8.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B.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C.“家书抵万金”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急切希望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
D.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9.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10.对“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
(三)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面对本诗理解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也象征着当时战况的严峻。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3.对此诗赏析不恰当的是(
A
)
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描写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杂而悲壮的气氛。
4.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前四句写日落前景象,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一死报效朝廷。
B、这首诗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胭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画面色彩斑斓,用浓墨重彩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
C、这首诗的背景是唐王朝和地方藩镇割据势力之间的长期战争,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从总体上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军官将士们坚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的斗争染上了悲壮的色调,是一支振奋人心的战歌。
D、诗中只写了三个画面,先写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接着写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最后写中夜,写出唐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反映了战争的艰苦性。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运用拟人,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B.第一句中,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C.在色彩运用上,“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一个“金”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两相比照,表现出战争形势的紧迫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赞颂了边关战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为国的壮志豪情。
解析:A应是比喻,夸张,不是拟人,夸张
6.下列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
B
)
A.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诗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B.颔联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的很壮美,其中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静谧温馨的气氛。
C.颈联中“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的刺客荆轲的《易水歌》。
D.尾联中的“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的燕昭王所筑,引用这个典故,作用是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解析:应是苍凉悲壮的气氛
7.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下列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正确?(
B
)
A孤城将破,将士们拼死守城
B孤城将破,但将士们斗志昂扬,并趁夜出击
C孤城将破,远方援兵趁夜而至
解析:诗人把一个旷日持久的战争浓缩在一个昼夜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幅画面,一是在白天将士们严阵以待,一是黄昏前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兵出其不意袭击敌人故答案是(
B
)
(四)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1.对本诗分析不当的一项(
B
)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故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下列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C
)
A.杜牧是唐代一位有才华的诗人,可是一辈子受着大官僚的压抑。所以,借周瑜的往事,以寄托自己的抑郁心情。
B.前两句诗写得深情关注,看上去作者很重视这场古代的战争。
C.后两句写得有点诙谐,近于说俏皮话,又似乎在贬低周瑜,其实不然,是在感叹建立一番事业,没有条件也无不可。
D.诗人杜牧,来到赤壁,凭吊这个古代战场的遗址,写下了这首咏怀古迹诗,暗含感慨和寄托。
3.对《赤壁》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D
)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做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4.对《赤壁》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C
)
A.本诗借周瑜与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心中“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B.这是一首咏史诗,前两句借“折戟”而引出兴趣,后两句又以两位美女的命运反应战争的结果。
C.“东风不与周郎便”说的是历史事实,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才改变了动物的命运。
D.本诗含有告诫唐朝的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之意。
(五)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下列对《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
A
)
A.“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早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
B.这首词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大胆而又丰富的想像。
C.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D.这就是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在她现在的词作中是不多见的。
2.下面对这首宋词中一些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上片首先写夜色将尽,满天云雾中略见曙光,移动的天河中就像有千帆飞舞。
B.“仿佛梦魂归帝所”意思是说,作者仿佛脱离了尘世,进入了天帝生活的境界。
C.下片中,作者埋怨自己因为致力于学诗而忘记了路程的遥远和时间的漫长。
D.全词结尾,作者寄希望于得到“风”的帮助,进入一种美好的生活境界。
3.下面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借写实之景,为梦魂所思作了铺垫。
B.“报路长”和“嗟日暮”,表明作者自身处境的困顿以及内心感受的苦闷。
C.作者借对想像中天帝所发之问的回答,来表明自己精神的寄托所在。
D.词作中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的想像,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
他山之石:
(一)现代文阅读
早起
罗瑞花
?
①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每天黎明即起,借着从窗户透进来的微微光亮,拿木梳梳理好短发,用发夹夹好,精神利落开始一天的忙碌。
?
②在勤劳的农家是没有一个闲人的,只要不生病就不会停下手中的活。八十多岁的桂鑫爷爷大清早就在庭院里编竹筛竹箩、扎竹扫把、削竹筷子,他能把一根竹子变出许多物件:快九十岁的白秀奶奶天一亮就坐在门口在干瘦的腿上搓麻绳;在天刚破晓的寒气里,男人扛锄赶牛往田野走去,女人穿梭于厨房、菜园,小孩子帮着打扫庭院、生火煮饭、看管弟妹、喂养鸡鴨……
?
③爹是一个没有土地情结的农民,在村里做木工、碾米、发电,后来又开代销店做生意。爹脑子活络,不断改善着家里的经济状况,但田里、土里、家务活全落在娘身上。娘对待农事一丝不苟,按照时令精耕细作,一锄土都不放过。在摘茶插红薯的季节,娘几乎是四点钟起床,提着马灯来到地里,就着朦胧月光或晨曦挖土、摘茶,天是在一锄一锄的土块、一片一片的茶叶里亮起来的。
?
④我儿时最初的早工是放鹅。天地间弥漫着润润的泥土气息,毛茸茸的小鹅吃着沾满露水的青草,当太阳兴高采烈地跳出云层,小鹅细细长长的脖子饱胀成了拔河那样的粗麻绳,我就可以赶着它们回家了。
??⑤到七八岁时开始跟着姐姐去茶山摘茶叶。我们背着箩筐,揉着惺忪的睡眼,为着小贩挑担上漂亮发夹或书店玻璃柜中的连环画,在白雾茫茫中向茶山走去。早饭时娘过秤,秤杆下给钱,摸着那一个个硬币真是最惬意的事。最辛苦的是轮到家里为队里的牛割草。我一直不知道牛的舌子是怎么长的,竟然最爱吃两边有锯齿的苇草,割的时候手指要握紧苇草,稍松一下苇叶的锯齿就会让手鲜血淋漓。
?
⑥有趣的还是清早去捡菌子。雨后的早晨格外清爽,微风一吹,去了瞌睡来了精神。松树林子里,各种菌子比雨后春笋更肆意生长,它们是一窝一窝的,藏得紧,不轻易示人,寻找它们仿佛像寻找一一个躲猫猫的伙伴。但不管它们怎么躲也躲不过我们这些山里孩子贼亮贼亮的眼睛。黄黄的枞树菌、雪白的竹叶菌、红红的米浆菌,都是稀松平常的菌子,随见随捡而已,倒是那一抹淡绿的青头菌很是惹人喜爱,如果能遇上修长白暂还穿着荷叶裙的鸡腿菌那是值得尖叫的。我们一背篓一背篓地从山上背回菌子,在厢房木地板上堆成小山。娘把吃不了的菌子择净晒干,到春节时炒腊肉,把鸡腿菌磨成粉调菜,比味精还鮮。
??⑦在娘的熏陶下,我成了一只早起的鸟儿。当别人还沉在昨天的烦闷里梦呓,或者醒在温暖的被窝里犹豫,我已经在晨曦中,在微风里,动起来了,从身体到思想。面对冉冉升起的太阳,我只想满腔热情地投入生活,想跑步想打球想跳舞想大声地朗读,想告诉世界,我醒了。
??⑧梭罗说,黎明是大自然对人类最宝贵的恩赐。我喜欢看天一点点亮起来,如一个睡醒的孩子欣欣然睁开眼。我看到环卫工人清扫完最后一片落叶坐下来点燃了一支香烟:看到小贩支起他们的摊位开始热气腾腾地买卖;看到菜农挑着滿筐的嫩绿从不同的小巷汇集到街口子:看到学生打开课本,用世界上最美的姿态,最美的声音,迎来早晨第一缕阳光。
??⑨早晨起来,我看到每一个生命都蓬勃饱满,如一树一树的花开。
1.请结合语境品味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表现力。
??黄黄的枞树菌、雪白的竹叶菌、红红的米浆菌,都是稀松平常的菌子,随见随捡而已,倒是那一抹淡绿的青头菌很是惹人喜爱,如果能遇上修长白暂还穿着荷叶裙的鸡腿菌那是值得尖叫的。
答案:这些都是写颜色的词语。作者抓住了各种菌子的颜色特点,简洁、生动地展现了这些菌子特征,给读者以形象可感的体验,也充分表现出作者早起满满收获的喜悦之情。词的表现力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2.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段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答案:通过比喻修辞,把“每一个生命都蓬勃饱满”比作“一树一树的花”,人们的精神面貌像花一样美丽、鲜艳、动人,更暗示他们像花一样会在蓬勃中孕育各自的成功和收获。形象、生动,意蕴丰富,韵味无穷。
3.第②段和第⑧段都写了其他人的早起,有什么作用?
答案:
第②段写早起的人,一是有交待(社会)环境的作用,即这是一个勤劳的乡村,二是为引出母亲的早起,全家的早起(或作铺垫、映衬)。第⑧段写早起的人,从内容上是拓展文章内容,从主旨上起深化主题的作用——早起的无数的人,汇成了这个社会发展的动力,他们默默付出创造出了生活的美好。
4.本文为什么以“早起”作为题目,请简要说明。
答案:
“早起”是全文的叙事线索,又是全文想要表达的主题所在。用“早起”做标题,照应了全文叙事的内容,也自然地生发了对生活感受,通俗却引人注意,言简意赅,却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