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藤野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回忆性散文内容真实、事件典型的基本特点。
2.学习双线并行的结构方法;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地变化,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厚感情。
【学法指导】
1紧扣线索,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抓住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的句子,分析人物形象;揣摩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
3了解作者在日本求学的经历,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尊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 1. 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事情?
(2) 文章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说出文章中的地点变化吗?
? 2. 明确:
? (1) 文章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线索,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
? (2)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经等地的事情。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
二.阅读课文,聚焦伟大
(屏显藤野先生图片)藤野先生,是鲁迅青年时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老师,二十多年后的鲁迅是怎样评价他的呢?(第37段并齐读)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对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鲁迅先生?什么是“伟大”?(超出寻常,令人钦佩敬仰的。 )是啊,一个普通的医学教授,仅仅两年的师生情谊,况且且鲁迅后来也弃医从文,二十多年后为什么说在他“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呢?(板书:伟大?)
二、阅读课文,品味“伟大”
1.先看两人的相识相处。指名读第6-23段。作者选取了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哪几件事?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
全班讨论,教师点拨:
1第一节课:工作中规中矩,生活不拘小节。
诵读:让学生模仿“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自我介绍---“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2添改讲义:诲人不倦,一丝不苟。
诵读:“你能抄下来么?”是商量询问的口吻;“拿来我看! ”为学生可以抄下来讲义而兴奋。
比较:“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添改”,改为“修改”或“订正”行不行?明确:“添改”,即增加和订正。如果说增加讲义中脱漏的地方还是一位医学老师的职责的话,订正文法的错误就不是他分内的事了。
3纠正解剖图:既严格又耐心。
比较:“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
那样的画。”和原文比较,想想能不能这样改。
明确:原文是委婉地批评,耐心地指导,怕“我”难堪。
4关心实习:无微不至,充满尊重。
比较:体会下列三句话的表达效果
A.听说中国人是很迷信鬼的。
B.听说中国人是很相信鬼的。
C.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
明确:作为一个医学教授,本可以坦言,没有鬼,不必迷信之类的话,但是怕伤了“我”的自尊,故意委婉地说“敬重”,而不是“迷信”或是“相信”,这是对“我”的尊重,也是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一即使它可能是落后的、愚昧的。
5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善良心地。
比较:
原稿:总要看一看才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定稿:总要看一看才知道。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明确:定稿更强调了一种郑重的态度、求实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妇女遭受摧残的同情,为自己不能亲见的遗憾。 “好”字,还容易引起误解。
小结:还有一些细节要注意,比如“叫我”“将我叫到”,三次都是老师主动喊学生。写人,一定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把人放在具体的叙述和细致的描写中去表现。
2.引读。 与这位治学严谨、以诚待人的老师离别二十多年后,鲁迅还深沉地感叹:“但不知怎
地-一”(齐读)课文读到这儿,你觉得“伟大”这个词有着落了吗?
小结:如果孤立地去看这几件事,就说藤野先生是“伟大”的,还有些单薄,还不足以让鲁迅、让我们感动,因为这更多的是一个教师,至多是一个好教师的职业本能。 那么,到底还有什么原因呢?
第二课时
一、感受“伟大”
1.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最感动于别人的帮助呢?(第一,这个人非常需要帮助,甚至走投无路;第二,你给了这个人最需要的东西。)很多事情孤立地看很平常,但是有了不平常的背景,这事就变得不平常了。
2.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藤野先生,是在什么杓背景下和鲁迅相识、交往的。
①在《藤野先生》的前一篇《琐记)中,鲁迅这样写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
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
去。”他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
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屏显楷体字部分)
②从材料可以看出,鲁迅去日本是因为在国内已毫无出路,到日本寻求学问。 那么抱定希望
远涉重洋到了日本又怎样呢?
默读第1-3段,思考:鲁迅到日本的第一站是首都东京,后来他为什么又选择去一个不大的
市镇一仙台呢?
明确:通过在东京的两件事:赏樱花、学跳舞,他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附庸风雅,到处乌烟瘴气,没有自己想要的学问。哪句话概括地表达了他对东京的态度?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反复朗读。对比:
A.东京也是这样。
B.东京无非是这样。
C.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明确:无非,只不过。“也”字,有照应上一篇的意思,表明作者的失望和焦虑并没有因为到了
东京而改变。这句仅仅八个字先声夺人,一下子道尽了鲁迅内心的极大愤慨、失望、厌恶等复杂
而沉重的感情。
3“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这岂不就是在极度失望之后再碰碰运气的侥幸和无奈吗?
自己读读第4段,你感觉去仙台的路上,鲁迅的心情怎样?
“日暮里”,让人想到“日暮途穷”或“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水户是浙江老乡客死的地方。这两个地方会让他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渺茫的前途。从这两个地名来看,他很颓唐很失落,有点“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味道。
读第5段,想一想.初到仙台的鲁迅,受到了怎样的优待?鲁迅的心情怎样?0不但不收学
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鲁迅最需要的是学问和振兴祖国的良方,不收学费操心食宿
都不是他需要的,所以他才把这些关心幽默地统归为一一一“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可见鲁迅对这
种优待的态度是.一感谢但并不感动。)
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的鲁
迅,真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正是在
这样的处境下,藤野先生雪中送炭般地闯人了鲁迅的生活一一这又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
者暗示我们:第一,他的境遇很糟,需要帮助;第二,他到底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而这时,是藤
野先生给了鲁迅最及时最急需的帮助!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去朗读第37段。
现在,“伟大"这个词有着落了吗?我们可能觉得已经够了,但鲁迅先生并没有止笔。
3`再看第24一31段,写了两件事: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边默读边思考:这两件事写了鲁
迅受了怎样的刺激?这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合作探究。
全班讨论.教师点拨: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
他们疑惑。
----鳴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見却变化了。”
在反复诵读中感悟:鲁迅是不是对对方的言行表示理解?“意见却变化了"什么意思?
提示:这两件事不仅是鲁迅弃医从文和藤野先生分别的直接原因,更重要的是,给藤野先生作了反面的衬托: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发生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之下一一不但是在失望中苦苦追求,而且在追求中常常受辱;是发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一旧本举国都在歧视中国人,中国人自己也麻木不仁。
4.藤野先生这种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已经是常人所不及的大爱、大善、大美!这样的人格才是“伟大.的,这样的老师才是“伟大竹的!所以鲁迅感激地说疒但不知怎地一、、虽然它们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齐读第37段)
四、升华“伟大”
1.二十年后,在寂寞中战斗的鲁迅,从这段温馨的回忆中汲取到无穷的力景。所以他感慨地
说(再读第37段)
2,如果说,我们最初提到“伟大”是模糊的,在解读了两人的交往之后疒伟大“一词开始变得
清晰,那么,在弄懂了他们交往的背景之后,“伟大”这个词就是立体的,动人的。它分明让我们感
受到,一个曾经怎样的鲁迅,在一个怎样的境遇之下,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所以鲁迅真
诚地说一一(再读第37段)
3.鲁迅离开仙台后就与藤野先生失去了联系,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这位异国恩师。1935年,日本一家出版社打算出版《鲁迅选集),专门去征求鲁迅先生的意见。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陌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选录进去。
一个偶然的机会,已偏居乡下的藤野先生看到了别人推荐来的《鲁迅全集得知昔日的学生
巳成为中国的大文豪、他异常惊喜。但没过多久,鲁迅先生就与世长辞了,师生再也没能见上一
面。当藤野先生听到鲁迅逝世的耗后.他正襟而坐,默哀良久,徐除抬起头来,用抖的双手把
鲁迅的照片高高举起,然后饱蘸浓墨,提笔写下“谨忆周树人君六后来当有人问及他当仟教迅的心情时藤野先生说.
少年时期,有一位先生教过我汶文,我尊中国,也就觉得对个国家的人也应该高看的前后外国留学生只有周先生一人“因此我帑他寻找住处,学习日语.虽我能力有限,却要尽力关心、我是为了对的道德先进的国家表示敬意,而不单为周先生一人一一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修辞的作用和关键句段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修辞作用
文中第1自然段“但花下一一实在标致极了"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一一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
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
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
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
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二、分析关键句段
这篇文章既然重点写藤野先生,从文章内容上看,写清国留学生的所作所为、日本“爱国青年"的所作所为,似乎与藤野先生无大关系,认真思考,这些内容与写藤野先生有何关系?
明确:本文记叙抒情的对象是藤野先生,但在五千字的文章里,正面写藤野先生的不过两千字,其余文字表面看来与藤野先生没有多大关系,但实际上“形断意连",笔笔都是为了衬托藤野先生。总体来看,作者写清国留学生和日本“爱国青年",是在写与藤野先生相识、相交、相别的社会背景。
2.鲁迅去日本留学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离开东京?为什么学医?又为什么弃医从文?这些都表现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中的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明确:
(1)鲁迅原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2)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去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3)治像“我"父亲似的被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4)鲁迅感受到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痛苦,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
(5)这些表现了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感。
(6)怀念藤野先生是明线,爱国之情是暗线。
三、词语赏析
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附庸风雅,思想腐朽。
实在标致极了: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讥
讽和轻视。
何尝不:反诘语气,加强肯定。
酒醉:表达了对愚昧麻木的人的痛恨。
竟:饱含了对先生的歉意和自责。
日暮里:勾起了鲁迅家国之愁思。
水户:这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的抗清志士朱舜水的客死之地。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鲁迅作为弱国子民的辛酸,也是他强烈民族自尊心的体现。
所以……当然……:用来强调,作者有意以反语的方式揭示“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
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恨和抨击。
刺耳:“万岁"欢呼声,极大地刺伤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
……虽然……:倒装转折复句,强调了藤野先生留给我的深刻印象一一一伟大。
四、对课文结尾一句话含义的理解
课文结尾一句:“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
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
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似乎"表明事实并未真的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却是巨大的。
强烈地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2.“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
3.“增加勇气"是指作者在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时,一旦想到藤野先生
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时,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
4、“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5.“深恶痛疾"是“最厌恶、最痛恨"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
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
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五、课堂小结
课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鲁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组织材料,体现了
藤野先生崇高的精神和鲁迅深切的爱国感情。文章语言精练,幽默而又犀利,抓住了人物的
特征,生动而又传神,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好好借鉴,用我们的笔记住我们最怀念的人。
板书:
1、爱国青年:讽刺。指当时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2、“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的含义?在结构上的作用?
这是激愤时的反语,揭露了他们荒唐的逻辑,表达了鲁迅先生极为愤慨的感情。在结构上起过渡的作用。
3、“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划线的词语反映了什么?作者的情感?
反映了中国民众麻木的精神状态,对此作者深表痛心和愤恨。
4、“我”放弃学医并离开仙台的原因是什么?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深深刺激了鲁迅,他认为要改变中国国民的精神,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于是萌发了弃医从文的思想。
5、“每当夜间疲倦……深恶痛疾的文字。”含义?作用?
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结合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政治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