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 课 《散文二篇》 课件(28张PPT 21张PPT,含朗读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 课 《散文二篇》 课件(28张PPT 21张PPT,含朗读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1 15:15:30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导入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吧!
15.
永久的生命
学习目标
1
2
理解文章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阅读目标
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语言。
重点
学习目标
1
2
学习文章层层推进阐述哲理的写法。
写作目标
学习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的写作技巧。
品格素养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提升思想境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山寺暮》,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等。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也就是议论性散文,它的写作目的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理性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给读者以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议论是它的主干,要求观点鲜明,思路清晰,但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直接议论说理,也不讲究论证方法,而往往是将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结合在一起,以求让读者领悟哲理。
1.
兴(
)味:兴趣。
2.
洗涤(
):用水或汽油、煤油等去掉物体上面的脏东西。
3.
卑微:地位低下。
4.
牛犊(
):小牛。
5.
茸(
)毛:文中指动物的绒毛。
6.
消逝:消失。
7.
繁殖: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以传代。
8.
凋谢:(草木花叶)脱落。
xìng
必考字词梳理
读读写写
字音易错,注意它是多音字。


róng
字音、字形易错
字音、字形易错,注意部首。
多音字
必考字词梳理

)蔓延

)藤蔓

)蔓菁
màn
wàn

mán
形近字
必考字词梳理
葺(
)修葺
茸(
)茸毛
耷(
)耷拉

róng

作者对生命、对人生有怎样的认识和态度?
文章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内容
写法
角度
文章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情感
预习思考问题
严文井是从哪些角度来分析生命的特点的?
2
导思
1
导思
3
导思
4
关键词:热爱生命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初读感知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①):从时光一去不复返入手,谈生命的易逝。
第二部分(②—④):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
第三部分(⑤):歌颂生命的奇迹。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永久的生命》这篇散文抒写了生命的卑微、柔弱、易逝,但它又是永久的、充满希望的,我们应该赞美生命,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感谢生命,回报生命。
板书设计
短暂的—无奈
永远不朽—乐观
高唱赞歌—赞美
永久的
生命
赞美
生命
课文细读品味
1.作者是怎样描述生命易逝的?有何好处?
作者从生活中的一些细琐的事情入手,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的变化表现出生命的易逝。这样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更有利于读者感知生命的易逝,通俗易懂。
课文细读品味
2.作者为什么说“我们都非常可怜”?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渺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我们丝毫不能做主。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一步赞美生命蓄势。
课文细读品味
3.“它充满了希望,……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生命生生不息,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失去的只是暂时的,希望永远就在前方。我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命。
课文细读品味
4.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段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篇末点题,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生命是一个奇迹,它将永久存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永久的生命》一文中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1)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时间在一点点地消逝,而人们只能任凭它悄悄地溜走,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观、消沉的感情。(2)第二自然段中“却”一词,
表明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感谢生命的奇迹”“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这些语句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而且逐渐增强,
以至于最后高唱生命的赞歌。
课文全篇探究
1.欲扬先抑。
在写法上,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开篇先谈时间的易逝,生命的短暂;第②—④段从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最后以一个精警的句子总结全文,歌颂生命,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语言通俗而隽永。
如“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这样通俗易懂的语句,阐述的却是深邃的哲理。
归纳总结(共28张PPT)
导入
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我们今天来聆听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16.
我为什么而活着
学习目标
1
2
理解文章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阅读目标
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语言。
重点
学习目标
1
2
学习文章层层推进阐述哲理的写法。
写作目标
学习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的写作技巧。
品格素养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提升思想境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作家。主要著作有《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西方哲学史》等。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预习资料速查
知识链接
罗素的少年时期
罗素的童年是孤独的。罗素幼年便失去双亲,由祖父母抚养长大。罗素在青少年时期就对数学、哲学和文学等感兴趣。十几岁时他的哥哥教给他几何学,从此数学成为他一生的爱好。他阅读过许多宗教、哲学、文学著作等,这对他今后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也就是议论性散文,它的写作目的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理性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给读者以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议论是它的主干,要求观点鲜明,思路清晰,但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直接议论说理,也不讲究论证方法,而往往是将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结合在一起,以求让读者领悟哲理。
1.
遏(
)制:制止;控制。
2.
濒(
)临:紧接,临近。
3.
深渊:很深的水。
4.
星辰(
):夜晚天空中闪烁发光的天体(总称)。
è
必考字词梳理
读读写写
字音、字形易错,注意声母。
bīn
chén
注释中的生难字词
必考字词梳理
俯瞰(
):俯视。

kàn
多音字
必考字词梳理

)哀号

)号召
háo
hào

形近字
必考字词梳理
瞰(
)鸟瞰
橄(
)橄榄
kàn
gǎn
遏(
)遏制
歇(
)歇息
竭(
)竭尽
è
xiē
jié
濒(
)濒临
频(
)频道
bīn
pín

遏制
遏止

两词都是动词,都有“阻止”的意思。

侧重于“制”,是“制止;控制”的意思。
侧重于“
止”,
使不能前进;
使停止行动。


终于成功了,我再也无法遏制自己的激动之情了。

洪流滚滚,不可遏止。
近义词辨析
必考字词梳理
作者对生命、对人生有怎样的认识和态度?
文章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内容
写法
角度
文章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情感
预习思考问题
罗素是从哪些角度来分析自己为什么而活着的?
2
导思
1
导思
3
导思
4
关键词:热爱生命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初读感知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①):作者从总体上提出自己的三种追求——爱情、知识、同情心。
第二部分(②—④):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第三部分(⑤):总结全文,表明对人生的依恋、热爱,升华主旨。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我为什么而活着》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写出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表现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活,具有博大的胸襟和高洁的情怀。
板书设计
渴望爱情
追求知识
同情苦难
我为什么
而活着
博大的胸襟
高洁的情怀
课文细读品味
1.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明这三种感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飓风”形象地表明这三种感情对作者的影响之大,作者所追求的原动力就是这三种感情。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感情在追求过程中给作者所带来的不安和痛苦。面对追寻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人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和绝望。然而,因为这三种感情,作者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课文细读品味
2.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
希望了解人的心灵,知道星辰为什么发光,还有毕达哥拉斯的思想。第一个方面的知识,是有关人的;第二个方面,实际上就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第三个方面,则是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课文细读品味
3.罗素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同情人类苦难包括同情饥饿中的孩子,同情被压迫被折磨的人,同情无助的老人,同情孤寂、贫穷和痛苦的世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也就是说,他不只是自己不懈追求美好生活,他也希望别人过上美好生活,所以他同情那些处在苦难中的人们。这就是他的不同寻常之处、伟大之处。
课文细读品味
4.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
最后的抒情,表达出了作者对自己人生所追求的三种感情的坚守和执着,抒发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进一步提升了文章的感染力。
[重点]《我为什么而活着》中作者是怎样把三种感情联系在一起
的?三种追求的顺序能否调换?
首先直接点明那三种感情支配着作者的一生。他追求爱情,是因为爱情的美好;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于苦难之中的良知。
不能。因为这三种追求是按照境界、感情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对爱情的追求是人的本能,对知识的追求则深了一层,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升华到了博爱的境界。
课文全篇探究
1.层次分明。
文中作者先开门见山地回答了标题中提出的问题,然后逐一阐明理由。文章短小精练,层次分明,充满理性的力量,饱含人文的激情。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语言凝练。
个性化的表述流露出作者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例如,言及爱情对于解除孤寂的意义时,用“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来描述“孤寂”的可怕,用“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来表述自己所追寻的美好的爱情。
归纳总结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
课文拓展积累
国学经典
译文:最好的善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居于众人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善于选择低下的地方,心胸要善于保持深沉宁静,交友要真心相爱,说话要真诚,为政要善于治理,做事要善于发挥特长,行动要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最善的人与世无争,所以没有过失。
课文拓展积累
中国人的“生死观”
古人云:“生死事大。”欧阳修还说:“死生,天地之常理,畏者不可以苟免,贪者不可以苟得也。”生死是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东汉曹操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生死感怀,唐朝陈子昂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思古幽情。所有这些,都体现出人们对生死问题的深切关注。
传统文化
课文拓展积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这两句诗备受古今文人学士的称颂。这里不仅承认死的必然性,而且突出了死的意义。毛泽东也曾引用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中华儿女,因民族、国家之大义,马革裹尸,视死如归而名垂青史。显而易见,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死观。
课文拓展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