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3.2.1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说课课件(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3.2.1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说课课件(1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7-27 11:0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各位评委大家好!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一、教材
二、学情
三、教法学法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本实验选自于济南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1节,本节课主要完成分组实验——《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为后面学习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做好铺垫。因此,本实验是本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一、教材分析
(二)、实验原型的不足:
教材(济南版)上的这一实验,是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人呼出的气体,再用澄清石灰水进行验证。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有:
1、收集人呼出气体的方法较理想化。因为二氧化碳是可溶于水的,且人呼出的气体中只有少量二氧化碳,收集到的二氧化碳不多,很可能不足以使石灰水变浑浊;若澄清石灰水稍多,实验现象就不明显甚至失败。
2、教材实验操作过程中,易使水外溢,存在安全隐患,不利于上课演示。
一、教材分析
实验改进的思想与原则
1.就地取材、从生活中挖掘实验,在一般初级中学实验室均可组装,方便实用。
2.科学并灵活地变通实验方案既可解决器材不足,还可以提高实验时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操作性。
一、教材分析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实验的改进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体验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通过对实验的拓展让学生了解控制某物质流动方向的结构——瓣膜的作用(为心脏结构作铺底);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趣 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和创新意识。
一、教材分析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难点:
通过对实验的拓展让学生了解控制某物质流动方向的结构——瓣膜的作用;
重难点的突破:通过实验形象直观,简单方便的让学生体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通过观察,了解“瓣膜”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对照实验,也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通过本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实验结论,也能为以后学习心脏的瓣膜打下基础。
三、教法
以实验直观教学法、合作探究法为主。
四、教学过程
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导入
(二)呈现实验器具和实验步骤
(三)合作探究,分组实验
(四) 总结升华
(五)布置作业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问: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应该怎样验证呢?(让学生自主设置方案[学生很易想到把人呼出气体通入到澄清石水中来证明]);
教师再问:我们知道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人在呼吸时吸入了空气,这里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主要是空气中的还是人体呼吸时产生的呢,这不易说明,你能设计一个方案来排除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影响吗?
在生动脑一会儿后教师再出示实验装置(图),教师讲解对照点,突出控制气流方向的“瓣膜”。
实验装置图
B
A
C
D
二)呈现实验器具、步骤
实验器具:
玻璃导管(包括三通管),乳胶管,双孔橡胶塞,单孔橡皮塞,广口瓶,气球皮,直通管,玻璃管,量筒,澄清石灰水等。
四、教学过程
(二)呈现实验器具、步骤
实验步骤:
1、打开两广口瓶,并向两广口瓶中倒等量澄清石灰水各30mL,再次装配好装置,然后对吹气口进行清洁。
2、对着装置的吹气口先吸气,观察(石灰水未变浑浊);再吹气,观察实验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实验现象及分析,可得出结论: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四、教学过程
(三)合作探究,分组实验
1、分组分工
2、开展实验
3、实验总结
(四)总结升华
(五)布置作业
五、教学反思
总之,在实验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本实验的创新点是:
1、本实验为对照实验,排出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影响,便于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巧用“瓣膜”控制了人吸入和呼出气体的方向,使实验方便,易操作,同时对今后心脏内瓣膜功能的讲解有了很好的铺垫。
3、实验现象明显,不受人呼出和吸入气体量的限制。
4、实验装置可重复使用(但适时应用稀盐酸清洗广口瓶)。
谢谢指导
再见
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