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散文二篇
第16课
人教安徽专版
八年级上
第四单元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2
3
知能优化测验
4
5
答
案
呈
现
习题链接
综合技能提升
6
7
8
D
9
10
1.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经过一场大雨的洗涤,夜晚的天空被星晨点缀得格外美丽。荷花diāo谢了,花瓣像小船一样轻轻地漂浮在水面上。面对如此美景,他却无心欣赏。由于他不可遏制的贪欲,他的公司如今站在了bīn临破产的边缘。
?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洗涤(
)
点缀(
)
diāo(
)谢
bīn(
)临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该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文中“不可遏制”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4)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dí
?
?
zhuì
凋
濒
星晨
星辰
不能够阻止
比喻
2.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下面句中的横线处。
(1)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_______(神秘 神奇 神气),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2)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_________(暂且 暂时 暂缓),合起来却是永久。
神奇
暂时
【点拨】
(1)神秘:使人摸不透的;高深莫测的。神奇:非常奇妙。神气:神情。与“生命”搭配应选“神奇”。(2)暂且:暂时;姑且。副词。暂时:短时间的。属性词。暂缓:暂且延缓。动词。根据语境,联系意思和词性,应选“暂时”。
3.
文学常识填空。
(1)《永久的生命》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作家。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等。
(2)《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
(国籍)哲学家、数学家、作家。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等。
严文井
严文锦
罗素
英国
4.
校团委开展“读古典诗词,修美好心灵”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活动中的两道题目,请你回答。
①根据词句,写出一个节日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节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诗句,写出古人送别时的一种习俗。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习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秋节
喝酒送别
【点拨】
①依据“共婵娟”,共同欣赏月亮,可知词句中所指的节日是中秋节。②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是有意无意地延迟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因此古人送别时有种习俗是:饯饮(喝酒送别)。
(2)刘禹锡写过《西塞山怀古》这首七律诗,诗歌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件,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但是在排版过程中,编辑不慎把诗句的顺序弄乱了,请你重新将这首诗歌的诗句进行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②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③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④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A.
④②③①
B.
②③④①
C.
①②③④
D.
①④②③
【点拨】
此题要根据诗句内容与题干提示“诗歌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件,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重新排列诗句。“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以历史事件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起篇,“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是对眼前景色的描绘,故为第二联。所以应该排除BCD。正确排序为④②③①。
(3)活动结束后,小芳在校园网上发布了一则通讯,有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校园网】2020年10月26日下午,校团委在报告厅举行了主题为“读古典诗词,修美好心灵”的经典诵读比赛。【A】经过激烈的角逐,评出一等奖3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5人。诵读经典诗词,有助于学生从诵读中汲取智慧,陶冶情操,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B】学校今后还会继续开启经典古诗词的诵读活动。
①【A】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应该将_________改成_________。
②【B】句有语病,应该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请你给这则通讯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不得超过15个字)
顿号
逗号
学校今后还会继续
开展经典古诗词的诵读活动。
校团委举行经典诵读比赛
【点拨】
①【A】句中“评出一等奖3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5人”顿号使用错误,应将顿号改成逗号。②【B】句属于搭配不当,应把“开启”改为“开展”。③给通讯拟写标题其实质就是对通讯内容的高度概括。因此,只要准确地找出通讯中有效的要点(或关键信息),就能很好地答题了。注意不能超过题目规定的字数。依据通讯中“2020年10月26日下午,校团委在报告厅举行了主题为‘读古典诗词,修美好心灵’的经典诵读比赛”可以拟写标题为“校团委举行经典诵读比赛”。
5.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丁香花香得浓烈,桂花香得甜润,兰花香得清幽,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花朵中有一种油细胞,里面藏着芳香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香味也不同。芳香油挥发的香味会吸引昆虫前来授粉。颜色艳丽、花瓣大的花一般香味不浓,因为它们主要靠颜色来吸引昆虫;反之,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它们主要靠花香来吸引昆虫。
示例:不同的花会产生不同的芳香油
颜色淡雅、花瓣小的花一般香味浓郁
6.
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处。
小伙伴们整天在树上树下叽叽喳喳,闹得喜欢安静的李奶奶无法安生,我们还常常顺着枣树爬到李奶奶的屋顶上练飞檐走壁,因功夫不到家,常把李奶奶的草房顶练出一个个大窟窿。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55页第6-10题。
D
【点拨】
结合原文内容,【丁】处前文有“因为枣树的存在,李奶奶实在被折腾得够呛”,后文有“为这些事,小伙伴们没少挨揍”,可以判断出这句话放在【丁】处最为恰当。故选D。
7.
依据文章思路和内容,在表格空缺处填写相关内容。
段落
主要内容
第②段
一到盛夏,“我们”便在枣树上避暑
第③段
A.
第⑤段
“我们”站在枣树枝上晃枣子
第⑦段
B.
第⑧段
后来,“我们”长大了,李奶奶病故后,奄奄一息的老枣树被锯掉
李奶奶为了“我们”,不让儿子把枣树锯掉【条】
G
午饭后,“我们”比赛爬枣树摘枣吃
【点拨】根据表中信息提示,阅读第③段“每日午饭过后,大人们躲在屋里不肯出来,我们几个玩伴则抢阵地似的来到枣树下,谁先爬上树谁就是英雄”可概括为:午饭后,“我们”比赛爬枣树,摘枣吃;阅读第⑦段“邻居李叔叔几次要把枣树锯掉,可李奶奶坚决反对……以后孩子们到哪儿吃这么好的枣子……避暑去?”可概括为:李奶奶为了“我们”,不让儿子把枣树锯掉。
8.
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我和其他玩伴没那个能耐,只能抱着粗粗的树干像蜗牛似的一点点往上挪。(从修辞手法角度)
Y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和玩伴爬树比作蜗牛爬【形】,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们”爬树的吃力【容】。
【点拨】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首先要判断出运用的修辞手法,结合修辞手法的特点和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其表达效果。“像蜗牛似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一点点往上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们”爬树不灵活的状态,表明“我们”爬树吃力。
(2)寻到一个称心的,手一伸,嘴一张,嘎嘣一声脆响,枣核已从嘴里飞了出去,那水平绝不逊于猴子的功夫。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①使用了“寻”“伸”“张”“飞”这几个动词【形】,②描写了“我们”寻枣、摘枣、吃枣的娴熟【容】,③表现了枣树带给“我们”的快乐【情】。
?
?
?
?
【点拨】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首先要找出富有代表性的词语,再结合语境分析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寻”“伸”“张”“飞”这几个加点词是动词,表现出“我们”在枣树上寻枣、摘枣、吃枣的动作娴熟,突出枣树带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的欢乐,是“我们”的乐园。
9.
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⑨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H 作者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深受李奶奶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李奶奶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深】
【点拨】
阅读第⑨段,结合下文“和蔼可亲的李奶奶,儿时的玩伴,乡村的田野……不管我走到哪里,都是我心中的羁绊”分析,“李奶奶如北斗,闪耀着我的整个人生”指李奶奶对“我们”的爱护影响了“我”的整个人生,表达出作者对李奶奶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10.
说说文章以《屋后的枣树》为标题的作用。
X ①枣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枣树”展开【结构】;②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了“我们”儿时围绕枣树发生的事情【内容】;③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主旨,通过写关于枣树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李奶奶的感激之情和对故乡与童年的怀念之情【客】。
【点拨】
联系文章内容可知,本文围绕“屋后的枣树”展开故事,写“我们”儿时在枣树下嬉戏,比赛爬枣树,摘枣吃……枣树是线索,贯穿全文,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童年的记忆,依然清晰地挂在枣树上”揭示了文章的主旨,通过回忆儿时与枣树的故事,写“李奶奶如北斗,闪耀着我的整个人生”,表达了作者对李奶奶的感激,对故乡的思念,对童年的怀念。(共27张PPT)
昆明的雨
第17课
人教安徽专版
八年级上
第四单元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2
3
知能优化测验
4
B
5
6
答
案
呈
现
习题链接
综合技能提升
7
8
9
A
10
11
1.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踏过满是苔痕的青石路,穿过稀稀拉拉的蓠笆,就到了那充满民族风情格调的小屋。小屋门上有几扎用来辟邪的菖蒲,屋子外墙上挂着鲜yú的牛肉,这好有生活的情味啊!突然,不远处传来老人赶牛的yāo喝声,声音高亢洪亮,正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不由得让人顿生感叹!
?
?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苔痕(
)
格调(
)
鲜yú(
)
yāo喝(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该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稀稀拉拉”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
hén
?
diào
腴
吆
?
蓠笆
篱笆
稀疏的样子
这好有生活的情味啊!
这难道没有生活的情味吗?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鲜腴:新鲜肥美。)
B.
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格调: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
B
?
?
?
?
【点拨】“格调”原指人的风格或品格,此处指青头菌炒熟后的诱人色泽(鲜香口味)。
C.
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D.
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
?
?
?
?
?
?
?
3.
文学常识填空。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高邮,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受戒
大淖记事
4.
某校八(3)班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交流有关“雨”的情结,同学们围绕这个主题,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请你参与。
(1)【感受“雨”的情思】
补写关于“雨”的诗句。
①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
____________________。
润物细无声
②赵师秀《约客》:___________________,
青草池塘处处蛙。
③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梅时节家家雨
山色空蒙雨亦奇
(2)【品味“雨”的意蕴】
指出下列句子中“雨”的引申含义。
①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②屋漏偏逢连夜雨。
①磨砺。 ②灾难。
?
?
(3)【描绘四季的“雨”】
依照给出的示例,分别用一个句子描绘春、夏、冬三季的“雨”。
秋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①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像柔软顺滑的绢丝,织成一片五彩的云锦,
灿烂了整个春的世界
②夏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冬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像晶莹璀璨的珠串,连成一幅闪耀的画,
渲染了夏的激情。
像蓝天上无瑕的白云,织成一套银色的被,
罩住了整个冬的沧桑。
5.
班里开展以“雨的诉说”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提示,写出关于“雨”的相应的连续的两句诗或词。
(1)寄托忧国忧民情怀的诗词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淡淡愁绪的诗词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夜阑卧听
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昨夜雨收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6.
阅读下面描写“雨”的诗文,给同学们说一说你从中读出了雨的什么特点,得到了什么写作启示。
材料一: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郑愁予《雨说》)
材料二:走到庭院里一看,雨点洒在污秽的积雪上,簌簌有声。再来到屋外一望,残雪都被雨水融化了,露出了暗灰色的土地。
(岛崎藤村《暖雨》)
材料三: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从阿施塔特女神王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镶嵌绿野大地。
(纪伯伦《雨之歌》)
示例:我读出了雨轻柔、融化积雪、滋润万物的特点。
启示: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可以使语句形象生动。
7.
依次给第?段的括号里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吮吸 品咂 回放
B.
吸收 品咂 回放
C.
吸收 品味 放映
D.
吮吸 品味 放映
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57页第7-11题。
【点拨】结合语境分析,注意词语之间的搭配。
A
8.
阅读下列语句,按括号内的要求作答。
(1)秋日的夕阳把上等的胭脂涂抹在苹果上。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加以分析)
Y/H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苹果在夕阳下染上一层红晕的情态【容】,表现了作者内心对秋日夕阳的喜爱之情【情】。
【点拨】
细读句子可知,这句话把夕阳人格化,把它写得有情有义,富于人的情态与思维,所以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句子内容可知,这处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夕阳下苹果染上红晕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秋日夕阳的喜爱之情。
★(2)
日复一日,脚下的雨靴被盐渍浸得发白。发白的,还有她们头顶的黑发。(两个加点词表达的意思是否完全相同?请简要分析)
表达的意思不完全相同。前者表现了雨靴因为长时间浸泡在盐水里的老化现象。后者表现了妇女们因为过于操劳而变得苍老的样子。【深】
?
?
?
?
【点拨】
第一个“发白”形容的是雨靴,侧重于颜色本身的变化。第二个“发白”形容的是头发的变化,侧重于表现妇女们的苍老,所以两者含义不同。
9.
文章以《故乡的密码》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X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生动形象,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客】,充当线索,贯穿全文,点明中心【结构】,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情】。
【点拨】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这个题目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家乡的风物比喻为密码,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喜爱和思念之情,生动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又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也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10.
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⑦段。
Y 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形】,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林间百鸟图,表现了家乡的生机与活力【容】,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喜爱之情【情】。
【点拨】
细读第⑦段可知,本段文字生动形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极富感染力,所以这是描写的表达方式。结合语段内容可知,这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家乡这些鸟雀充满活力的情态,突出了家乡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11.
选文最后一句话是:“念及此,不禁黯然神伤,不能自已。”请你结合前文,写出“我”“黯然神伤”的原因。
G 虽思念家乡,却因为距离遥远,不能回去。【条】
【点拨】根据这句话前面的“远游的人,虽然印刻了故乡的密码,却与故乡遥隔了万水千山”可知,虽然在远游的人心中都有一个心心念念的家乡,但却因为与家乡远隔万水千山,不得回返,所以就只能是黯然神伤了。(共39张PPT)
背影
第14课
人教安徽专版
八年级上
第四单元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2
3
知能优化测验
4
5
6
7
8
答
案
呈
现
习题链接
综合技能提升
9
10
11
B
12
13
14
15
C
16
17
18
19
20
1.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xiè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tuí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
?
?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差(
)使
奔丧(
)
交xiè(
)
tuí(
)唐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该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
chāi
?
?
sāng
卸
颓
狼籍
狼藉
(3)文中“不能自已”中的“已”的意思是( )
A.
控制 B.
表示过去
C.
后来,过了一会儿 D.
太,过
(4)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A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
情郁于中,怎能不发之于外?
2.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
(
)
(2)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
)
(3)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
)
(4)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
)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3.
文学常识填空。
《背影》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字________,散文家、诗人、学者。
朱自清全集
朱自清
佩弦
4.
班级拟开展“读《背影》,悟亲情”的语文活动,现在请你参加。
(1)表演小组要演如下一幕,请结合《背影》一文,给该幕拟一个标题,同时在演员、服装安排上提出合理建议。
示例:望父买橘。在演员安排上,找一个长得偏胖的男生;在服装安排上,准备一顶黑布小帽、一件黑布大马褂、一件深青布棉袍。
【点拨】
本题考查拟写标题和方案设计能力。答题时,可以紧扣《背影》的课文内容和所给出的图片,如“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在此基础上作答。
(2)写作小组搜集了一段礼赞父爱的话,请你仿照画线句子,再补写一个分句。
父爱是一盏明灯,让你的脚步即使在黑暗的夜里也能够勇往直前;父爱是一首歌曲,让你的身心即使历经磨难也依然乐观积极;
父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是一座高山
让你的征途即使步履维艰也能够找到依靠
示例二: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陷入阴暗也能够找到温暖
示例三:父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尘埃也依然纯粹洁净
【点拨】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答题时,可以紧扣“父爱”的话题,做到句式一致、修辞一致、话题一致。
(3)下面是李明同学写的有关朱自清的介绍,请指出存在问题的句子并修改。
①朱自清先生是著名的民主战士,对敌人从不留情。②然而,通过阅读《背影》,又让我们看到了他深情的一面。③或许,伟大的,都如他般爱憎分明。④爱得深沉,憎得彻底。
①第____句是病句,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____句是病句,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然而,通过阅读
《背影》,我们又看到了他深情的一面
③
或许,伟大的任务,
都如他般爱憎分明
【点拨】
第②句缺主语。去掉“通过”或去掉“又,让”在“看到”前加“又”。第③句成分残缺。“伟大的”后加“人物”。
5.
文中几次写到“背影”?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文中四次写到“背影”。第一次在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为全文定下了深沉、浓厚的感情基调,并引出下文的记叙。第二次是车站送别时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表现了父亲的爱子深情。第三次是在分别时,“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我的眼泪又来了”,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依恋之情。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呼应开头。
6.
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其中哪一件事最为感人?
照看行李,和脚夫讲价钱,送儿子上车,给儿子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托茶房照应儿子,为儿子买橘子。其中,为儿子买橘子最为感人。
7.
本文细节描写生动,写父亲攀爬月台时,“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一句连用了“攀”“缩”“倾”三个动词,有什么好处?
这三个动词不仅生动地表现了父亲攀爬月台时的艰难,而且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8.
有人主张将本文题目《背影》改为《浦口惜别》或《深情的橘子》,这样改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本文是以“背影”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开篇写“背影”,引出回忆;中间着力刻画“背影”;篇末思念父亲,再现“背影”。以《背影》为题能强烈地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且表达含蓄。而《浦口惜别》《深情的橘子》没有新意,落入俗套。
9.
依次给第③段的括号里填上词语,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突然
委屈地
小心翼翼
B.突然
默默地
小心翼翼
C.竟然
默默地
一丝不苟
D.竟然
委屈地
一丝不苟
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47页第9-13题。
B
10.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了父亲在“我”不同的成长阶段关爱“我”的几件事。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小学时:父亲哭泣自责并抚慰被爆竹炸伤的“我”
中学时:父亲跟在后面陪“我”走路上学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学时:父亲送“我”上学并和“我”一起参观校园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 父亲目送“我”乘车远去
父亲站在码头等“我”坐船回家
父亲养蜂供“我”和妹妹上学【条】
【点拨】
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找出描写父亲关爱“我”的事件,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答案。从“我乘车外出,他会目送着我坐的车子渐渐走远,直到消失”“但只要我坐船回家,常常在江心就能眺望到码头上站着一个人,那一定是我的父亲”“为了供我们兄妹俩读书,父亲又拾起了荒废多年的养蜂手艺”中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11.
请结合第③段的内容,说说该段中“我猝不及防地长大了”的含义。
H “我猝不及防地长大了”是说父亲的这次落泪让“我”深受震撼,使“我”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变得懂事了,意识到了自己是能承担责任的人了。【深】
【点拨】
解答此题,要理解关键词语的本义,然后联系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去推断其语境义。根据上文可知,“猝不及防”指的是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长大”,并非指身体变大,而是指“我”在一夜之间理解了父母,懂得了要承担责任。
12.
按要求赏析句子。
(1)请结合第④段的内容,对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1)①“他和我面对面地站着”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以迎接者的姿态在“我”身边呵护着“我”【容】;②后面的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形】,突出了父亲为了“我”的成长,付出了长久而深厚的爱【容】;③全句表达了“我”对父亲这份爱的理解和感激之情【情】。
【点拨】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的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题目所给的句子较为复杂,不仅写出了父亲对“我”的呵护,还表现出父亲为了“我”的成长做出了巨大牺牲,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分析“我甚至一度想回到家乡,杀死他的蜂王,踹翻他的蜂箱”一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
?
?
?
“杀死”“踹翻”是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我”想阻止父亲养蜂的强烈念头【容】,表现了“我”对父亲因供“我”和妹妹读书而养蜂被蜇的心疼,突出了“我”对父亲的爱【情】。
【点拨】
“杀死”“踹翻”表现出“我”十分反对父亲养蜂,这是出于“我”对父亲的疼惜,不想他多次被蜜蜂蜇。
13.
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表现的都是真挚感人的父爱。请从写法、内容两方面,简要比较一下两篇文章在表现父爱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G 示例:写法上的不同:①本文借朱自清的《背影》反向写没有背影的父爱,表现了父爱的伟大;而朱自清的《背影》则是借背影写父爱,表现了父爱的深沉。
②本文列举多个事件,以时间为线索;朱自清的《背影》则是重点写一个主要事件,以情感为线索。
内容上的不同:①本文写的是在各种事件中直接、真切的父爱;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隐含在艰辛生活里的含蓄的父爱。②本文感人的是父亲不顾自己辛苦,养蜂供孩子上学;朱自清的《背影》感人的一幕是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给儿子吃。【条】
【点拨】两篇文章都是表现父爱的,但也有不少不同之处。从写法上看,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写了多个事件,表现了父爱的伟大;而朱自清的《背影》以“父亲爱儿子”的情感为线索,借背影写父爱,表现了父爱的深沉。从内容上看,本文通过父亲不顾自己辛苦,养蜂供孩子上学等事件写出了直接、真切的父爱;而朱自清的《背影》重点写“望父买橘”,写出了含蓄的父爱。
14.依次给第?段括号里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翻滚
偶然
欢腾
B.翻涌
偶然
沸腾
C.翻滚
蓦然
沸腾
D.翻涌
蓦然
欢腾
C
15.
谈谈你对标题中“唱歌的鱼”的理解。
【点拨】理解标题的含义,一般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来理解。“唱歌的鱼”不单单是指鱼锅里沸腾的声音,更是指浓浓的亲情带给作者的感动和记忆。
H 表层含义指鱼锅里沸腾的声音【表】,深层含义指亲情带给作者的感动和记忆【里】。
16.
第⑦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点拨】第⑦段暂时把情节中断了一下,回忆小时候和父亲一起捕鱼的情景,显然运用了插叙。插叙的主要作用就是丰富文章内容,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插叙 丰富文章内容,回忆小时候和父亲一起捕鱼的情景【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幸福生活的怀恋【客】。
17.
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1)爹不理他的埋怨,只是一个劲儿地自个儿念叨:“老了,老了,连大点的鱼都捞不到了。”
(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点拨】首先要指出运用了语言描写,然后分析父亲话语中蕴含的情感。
Y 运用语言描写【形】,表现了父亲因未能捞到大鱼的自责心情【情】。
(2)娘坐在火炉旁,就着从窗户投进来的光,正在做针线活,看到他进来,娘怔了怔,然后马上眉开眼笑起来。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怔了怔”,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突然归来感到意外;“眉开眼笑”写出了母亲看到儿子归来的喜悦心情。【情】
?
?
?
?
?
?
?
18.
请从文中找出和第⑦段中的文字“爹炖鱼时,他和家里的那只小花猫一起守在炉边,眼巴巴地望着咕嘟咕嘟炖着的锅”相照应的句子。
【点拨】解答本题,要仔细阅读全文,找出照应相关情景的语句即可。
①他像小时候那样,坐在炉边看。不一会儿锅里就溢出了香气。②他也是这样坐在炉边,看到鱼锅在沸腾,就仰起小脸,稚声稚气地对爹说:“咕嘟咕嘟,很响呢。”
19.
请简要谈谈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点拨】最后一段的作用:结构上总结全文,点题,与开头相呼应;内容上画龙点睛,深化中心,再结合作者表达的情感作答即可。
X 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结构】;内容上画龙点睛,深化中心,强调了父亲的鱼给“我”带来的温暖、感动与永恒的记忆【内容】。
20.
请你用心观察身边的人在特定环境中的活动,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个有关动作描写的片段,150字左右。
【思路点拨】动作描写就是通过描写人物做什么和怎么做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等。写作时,要明确四点:①动作行为,一般由修饰词+动词组成。如:轻轻地打、使劲地挥、小心翼翼地走等。②动作对象,如:挥手、踢腿、瞪眼、拍桌子等。③动作环境,可以是景物、场面等。④动作感受,使动作描写更加形象、生动,突出人物的个性。
例文:
爸爸蹲下来,轻轻地把我的脚搁在他的右腿上,然后拧开紫药水瓶的盖子。他左手抚摸着我受伤的脚,右手拿起棉签伸进瓶子,瞬间,棉签就像吸足了水的海绵一样涨大了。爸爸一边给我涂药,一边用嘴轻轻地给我吹着伤口。他不时地抬起头来,用那双大眼睛望着我,眼里满是不忍和疼爱。他轻声问:“疼吗?”我摇摇头,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共38张PPT)
白杨礼赞
第15课
人教安徽专版
八年级上
第四单元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2
3
C
知能优化测验
4
5
6
7
8
答
案
呈
现
习题链接
综合技能提升
9
10
11
D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jué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sǒng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拨,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
?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jué( )强
sǒng( )立
婆娑( )
虬( )枝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该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倔
?
?
耸
suō
qiú
挺拨
挺拔
(3)文中“旁逸斜出”中的“逸”的意思是( )
A.
逃逸
B.
散失
C.
超出
D.
安闲
(4)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C
拟人
比喻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车上的乘客有的热情地聊着天,有的看着电子书,有的恹恹欲睡……
B.
我喜欢无边无垠的大草原。
C.
小明平时的数学成绩很差,这次考试竟然得了90分,真是妙手偶得啊。
D.
广大人民群众坚强不屈,勇敢面对,积极行动,保护家园。
【点拨】“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故这个词语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
?
C
?
?
?
?
?
?
?
?
?
?
?
?
?
?
?
3.
文学常识填空。
《白杨礼赞》是一篇散文,作者茅盾,原名_
_________,字________,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等。
沈德鸿
雁冰
子夜
4.
八(1)班拟开展“关注绿化,珍爱绿色”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按要求完成练习。
通 知
定于本周五下午在本班举行“关注绿化,珍爱绿色”演讲比赛,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踊跃报名。
此致
敬礼
八(1)班
3月10日
①通知的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
②通知的内容有一处不具体,请提出修改意见。
③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通知不应使用“此致
敬礼”,应删去。
应该交代清楚演讲比赛的具体时间。
语序不当,把“积极参与”和“踊跃报名”互换位置。
(2)下图是中国植树节节徽,你知道它的寓意吗?请至少写出两点。
示例:①树形,表示全民义务植树3至5棵,人人动手,绿化祖国大地。②“中国植树节”和“3.
12”,
表示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年年植树,坚韧不拔的决心。③五棵树可会意为“森林”,由此延伸连接形成一个圈,显示着绿化祖国,实现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
(3)班级决定以植树节为契机,号召每位同学在植树节前后种植树,请你以班长的名义向全班同学发出倡议。
(25字以内)
示例:植树节到了,我们一起行动,让地球长出美丽的头发来!
5.
文中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是否多余?为什么?
不多余,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做铺垫。
6.
本文在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之前,先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什么写法?作用是什么?
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写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是从外表美的角度写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这样写突出了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坚强不屈等特点。
7.
第七段中,作者一连用了四个反问句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它们是怎样逐步加深的?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的三个“难道”,由浅入深依次点明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8.
第八段中,作者认为白杨树与北方的农民有哪些相似之处?
极普遍,不被人重视;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
9.
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处。
倒不是我特别爱恋樱桃花,而是樱桃花谢后,树上挂满的樱桃让人怀恋。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51页第9-13题。
D
【点拨】
A.
【甲】处下文主要写“我”对樱桃的念想,盼望樱桃树早点结出果实,上文并没有提到樱桃花,所以该句放在此处与上下文内容不符。B.
【乙】处下文主要写樱桃花谢后,结的樱桃很好看。这里只是着重对樱桃花和樱桃进行了描写,在情感上并没有将二者进行对比的意思,所以该句放在此处不合语境。
C.
【丙】处主要写母亲对“我”的思念,及“我”对她的思念之情的理解。该句放在此处与上下文内容不符。D.
【丁】处上文主要写相比于夏、秋、冬季,“我”更渴望春天的到来,春天满院飘香的樱桃花也是一道风景。在这里作者情感上渴望春天,不仅是因为樱桃花的美,更是因为樱桃花谢后,就是满树的果实。
10.
依据文章思路和内容,在表格空缺处填写与母亲相关的内容。
G 母亲买了一棵樱桃树栽种在小院里
时间
情节/内容
新院刚落成
(1)
(2)
母亲用樱桃招待上宾和孩子们
“我”大学毕业后
(3)
清贫岁月里
母亲看到樱桃成熟格外想念在外工作的“我”【条】
【点拨】通读全文可知“新院刚落成”出现在文中的第②段,由“母亲欢天喜地地去集市购买了一棵樱桃树,把它种在小院里”可概括出“母亲买了一棵樱桃树栽种在小院里”;文中关于母亲用樱桃招待客人出现在第④段,本段开头的“清贫岁月里”即时间;“‘我’大学毕业后”对应文章第⑤段,由“每年回乡探亲,与母亲聊起她当年亲手栽下的樱桃树,她总说,樱桃红了时,就格外想念在外工作的我”可得出第三处答案“母亲看到樱桃成熟格外想念在外工作的‘我’”。用简洁语言概括即可。
11.
按要求赏析句子。
微风一吹,樱桃花随风飘舞,如雪纷,如蝶舞,整个院落成了樱桃花的世界。(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Y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樱桃花随风飘舞比作大雪纷飞和蝴蝶飞舞【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樱桃花轻盈飘舞的美丽景象【容】。抒发了作者对樱桃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情】。
【点拨】
由“樱桃花随风飘舞,如雪纷,如蝶舞”可知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樱桃花随风漫天飞舞的美丽景象。从句子中的“如雪纷,如蝶舞”可体会出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樱桃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2.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G ①乐观【条】。从父亲说樱桃树很难栽活,母亲却仍然喜滋滋地栽树的事件中可看出【理】。②热情、好客【条】。从母亲用稀少的樱桃作为招待上宾的美味可以看出【理】。③善良、大方【条】。从母亲不吝啬樱桃,将红透的樱桃给村里的孩子们吃可以看出【理】
。
【点拨】第②段中“父亲说,这很难栽活的,可母亲喜滋滋地说,咱家人气旺,人旺树也旺,能栽活的”体现了母亲的“乐观”;第④段中“清贫岁月里,樱桃难觅,母亲用小盅盛得三四,作为招待上宾的美味”体现了母亲的“热情、好客”;第④段中“母亲摘了些红透的樱桃,晾在藤条编的箩筐里,见孩子们来便招呼他们尝几颗红樱桃。
说是乡里乡亲都是一个庄的人,吃几颗樱桃不算啥,大家都来尝尝……一棵樱桃树,繁衍成数棵,为街坊邻里增添了许多生活的乐趣”体现了母亲的“善良、大方”。只要能从文章中找出合理的依据体现出母亲的形象特点即可。
★13.“在当年似乎并没有多吸引我的樱桃树”“在今天却成了最醇厚、最浓烈的绝响”,两个说法矛盾吗?为什么会产生后一个说法?
G 不矛盾。当年“我”认为樱桃树很平凡,只是一种很普通的树。而现在樱桃树却成了“我”怀念故乡、怀念母亲的情感寄托。【理】
【点拨】
作者借怀念樱桃树委婉地传达出对故乡、对母亲的怀念之情,由此可知,樱桃树已经成为远离故土的作者怀念故乡、怀念母亲的情感寄托。
14.
对于莲,作者为什么说“最懂她的,千年以前的宋人周敦颐是也”?
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52页第14-18题。
①造访东林寺时,正值寺内池塘莲花盛开,他便诗兴大发;②挖爱莲池,常于池畔赏花品茶;③身居官场的周敦颐,像莲一样不媚俗,不贪慕,不追名,不逐利;④建濂溪书院和爱莲堂,写下《爱莲说》。【条】
【点拨】
首先要锁定第③段,然后从周敦颐所做的能体现他爱莲的事中提炼信息要点。
15.
请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点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结构上,“天下莲花品性大同”承上,“以一颗清丽澄明之心去亲近,何必千山万水?”启下。内容上,自然引出下文到鼓山寺赏莲。
X 起过渡的作用【结构】。由上文对莲花品性的介绍,自然过渡到下文到鼓山寺赏莲【内容】。
16.
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是(
)处。
最美好的灵魂留给最懂得的人,最为值得。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点拨】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结合语境,反复推敲。“最美好的灵魂留给最懂得的人,最为值得。”这句话很显然是一个总括句。最懂莲的人是谁呢?自然是周敦颐。所以,所给句子放在【甲】处最合适。
A
17.
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1)那一刻,我仿若池里一尾红鱼,游动在绿的叶、粉的花之间。(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Y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作荷池里的一尾红鱼【形】,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荷池中的莲花带给自己的心灵愉悦【容】,表达了对莲花由衷的喜爱之情【情】。
【点拨】
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然后分析其作用,最后点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暮色四合,檐下莲花灯渐次亮起,古琴幽远,洞箫低沉,诗人们用各自的声音把一行行诗句擦得雪亮。
(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运用环境描写【形】,渲染了一种恬静、幽雅的氛围【容】,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愉悦【情】。
▲18.
本文主要采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解答此题,注意结合全文内容来分析。围绕莲心“藏在最深处,坐看云起时”分析即可。
X 本文通过对莲心的描写,赞美了那些豁达淡然,不张扬,坚守自我,耐得住寂寞,懂得在生活的洪流里烦躁难耐时品尝生活的滋味的人。【内容】
19.
请选取你熟悉的事物(梅、柳、草等),运用象征手法,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150字左右。
【思路点拨】运用象征手法时,我们要注意:首先要选取自己熟悉的事物作为写作对象;其次要紧紧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细致描写;最后充分挖掘事物所具有的精神品质,如“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等。
例文:
梅花是极普通的一种花,然而她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花。她是一种坚强不屈的花!白色的梅花如银雕玉琢般,在寒风中是那么清新超然,铁骨铮铮,令人望之肃然起敬。她没有牡丹绚丽,没有玫瑰妖娆。也许你要说她不美,如果美是专指“绚丽”“妖娆”,那么梅花算不得花中的好女子。但是她朴质、素雅、坚强。她象征着顽强不屈、勇敢拼搏的精神。梅花是不平凡的花,我赞美她!