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三峡》教案
【教学目标】
1、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理解文意,养成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习惯,熟读成诵。
2、领会课文运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
3、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情境,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学习课文运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
【学法指导】
用以今推古法、互文见义法理解文言实词,以景物特征概括法感受三峡的雄奇秀丽。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作品
《三峡》的作者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是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书,但内容非常简略。郦道元搜集了他自己游历各地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辞、汉赋影响,富有文学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课文选的是总写三峡的一段,是全注的精华所在。课文选自《水经注·江水》。
2、关于三峡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余公里,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三峡全长192公里,指的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它奇景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给了古今诗人无限的笔意和灵感,诗仙李白诗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大家认识这个字吗?峡,何谓峡?两山夹水的地方,说到峡,风光最为旖旎迷人的当属“三峡”,曾经有外国朋友问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中国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在哪?他脱口而出——三峡。为什么三峡在余秋雨的眼中会有那么大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跟着我们的导游——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一起去神游一番,去揭开三峡神秘的面纱。
二、简介作家、作品。
三、介绍三峡。
四、诵读课文。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把握节奏,正确停顿。
过渡:说三峡的景美,其实郦道元的文字更美,理学大家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眼到、口到、心到。须读得字字响亮。
①关注字音、字形:
阙(quē) 叠嶂(zhàng) 曦月(xī) 襄陵(xiāng)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巘 (yǎn) 属(zhǔ)引 御风(yù) 长啸(xiào)
②听老师范读课文,用“/”划分朗读的停顿。
自/ 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看准字形,根据划出的朗读停顿准确流利的朗读。
请一个同学展示,其他同学点评。
2、二读课文,了解文意。
(1)过渡:文章不厌千回读,但为什么三味书屋里的孩子,读得人声鼎沸,还是觉得索然无味、味同嚼蜡呢?因为不理解其中的意思,看来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除了读,我们还要理解其中的意思。
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细读课文,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疏通文义,小组讨论时,采用每人轮流说一句的形式,如果小组讨论中发现有争议的地方用红笔圈注出来,待会全班展示交流。
(2)归纳整理文言文知识,板书展示。
通假字:
略无阙处 (“阙”通“缺”,中断)
古今异义:
①或王命急宣 (古义:有时;今义:连词,表选择)
②虽乘奔御风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③不以疾也 (古义:快;今义:疾病)
④良多趣味 (古义:甚,很;今义:好)
一词多义:
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 (在) ②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 ③自以为大有所益 (自己)
绝①沿溯阻绝 (动词,断。) ②绝巘多生怪柏 (副词,极。)
③哀转久绝 (动词,停止,消失。) ④绝江河(横渡) ⑤才智绝人(超过)
素①素湍绿潭(白色的) ②调素琴(不加装饰的) ③素习山川(向来)
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②回清倒影 (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 (霜:名词用作动词,降霜)
④素湍绿潭 (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3)积累本课四字短语
①略无阙处: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②重岩叠嶂: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
③夏水襄陵:夏天江水漫上山陵。
④沿溯阻绝:上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
⑤乘奔御风:骑上快马,驾着疾风。
⑥素湍绿潭: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⑦回清倒影: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⑧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⑨晴初霜旦:初晴的日子或结霜的早晨。
⑩林寒涧肃:树林和山涧一片清凉肃静。
?属引凄异: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3、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开展背诵竞赛。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三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美。
1.学生活动: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美(齐读),用“三峡的________美,你看那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三峡美在哪里。
示例:三峡山美,你看那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点评学生的发言,梳理出写景的层次,小结景物的特点。
明确写了三峡的山水之美,山的特点:长、多、高峻;水的特点:盛大、清澈、激荡、迅疾,春冬之景:幽美,寒秋之景肃杀、凄寒。
2.根据山水特点作朗读指导。
山:静,读的舒缓
水:动,快、声音大些、有气势
(一泻千里的江水,既使人感到惊心动魄、又让人感到豪气万丈)
春冬之景幽美,给人一种色彩斑斓、欢快明朗的感受,读得轻松、平缓、稍稍明快点。
寒秋之景肃杀、悲凉、寒气透骨,读得慢、低、哀伤。
3. 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明确: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景色,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二、四读课文,涵咏品味语言的细腻和写法的精妙。
1.提问:作者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
知识回顾——复习写景的角度,学生在文中找到句子做批注后交流。
小结: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自三峡七百里中……隐天蔽日。”正面写山多,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渲染了山峰的险峻,江面狭窄,苍天一线。“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可见其凶险。“有时朝发白帝……不以疾也。”侧面表现夏水迅疾。“每至晴初霜旦……哀转久绝。”正面描写猿啼凄凉怪异,回声不绝,悲 哀婉转,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忧伤的渔歌作结暗示三峡渔民的悲惨生活,侧面表现三峡之秋的萧瑟凄凉。
②动静结合。静景:山 动景:水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 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③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2.提问: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学生讨论。
小结:因为“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水,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后写秋天,是承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干,顺势而下,入情入理。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
3. 提问:作者写三峡秋景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讨论回答。
小结:写了三峡秋季的景色。引用渔歌是为了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渲染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隐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三、课堂总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上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令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壮阔的三峡工程,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如何变化,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板书设计:
三峡
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 高峻美 雄
水 夏——夏水襄陵,乘奔御风 奔放美 奇
春冬——素湍绿潭,悬泉瀑布 清幽美 秀
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凄婉美 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