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导入
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我们今天来聆听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16.
我为什么而活着
学习目标
1
2
理解文章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阅读目标
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语言。
重点
学习目标
1
2
学习文章层层推进阐述哲理的写法。
写作目标
学习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的写作技巧。
品格素养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提升思想境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作家。主要著作有《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西方哲学史》等。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预习资料速查
知识链接
罗素的少年时期
罗素的童年是孤独的。罗素幼年便失去双亲,由祖父母抚养长大。罗素在青少年时期就对数学、哲学和文学等感兴趣。十几岁时他的哥哥教给他几何学,从此数学成为他一生的爱好。他阅读过许多宗教、哲学、文学著作等,这对他今后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也就是议论性散文,它的写作目的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理性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给读者以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议论是它的主干,要求观点鲜明,思路清晰,但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直接议论说理,也不讲究论证方法,而往往是将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结合在一起,以求让读者领悟哲理。
1.
遏(
)制:制止;控制。
2.
濒(
)临:紧接,临近。
3.
深渊:很深的水。
4.
星辰(
):夜晚天空中闪烁发光的天体(总称)。
è
必考字词梳理
读读写写
字音、字形易错,注意声母。
bīn
chén
注释中的生难字词
必考字词梳理
俯瞰(
):俯视。
fǔ
kàn
多音字
必考字词梳理
(
)哀号
(
)号召
háo
hào
号
形近字
必考字词梳理
瞰(
)鸟瞰
橄(
)橄榄
kàn
gǎn
遏(
)遏制
歇(
)歇息
竭(
)竭尽
è
xiē
jié
濒(
)濒临
频(
)频道
bīn
pín
词
遏制
遏止
同
两词都是动词,都有“阻止”的意思。
异
侧重于“制”,是“制止;控制”的意思。
侧重于“
止”,
使不能前进;
使停止行动。
例
①
终于成功了,我再也无法遏制自己的激动之情了。
②
洪流滚滚,不可遏止。
近义词辨析
必考字词梳理
作者对生命、对人生有怎样的认识和态度?
文章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内容
写法
角度
文章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情感
预习思考问题
罗素是从哪些角度来分析自己为什么而活着的?
2
导思
1
导思
3
导思
4
关键词:热爱生命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初读感知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①):作者从总体上提出自己的三种追求——爱情、知识、同情心。
第二部分(②—④):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第三部分(⑤):总结全文,表明对人生的依恋、热爱,升华主旨。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我为什么而活着》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写出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表现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活,具有博大的胸襟和高洁的情怀。
板书设计
渴望爱情
追求知识
同情苦难
我为什么
而活着
博大的胸襟
高洁的情怀
课文细读品味
1.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明这三种感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飓风”形象地表明这三种感情对作者的影响之大,作者所追求的原动力就是这三种感情。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感情在追求过程中给作者所带来的不安和痛苦。面对追寻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人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和绝望。然而,因为这三种感情,作者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课文细读品味
2.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
希望了解人的心灵,知道星辰为什么发光,还有毕达哥拉斯的思想。第一个方面的知识,是有关人的;第二个方面,实际上就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第三个方面,则是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课文细读品味
3.罗素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同情人类苦难包括同情饥饿中的孩子,同情被压迫被折磨的人,同情无助的老人,同情孤寂、贫穷和痛苦的世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也就是说,他不只是自己不懈追求美好生活,他也希望别人过上美好生活,所以他同情那些处在苦难中的人们。这就是他的不同寻常之处、伟大之处。
课文细读品味
4.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
最后的抒情,表达出了作者对自己人生所追求的三种感情的坚守和执着,抒发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进一步提升了文章的感染力。
[重点]《我为什么而活着》中作者是怎样把三种感情联系在一起
的?三种追求的顺序能否调换?
首先直接点明那三种感情支配着作者的一生。他追求爱情,是因为爱情的美好;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于苦难之中的良知。
不能。因为这三种追求是按照境界、感情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对爱情的追求是人的本能,对知识的追求则深了一层,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升华到了博爱的境界。
课文全篇探究
1.层次分明。
文中作者先开门见山地回答了标题中提出的问题,然后逐一阐明理由。文章短小精练,层次分明,充满理性的力量,饱含人文的激情。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语言凝练。
个性化的表述流露出作者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例如,言及爱情对于解除孤寂的意义时,用“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来描述“孤寂”的可怕,用“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来表述自己所追寻的美好的爱情。
归纳总结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
课文拓展积累
国学经典
译文:最好的善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居于众人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善于选择低下的地方,心胸要善于保持深沉宁静,交友要真心相爱,说话要真诚,为政要善于治理,做事要善于发挥特长,行动要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最善的人与世无争,所以没有过失。
课文拓展积累
中国人的“生死观”
古人云:“生死事大。”欧阳修还说:“死生,天地之常理,畏者不可以苟免,贪者不可以苟得也。”生死是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东汉曹操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生死感怀,唐朝陈子昂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思古幽情。所有这些,都体现出人们对生死问题的深切关注。
传统文化
课文拓展积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这两句诗备受古今文人学士的称颂。这里不仅承认死的必然性,而且突出了死的意义。毛泽东也曾引用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中华儿女,因民族、国家之大义,马革裹尸,视死如归而名垂青史。显而易见,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死观。
课文拓展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