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同步练习
一、基础积累
1.选择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胡髭(zì)
长髯(rán)
一绺绺(liǔ)
鬈发(quán)
B.黝黑(yǒu)
粗劣(liè)
滞留(zhì)
穹顶(qióng)
C.可憎(zēng)
蒙昧(mèi)
貂皮(diāo)
酒肆(sì)
D.掠过(lüè)
颔首(hàn)
锃亮(zèng)
轩昂(xuān)
2.
字形和注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崎岖
貂皮
正经危坐(严肃庄重的样子)
B.器宇
侏儒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
C.平庸
犀利
颔首低眉(低头表示敬意)
D.畏缩
忧郁
鹤立鸡群(才能和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3.结合具体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2)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3)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4)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4.
文中引用了高尔基的一句话来描述托尔斯泰的眼睛:“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夸张的修辞,道出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
B、运用夸张的修辞,说明托尔斯泰眼界很宽,能一下子看见许多事物。
C、高尔基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托尔斯泰的眼光很灵活。
D、这句话是高尔基对托尔斯泰的调侃之语,没有实在意义。
5.
仿照画线句的句式,在空格处写上两个与前边意思连贯的句子。
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6.修改下面病句。
(1)
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
(2)杨林同学的语文成绩不仅在全校很突出,而且在我班也名列前茅。
二、阅读训练
(一)课内精段阅读
①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__________的目光与__________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___________,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___________地涌出_________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__________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②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帝;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1.请用一句话写出两段所写的主要内容。
2.将第1段中残缺内容补充完整。
3.第1段中的托尔斯泰“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文中列举了哪些情形下的感情?我们可以看出托尔斯泰是什么样的人?
4.“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前文写他的外貌近乎丑陋,这对写“眼睛”有什么好处没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修辞和描写内容两个角度谈谈你对画“
”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美文阅读
谦卑的人有福
鲍尔吉?原野
先民造出庙宇叩拜的理由之一,在于表达自己对造物主的谦卑。无论造物主是上帝,抑或就是大自然本身。他们谦卑,并非真的见过上帝,而是生活中的种种奇迹——譬如土地上生长庄稼,清澈的河水可供饮用,孩子们健康成长——在表明,人的存在并不仅由人的力量完成。
于是他们谦卑,伏在地上求得神的喜欢,使庄稼明年继续生长,让孩子们的孩子依然健康。
如果不讨论被膜拜的一方,即神,是否真的存在,我们所感动的,是先民对待周遭的姿态:虔诚、恭顺以及明智的位置选择。
谦卑正是一种姿态。
如果认识到人在自然环境中是一员而非一霸,认识到自己在知识的疆域中的距离,认识到气象蔼然是别人最喜欢的一张名片,那就会选择谦卑。
谦卑是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一个人在时代、事业与家庭中都有一个最合适的位置。聪明的人最清楚自己的位置在哪里,坐下来,像观赏电影一样展开自己的人生。而另一些人,终生都在找位置,而无暇坐下来做应做的事情。无论在什么样的际遇里,你只要谦卑,生活的位置就会向你显示出来。
谦卑是一种睿知。许多人对牛顿晚年的一段话不解。他说,在科学面前,我只是一个在岸边拣石子的小孩。这并非伪逊,实为感叹。牛顿穷毕生之力,终于看到了宇宙的浩瀚无际,也看到了自己的局限性。爱因斯坦正是发现了牛顿古典力学在特定情形下的谬误后,才开创了相对论。这一点,牛顿即使活着也不会惊讶,因为他从不为创立了足称不朽的定律而狂妄。所有称得上大师的人,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谦卑。如果在乞丐面前不够谦卑,证明他是一个有钱人;如果在世界的壮美面前仍不谦卑,则证明他是愚人。
谦卑是美。谄媚、奴颜、趋炎附势种种恶行与谦卑无关。谦卑是虚怀若谷所显示的平静,是洞悉人心之后的安然,是进退裕如的冲和。谦卑不是让你向势高一头的人畏缩。它是心智的清明,在天地大美面前豁然醒悟之后的喜悦。谦卑使人焕发出美,不光彬彬有礼,也不光以笑颜悦人,①它是一个人在历经沧海之后才有的一种亲切,②大善盈胸之际的一份宽厚,③物欲淘净之余呈现的一颗赤子之心。这种姿态超凡脱俗,使人心仪不已。
这就是谦卑的力量。
1.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位置:
②恶行:
2.本文题为“谦卑的人有福”,文中从那些方面作了阐述?
3.将下面列举的三则表现人物谦卑的材料与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句话分别对应。
链接材料:
A、战国时期,赵国功绩显赫的名相蔺相如面对武将廉颇咄咄逼人的为难,坚持避让,“比与争列”,化解了矛盾,维护了国家的安宁。
B、从朝鲜战场载誉回国的彭德怀在一次参加的招待会时,有记者说:“您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他纠正说:“我是伟大的中国人民的儿子。”
C、有人问球王贝利:“你对自己踢进的哪一个球最满意。”他回答:“下一个。”
句①—(
)
句②—(
)
句③—(
)
4.说说你对文中画横线的理解。
①人在自然环境中是一员而不是一霸。
②(牛顿说)在科学面前,我只是一个在岸边捡石子的小孩。
5.作者认为先民造出庙宇叩拜,是对造物主或大自然的谦卑,是明智的位置选择。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6.再读全文,补充一两点你的“谦卑”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1.A(“髭”的读音应为“zī”)
2.
A
3.
(1)入木三分:这里形容眼神锐利、深入人心。
(2)粗制滥造:这里指托尔斯泰的面孔的丑陋。
(3)郁郁寡欢:这张脸总是闷闷不乐。
(4)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4.
A
5.
示例:一次受伤后的救助是一朵花
一次适时的看望是一朵花
一个及时的电话是一朵花
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答案可以多种多样,句式照应,语意连贯。)
6.(1)
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殚精竭虑。
(2)杨林同学的语文成绩不仅在我班名列前茅,而且在全校也很突出。
二、阅读训练
(一)课内精段阅读
1.写托尔斯泰富有感情和威力的眼睛。
2.柔和
和蔼黯然失色
意气盎然
好奇
高尔基
3.愤怒时冷峻、不悦时结冰、友善时和缓、激情时炽烈如火、优美音乐中热泪涟涟、精神满足时闪闪发光。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感情丰富的人。
4.作者先抑后扬,写胡子、眉毛、头发反衬富于洞察力的眼睛,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5.这句话使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特征突出;作者不仅在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而且含蓄地揭示了他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二)课外美文阅读
1、①承担的责任,担负的工作(职责、岗位)等。②丑陋(恶劣)的行为
2、谦卑是找问候语了自己的位置;谦卑是一种睿智;谦卑是美。
3、①C ②A ③B
4、①人只是大自然机体普通的一部分,不应该把自然环境当作征服的对象。或:人要善待自然环境,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②科学领域博大深邃,一个科学家的再多发现,也只是其中的点滴,对科学的认识还很幼稚。
5、同意与否,只要言之成理,视贴切的深刻程度,酌情给分。以下说法供参考:①同意。先民由于生产力低下,看到自己在大自然面前力量有限,于是采取这一做法,表现了他们对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作用的恰当认识。②不同意。先民的定做法虽然迫不得已,但他们低估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无能为力,这种做法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