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23.
愚公移山
第二课时
课文细读品味
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l)两座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移山的人少,且老的老、小的小: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课文细读品味
2.智叟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如何?试结合其语言分析。
持反对的态度。智叟出语句句都是讥笑与责难。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简直就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课文细读品味
3.愚公是怎样驳斥智叟的?
面对智叟的嘲笑,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愚公在“长息”之后,先是斥,接着是驳,用顶真的修辞格,显得气势宏大。
课文细读品味
4.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对于愚公形象的塑造起着怎样的作用?试分析。
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对于愚公形象的塑造起着衬托作用。更加突出了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课文细读品味
5.如何理解本文的神话结尾?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有位名人说过: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的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它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1.[发散思维]
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有什么深意?
首先,“愚”和“智”是一对反义词,作者用一对反义词为两人命名,可以形成鲜明对比。
其次,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愚公大智大勇、坚定执着,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冥顽不灵,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课文全篇探究
此外,“公”和“叟”的称呼也值得深思。“公”和“叟”带有一定的感彩:“公”是敬称,
相当于“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作者对人物的命名,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增强了讽刺效果。
课文全篇探究
2.[重点]
试着分析智叟这一人物形象。
智叟是一个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自作聪明的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他对愚公“笑而止之”,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显得既傲慢又武断。“甚矣,汝之不惠”充分反映出其对愚公的轻视。“以残年……其如土石何”这话尖刻、夸张,带有明显的嘲讽口吻。
课文全篇探究
1.故事情节,安排巧妙。
全文虽篇幅短小,却写得曲折多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开头写二山既高且大,而愚公仅以全家之力来“平险”,已初见其“愚”;接着写运土石,工具“箕畚”是十分简陋的,而倒土石的地点“渤海之尾”又是十分遥远的,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愚公的形象霎时变得高大起来。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对比衬托,表现人物。
例如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色彩。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两相对比,形象鲜明。
归纳总结
3.人物语言,生动传神。
愚公“聚室而谋”,用商量的语气征求家人的意见,引出妻子“献疑”,表现了妻子关心移山;智叟“笑而止之”,突出其思想顽固,引出愚公驳斥。精彩的语言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归纳总结
(1)原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
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课文拓展积累
国学经典
译文:所以不积累一小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千里马一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课文拓展积累
(2)原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译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幼苗;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课文拓展积累
精卫填海
原文: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
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北山经》)
传统文化
课文拓展积累
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样子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课文拓展积累(共25张PPT)
导入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点击播放歌曲
愚公移山
23.
愚公移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2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阅读目标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三、积累拓展四
加强诵读训练,培养文言语感,熟读并背诵课文。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二
学习目标
3
4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寓意。
阅读目标
深入理解文中人物对话,把握文章故事情节,了解寓言的特点
。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二、三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三,积累拓展五、六
品格素养
感受愚公的英雄气概,发扬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愚公精神。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他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养性体道,清静无为。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八篇,编成《列子》一书。其中寓言故事百余则,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
预习资料速查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成书于战国早期。当时生产力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愚公移山》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的。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寓言及其结构
寓言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它具有双重内容结构的特点:结构的表层是一个故事,我们把它叫作寓言的“寓体”;结构的里层是作者所寄托的另外意旨或给人的启示,我们把它叫作寓言的“寓意”,寓意是作者的真正意图,所以我们又把它叫作寓言的“本体”。
概念
预习资料速查
“寓体”和“寓意”紧密结合,既有故事性,又有寄托性,这就是寓言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根本特征。寓言的特点是运用一个故事寄托另外的意旨,即“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双重内容结构,这是寓言的本质特征。
万仞(
)
山北之塞(
)
出入之迂(
)
荷(
)担
叩(
)石
箕(
)畚(
)
孀(
)妻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亡(
)以应
一厝(
)
朔(
)东
雍(
)南
冀(
)之南
rèn
文言知识积累
重点字
·
sè
yū
hè
kòu
jī
běn
shuāng
chèn
sǒu
kuì
wú
cuò
shuò
yōng
jì
·
·
·
·
·
·
·
·
·
·
·
·
·
·
·
1.
始一反焉。(
)
2.
甚矣,汝之不惠(
)
“反”同“返”,往返
文言知识积累
通假字
·
“惠”同“慧”,聪明
·
1.
惩山北之塞(
)
2.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
3.
北山愚公长息曰(
)
文言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
·
古义:苦于;今义:处罚
·
·
古义:草木;
今义: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鸟类的羽毛
古义:叹息;今义:休息
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
汝心之固(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2.固
·
曾不若孀妻弱子(
)
曾益其所不能(
)
1.曾
·
·
·
连……都……
同“增”,增加
形容词,顽固
形容词作动词,巩固
文言知识积累
河曲智叟亡以应(
)
今亡亦死(
)
3.亡
年且九十(
)
且焉置土石(
)
4.且
·
·
·
·
动词,没有
且焉置土石(
)
始一反焉(
)
5.焉
·
·
动词,逃跑
副词,将近
连词,况且
疑问代词,哪里
语气词,无实义
1.
毕力平险
(
)
2.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
文言知识积累
词类活用
·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
·
◎倒装句
1.
甚矣,汝之不惠
(
)
2.
何苦而不平
(
)
文言知识积累
文言句式
谓语部分“甚矣”提前,正常语序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苦何而不平”
3.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
◎固定句式
如太行、王屋何
(
)
文言知识积累
定语“三夫”后置,翻译时移至“荷担者”之前
固定句式,“如……何”意为“把……怎么样”
◎省略句
1.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
2.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
)
◎被动句
帝感其诚(
)
文言知识积累
省略了主语,应为“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省略了介词“于”,应为“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感”意为“被……感动”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文言知识积累
名句积累
愚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你从“愚公移山”这则
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人物形象
深刻寓意
情节安排
预习思考问题
文章安排智叟“笑而止之”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2
导思
1
导思
3
关键词:
移山、信念、毅力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初读感知
读法指导
阅读时一定要把握语气,读出人物的心理、性格。如“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要读出轻蔑、讥笑、讽刺的语气。
课文初读感知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①②):故事的开端。写愚公决心移山,并得到全家支持,
他们克服困难,开始移山。
第二部分(③):故事的发展。写智叟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
智叟→讥刺→残年余力,甚不惠
愚公→反驳→山不加增,后无穷
对比
第三部分(④):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和天帝被愚公的精神所感动,命夸娥氏二子把山移走。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板书设计
太行、王屋——移之不易(故事背景)
愚公移山
移山过程
智愚辩驳
神话结尾:天帝助其实现愿望
聚室而谋,毕力平险
率子孙荷担,叩石垦壤
邻人遗男,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智叟笑而止之
愚公不改初心
毅力
决心
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