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背影》同步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背影》同步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7 18:15:39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背影》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妥帖(tiē) 簌簌(sù) 行(xínɡ)李 颇(pō)
B.丧(sān)事 赋(fù)闲 拣(jiǎn)定 迂(yū)
C.琐屑(xiè) 典质(zhí) 栅(shān)栏 攀(bān)
D.狼藉(jiè) 颓(tū)唐 游逛(ɡuànɡ) 搀(chān)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革命家。代表作品有《背影》《春》等。
B.《背影》一文中共提到“背影”三次,其中重点描写了父亲离开车站时的“背影”。
C.《背影》一文开始写“背影”,指出最难忘的就是父亲的背影。但后面展开写家庭情况,跟主题没有关系。所以第二、三自然段可以删去。
D.《背影》一文集中表现了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情感。
3.《背影》一文将“勾留南京”一事一笔带过,原因是(  )
A.南京并不好玩,所以不必多写。
B.南京是路过,不是目的地。
C.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应该略写。
D.当时他们心情不好,没有去玩。
4.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现对“我”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自责)
B.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表现了父子相互体谅和照顾,尤其是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C.“进去吧,里面没人。”(与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相呼应,表现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
D.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想替儿子做的事已做到了,尽管人很累,他心里觉得踏实)
5.下列划线词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湖水明净如镜,毫不狼藉。
B.他腿有点毛病,走路很踌躇。
C.有人说90年代的青年是颓唐的一代,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D.对面的老大爷蹒跚地走来。
6.对下面课文内容分析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课文表面上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实则是以“背影”为主线贯穿全文。
B.课文写父子相爱相怜的感情,真挚动人。但这种感情中渗透着淡淡的哀愁。
C.文章四次写“背影”,首尾两次详写,中间略写。详略得当地将父爱的真挚都浓缩在“背影”这一特殊的外貌上。
D.课文写父亲的语言并非浓墨重彩,却处处体现他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二、填空题
7.说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①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②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③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④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8.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乱七八糟的样子。   
②凄凉;萧条;不景气。   
③感情积聚在心里。   
④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9.选词填空。
他用两手   (A.攀 B.扳)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A.缩 B.抬);他肥胖的身子向左   (A.倾斜 B.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三、语言表达
10.下面是一组歌唱“父亲”的歌词,读一读,说说你对父亲的认识。
①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你鬓角露出了白发,不声不响你眼角上添了皱纹。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只尝了三分,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车行《父亲》)
②父亲的爱,永远在我身后,永远不会离开我,象那花开的芬香,萦绕在我心间,陪着我从昨天到明天。(梁铂文《父亲》)
③你的无私恩情,我无法偿还,我的内心伤痛,没有人看见,我最亲爱的父亲,在这刮风的夜里,你最心爱的孩子,因为思念你流泪。(陈一凡《父亲》)
④严厉的眼神,温暖的掌心,你是教我对错的父亲。大大的鞋码,宽宽的背影,你是给我憧憬的父亲。(阮晓星《父亲》)
11.周末,王涛和几个同学相约骑自行车去郊外踏青。但不幸的是,回家途中刘明在西山路段意外跌倒,右腿不能动弹且有少量流血。王涛向120急救中心拨打电话求助,然后电话告知刘明的父亲,王涛应该怎么说?
①对120急救中心:   
②对刘明的父亲:   
12.学习了本文后,某班级开展了“读《背影》,悟亲情”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准备了下面的材料。请阅读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我国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认为:“在《背影》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时至今日,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我认为,今日的少年应该多读一点坚毅豪壮的作品。”
四、现代文阅读
13.(2020八上·古丈期末)阅读《背影》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了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选文第一段两次写到“踌躇”,试揣摩一下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并用父亲的口吻把它写下来。
(2)文章为什么要交待“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这一情况?
(3)谈谈划线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4)生活中,我们在与父辈交流时有时候也并不能完全体会父辈的关心,读完本文后,你有怎样的感想?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父亲因腹痛难忍进医院急诊,B超显示是急性阑尾炎,肠腔上还有一个直径4厘米的不明包块,医生怀疑这个包块是癌。“如果在阑尾手术中病人因其他病灶的影响而死在手术台上,本院不承担医疗责任。同意的话,请你们在手术单上签字。”
②“你们”是指大哥和我。医生的话让大哥的脸“刷”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噗噗”地抖动。他把目光投向我,突然的灾难让他的脸上充满同舟共济的企盼。他问,二子,你看呢?
③“签就签呗!”我漠然地说。甚至我还打了一个哈欠,不耐烦地说:“昨晚我打了通宵麻将,太困了,想早点回家,手术时你就一个人待在这儿吧!”
④我想,既然没有大祸临头的感觉,何必要虚张声势地悲伤。大哥最终还是忍住了愤怒,在手术单上赌博一样谨慎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⑤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45岁那年他病退回家,让与我同班读书的大哥辍学“顶替”。大哥比我大一岁,我俩的成绩不相上下,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可那时家里穷,父亲怕我俩都考上又都读不“终局”,于是决定让大哥回来“顶替”。
⑥就这样,我和大哥开始了不同的人生。大哥进厂不久,厂里更新了机器设备,他的工作只是坐在电脑监控室里按电钮,轻松自在,养得白白胖胖,并按部就班地娶了妻,生了子,节假日一家三口共用一辆摩托车,像一串幸福的糖葫芦在大街小巷兜风,活得好不滋润。而我这个世纪末的大学生却赶上不包分配,在一个又一个人才市场里兜售了两年,赔尽了笑脸,仍然没能把自己推销出去,个中辛酸,一言难尽。正是我们兄弟俩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让我开始憎恨父亲,他明知我自幼体弱多病,为什么不以保险起见让我“顶替”呢?既然父亲把他的爱以最实惠的方式给了大哥一个人,那么就让大哥一个人来承担养老送终的义务吧!我虽然冷血却不矫情,言为心声是我最大的优点。所以我说要回家睡觉。
⑦“请你们帮着把病人抬上手术床。”医生对我们说。我只好跟着大哥来到父亲的病房。病床上的父亲已被自己的汗水淋湿,扭曲的表情昭示着体内的疼痛正像风暴一样肆虐。生命在这一刻显得无比脆弱,大哥的眼睛终于坚持不住漾出红红的雾气,这份柔情有悖于他一贯的钢铁个性。父亲瞬间明白了自己的病情,他忽然想起什么来,吃力地叮嘱大哥:“假如我就这么走了,你只能给我立一根孝子棒(我们的风俗,一个儿子立一根),写上你的名字……
⑧“为什么?”大哥吃惊地问。我也对父亲的“遗言”感到不满。到死还在偏心眼儿,这不是变相地骂我不孝,不认我这个儿子吗!
⑨“因为二子是我捡来的孩子,我得把这个权利留给他的亲生父母,万一他们以后有机会相认,我可不能昧了良心……”父亲说着又把眼光移到我脸上,“二子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我实在不放心。谁会料到大学生就业这么难。那时让他多读书,我是想不能亏待了人家的孩子……二子啊,你别怨爸,爸就这点儿能耐。往后,让大哥多照顾着点儿——大明,记着我的话,对弟弟要多帮衬啊!”父亲艰难地说完这些,汗水已几乎将他淹没。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而他对我二十多年的疼爱却得不到回报,他要把写有我的名字的孝子棒给别人——为了良心。
⑩我的身世让我震惊。
我的狭隘让我羞愧。
我的灵魂被父亲的良心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我没有离开医院,直至手术结束。医生告诉我们,“不明包块”原来是肠腔积液,真是虚惊一场。
而我,已学着乌鸦反哺的姿势,给父亲喂饭。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⑤⑥段运用插叙的手法,回溯了父子三人的生活经历,使故事情节更加充实完整。
B.文章语言形象细腻。“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对我深藏的爱和愧疚。
C.第②段中,对大哥的神态、动作、心理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大哥对父亲病情的担忧和他的毫无主见。
D.“我”大学毕业后漂泊辛酸的生活和大哥按部就班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照,让我开始了对父亲的憎恨。
(2)阅读文章,依据“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词语。
不满——   ——   ——羞愧——   
(3)仔细阅读文章,说说你对第④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
(4)好的标题能提示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主题。请你仔细阅读文章,谈谈文章以“良心”为标题的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B项“sān”改为“sānɡ”;
C项“zhí”改为“zhì”,“shān”改为“zhà”,“bān”改为“pān”;
D项“jiè”改为“jí”,“tū”改为“tuí”。
故答案为:A。
【点评】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2.【答案】D
【知识点】国内文学作品;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项,朱自清不是革命家,他是民主战士。
B项,本文共写四次背影,其中重点描写的是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
C项,二、三段是不能删去的,它们为下文描写“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能力。识记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好)、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3.【答案】C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这篇散文叙述的是“我”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我到浦口火车站,照料我上车,并替我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由此可见本文的叙述重点在于“背影”,而“勾留南京”只是为了引出“背影”这件事,与主旨关系不大,所以要略写。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章详略的安排是由主旨决定的,与主旨相关的内容应详写,反之则略写或不写。
4.【答案】C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C项“表现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是错误的,表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爱。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题,需要根据上课老师的讲解,尤其要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来作答。
5.【答案】D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A:有误,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不符合语境;
B:有误,踌躇: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不符合语境;
C:有误,颓唐:衰颓颓败落,精神委靡不振。不符合语境;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辨析能力,平时要注意近义词的辨析,注要学会结合语境,从词义、程度、使用对象、范围、感彩、搭配、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辨别。
6.【答案】C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ABD:正确;
C:有误,首尾两次写背影是略写,中间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是详写;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能力。识记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好)、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7.【答案】议论;抒情;记叙;描写
【知识点】议论;叙述;描写;抒情
【解析】【分析】①“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是作者对他们的评价和我们的做法,属于观点的表达,属于议论;
②“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抒发自己对父亲的怀念之情,是抒情;
③“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写父亲对我和儿子的惦记,是记叙;
④“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具体动作,属于描写。
故答案为:①议论;
②抒情;
③记叙;
④描写。
【点评】本题考查表达方式判断。要注意先理解语句,然后结合常见的表达方式进行辨析判断。
8.【答案】狼藉;惨淡;情郁于中;祸不单行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注意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
故答案为:①狼藉;
②惨淡;
③情郁于中;
④祸不单行。
【点评】理解词义有几种方法: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看图理解字义;运用形声字的特点理解字义;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字义;看实物理解字义;本题为直接对词语理解字义,这需要平时的积累,可通过用记住典型句子的方式记忆词语的意思。
9.【答案】A;A;B
【知识点】近义词;词语的使用(搭配);背影
【解析】【分析】首先理解词意,区别近义词。攀:抓住东西向上爬。扳:往下或往里拉。缩:向后退,往回收。抬:举,仰。倾斜:歪斜;偏斜。微倾:倾斜的角度小。根据句子的意思来确定。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区别,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再根据句子的意思—一对号入座。
10.【答案】答案示例:父爱如山,父亲的爱总是很特别,父爱也许有些严厉,很多时候默默付出,但父亲的慈爱却一直如影随形,温暖着我们的人生。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在阅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出父亲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可依据文本中的“我感受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你鬓角露出了白发,不声不响你眼角上添了皱纹”“父亲的爱,永远在我身后,永远不会离开我”“你的无私恩情”“严厉的眼神,温暖的掌心,你是教我对错的父亲”等语句,从父亲的“坚韧”“勤劳”“默默奉献”“关爱儿女”“严厉”“慈爱”等角度来写对父亲的认识。
答案示例:父爱如山,父亲的爱总是很特别,父爱也许有些严厉,很多时候默默付出,但父亲的慈爱却一直如影随形,温暖着我们的人生。
【点评】解答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
11.【答案】120吗?在西山路段有人跌倒,右腿不能动弹且有少量流血,请求支援。;叔叔,您好,我是刘明的同学王涛,刘明意外跌倒,右腿不能动弹且有少量流血,并已经打120急救中心。
【知识点】语言生动;语言得体;语言连贯
【解析】【分析】①对120急救中心:注意礼貌用语,要讲清具体地点和伤情及要求;
②对刘明的父亲:注意礼貌用语,要讲清不能按时回去的原因,表达请勿惦记的意思。
故答案为:
对120急救中心:喂?是120吗?我们有位同学在西山路段意外跌倒,右腿不能动弹有少量流血请求急救!
对刘明的父亲:叔叔,我是刘明的同学王涛。我们在回家途中刘明在西山路段意外跌倒,腿部受了点伤,我们到医院包扎一下,可能不能按时回去,不要惦记。
【点评】解答本题,首先要弄清讲话设定的情景及要求,了解对话的原因、对象、及讲话人身份,选择得体的语言表达。
12.【答案】我不同意余光中的看法。因为在当时的环境和心境下,流泪是正常的,这也正是此文感人至深的重要因素。此文通过朴素的语言,写出了父子之间真挚的情感,令人感动。我们要有坚毅的品质,但不等于铁石心肠,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也是我们所需要培养的,不能因为作者多次流泪,就否定这篇文章的价值。
【知识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首先表明观点。不同意余光中的观点。因为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抒发的是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也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理解和挂念,文章中有着浓浓的父子之情的,情感是最容易动人的,流泪是情感的表达。解答此题,抓住《背影》中的浓浓的情感进行分析,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看法即可。
故答案为:我不同意余光中的看法。因为在当时的环境和心境下,流泪是正常的,这也正是此文感人至深的重要因素。此文通过朴素的语言,写出了父子之间真挚的情感,令人感动。我们要有坚毅的品质,但不等于铁石心肠,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也是我们所需要培养的,不能因为作者多次流泪,就否定这篇文章的价值。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启示表达。完成阅读感悟启示题,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
13.【答案】(1)重点围绕父亲“不放心”的心理来写即可。
(2)这句是从儿子方面着笔,一方面说明对父亲的爱不能理解,另一方面从侧面表现父亲的爱。
(3)是反语,是对父亲临行前细心关照中蕴含的爱子之心不能理解的追悔。
(4)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背影;理解文章思想倾向;心理描写
【解析】【分析】(1)揣摩记叙文人物的心理,可以从文章的情节入手,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要将人物的心理整合到文章中去,再联系文章的主旨大意,也就是由分到总的思维过程。如:我需要到异地谋生,难以抽身,只好托付给茶房了。可是,茶房能照顾好儿子吗?照顾不好怎么办?不行,还是我亲自去送吧!
(2)这句话交代了我的年龄以及来往北京的次数,我坚信完全不需要父亲送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可是在父亲眼中,无论儿女多大,永远都是他们的小孩子,父亲亲自送他,是父爱的表现。
(3)此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必须结合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临时意义”来分析。“聪明”本来是褒义词,在这里是反语,指自己不能体会到父亲的爱子之心,太糊涂,自我责备之中包含着深切的内疚与怀念。
(4)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启示。完成阅读感悟启示题,要善于提炼,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具体的语境,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言之成理即可。如:父母唠叨的话,体现了对我们的关怀和担忧,我们不能感到不耐烦,要理解他们的爱,尊重他们。
故答案为:
(1) 重点围绕父亲“不放心”的心理来写即可。
(2) 这句是从儿子方面着笔,一方面说明对父亲的爱不能理解,另一方面从侧面表现父亲的爱。
(3) 是反语,是对父亲临行前细心关照中蕴含的爱子之心不能理解的追悔。
(4) 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
(1)要结合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还有人物当时的处境,分析人物当时的处境等,然后概括人物的心理。
(2)要注意结合文章主题,去分析句子表达的作用,去揣摩句子中作者想表达的内容,分析原因,做出归纳。
(3)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方法。不论是正话反说,还是反话正说,比起直白的表达来都更为有力,语气更为强烈,情感更为充沛,给人的印象也更加鲜明。辞表和辞里的极端偏离,使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更为深刻。
(4)回答感想类的题时,要联系文本,感受要真切,表述要精当。同时还要联系自身实际,联系生活,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地表述。
14.【答案】(1)C
(2)憎恨;震惊;感激/感恩/感动
(3)我终于发现自己误会了父亲,内心感到羞愧,良心受到谴责,懂得了父爱的崇高,将终身铭记父爱。
(4)“良心”是父亲朴实的做事宗旨,(为了良心,父亲把上学的机会给了别人的孩子,把立条子棒的机会留给了别人,无视养有多年的孩子对自己的憎恨和不满,把无限的愧疚和自责留给了自己,)以“良心”为题突出了父亲朴实而高大的形象。同时,父亲的良心也唤醒了“我”的良心和良知,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1)ABD.分析正确;C.分析错误,第二段没有对大哥的心理描写,也不是表现大哥的毫无主见。这段文字通过对大哥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表现大哥面对父亲得癌症这个突如其来的事件内心心疼、紧张和惊慌,希望我跟他共同分担。故选:C。
(2)细读文章可知,在文中有表现“我”情感变化的词语,标出来:第⑤段我对父亲的让大哥顶替他的工作“不满”;第⑥段我毕业后工作难找,与大哥的生活境况差距大让我“憎恨”父亲;第⑩段,我知道自己的身世和父亲当年的苦心时感到“震惊”;第 段,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
第 段,我用实际行动表达内心的“感恩”之情。
(3)此句表达“我”在明白了所有真相之后,内心感到羞愧,良心受到谴责。“我”懂得了父爱的崇高与厚重,今生都会去感恩和铭记。
(4)“良心”一词是父亲形象的写照,父亲做人做事的宗旨就是讲“良心”;父亲的“良心”让“我”“良心”发现,由原来的冷血变得有“良心”,揭示文章的主旨。
故答案为:(1)C;
(2)憎恨,震惊,感激(感恩或感动);
(3)我终于发现自己误会了父亲,内心感到羞愧,良心受到谴责,懂得了父爱的崇高,将终身铭记父爱;
(4)“良心”是父亲朴实的做事宗旨,(为了良心,父亲把上学的机会给了别人的孩子,把立孝子棒的
机会留给了别人,无视养育多年的孩子对自己的憎恨和不满,把无限的愧疚和自责留给了自己,)以“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选项中的分析,对应文中段落和相关语句,联系上下文自主分析,判断选项分析的正误;
⑵本题考查对人物思想变化的分析。
⑶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此句在文章结尾段,是自己情感的升华,要联系全文内容理解;
⑷本题考查对标题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题,要联系全文内容分析。
1 /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背影》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妥帖(tiē) 簌簌(sù) 行(xínɡ)李 颇(pō)
B.丧(sān)事 赋(fù)闲 拣(jiǎn)定 迂(yū)
C.琐屑(xiè) 典质(zhí) 栅(shān)栏 攀(bān)
D.狼藉(jiè) 颓(tū)唐 游逛(ɡuànɡ) 搀(chān)
【答案】A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B项“sān”改为“sānɡ”;
C项“zhí”改为“zhì”,“shān”改为“zhà”,“bān”改为“pān”;
D项“jiè”改为“jí”,“tū”改为“tuí”。
故答案为:A。
【点评】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革命家。代表作品有《背影》《春》等。
B.《背影》一文中共提到“背影”三次,其中重点描写了父亲离开车站时的“背影”。
C.《背影》一文开始写“背影”,指出最难忘的就是父亲的背影。但后面展开写家庭情况,跟主题没有关系。所以第二、三自然段可以删去。
D.《背影》一文集中表现了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情感。
【答案】D
【知识点】国内文学作品;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项,朱自清不是革命家,他是民主战士。
B项,本文共写四次背影,其中重点描写的是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
C项,二、三段是不能删去的,它们为下文描写“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能力。识记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好)、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3.《背影》一文将“勾留南京”一事一笔带过,原因是(  )
A.南京并不好玩,所以不必多写。
B.南京是路过,不是目的地。
C.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应该略写。
D.当时他们心情不好,没有去玩。
【答案】C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这篇散文叙述的是“我”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我到浦口火车站,照料我上车,并替我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由此可见本文的叙述重点在于“背影”,而“勾留南京”只是为了引出“背影”这件事,与主旨关系不大,所以要略写。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章详略的安排是由主旨决定的,与主旨相关的内容应详写,反之则略写或不写。
4.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现对“我”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自责)
B.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表现了父子相互体谅和照顾,尤其是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C.“进去吧,里面没人。”(与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相呼应,表现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
D.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想替儿子做的事已做到了,尽管人很累,他心里觉得踏实)
【答案】C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C项“表现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是错误的,表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爱。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题,需要根据上课老师的讲解,尤其要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来作答。
5.下列划线词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湖水明净如镜,毫不狼藉。
B.他腿有点毛病,走路很踌躇。
C.有人说90年代的青年是颓唐的一代,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D.对面的老大爷蹒跚地走来。
【答案】D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A:有误,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不符合语境;
B:有误,踌躇: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不符合语境;
C:有误,颓唐:衰颓颓败落,精神委靡不振。不符合语境;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辨析能力,平时要注意近义词的辨析,注要学会结合语境,从词义、程度、使用对象、范围、感彩、搭配、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辨别。
6.对下面课文内容分析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课文表面上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实则是以“背影”为主线贯穿全文。
B.课文写父子相爱相怜的感情,真挚动人。但这种感情中渗透着淡淡的哀愁。
C.文章四次写“背影”,首尾两次详写,中间略写。详略得当地将父爱的真挚都浓缩在“背影”这一特殊的外貌上。
D.课文写父亲的语言并非浓墨重彩,却处处体现他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答案】C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ABD:正确;
C:有误,首尾两次写背影是略写,中间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是详写;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能力。识记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好)、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二、填空题
7.说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①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②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③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④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答案】议论;抒情;记叙;描写
【知识点】议论;叙述;描写;抒情
【解析】【分析】①“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是作者对他们的评价和我们的做法,属于观点的表达,属于议论;
②“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抒发自己对父亲的怀念之情,是抒情;
③“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写父亲对我和儿子的惦记,是记叙;
④“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具体动作,属于描写。
故答案为:①议论;
②抒情;
③记叙;
④描写。
【点评】本题考查表达方式判断。要注意先理解语句,然后结合常见的表达方式进行辨析判断。
8.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乱七八糟的样子。   
②凄凉;萧条;不景气。   
③感情积聚在心里。   
④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答案】狼藉;惨淡;情郁于中;祸不单行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注意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
故答案为:①狼藉;
②惨淡;
③情郁于中;
④祸不单行。
【点评】理解词义有几种方法: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看图理解字义;运用形声字的特点理解字义;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字义;看实物理解字义;本题为直接对词语理解字义,这需要平时的积累,可通过用记住典型句子的方式记忆词语的意思。
9.选词填空。
他用两手   (A.攀 B.扳)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A.缩 B.抬);他肥胖的身子向左   (A.倾斜 B.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答案】A;A;B
【知识点】近义词;词语的使用(搭配);背影
【解析】【分析】首先理解词意,区别近义词。攀:抓住东西向上爬。扳:往下或往里拉。缩:向后退,往回收。抬:举,仰。倾斜:歪斜;偏斜。微倾:倾斜的角度小。根据句子的意思来确定。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区别,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再根据句子的意思—一对号入座。
三、语言表达
10.下面是一组歌唱“父亲”的歌词,读一读,说说你对父亲的认识。
①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你鬓角露出了白发,不声不响你眼角上添了皱纹。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只尝了三分,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车行《父亲》)
②父亲的爱,永远在我身后,永远不会离开我,象那花开的芬香,萦绕在我心间,陪着我从昨天到明天。(梁铂文《父亲》)
③你的无私恩情,我无法偿还,我的内心伤痛,没有人看见,我最亲爱的父亲,在这刮风的夜里,你最心爱的孩子,因为思念你流泪。(陈一凡《父亲》)
④严厉的眼神,温暖的掌心,你是教我对错的父亲。大大的鞋码,宽宽的背影,你是给我憧憬的父亲。(阮晓星《父亲》)
【答案】答案示例:父爱如山,父亲的爱总是很特别,父爱也许有些严厉,很多时候默默付出,但父亲的慈爱却一直如影随形,温暖着我们的人生。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在阅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出父亲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可依据文本中的“我感受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你鬓角露出了白发,不声不响你眼角上添了皱纹”“父亲的爱,永远在我身后,永远不会离开我”“你的无私恩情”“严厉的眼神,温暖的掌心,你是教我对错的父亲”等语句,从父亲的“坚韧”“勤劳”“默默奉献”“关爱儿女”“严厉”“慈爱”等角度来写对父亲的认识。
答案示例:父爱如山,父亲的爱总是很特别,父爱也许有些严厉,很多时候默默付出,但父亲的慈爱却一直如影随形,温暖着我们的人生。
【点评】解答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
11.周末,王涛和几个同学相约骑自行车去郊外踏青。但不幸的是,回家途中刘明在西山路段意外跌倒,右腿不能动弹且有少量流血。王涛向120急救中心拨打电话求助,然后电话告知刘明的父亲,王涛应该怎么说?
①对120急救中心:   
②对刘明的父亲:   
【答案】120吗?在西山路段有人跌倒,右腿不能动弹且有少量流血,请求支援。;叔叔,您好,我是刘明的同学王涛,刘明意外跌倒,右腿不能动弹且有少量流血,并已经打120急救中心。
【知识点】语言生动;语言得体;语言连贯
【解析】【分析】①对120急救中心:注意礼貌用语,要讲清具体地点和伤情及要求;
②对刘明的父亲:注意礼貌用语,要讲清不能按时回去的原因,表达请勿惦记的意思。
故答案为:
对120急救中心:喂?是120吗?我们有位同学在西山路段意外跌倒,右腿不能动弹有少量流血请求急救!
对刘明的父亲:叔叔,我是刘明的同学王涛。我们在回家途中刘明在西山路段意外跌倒,腿部受了点伤,我们到医院包扎一下,可能不能按时回去,不要惦记。
【点评】解答本题,首先要弄清讲话设定的情景及要求,了解对话的原因、对象、及讲话人身份,选择得体的语言表达。
12.学习了本文后,某班级开展了“读《背影》,悟亲情”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准备了下面的材料。请阅读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我国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认为:“在《背影》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时至今日,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我认为,今日的少年应该多读一点坚毅豪壮的作品。”
【答案】我不同意余光中的看法。因为在当时的环境和心境下,流泪是正常的,这也正是此文感人至深的重要因素。此文通过朴素的语言,写出了父子之间真挚的情感,令人感动。我们要有坚毅的品质,但不等于铁石心肠,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也是我们所需要培养的,不能因为作者多次流泪,就否定这篇文章的价值。
【知识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首先表明观点。不同意余光中的观点。因为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抒发的是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也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理解和挂念,文章中有着浓浓的父子之情的,情感是最容易动人的,流泪是情感的表达。解答此题,抓住《背影》中的浓浓的情感进行分析,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看法即可。
故答案为:我不同意余光中的看法。因为在当时的环境和心境下,流泪是正常的,这也正是此文感人至深的重要因素。此文通过朴素的语言,写出了父子之间真挚的情感,令人感动。我们要有坚毅的品质,但不等于铁石心肠,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也是我们所需要培养的,不能因为作者多次流泪,就否定这篇文章的价值。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启示表达。完成阅读感悟启示题,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
四、现代文阅读
13.(2020八上·古丈期末)阅读《背影》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了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选文第一段两次写到“踌躇”,试揣摩一下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并用父亲的口吻把它写下来。
(2)文章为什么要交待“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这一情况?
(3)谈谈划线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4)生活中,我们在与父辈交流时有时候也并不能完全体会父辈的关心,读完本文后,你有怎样的感想?
【答案】(1)重点围绕父亲“不放心”的心理来写即可。
(2)这句是从儿子方面着笔,一方面说明对父亲的爱不能理解,另一方面从侧面表现父亲的爱。
(3)是反语,是对父亲临行前细心关照中蕴含的爱子之心不能理解的追悔。
(4)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背影;理解文章思想倾向;心理描写
【解析】【分析】(1)揣摩记叙文人物的心理,可以从文章的情节入手,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要将人物的心理整合到文章中去,再联系文章的主旨大意,也就是由分到总的思维过程。如:我需要到异地谋生,难以抽身,只好托付给茶房了。可是,茶房能照顾好儿子吗?照顾不好怎么办?不行,还是我亲自去送吧!
(2)这句话交代了我的年龄以及来往北京的次数,我坚信完全不需要父亲送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可是在父亲眼中,无论儿女多大,永远都是他们的小孩子,父亲亲自送他,是父爱的表现。
(3)此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必须结合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临时意义”来分析。“聪明”本来是褒义词,在这里是反语,指自己不能体会到父亲的爱子之心,太糊涂,自我责备之中包含着深切的内疚与怀念。
(4)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启示。完成阅读感悟启示题,要善于提炼,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具体的语境,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言之成理即可。如:父母唠叨的话,体现了对我们的关怀和担忧,我们不能感到不耐烦,要理解他们的爱,尊重他们。
故答案为:
(1) 重点围绕父亲“不放心”的心理来写即可。
(2) 这句是从儿子方面着笔,一方面说明对父亲的爱不能理解,另一方面从侧面表现父亲的爱。
(3) 是反语,是对父亲临行前细心关照中蕴含的爱子之心不能理解的追悔。
(4) 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
(1)要结合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还有人物当时的处境,分析人物当时的处境等,然后概括人物的心理。
(2)要注意结合文章主题,去分析句子表达的作用,去揣摩句子中作者想表达的内容,分析原因,做出归纳。
(3)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方法。不论是正话反说,还是反话正说,比起直白的表达来都更为有力,语气更为强烈,情感更为充沛,给人的印象也更加鲜明。辞表和辞里的极端偏离,使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更为深刻。
(4)回答感想类的题时,要联系文本,感受要真切,表述要精当。同时还要联系自身实际,联系生活,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地表述。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父亲因腹痛难忍进医院急诊,B超显示是急性阑尾炎,肠腔上还有一个直径4厘米的不明包块,医生怀疑这个包块是癌。“如果在阑尾手术中病人因其他病灶的影响而死在手术台上,本院不承担医疗责任。同意的话,请你们在手术单上签字。”
②“你们”是指大哥和我。医生的话让大哥的脸“刷”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噗噗”地抖动。他把目光投向我,突然的灾难让他的脸上充满同舟共济的企盼。他问,二子,你看呢?
③“签就签呗!”我漠然地说。甚至我还打了一个哈欠,不耐烦地说:“昨晚我打了通宵麻将,太困了,想早点回家,手术时你就一个人待在这儿吧!”
④我想,既然没有大祸临头的感觉,何必要虚张声势地悲伤。大哥最终还是忍住了愤怒,在手术单上赌博一样谨慎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⑤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45岁那年他病退回家,让与我同班读书的大哥辍学“顶替”。大哥比我大一岁,我俩的成绩不相上下,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可那时家里穷,父亲怕我俩都考上又都读不“终局”,于是决定让大哥回来“顶替”。
⑥就这样,我和大哥开始了不同的人生。大哥进厂不久,厂里更新了机器设备,他的工作只是坐在电脑监控室里按电钮,轻松自在,养得白白胖胖,并按部就班地娶了妻,生了子,节假日一家三口共用一辆摩托车,像一串幸福的糖葫芦在大街小巷兜风,活得好不滋润。而我这个世纪末的大学生却赶上不包分配,在一个又一个人才市场里兜售了两年,赔尽了笑脸,仍然没能把自己推销出去,个中辛酸,一言难尽。正是我们兄弟俩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让我开始憎恨父亲,他明知我自幼体弱多病,为什么不以保险起见让我“顶替”呢?既然父亲把他的爱以最实惠的方式给了大哥一个人,那么就让大哥一个人来承担养老送终的义务吧!我虽然冷血却不矫情,言为心声是我最大的优点。所以我说要回家睡觉。
⑦“请你们帮着把病人抬上手术床。”医生对我们说。我只好跟着大哥来到父亲的病房。病床上的父亲已被自己的汗水淋湿,扭曲的表情昭示着体内的疼痛正像风暴一样肆虐。生命在这一刻显得无比脆弱,大哥的眼睛终于坚持不住漾出红红的雾气,这份柔情有悖于他一贯的钢铁个性。父亲瞬间明白了自己的病情,他忽然想起什么来,吃力地叮嘱大哥:“假如我就这么走了,你只能给我立一根孝子棒(我们的风俗,一个儿子立一根),写上你的名字……
⑧“为什么?”大哥吃惊地问。我也对父亲的“遗言”感到不满。到死还在偏心眼儿,这不是变相地骂我不孝,不认我这个儿子吗!
⑨“因为二子是我捡来的孩子,我得把这个权利留给他的亲生父母,万一他们以后有机会相认,我可不能昧了良心……”父亲说着又把眼光移到我脸上,“二子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我实在不放心。谁会料到大学生就业这么难。那时让他多读书,我是想不能亏待了人家的孩子……二子啊,你别怨爸,爸就这点儿能耐。往后,让大哥多照顾着点儿——大明,记着我的话,对弟弟要多帮衬啊!”父亲艰难地说完这些,汗水已几乎将他淹没。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而他对我二十多年的疼爱却得不到回报,他要把写有我的名字的孝子棒给别人——为了良心。
⑩我的身世让我震惊。
我的狭隘让我羞愧。
我的灵魂被父亲的良心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我没有离开医院,直至手术结束。医生告诉我们,“不明包块”原来是肠腔积液,真是虚惊一场。
而我,已学着乌鸦反哺的姿势,给父亲喂饭。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⑤⑥段运用插叙的手法,回溯了父子三人的生活经历,使故事情节更加充实完整。
B.文章语言形象细腻。“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对我深藏的爱和愧疚。
C.第②段中,对大哥的神态、动作、心理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大哥对父亲病情的担忧和他的毫无主见。
D.“我”大学毕业后漂泊辛酸的生活和大哥按部就班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照,让我开始了对父亲的憎恨。
(2)阅读文章,依据“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词语。
不满——   ——   ——羞愧——   
(3)仔细阅读文章,说说你对第④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
(4)好的标题能提示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主题。请你仔细阅读文章,谈谈文章以“良心”为标题的作用。
【答案】(1)C
(2)憎恨;震惊;感激/感恩/感动
(3)我终于发现自己误会了父亲,内心感到羞愧,良心受到谴责,懂得了父爱的崇高,将终身铭记父爱。
(4)“良心”是父亲朴实的做事宗旨,(为了良心,父亲把上学的机会给了别人的孩子,把立条子棒的机会留给了别人,无视养有多年的孩子对自己的憎恨和不满,把无限的愧疚和自责留给了自己,)以“良心”为题突出了父亲朴实而高大的形象。同时,父亲的良心也唤醒了“我”的良心和良知,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1)ABD.分析正确;C.分析错误,第二段没有对大哥的心理描写,也不是表现大哥的毫无主见。这段文字通过对大哥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表现大哥面对父亲得癌症这个突如其来的事件内心心疼、紧张和惊慌,希望我跟他共同分担。故选:C。
(2)细读文章可知,在文中有表现“我”情感变化的词语,标出来:第⑤段我对父亲的让大哥顶替他的工作“不满”;第⑥段我毕业后工作难找,与大哥的生活境况差距大让我“憎恨”父亲;第⑩段,我知道自己的身世和父亲当年的苦心时感到“震惊”;第 段,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
第 段,我用实际行动表达内心的“感恩”之情。
(3)此句表达“我”在明白了所有真相之后,内心感到羞愧,良心受到谴责。“我”懂得了父爱的崇高与厚重,今生都会去感恩和铭记。
(4)“良心”一词是父亲形象的写照,父亲做人做事的宗旨就是讲“良心”;父亲的“良心”让“我”“良心”发现,由原来的冷血变得有“良心”,揭示文章的主旨。
故答案为:(1)C;
(2)憎恨,震惊,感激(感恩或感动);
(3)我终于发现自己误会了父亲,内心感到羞愧,良心受到谴责,懂得了父爱的崇高,将终身铭记父爱;
(4)“良心”是父亲朴实的做事宗旨,(为了良心,父亲把上学的机会给了别人的孩子,把立孝子棒的
机会留给了别人,无视养育多年的孩子对自己的憎恨和不满,把无限的愧疚和自责留给了自己,)以“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选项中的分析,对应文中段落和相关语句,联系上下文自主分析,判断选项分析的正误;
⑵本题考查对人物思想变化的分析。
⑶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此句在文章结尾段,是自己情感的升华,要联系全文内容理解;
⑷本题考查对标题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题,要联系全文内容分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