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1.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随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赍发(jī)????
迤逦(yǐ)????
玷辱(zhān)????
肐察(gē)
B.恁地(nèn)????
酒馔(zhuàn)????
尴尬(gān)????
昭然(zhāo)
C.提防(tí)????
仓廒(áo)????
差拨(chāi)????
省亲(xǐng)
D.搠倒(shuò)????
剜肉(wān)????
庇祐(pì)????
掇开(duō)
2.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沸沸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B.便人去听了一个时辰,出来说道:“他那三四个交头接耳说话,正不听得说甚么。”
C.林冲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D.又吃了半个时辰,算还了酒钱。管营、差拨先去了,次后那两个鬼鬼祟祟也去了。
3.对“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这句话的意义和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句有象征意义:当时的社会正如这草屋,动荡、腐朽、行将崩塌。
B.此句有象征意义:林冲的命运如同这草屋,四面楚歌,腹背受敌;林冲其人已经被黑暗腐朽的恶势力(用“风雪”象征)
压得走投无路。
C.此句对情节有推动作用:草屋崩坏,才会被雪压倒,才使林冲离开草料场到山神庙住宿避寒;否则,林冲将被烧死,高俅如愿以偿,也就没有逼上梁山的情节了。
D.此句有衬托作用:草屋的破漏、动荡衬托了林冲矛盾、不佳的心境。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漫天大雪,纷纷扬扬,似为失路之人而悲,而一切都在悄无声息地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林冲怒起显露了英雄本色,兔起鹘落,枪搠刀剜,杀死了苦苦相逼的仇人,也杀了曾经懦弱的自己。
①一边是设好圈套,只等夜里放火杀人
②一边是陆虞候等人在秘密地谋划
③一边是林冲蒙在鼓中,随遇而安地过活
④一边是幻想雪晴修屋安身长住,孤单寂寞地饮着冷酒
⑤友人相逼,逼得狠毒,为一己之私,不惜害得他家破人亡
⑥林冲能忍,忍得可怕,就像久积的堰塞湖水,一旦倾泻而出,就会淹没一切,不可遏止
A.②①⑥③④⑤???????????????????????B.②③①④⑤⑥
C.③①②④⑥⑤???????????????????????D.③②④①⑤⑥
5.下列对本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细节描写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B.林冲要去沽酒,离开草料场时,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一细节描写,说明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C.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进行铺垫。
D.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
6.试根据古代章回体小说回目的特点和课文内容,选出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配对的一句(??
)
A.高衙内父子施毒计??????????????????????B.贼高俅遣人下沧州
C.陆虞候设计害教头??????????????????????D.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7.《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到林冲路遇李小二,金圣叹评点:“如酒生儿李小二夫妻,非真谓林冲于牢城营有此一个相识,与之往来火热也。意自在阁子背后听说话一段绝妙奇文,则不得不先作此一个地步,所谓先事而起波也。”请从原文中找出一句或一个起类似作用的细节并做点评。
(1)细节:_________________
(2)点评: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先生
胡炎
文先生很斯文,是个读书人。读书人往往有一个标志性的物件——眼镜。文先生的眼镜很普通,但是戴在他脸上,就使人显得特别儒雅。不过,这并不是文先生最突出的特征,文先生最突出的是头发,长长的一绺,盘绕在光亮的脑门上。文先生不时会下意识地用手理一下,理得纹丝不乱。
文先生原在一家企业做宣传工作。这一点,小街上的人都知道。这条小街上的人多半没什么文化,也没多少钱,文先生在这里就显得鹤立鸡群了。这样一个读书人,谁也不会把他与菜贩子挂上钩。然而世事弄人,文先生所在的企业倒闭了,他成了失业者。
于是,在某个清晨,这个斯文人静静地坐在小街一侧,面前摆着一个蔬菜摊,手里捧着一本书,开始了卖菜的生涯。
老罗头照例早起,背着手在小街上晃悠。他往这个斯文人身上扫了一眼,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走近前去,上下打量一番,突然一声惊呼,差点把文先生吓得跳起来。
“嘿!文先生,是你呀!”
文先生苍白地笑笑:“大伯早!”
“咋回事,这是?”老罗头指着他的蔬菜摊。
文先生苦笑一下,说:“企业垮了,混口饭吃。”
老罗头将信将疑。他怀疑有怀疑的道理。即便文先生失业了,总该有些积蓄吧,何至于沦为小菜贩?
文先生告诉他,自己是真穷。他离婚的妻子得了重病,以前的积蓄都接济她了。而老罗头记得很清楚,当年,文先生的妻子是跟一个有钱人跑了。
“那个人玩弄了她,然后弃之如草芥。”文先生说了句文绉绉的话。
老罗头把八字眉挑起来,说:“这样的女人你还接济,你缺心眼呀!”
文先生理了理头发,叹了口气,不说话。
老罗头知道自己的话触到了文先生的痛处,忙岔开话题,问文先生在看什么书。文先生听到“书”,兴致顿时高了,把书皮一亮:“《水浒传》!这里面个个都是英雄,扶弱济困,除暴安良。”
老罗头哈哈笑起来。这个读书人,原来是个穷书生;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穷书生,偏偏崇拜英雄,真是可笑!老罗头一路笑着往回走。他觉得,这个文先生在他眼里原是高高在上的人,一下子渺小得像一只蝼蚁。
小街人听了老罗头的活体广播后,都以为是开玩笑。然后,他们在文先生身边围成一个圈,确认了“玩笑”的真实性。这样也好,文先生不用揽客了。他的蔬菜洗得干净,水灵新鲜,很是惹眼,不多时,便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一抢而空。
这样过了几天,小街人不再像看猴似的看待这个落魄的读书人了。但是,麻烦又来了。
“生意不错嘛!”二眼子说。二眼子人高马大,站在文先生面前,像座黑塔。
文先生不认识他,问:“您买菜?”
二眼子叉着腰,虎着脸,朝旁边的摊位使了个眼色:“去打听打听,啥叫规矩。”
文先生这才发现,旁边的摊贩都在盯着他。盯着他的,还有老罗头。老罗头朝他招招手,文先生走过去。老罗头的嘴贴在他的耳廓上,一团湿热的气流钻进了他的耳孔。文先生明白了,这条小街背后有一只手,二眼子是来收保护费的。
“朗朗乾坤,岂容他胡作非为!”文先生义愤填膺了。
老罗头赶紧捂他的嘴:“连警察都拿他没办法,你逞什么英雄?算了吧,好汉不吃眼前亏。”
文先生不答话,回到摊前。二眼子伸出手,文先生不理,捧起《水浒传》来读。二眼子急眼了:“不给你点颜色看看,不知道马王爷长了三只眼!”说着,一脚踹了蔬菜摊。文先生的目光还在书上,有点处乱不惊的气概。待二眼子走出几步,文先生把书放下,拿起秤砣,一声怒吼,砸在二眼子后脑勺上。一时,四周鸦雀无声。
文先生的眼镜掉在了地上,被他情急中踩断了一条腿。他蹲下身摸索了一阵,找到眼镜,把这副断了腿的眼镜架在鼻梁上。文先生的头发垂了下来,看上去有几分滑稽。喘了几口气,文先生拿出手机,拨了“120”,又拨了“110”。
警察来的时候,二眼子已经坐起来了,后脑勺鼓了个包,却没见血。二眼子想跑,被警察摁住了。文先生拿起《水浒传》,朝众人看了一眼,竟然露出一丝微笑。走上警车时,他理了理头发,那绺垂落的长发,顿时纹丝不乱地回到了脑门上。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和结尾写文先生的眼镜和头发,既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又使小说首尾呼应。
B.小说在前文交代文先生在小街显得鹤立鸡群,为后文小街人围观文先生卖菜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C.小说中的老罗头心胸狭隘,欺软怕硬,但他对人也有热心的一面,可以说,他是小街人的代表。
D.小说善于为人物画像,比如通过对二眼子的语言、行为、神态等的描写,刻画出一个恶霸形象。
2.请简要分析画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文先生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A项,“玷辱”中“玷”应读“diàn”;C项,“提防”中“提”应读“dī”;D项,“庇祐”中“庇”应读“bì”。
2.答案:A
解析:A项,沸沸扬扬:形容议论纷纷。此处应用“纷纷扬扬”。B项,交头接耳:指彼此在耳朵边低声说话。C项,情理难容:指无论在人情与事理两方面都难以容忍。D项,鬼鬼祟祟:指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
3.答案:C
解析:结合故事情节的发展可知,C项的分析最切合实际。
4.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既要仔细分析题中上下文所提供的语境,也要仔细分析题中供排序的六句话内部的关系。上文讲的是“一切都在悄无声息地进行”,因此横线处应选与之相连的内容衔接。六句话中,①②③④讲的分别是“两边”“进行”的情况,且①②和③④并提。其中,①②是一组(因②提到人名,故应排在前);③④是另一组(同理③应排在前)。于是得出②③①④的排列顺序,从而也得出正确答案。
5.答案:C
解析:“进行铺垫”不正确,应该是“埋下伏笔”
6.答案:D
解析:章回体小说回目不仅具有普通对联的特征,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内容相关等,而且它能够将一个回合的故事情节高度概括浓缩,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地点等,激起读者的兴趣。根据这些特点,可以看出本题应选D。
7.答案:【示例】(1)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2)此处表明林冲做事细心,也暗示下文草料场的火是人为所纵。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林冲路遇李小二这一细节,金圣叹评点说并非林冲真有这么一个旧相识,只是为了后文写李小二让其妻在阁子后听陆谦他们的私语而做的一个铺垫。类似的细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还有很多,找出一个这样的细节,从铺垫与照应的角度分析即可。
8.答案:1.C
2.通过描写周遭之静,写出了人们见到文先生用秤砣砸二眼子时惊呆的情态,烘托了文先生英勇的形象特点。
3.①斯文儒雅。他言谈、举止斯文儒雅。②重情重义。他接济当初弃自己而去的妻子。③不畏强暴。他面对来收保护费的二眼子,毫不畏惧,甚至拿秤砣砸二眼子。
解析:1.老罗头“欺软”错误,“欺软”一说于文无据,从老罗头对待文先生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心胸的狭隘以及对人热心的一面;从对二眼子的态度来看,他怕硬,但是他没有“欺软”。故选C项。
2.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简要分析画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然后概括该句的内容,即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特点,再分析该句与上下文的关系。“一时,四周鸦雀无声”,“鸦雀无声”突出环境之静,结合上文来看,二眼子踹了文先生的蔬菜摊,而文先生“待二眼子走出几步……一声怒吼,砸在二眼子后脑勺上”,由此可知,四周的鸦雀无声意味着人们被文先生的举动给惊住了,而人们的震惊恰恰是对文先生的烘托,突出文先生的英勇形象。
3.解答这类题,可先总说特点,再举例说明;也可以举出例子,再概括特点。本题中,首先看文先生的外貌,第一段说“文先生的眼镜很普通,但是戴在他脸上,就使人显得特别儒雅……文先生不时会下意识地用手理一下,理得纹丝不乱”,这些表现出文先生的斯文儒雅;然后看文先生对待前妻的态度,“他离婚的妻子得了重病,以前的积蓄都接济她了。而老罗头记得很清楚,当年,文先生的妻子是跟一个有钱人跑了”,这说明文先生有情有义;最后看文先生对待二眼子的态度,“朗朗乾坤,岂容他胡作非为!”“二眼子伸出手,文先生不理”“文先生把书放下,拿起秤砣,一声怒吼,砸在二眼子后脑勺上”,这些内容都表现出文先生不畏强暴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