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导入
人们经常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那这句话具体是什么含义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阐释。
2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1
2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阅读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
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本课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二,积累拓展四
重点,涉及积累拓展五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三
品格素养
学习“大丈夫”的精神品质,增强忧患意识,做现代的“大丈夫”。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称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
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
著的。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
论辩。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
《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孟子的这些言论、活动被记录在《孟子》一书中。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它的基本发展趋向是从简约到繁复,从零散到严整,越是后期的著作,篇幅越宏大,结构越严密。诸子散文的代表作品有《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散文,是与韵文相对的一种文体,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和记叙文。分为两种,一种是历史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一种是诸子散文。
米粟(
)
sù
文言知识积累
重点字
·
亲戚畔之(
)
文言知识积累
·
“畔”同“叛”,背叛
通假字
委而去之(
)
文言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
·
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
文言知识积累
词类活用
·
名词用作动词,使……定居
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坚持正义就能得到多数人的支持;违背正义,必将陷于孤立。
文言知识积累
成语积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中心论点
论证思路
论证方法
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思路?
预习思考问题
文章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
导思
1
导思
3
关键词:
主张、品格、抱负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初读感知
层次结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层:
具体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三层:进一步论证“人和”的重要性,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著名论断。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在战争中“天时”“地利”和“人和”三个要素的作用,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阐述了孟子“仁政”的治国主张。
板书设计
论点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论据
类推
结论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作战需要人和
治国需要人和
施行仁政
人和之重要
课文细读品味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
用顶真修辞,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课文细读品味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两句话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
第2、3
句运用举例论证,有力地论证了“地利”重于“天时”。
课文细读品味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四个双重否定句构成排比,气势磅礴,增强了语势,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方面的优越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对照鲜明,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课文细读品味
4.结尾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结尾运用对比论证,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得道”“失道”对战争的决定意义,突出强调了“得道”即“人和”的重要性。得人心者,人心所背,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深化了文章中心。
[重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是如何来证明他的观点的?
围绕“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作者以战争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首先从进攻一方来论述。“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指的是个小国家,强大的军队占据有利气候条件包围一个小国,然而却没能使小国屈服,这是因为小国占据了有利的地势。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
课文全篇探究
接着又从防守一方来论述。城高,护城河深,武器精良,粮食多,完全可以长期坚守,然而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军心不稳,内部不团结。这就是“地利不如人和”。可见,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和”,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课文全篇探究
语句整齐流畅,气势磅礴,富有说服力。多处运用排比,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等。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共27张PPT)
导入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22.
富贵不能淫
学习目标
1
2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阅读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
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本课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二,积累拓展四
重点,涉及积累拓展五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三
品格素养
学习“大丈夫”的精神品质,增强忧患意识,做现代的“大丈夫”。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称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
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
著的。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
论辩。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
《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孟子的这些言论、活动被记录在《孟子》一书中。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它的基本发展趋向是从简约到繁复,从零散到严整,越是后期的著作,篇幅越宏大,结构越严密。诸子散文的代表作品有《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散文,是与韵文相对的一种文体,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和记叙文。分为两种,一种是历史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一种是诸子散文。
公孙衍(
)
焉(
)得
丈夫之冠(
)
往之女(
)家
富贵不能淫(
)
yǎn
文言知识积累
重点字
·
yān
guàn
rǔ
yín
·
·
·
·
往之女家(
)
文言知识积累
·
“女”同“汝”,你
通假字
1.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
2.
父命之(
)
3.
以顺为正者(
)
4.
富贵不能淫(
)
文言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
·
古义:男子;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
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改正
古义:惑乱,迷惑;今义:过多;放纵
·
·
·
·
1.
丈夫之冠也(
)
2.
富贵不能淫(
)
3.
贫贱不能移(
)
4.
威武不能屈(
)
文言知识积累
词类活用
·
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使动用法,使……迷惑
使动用法,使……动摇
使动用法,使……屈服
·
·
·
◎省略句
戒之曰
(
)
◎判断句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
)
文言知识积累
文言句式
省略了主语“母”
“……者,……也”,表判断
1.
富贵不能淫:指不为金钱、地位所迷惑。
2.
贫贱不能移:虽贫穷低贱而不改变坚定的志向。
文言知识积累
成语积累
1.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文言知识积累
名句积累
孟子在《富贵不能淫》一文中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
中心论点
论证思路
论证方法
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思路?
预习思考问题
文章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
导思
1
导思
3
关键词:
主张、品格、抱负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初读感知
读法指导
诵读时,要在铿锵的节奏中读出论辩的语气。课文中有不少排比句,读这样的句子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如“富贵/
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等。“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的“诚”和“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的“焉”,都应当重读。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富贵不能淫》记述了孟子与景春关于“何谓大丈夫”这一问题的探讨,孟子借对景春的反驳,提出了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激励人们要坚持正道、不畏强暴,做真正的“大丈夫”。
板书设计
景春: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靶子
富贵不能淫
孟子
以“妾妇之道”类比反驳景春—破
正面提出“
大丈夫”
三个方面的标准—立
讲仁德,守礼法,
做事合乎道义
坚持原则
不为外因所迷惑、
动摇、屈服
课文细读品味
1.品析第一句,说说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从“居”“立”“行”三个角度阐释真正的大丈夫是有仁、有义、有礼、有智的。
课文细读品味
2.孟子举生活实例的目的是什么?
孟子举男子加冠、女子出嫁这样的生活现象,言下之意是:你景春怎么连此类常识都没有呢?从论证方法看,这句既是举例论证,又是类比论证,以“女子”守礼教来类比“大丈夫”的矢志不渝。
课文细读品味
3.孟子是怎样从正面展开论述的?
孟子用排比句从正面论述,“广居”“正位”“大道”分别比喻“仁”“礼”“义”,这是比喻论证,同时与上面构成对比论证;用“得志”和“不得志”分别表明“大丈夫”应有的行为准则,这又是一种对比。
课文细读品味
4.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通过事例阐述大丈夫的所作所为,通过“得志”与“不得志”的对比,分析他们对待理想、志向、人生的态度,赞美了大丈夫高洁的品质。?
课文细读品味
5.
孟子的观点是什么?是运用什么方法提出来的?
结尾总结全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提出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重难点]
《富贵不能淫》中作者提出的大丈夫的三个标准能否颠倒?为什么?
不能。第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即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这是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必须放在最前面;第二,“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即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这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第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这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后。
课文全篇探究
1.构思精巧,条理清晰。
文章采用问答的形式阐述孟子的“大丈夫之道”,先由景春提出问题,然后孟子回答,一问一答,在问答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让读者感受更加深刻。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语言幽默,富有气势。
孟子以“妾妇之道”的例子类比,指出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表明自己的观点,含蓄而幽默。在语言上,孟子善用排比、反问等,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等,气势非凡,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归纳总结(共30张PPT)
导入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希望能从中找到答案。
2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习目标
1
2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阅读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
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本课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二,积累拓展四
重点,涉及积累拓展五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三
品格素养
学习“大丈夫”的精神品质,增强忧患意识,做现代的“大丈夫”。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称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
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
著的。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
论辩。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
《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孟子的这些言论、活动被记录在《孟子》一书中。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它的基本发展趋向是从简约到繁复,从零散到严整,越是后期的著作,篇幅越宏大,结构越严密。诸子散文的代表作品有《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散文,是与韵文相对的一种文体,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和记叙文。分为两种,一种是历史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一种是诸子散文。
畎(
)亩
傅说(
)
胶鬲(
)
孙叔敖(
)
百里奚(
)
空(
)乏其身
曾(
)益法家拂(
)士
quǎn
文言知识积累
重点字
·
·
·
·
·
·
·
·
yuè
gé
áo
xī
kòng
zēng
bì
1.
曾益其所不能(
)
2.
衡于虑(
)
3.
入则无法家拂士(
)
文言知识积累
·
“曾”同“增”,增加
通假字
“衡”同“横”,梗塞、不顺
“拂”同“弼”,辅佐
·
·
1.
所以动心忍性
(
)
2.
曾益其所不能
(
)
文言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
·
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义:不具备的才能;今义:不可以
·
·
·
1.
必先苦其心志(
)
2.
劳其筋骨(
)
3.
饿其体肤(
)
4.
空乏其身(
)
5.
所以动心忍性(
)
6.
人恒过(
)
7.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
文言知识积累
词类活用
·
使动用法,使……痛苦
使动用法,使……劳累
使动用法,使……饥饿
使动用法,使……财资缺乏
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使……坚忍
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入,动词作状语,在国内;出,动词作状语,在国外
·
·
·
·
·
·
·
◎倒装句
1.
舜发于畎亩之中
(
)
2.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
文言知识积累
文言句式
“于畎亩之中”是“发”的状语,本句是状语后置句
“于版筑之间”是“举”的状语,本句是状语后置句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文言知识积累
名句积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
论证思路
论证方法
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思路?
预习思考问题
文章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
导思
1
导思
3
关键词:
主张、品格、抱负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初读感知
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①):用举例论证说明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部分(②):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并归纳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举事例→六位名人历经磨难
提观点→成大器者必经磨难
举例论证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文章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
(正面)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死于安乐
(反面)
摆事实:历史上六位名人都历经磨难后才有所作为
讲
道
理
客观:
天将降大任
必先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主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课文细读品味
1.作者开篇一下子列举了六位名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他们都出身卑微,都经历过磨练,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作者列举六位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练,即忧患可以激人奋发有为,人才是在逆境中造就的。这也为下文论理奠定了事实基础。
课文细读品味
2.文章第2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阐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运用排比作用分析法。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句式短促有力,多方面地描写了担大任的人所经历的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从而突出作者的观点:艰苦磨难能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能增长人担当大任的能力。
课文细读品味
3.“人恒过,然后能改……而后喻”,这段文字论述了什么?
由人及国,从内外两方面说明导致亡国的原因。虽是从反面论证,但正面的意思很清楚:一个国君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也需要和人才一样经受内外两方面的艰苦磨练。
课文细读品味
4.第3段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磨难挫折产生的积极作用,然后从反面深入论述国家没有磨难,安乐无忧就会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修辞、用词都很有特色,请试着赏析。
文章配合归纳的推理方式,运用了排比修辞,开篇列举六位圣贤的成功事迹,从数量上给人以深刻印象,使人觉得“生于忧患”确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接着又极力铺排艰难环境给人们带来的磨难,反衬了圣贤成功的不易;然后再历述圣贤面对艰难忧患的正确态度与处理方法,最终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很有说服力。
课文全篇探究
《孟子》中的这篇文章,虽采用排比修辞,却仍给人以行文简洁的印象。原因在于,作者十分注意遣词用字,尽量扩充每一个词语,尤其是动词的容量。以开篇一句为例,六个分句,六个动词(包括一个“发”,五个“举”),既表现了人物由微贱趋向显达的变化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
舜是君王,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因为尧的赏识,但主要靠的是他自身的才能与努力,故曰“发”。傅说等是臣,是贤人,他们的成功,固然因为自身的才能与努力,但主要靠的是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课文全篇探究
1.排比造势,先声夺人。
文章开头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六位虽出身贫贱,但在经受了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事业的名人的例子,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由点到面,对比论证。
文章先由具体例子入手,引出一般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先在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磨炼,然后由个人推及国家,论述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论证了中心论点。
归纳总结
(1)原文: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
——《三国演义》
译文:大丈夫处世,遇到知己的君主,对外要尽忠臣的道义,对内要有骨肉般的亲情,说过的话一定要照着去做,想过的计谋一定要顺从跟从,遇到福祸共同承担。
课文拓展积累
国学经典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水浒传》
《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
(2)原文: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内,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
——《菜根谭》
译文:身处逆境之中,(仿佛)全身都是治病的石针和药物,(时时刻刻都在)砥砺操守品行,(自己却)全然没有察觉;身处顺境之中,(仿佛)眼前全是危险的刀枪剑戟,(时时刻刻都在)消磨精神意志,(自己却根本)不知道。
课文拓展积累
孟母三迁
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孟子和母亲最初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母亲看到了,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住到市集旁边后,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
传统文化
课文拓展积累
孟子的母亲知道了,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母亲很满意地点着头说:
“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课文拓展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