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周周清(二)
[测试范围:第六单元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冠礼 傅说 夯实 虞国
②拂士 荷担 箕畚 始龀
③棘门 被甲 按辔 介胄
④曩者 燕脂 折戟 穷匮
A. guàn yuè hāng yú
B. bì hé běn chèn
C. jīng pī pèi zhòu
D. nǎng yān jí kuì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 往之女家 B. 固不可彻
C. 曾益其所不能 D. 始一反焉
3. 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2分)
(1)必先苦其心志 ( )
(2)富贵不能淫 ( )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
(4)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 )
4. 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4分)
(1)行拂乱其所为 (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
(2)居天下之广居 ( )
居天下之广居 ( )
(3)军霸上 ( )
至霸上及棘门军 ( )
(4)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 )
以备胡 ( )
5. 下列加点词不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2分)
A.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所以动心忍性
B.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惩山北之塞
C. 何苦而不平 居无何
D. 使人称谢 富贵不能淫
6.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4)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7. 名句积累。(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
(2)____________________。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3)《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写出守城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的故事,你可能会联想到杜牧《赤壁》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B.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体裁是寓言。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C. 《周亚夫军细柳》的作者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他所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D. 《雁门太守行》的作者李贺有“诗鬼”之称。《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
9. 根据要求填空。(6分)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2)欧阳修在《采桑子》一词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翠绿的荷叶、嫣红的荷花,给人以清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这样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8分)
2020年第38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由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司、河南省文化厅、洛阳市人民政府承办。
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前身为洛阳牡丹花会,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国四大名会之一。2010年11月,经国务院、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节会,更名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是一个融赏花灯、旅游观光、经贸合作与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它已经成为洛阳发展经济的平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也成为洛阳走向世界的桥梁和世界了解洛阳的名片。
2020年洛阳市区及周边牡丹观赏园的早开品种初花期在4月9日左右,盛花期在4月13日左右;中开品种4月11日左右初开,4月16日左右盛开;晚开品种大约在4月17日初开,盛花期在4月21日左右。
(1)假如你是一名导游,准备带领游客们参观洛阳牡丹文化节,请你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洛阳牡丹解说词,让他们初步了解洛阳牡丹的特点及有关名人的赞誉。(4分)
(2)如图为洛阳牡丹花会会徽,结合材料,写出该图案的主要内容及其含义。(4分)
(一)阅读下面的两首古诗,按要求完成练习。(8分)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1. 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2分)
12. 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歌意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B. 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C. “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诗人急切地想要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
D. 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诗人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3. 诗中表现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2分)
14. 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2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按要求完成练习。(12分)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选自《战国策·齐策》,有改动)
15.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6分)
(1)七里之郭 ( )
(2)委而去之 ( )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
(4)天下顺之 ( )
(5)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 )
(6)使者不说 ( )
16. 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天时不如地利
(2)岁亦无恙耶
17.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苟无民,何有君?
18. 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2分)
选文【甲】和【乙】都阐释了①_____________的治国理想,但语言风格不同,【甲】文大量使用②____________句、③_____________句,语言气势磅礴;【乙】文则大量运用④_____________句,语气强硬,不容置辩。
(三)【2020·内蒙古通辽改编】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10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注释】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污浊的样子。④晧晧:洁白。比喻品质的高贵纯洁。⑤温蠖(huò):昏聩。
19.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2分)
(1)岂不诚大丈夫哉
(2)以顺为正者
(3)被发行吟泽畔
(4)遂自沉汨罗以死
20.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21. 【甲】文中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是怎样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2分)
22. 屈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他在“举世混浊”时却独自“怀瑾握瑜”,正如孟子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甲文中的语句作答),最后因不愿“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之温蠖”,自沉汨罗江而死,这也正如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另举一例历史上能被称为“大丈夫”的人,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他的事例。
(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6分)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23.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 魏王闻之 闻:听说
B. 寡人愿子之行也 愿:愿望
C. 燕王尚未许也 许:答应
D. 王且何利 利:好处
24. 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1分)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A.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B.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C.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D.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25. 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 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C. 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理由婉拒救助魏国。
D. 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26.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27. 风雨中,大树依然坚定地站立,玫瑰花被请进室内,那棵狗尾草在不停地摇晃,可它努力地挺直了腰身。同学们,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坎坷,面对歧视,我们应该选择坚强。
请以“风雨中的狗尾草”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第六单元 周周清(二)
一、基础清
1. A(2分) 点拨:B项“hé”应为“hè”;C项“jīnɡ”应为“jí”;D项“jí”应为“jǐ”。
2. B(2分) 点拨:A项“女”同“汝”;C项“曾”同“增”;D项“反”同“返”。
3.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3)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4)名词用作动词,“下诏”(每小题0.5分,共2分)
4. (1)动词,违背 同“弼”,辅佐
(2)动词,居住 名词,住宅
(3)动词,驻军,驻扎 名词,军营
(4)介词,译为“让” 连词,表目的,译为“来”(每空0.5分,共4分)
5. D(2分)
6. (1)得志的时候,便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2)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3)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4)军营将士都穿着铠甲,刀出鞘,张开弓弩,把弓拉满。(每小题1分,共4分)
7. (1)此中有真意
(2)九万里风鹏正举
(3)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4)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每空0.5分,共3分)
8. C(1分) 点拨:《史记》不是“编年体史书”,而是“纪传体通史”。
二、素养清
9. (1)悠然见南山
(2)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3)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每空1分,共6分)
10. (1)示例:中国的名花有数百种,各显其长,入伍群芳,唯有牡丹品位极高。它花朵硕大,品种繁多,姿态万千,冠压群芳。观古今花谱, 佳丽繁多,但无一可与牡丹相比。因此,牡丹也被誉为“花中之王”。而洛阳地处中原, 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适于牡丹生长发育。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洛阳做官时,饱览洛阳名胜古迹,对洛阳牡丹情有独钟,著有《洛阳牡丹记》。他的诗句“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道出了洛阳牡丹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4分)
(2)主要内容:图案为盛开的牡丹以及展翅翱翔的彩凤组合的造型。含义:将牡丹与凤凰融为一体,寓意洛阳牡丹富贵吉祥。飞舞的线条彰显了洛阳牡丹花会隆重、热烈、欢乐的气氛,展示了洛阳蓬勃向上、和谐发展的生机与活力。(4分)
三、阅读清
(一)11. (2分)“望”字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诗人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12. C(2分) 点拨:“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战乱频繁,音讯不通,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13. 心远 悠然(每空1分,共2分)
14. 示例: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了巢穴。(2分)
(二)15. (1)外城 (2)离开
(3)限制 (4)归顺,服从
(5)派,派遣
(6)同“悦”,愉快(每小题1分,共6分)
16. (1)天时/不如地利
(2)岁/亦无恙耶(每小题1分,共2分)
17. (1)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1分)
(2)如果没有百姓,哪里还会有国君呢?(1分)
18. ①以民为本 ②排比 ③对偶 ④反问(每空0.5分,共2分)
(三)19. (2分)(1)真正,确实;(2)标准,准则;(3)同“披”,披散;(4)于是,就。
20. (2分)(1)(他们)一发怒,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便太平无事。
(2)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能够随时势的变化而改变。
21. (2分)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不能因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而迷惑、动摇、屈服。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应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根据【甲】文中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等语句可以概括出: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根据【甲】文中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可以概括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根据【甲】文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概括出:大丈夫不能因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而迷惑、动摇、屈服。
22. (4分)不得志,独行其道 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 示例一: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誓死不降元。示例二:苏武持节牧羊终归汉。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屈原生活在“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时代,他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只能保持自己的节操和志向。所以,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不得志,独行其道。他自沉汨罗江而死的行为也印证了孟子的“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观点。在列举历史上能被称为“大丈夫”的人,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他的事例时,要注意将人物与事件对应起来,表述应准确无误。
【参考译文】
【乙】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他的)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像干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全世界混浊却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能够随时势的变化而变化。全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顺着潮流推波助澜?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和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入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让高尚纯洁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尘垢!”于是写下了《怀沙》赋……因此他便抱着石头自沉汨罗江而死。
(四)23. B(1分) 点拨:B项中的“愿”是“希望”的意思。
24. C(1分) 点拨:断句要依据语法结构和句子的意思,断句后不能使句子产生歧义或意思的割裂。
25. D(2分) 点拨: “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的说法有误。孟尝君提醒燕王,魏王在向秦国割地求和之后,会聚集魏国、韩国、赵国、秦国四国的军力来攻打燕国,来报复燕国的见死不救。
26. (2分)魏王(就会)降低身份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
【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了这件事,连夜召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
……
孟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从前家父经常为燕、魏两王的交往创造机会,现在秦国将要攻打魏国了,希望大王救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他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
孟尝君说:“我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只能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然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就会)降低身份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所有军队,又西借秦国军队,再依靠赵国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跋涉几千里去帮助别人有好处呢,(还是)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有好处呢?”
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从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来跟从孟尝君。
四、写作清
思路点拨:首先,从审题角度来说,这个材料命题作文难度不算高,基本做到了让学生均有话可说,不易偏题,而且优秀的学生更能够写出深度。这个作文审题也不是随意为之即可,要特别注意抓住给出的题目:风雨中的狗尾草。这个题目有两个要点: 首先是“狗尾草”,决定了我们应该审视的是世间渺小的、微尘一般的事物。第二是“风雨中”,这决定了你所选择的材料要能够体现出对心灵的触动。其次,从文章具体立意选择上讲,最应该抓住的中心,就是“可它努力地挺直了腰身”。命题人的出发点很明显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这在材料中已经很明确——“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坎坷,面对歧视,我们应该选择坚强”。
例文:
风雨中的狗尾草
你,真的是一种很卑贱的草。
你,在我考试失败的时候出现,像一束光照亮了我的心灵。
你随处扎根,山脚下、石缝中、荒山上,随处可见,三五成丛,甚至一大片,就这么不疏不密地长着。春天抽出几片翠绿的叶子,夏天顶着个毛茸茸的草芒,秋天一到便很快枯死了,有的烂在脚下的泥中,有的被当作柴火一把火烧了。呵,多卑贱的草!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我相信花草是会做梦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哦,花儿是在春的芳菲下、人的思虑中做梦的。那浓淡适宜的花香,那恣意飞舞的花瓣,轻拢慢捻成了怎样的情愫啊!那风雨中的狗尾草呢,它又做着怎样的梦呢?
没有馥郁的花香,没有蜂蝶的陪伴,它的根抓着贫瘠的大地,忍受着狂风的肆虐,甚至连太阳都从它的身上无情扫过。它枕着风入眠,以天为被,以地为席,挺立在风雨中。我的胸口像被重击一般,这是何等的较量,这是何等的生命,它又靠着何等的信念坚持了下来!
哦,那是狗尾草的梦,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梦。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梦,它才能忍受大自然的肆虐,才有立足于风雨中并与之较量的勇气,不需要花香,不需要蜂围蝶转,更不需要同情和怜悯。
爸爸说,狗尾草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虽然弱小,却不卑微。做人,也应该像狗尾草一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挺直腰杆,向前,再向前。
脚下,是泥土;头顶,是苍穹。 敢于立足于天地间的,谁说不是英雄?
狗尾草,在世间的风雨中,不言不语。夕阳的余晖斜射到它的身上,只见它在微风中摇曳。
【总评】文章文笔优美,行文流畅。小作者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先描写狗尾草“卑贱”的生存状态,接着赞其“令人肃然起敬”的“勇气”。该文以狗尾草喻人,开篇运用第二人称吸引读者,后文又花大量笔墨描写狗尾草的卑微、无人问津。文章运用排比、引用、对比等手法,辞藻优美,描写细腻,感彩浓重,在赞美的同时又表达了崇敬、自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